『壹』 山西省臨汾市鄉寧縣退休教師什麼時候漲工資
從2016年1月1日起,為2015年底前已按規定辦理退休手續並按月領取基本養老金的企業和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提高基本養老金水平,總體調整水平為2015年退休人員月人均基本養老金的6.5%左右。
定額調整、掛鉤調整、適當傾斜:
此次調整,採取定額調整、掛鉤調整與適當傾斜相結合的調整辦法,定額調整體現社會公平,掛鉤調整體現「多工作、多繳費、多得養老金」的激勵機制,可以與繳費年限、基本養老金水平等因素掛鉤,適當傾斜對高齡退休人員、艱苦邊遠地區企業退休人員等群體予以照顧。
盡快發放到退休人員手中:
各地區將按照國務院部署、結合本地區實際,制定具體實施方案,報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財政部審批後抓緊組織實施,盡快把調整增加的基本養老金發放到退休人員手中。
『貳』 聽說臨汾市鄉寧縣的人特別有錢,是嗎有多有錢啊到什麼程度
要麼心在書里,要麼身在路上,身體和靈魂總得有一個在路上。
臨汾市位於山西省的西南部,其東部與長治市和晉城市相連,西部與陝西省隔河相望,北部與晉中市和呂梁市接壤,南部與運城市毗鄰。臨汾位於山西、陝西與河南省3大省會城市的中心地帶,地理區位優勢十分明顯,而且它還是古代的兵家必爭之地,有著極為重要的軍事地位。臨汾市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點都非常多,不遜於其它熱門旅遊城市。臨汾的廁所地標也吸引了很多的遊客。
臨汾市下轄的2個縣級市,它們的面積都不大,其中侯馬市是山西省佔地面積最小的縣級城市,僅220平方公里,境內分布著大量的人文景點。不過小編這一次要說的不是侯馬市,而是臨汾的另一個縣級市——霍州市。相對於很多其它縣城來說,霍州市可謂是一個非常「有錢」的縣級市了。
早在2016年的時候,霍州市就已經已29.16萬的人口創造了70.84億元的GDP總量,因而霍州市在2016年的人均GDP就已經高達2.4萬元了。可見霍州市的生活水平還是非常高的,是山西為數不多的「有錢」縣城。近年來霍州市的發展也很是不錯,霍州的經濟發展潛力非常大。
尤其是境內高鐵的開通,更是助力霍州的經濟增長。霍州的城鎮化率也是非常高的,達到了60.2%。霍州的另外一個能夠體現出它的實力的方面在於它的礦藏資源,尤其是煤炭資源。據勘探,霍州市境內大約95%的地方都含有大量的煤,總儲量大約在62億噸以上。
這也是霍州能夠賴以發展的基礎,事實上,霍州市就是山西最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之一。霍州市位於臨汾市以北,境內交通便利,京昆高速和長延高速過境。而且近年來霍州市的旅遊業發展的很是不錯,境內的旅遊景點還是非常多的,有陶唐峪自然風景區、七里峪風景區、千佛崖以及媧皇廟等地。
『叄』 臨汾有個鄉寧縣么有誰介紹一下 高分
鄉寧縣位於山西省臨汾市西南端,西隔黃河與陝西為鄰。面積2031平方公里,轄4鎮12鄉,人口18.15萬,縣政府駐城關鎮。鄉寧縣轄5個鎮、5個鄉:昌寧鎮、光華鎮、台頭鎮、管頭鎮、西坡鎮、雙鶴鄉、關王廟鄉、尉庄鄉、西交口鄉、棗嶺鄉。
★歷史
鄉寧,春秋時屬晉,後因鄂候避居此地而稱鄂城。西漢為騏縣,北魏設昌寧、平昌二縣,屬定陽郡。唐時並平昌入昌寧。五代後唐改昌寧為鄉寧。宋皇祜三年定治今址。縣名沿用至今。
★地理地貌
境內山嶺重疊,溝壑縱橫,多坡地,少平川,水土流失比較嚴重。總觀全貌,東北高而西南低,海拔一般在900至1500米之間。呂梁山脈在境內分為兩支:北部一支從東北往西南,有高天山、雲太山等,構成鄉寧縣與吉縣的分界線;另一支由北而南,穿越縣境中部,直到稷山縣,構成鄉寧縣黃河水系與汾河水系的分水嶺。境內諸山以高天山為最高,海拔1820米。西部黃河沿岸,海拔在500
米以下。境內河流包括大小支流約7000餘條,北部鄂河及黃河沿岸諸河均直接注入黃河,其餘注入汾河。大多數為季節性河流。
★氣候
鄉寧縣屬暖溫帶大陸性氣候,年均氣溫10℃左右,一月零下6℃,七月29℃,年降雨量600毫米,無霜期150天。
★工農業
全縣現有耕地39.62萬畝,主要種植小麥、玉米、穀子、黍、豆類等農作物。經濟作物有油料、甜菜、麻類等。野生葯材有黨參、豬苓、連翹等近百種。
工業以煤炭為主,年總產量達 220萬噸。此外有化肥、機械製造、電力、水泥、制葯、鐵木業等生產。
★交通
大寧至臨猗干線公路通越城關,有多條城關通住襄汾的支線公路及通往鄉鎮的簡易公路,與四鄰各縣可通行汽車。但部分山區仍以馱運為主。
★名勝古跡
鄉寧縣古跡有清代長城,有位於石鼻村乾隆年間的四座民宅,有距城五公里處在懸崖峭壁上開鑿的千佛洞石窟,石窟洞高 3.1米,寬深各4.5米,四壁所雕神龕佛像姿態莊重,栩栩如生,時刻壁畫和石雕藻井,刀法簡練,做工精細,是隋唐時期的作品。
鄉寧縣,人稱「卧牛城」,她位於黃河中游,壺口瀑布附近,山西省西南,臨汾市西隅,呂梁山南端,早在舊石器時期,即有人類在此活動。春秋晉鄂侯居此,稱鄂。戰國先屬韓後屬趙,秦屬北屈,漢為騏縣。之後,又有昌寧、平昌、呂香等稱,五代後唐始稱鄉寧縣。全境面積2029平方公里,轄10個鄉鎮,182個村,1113個自然村,人口23萬。縣城位於鄂河中游,海拔950米。縣城建於宋皇祐三年(1051)距今已有947年。是全縣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
這個古老安寧與世無爭的古老縣城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從古至今,名人輩出,(可考《鄉寧縣志》)也有著許多流傳於民間的動人傳說。相傳鄭崇儉在殿試時,皇帝問他的家鄉是什麼樣子,鄭答曰:「南北無二里,東西一條川,人飲泉中水,牛耕山上田。」一個座落在萬山之中如丸的桃花源式的小城鎮活脫脫跳入了皇帝的眼中!
全縣境內峰巒起伏,溝壑縱橫,梁峁交錯。海拔最高1820.5米(高天山),最低385.1米(師家灘),相對高差1435.4米。主要山峰有高天山、雲泰山、斷山嶺、雲邱山、林山等。境內屬暖溫帶大陸性氣候,春季多風,夏季炎熱,秋季爽涼,冬季寒冷;年平均日照介於2400-2700小時之間、降水量570毫米、氣溫攝氏9.9度、無霜期212天。地域氣候差異較大,自然形成涼溫、中溫和暖溫等小氣候。
鄉寧土地遼闊,物華天寶。礦產資源,得天獨厚,以煤著稱。煤田面積約1600平方公里,占總面積78%,勘探儲量153億噸,可采量130億噸;煤層最厚8米;全系主焦煤,低硫、低灰、發熱量大、易開采,被確定為全國稀有煤種,故有「煤炭之鄉」的美稱。其次為鐵礦,儲量約在億噸以上,品位一般在45-63%之間。此外還有石灰石、石英、石膏、紫砂陶土、長石、雲母、硫磺、瑪瑙、鋁土和銅、鋁、鈾、鍺、鎵、銀等。生物資源以林、草、葯材和牛、羊、驢、騾、馬及各種野獸為主。水資源因地下斷層滲漏,較為貧乏,地表水年來水量9545萬立方米,主要河流有鄂河、羅河、豁都峪、三官峪、馬匹峪、黃華峪、瓜峪、青石峪及252條1公里以上的支流或溝道。地下水埋藏分布面積僅有198萬畝,儲量3200萬立方米,不易開采利用,人畜飲水主要靠1369處小泉小水供給。
鄉寧縣交通以公路為主。境內有國道209、309線、省道3條共5條干線公路。209國道縱貫縣域西部地區,溝通本縣與運城市及呂梁地區的聯系;309國道橫貫縣域東北部,溝通本縣與臨汾堯都區的聯系。省道分別由縣城通達稷山、襄汾,並與候西一候月鐵路、晉韓公路和南同蒲鐵路、大運高速相接。
鄉寧歷代人才輩出,歷史上著名人物有:明嘉靖吏部文選司郎中王與齡,在任澄清銓敘、廉潔奉公,後因剛直不阿,被嚴嵩奏本除名。清方誌學家、書法家、金石家楊篤,一生編纂《山西通志》和河北、山西兩省10部州、縣志,志成身卒,成為一代志傑。清進士吳庚,曾任陝西省臨潼縣知事,後棄官歸隱,纂修《鄉寧縣志》。民國時期楊珏、閻寧波、閻棠、王瑞生、王澤江、李振國、李振權、閻應傑、胡青、閻聰等愛國志士,積極參加抗日救國和革命斗爭,成為本縣早期共產黨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涌現出華順德、張善娃、耿寧成、盧可智等建設社會主義的先進人物。還有一批批鄉寧籍人在全國各地工作,為建設祖國貢獻才智。
鄉寧地方名產品種繁多:下縣的「益壽」長山葯,雪白軟綿;「鄉寧紅」花椒、蘋果等系列產品,享譽三晉;新開發的「琪爾康」翅果油以及「盛寶王」系列產品正走俏市場,倍受青睞。
鄉寧名勝古跡,有戰國時荀息墓,廉頗墓;隋唐千佛洞;宋代柏山寺;金代壽聖晨鍾;明代結義廟、文筆雙塔;清代杜家院以及剛剛建成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華靈廟抗日紀念館。還有風光獨特、極有開發價值的雲邱山、萬堡山、一線天、黃河峽谷等自然勝景。
(人文鄉寧,2008年04月14,天下游移-參閱鄉寧對外宣傳網-鄉寧概況編寫配圖)
『肆』 誰有山西省臨汾市鄉寧縣台頭鎮的詳細資料急用!謝謝
鄉寧縣概況
鄉寧縣轄:城關鎮、西坡鎮、台頭鎮、光華鎮、張馬鄉、譚坪鄉、棗嶺鄉、西交口鄉、管頭鄉、下善鄉、雙風淹鄉、崖下鄉、吉家垣鄉、安汾鄉、尉庄鄉、關王廟鄉。
2000年,鄉寧縣總人口216408人,各鄉鎮人口: 城關鎮 37953 光華鎮 20843 台頭鎮 12440 管頭鎮 11384 西坡鎮 14566 吉家原鄉 8235 張馬鄉 11604 下善鄉 8129 崖下鄉 18199 雙鳳濞鄉 6348 關王廟鄉 13909 安汾鄉 7914 尉庄鄉 6607 西交口鄉 12013 棗嶺鄉 15825 譚坪鄉 10439
鄉寧縣位於黃河中游,山西省西南,臨汾市西隅,呂梁山南端,西隔黃河與陝西為鄰。面積2031平方公里,縣政府駐昌寧鎮。
★歷史
遠在舊石器文化晚期,即有先民在鄉寧勞動、生息和繁衍。春秋時屬晉,後因鄂候避居此地而稱鄂城。戰國先屬韓後屬趙,秦屬北屈,西漢為騏縣,北魏設昌寧、平昌二縣,屬定陽郡。唐時並平昌入昌寧。五代後唐改昌寧為鄉寧。宋皇祜三年定治今址。縣名沿用至今。
★地理地貌
境內山嶺重迭,溝壑縱橫,多坡地,少平川,水土流失比較嚴重。總觀全貌,東北高而西南低,海拔一般在 900至1500米之間。呂梁山脈在境內分為兩支:北部一支從東北往西南,有高天山、雲台山等,構成鄉寧縣與吉縣的分界線;另一支由北而南,穿越縣境中部,直到稷山縣,構成鄉寧縣黃河水系與汾河水系的分水嶺。境內諸山以高天山為最高,海拔1820米。西部黃河沿岸,海拔在500 米以下。境內河流包括大小支流約7000餘條,北部鄂河及黃河沿岸諸河均直接注入黃河,其餘注入汾河。大多數為季節性河流。
★氣候
鄉寧縣屬暖溫帶大陸性氣候,春季多風,夏季炎熱,秋季文聯,冬季寒冷。年均氣溫10℃左右,一月零下6℃,七月29℃,年降雨量600毫米,無霜期150天。地域氣候差異較大,自然形成涼溫、中溫和暖溫等小氣候。
★工農業
全縣現有耕地39.62萬畝,主要種植小麥、玉米、穀子、黍、豆類等農作物。經濟作物有油料、甜菜、麻類等。野生葯材有黨參、豬苓、連翹等近百種。
工業以煤炭為主,以煤著稱素有「煤炭之鄉」之稱。此外有化肥、機械製造、電力、水泥、制葯、鐵木業等生產。
★交通
交通狀況日益改善,形成縱貫南北、橫穿東西的交通網路。
★名勝古跡
鄉寧縣古跡有清代長城,有位於石鼻村乾隆年間的四座民宅,有距城五公里處在懸崖峭壁上開鑿的千佛洞石窟,石窟洞高 3.1米,寬深各 4.5米,四壁所雕神龕佛像姿態莊重,栩栩如生,時刻壁畫和石雕藻井,刀法簡練,做工精細,是隋唐時期的作品。
『伍』 誰有山西省臨汾市鄉寧縣西坡鎮的詳細資料謝謝啊
鄉寧縣西坡鎮概況
位於縣境西南,距縣城40公里,治所設西坡,海拔802米,東接西交口鄉,南與河津毗連,西、北均依棗嶺鄉界,總面積83.86平方公里。地貌屬黃土殘塬區,北、東、南山嶺連綿,西部原梁相串;最高處趙家圪垛,海拔1312.4米,最低處西匣溝,海拔679米,相對高差633.4米。年平均氣溫lOC!左右,無霜期180~220天,降雨量400毫米左右。民國前設鎮,民國36年(1947)5月設四區,12月劃隸河津縣管轄, 1948年5月重歸本縣,設行政村、鄉。1958年組建人民公社,1959年歸稷山管轄,1961年重歸本縣,1984年復設鎮。境內煤炭資源豐富,素有煤鄉之稱,為本縣西部地區煤炭主要開采區,現有國營毛則渠和鎮、村煤礦27座。礦藏資源還有鐵、粘土、紫砂陶土、鋁土等。大(寧)臨(猗)公路線橫穿鎮區,各種車輛日流量平均6000車次。大部分自然村已通電,鎮內設有信用社、銀行營業所、糧站、供銷社、稅務所、工商所、木材站等,並建有中小學校、文化站、影劇院、中心衛生院、計劃生育服務站、財政所、葯材站、電視差轉台、體育場等設施。每逢農歷一、六為集日。
鄉寧縣概況
鄉寧縣轄:城關鎮、西坡鎮、台頭鎮、光華鎮、張馬鄉、譚坪鄉、棗嶺鄉、西交口鄉、管頭鄉、下善鄉、雙風淹鄉、崖下鄉、吉家垣鄉、安汾鄉、尉庄鄉、關王廟鄉。
2000年,鄉寧縣總人口216408人,各鄉鎮人口: 城關鎮 37953 光華鎮 20843 台頭鎮 12440 管頭鎮 11384 西坡鎮 14566 吉家原鄉 8235 張馬鄉 11604 下善鄉 8129 崖下鄉 18199 雙鳳濞鄉 6348 關王廟鄉 13909 安汾鄉 7914 尉庄鄉 6607 西交口鄉 12013 棗嶺鄉 15825 譚坪鄉 10439
鄉寧縣位於黃河中游,山西省西南,臨汾市西隅,呂梁山南端,西隔黃河與陝西為鄰。面積2031平方公里,縣政府駐昌寧鎮。
★歷史
遠在舊石器文化晚期,即有先民在鄉寧勞動、生息和繁衍。春秋時屬晉,後因鄂候避居此地而稱鄂城。戰國先屬韓後屬趙,秦屬北屈,西漢為騏縣,北魏設昌寧、平昌二縣,屬定陽郡。唐時並平昌入昌寧。五代後唐改昌寧為鄉寧。宋皇祜三年定治今址。縣名沿用至今。
★地理地貌
境內山嶺重迭,溝壑縱橫,多坡地,少平川,水土流失比較嚴重。總觀全貌,東北高而西南低,海拔一般在 900至1500米之間。呂梁山脈在境內分為兩支:北部一支從東北往西南,有高天山、雲台山等,構成鄉寧縣與吉縣的分界線;另一支由北而南,穿越縣境中部,直到稷山縣,構成鄉寧縣黃河水系與汾河水系的分水嶺。境內諸山以高天山為最高,海拔1820米。西部黃河沿岸,海拔在500 米以下。境內河流包括大小支流約7000餘條,北部鄂河及黃河沿岸諸河均直接注入黃河,其餘注入汾河。大多數為季節性河流。
★氣候
鄉寧縣屬暖溫帶大陸性氣候,春季多風,夏季炎熱,秋季文聯,冬季寒冷。年均氣溫10℃左右,一月零下6℃,七月29℃,年降雨量600毫米,無霜期150天。地域氣候差異較大,自然形成涼溫、中溫和暖溫等小氣候。
★工農業
全縣現有耕地39.62萬畝,主要種植小麥、玉米、穀子、黍、豆類等農作物。經濟作物有油料、甜菜、麻類等。野生葯材有黨參、豬苓、連翹等近百種。
工業以煤炭為主,以煤著稱素有「煤炭之鄉」之稱。此外有化肥、機械製造、電力、水泥、制葯、鐵木業等生產。
★交通
交通狀況日益改善,形成縱貫南北、橫穿東西的交通網路。
★名勝古跡
鄉寧縣古跡有清代長城,有位於石鼻村乾隆年間的四座民宅,有距城五公里處在懸崖峭壁上開鑿的千佛洞石窟,石窟洞高 3.1米,寬深各 4.5米,四壁所雕神龕佛像姿態莊重,栩栩如生,時刻壁畫和石雕藻井,刀法簡練,做工精細,是隋唐時期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