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柳江縣的教育
民國19年(1930年),馬平縣政府始撥款504元,在城廂(今柳州市)模範小學附設一個幼兒班,招收幼兒42名。25年,開辦柳州城中鎮幼稚園,設主任1人,教師4人,招收幼兒200名,課程設識字、計算、美工、唱遊等。30年,在今柳州中山西路的柳州日報社處開辦德健幼兒園,招幼兒100名。32年,因設備不足和日本飛機經常騷擾、家長不願送幼兒入園而停辦。36年,柳州熱心人士陳顯揚等發動群眾捐資,在谷埠街又開辦一所幼兒園,招收幼兒50名,設教師2人。此幼兒園直辦至柳州市解放。此外,19年,模範小學附設一個幼兒班,設有固定教材,以游戲、唱歌為主,只教十以內的數字,教師重管不重教。
1952年,拉堡小學附設一個幼兒班,招收幼兒50人,配教師2人,設備簡陋。1958年9月,開辦縣機關保育院,實行全托制。「文革」中,縣機關保育院和附設幼兒班被迫停辦。1969年,縣機關保育院和附設幼兒班才相繼恢復。1981年,拉堡鎮屬各單位捐資1470多元創辦鎮幼兒園,招收幼兒68人,配教師4人。1982年,縣玻璃廠開辦一所幼兒園。1984年以後,各鄉中心校及有些村委會所在地的小學也先後辦了幼兒班和學前班。幼兒園的課程,有識字、計算、美工、唱遊、語言、常識、音樂、體育等。1980年前後,曾採用廣州和浙江編寫的教材。1983年後才使用全國通用教材《幼兒教育綱要》。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柳州始辦馬平縣城區第一初等小學堂。是為柳江縣開辦小學之始。次年,馬平縣知縣奉令將柳江書院改為馬邑兩等小學堂。課程有:國文、算術、英文、歷史、地理、格致、終身、圖畫、體操、音樂等,學制為7年(初小4年,高小3年)。光緒三十四年,在縣城十字街節孝祠(今柳州市中山東路新華書店處)建立馬邑女子小學堂。
民國元年(1912年),馬平縣政府在城廂(柳州市)設立樂群小學、河南小學、馬平縣女子小學、進化小學。鄉鎮小學當時只設有拉堡、洛滿、里高3所,其餘圩鎮仍保留私塾,直到民國4年,里雍、百朋、流山、進德、成團、三都、土博、穿山等鄉才先後都辦起初等小學。由於經費不足,一般是利用當地廟宇作校舍,設備也很簡陋。10年以後,廣西政局動盪,多數小學被迫停課。14年,才逐步恢復。21年,全縣連村小學共增加到114所,學生7516人。23年,新桂系制定《廣西普及國民基礎教育五年計劃》規定:每鄉、鎮設國民中心小學1所,每村街設立國民基礎小學1所。當時全縣有高等小學1所,兩等小學16所,初級小學168所。中心小學校長由鄉、鎮長兼任,國民基礎學校校長由村街長兼任。27年,全縣有中心國民基礎學校(即鄉、鎮小學,30年改稱中心國民學校)30所,國民基礎學校(即村小學,30年改稱國民學校)246所。抗戰開始,淪陷區的機關、團體和難民都向後方轉移,柳州人口急劇增漲,入學兒童相應增多,公立小學容納不了,私立小學應運而生。柳州先後建立了克強、中山、龍城、文惠、黃花崗、中正等私立小學。33年秋,日本侵略軍侵入柳江縣境,全縣中小學都被迫停課。日軍退出後,直至35年春,全縣能復課的中心國民學校才22所,國民學校才154所。至37年,全縣小學才基本恢復正常。據統計,當年全縣(包括今柳州市及郊區)中心國民學校有30所(相當解放後的大隊小學),國民學校有246所(相當解放後的村校教學點),但有的只有1個班,10多個學生;有的是空掛牌子,並不上課。
1950年,柳江縣人民政府接管民國留下的各鄉中心小學14所,共24個班,學生715人。當時由於土匪騷擾,很多小學無法上課,只有思賢、進德、大榮、六道等小學堅持上課,但來校學生也不多。1951年,全縣小學發展到67所,213個班,學生7881人。1952年全縣土地改革結束後,小學增加到94所,413個班,學生16226人。1956年,隨著農業合作化的發展,全縣小學發展到97所,631個班,學生27853人,相當於1951年的3.53倍還多(邊遠山區群眾自發開辦的教學班不計在內)。1960年,有小學114所,706個班,學生37841人。當年動員小學超齡生回隊參加生產勞動。1962年,貫徹「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全縣小學調整為201所,565個班,在校學生28876人。1966年「文革」開始後,全縣學校停課鬧革命,教師被沖擊,社會上打、砸、搶成風,學校遭到嚴重破壞。1968年,貧下中農管理學校委員會進駐小學掌權,提出「復課鬧革命」,砍掉基礎課程,只學毛澤東語錄,取消考試和留級制度,學校出現了砸「三表」(課程表、作息時間表、教學進度表)現象。此後,大隊小學辦戴帽初中或高中,770多名教師被層層上調,削弱了小學師資,教學質量大大降低。1972年整頓了學校秩序,提出上好社會主義文化課,教學開始有所好轉。但第二年以後,又被說成是「資本主義回潮」,學生被迫放棄學習,參加「批林批孔」和「反師道尊嚴」的斗爭。
1976年粉碎「四人幫」後,小學教育才逐漸恢復正常。1977年,各校先後恢復了各種規章制度。1978年,教育部公布了修訂的《全日制小學暫行工作條例》,全縣學校進行調整,撤消了大隊小學戴帽高中。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為了加強小學基礎教學,又逐步地撤消了大隊小學戴帽初中。1980年,全縣小學109所,教學點320個,1670個班,在校學生54572人。1981年,適齡兒童入學率為91.2%。1985年,在縣城增辦第二小學。當年,全縣小學共125所,村教學點223個,共1602個班,學生59543人。 解放前,今柳江縣境內沒有一所中學,青少年讀初中都得到柳州去。民國38年以前,柳州除省立柳州中學、私立龍城中學、中正中學、大道中學、豫章中學外,縣立中學先後有:
馬平縣立初級中學,民國16年建,校址在青雲街學院衙門(今中山西路柳州日報社處)。22年,該校並入廣西省立第四中學。柳江縣立國民中學,29年柳江縣參議會、縣政府根據《廣西國民中學辦學大綱》籌辦,並定柳州景行路黌學(今市二中)為臨時校址,同時在思賢鄉木羅村籌建永久校舍。因柳州常遭日機轟炸,次年3月才開始招收3個班新生180人。31年秋季以後,該校先後開辦一年制的簡易師范2個班和高中先修班,同時招收初中班和國中班。32年9月,木羅村新校舍建成,全校師生500餘人遷到新校址上課。33年11月,日本侵略軍入縣後校舍遭破壞,學校再遷回柳州舊址。35年停止招收國中班,只收初中班,校名改為柳江縣立初級中學,一直辦到柳江縣解放。柳江縣立第二初級中學始建於36年,稱縣中河南分校,校址在河南圩亭(今東風商場處)。38年遷入新校舍(桐油山下,今市一中處),改稱柳江縣立第二初級中學,一直辦到柳江縣解放。1950年12月,縣立國民中學、縣立第二初級中學,都劃歸柳州市。
1951年4月,柳江縣第二屆各界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決議建立柳江縣初級中學。先利用土改時沒收的成團鄉靈江村大地主的房屋作臨時校舍,一面在拉堡圩興建新校舍。最初招生3個班,共150人。1953年春,新校舍基本建成,校址由成團遷拉堡,當年招生3個班。1956年,改辦完全中學,除招收各年級初中生外,開始招高中新生兩個班;兼收來賓、柳城兩縣部分學生。另外,在三都、百朋、成團、洛滿、穿山等區各新辦一所初中,各招生兩個班,分別稱柳江縣一中、二中、三中、四中、五中。1958年,教育也掀起「大躍進」高潮,又在里雍、土博兩區各辦一所初中,校名分別為柳江縣六中、七中,各招收新生兩個班,並把三都中學辦成完全中學,招收高中新生一個班。1959年9月,全縣各中學都改為以所在地點名稱命名。1962年進行調整,停辦成團、里雍、土博中學,三都中學停止招高中生。同時各校開始貫徹《全日制中學暫行工作條例》(簡稱「五十條」),重新建立、健全規章制度,改變學生勞動過多、參加社會活動過多的做法。1963年再次調整原來8所中學,又精簡為5所,43個班精簡為34個班。1966年,各中學都捲入「文革」停課「鬧革命」,先後有700名師生外出串連,用去柳江縣和外地國家經費28萬多元。1967年3月,部分學生回校鬧革命,組成各種名目的戰斗隊,批判、揪斗學校領導和教師,並向教育行政部門奪權。10月,中央發出《關於中、小學復課鬧革命的通知》後,大部分師生陸續回校,在大批判、大辯論中逐步形成兩派,在「文攻武衛」的口號下開始武鬥,一時打、砸、搶成風,學校遭到嚴重破壞。三都中學所有的課桌凳被搶劫一空,教室、宿舍的門板、門框、窗扇、窗框也被撬走,圖書、儀器無一倖存,教師的衣物也多被搶走。
1969年,各中學相繼正式復課後,工人毛澤東思想宣傳隊、貧下中農管理學校委員會陸續派人進駐學校,領導一切,強調「以階級斗爭為綱」,「防修反修」,亂批亂斗。柳江中學45名教職員就有40人被批判、斗爭、圍攻,其中5人被抄家,11人遭毒打致殘,19人被隔離審查,2人被抓入監獄坐牢,1人無辜被殺害,21人長期被掛牌勞役。同時,批判「專家治校」、「智育第一」,以致形成以勞動代替教學的偏向。同年9月,進德中學、成團中學、里雍中學被迫搬到拉堡,合並為柳江中學;縣教育行政部門按照《人民日報》發表的《農村中小學大綱》(草案)的精神,決定廢除考試制度和留級制度,招生採取推薦與選拔相結合的辦法。1970年,提出「讀初中不出大隊,讀高中不出公社」的口號,又恢復成團、土博和里雍3所中學,增設福塘中學(當時名為福塘「五七」中學),各公社中學統統改辦高中,把初中下放給大隊辦。至1976年,全縣103個大隊有98個辦了戴帽初中。合格師資不足,就層層拔高使用。結果,有770多名小學教師被「拔」上來教初中,許多初中教師則教高中,致使教學質量嚴重下降。當年,縣革委會還決定停辦柳江中學,撥款3萬元在穿山公社開辦柳江共產主義勞動大學,招生200人,分為農機、農技、水電、林業、畜牧、衛生等6個專業。初建校時,搭茅棚做教室和宿舍,將縣城柳江中學的課桌、公文櫃、床架、辦公桌椅搬去使用。只辦了一年,又遷回縣城恢復柳江中學。1972年9月,縣革委抽調一批大隊幹部到各中學充當領導(即所謂「摻沙子」),加強工農兵對學校的管理。強調學校要走「五·七」道路,要辦工廠、農場,教學要走出去,請進來。當時,百朋中學在校辦工廠、農場和開門辦學等方面「成績」比較突出,成為柳州地區的重點中學。區內外不少學校都到該校參觀,內蒙古、新疆等地的教育參觀團也不遠千里而來。
粉碎「四人幫」後,1978年7月,根據教育部《關於辦好一批重點中小學試行方案》的通知,縣教育局確定柳江中學為縣重點中學。8月,成立拉堡中學。1980年秋起,開始改革中等教育結構。穿山、成團、三都、里雍、土博等中學,停止招收高中生。1981年增辦白沙中學、進德二中、三都二中、穿山二中、百朋二中、土博二中、流山中學。1982年洛滿中學停止招收高中生。1983年,縣城增辦柳江二中,定為重點初中,每年都向全縣招收新生兩個班(1985年取消)。1984年,穿山二中停辦,學生並入穿山中學。1985年,全縣有完全中學兩所(柳江中學、拉堡中學),仍有高中班的鄉中學3所(進德、百朋、三都),縣、鄉初中11所,共有高中29個班,學生1371人;初中124個班,學生6135人。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柳江縣在中學教育方面,認真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按教育規律辦事,加強學校管理,建立教學質量目標,加強質量控制,抓好質量分析,嚴格質量把關,重視質量服務方面的五個方面管理,即:制定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綱要、建立良好的教學常規和學生管理條例、提出狠抓「雙基」培養能力、發展智力的具體措施。要求教師抓好備課、上課、作業批改、成績考核四個環節;要求學生抓好預習、聽課、復習、作業四個環節,努力把教育質量搞上去。為此,幾年來縣教研室還舉辦教學改革學習班8期,專題講座十多次,鄉一級上公開課200多節,先後引進外地教學法16種,徵集較有價值的教學論文162篇(都分別發表在自治區級、全國性和《柳江教育》上),還通過電教活動和多次學習、聽課和參觀訪問等,交流教學經驗,促進了全縣教學改革出現新面貌和取得成績。柳江中學這樣做後,不僅1980年至1986年的高中畢業生考上大中專院校744人、升學率佔72.4%,而且畢業回鄉的學生中,有31人當上鄉幹部,27人當上民辦教師,2人被選為縣八屆人大代表,有的入了黨,有的成為種養專業戶,有的被聘為農民技術員,都為農村的兩個文明建設貢獻力量。該校80屆高二班原是個紀律差、成績差的「雙差班」,經過一年努力,迅速改變面貌,1981年高考中被錄取大中專院校23人。百朋中學的畢業生,除1979、1980年升學率分別為37%和40.2%外,公社各大隊的農科組成員大多數是該校畢業的學生。1984年,全縣報考初中5942人,錄取2180人,升學率為36.7%;高中畢業生362人,考取大中專院校191人,升學率為52.8%。 清末,馬平縣書院教師及城鄉塾師大都是當地秀才和宿儒。開辦柳州府中學堂後,文科教師仍是縣內舉人、貢生;理科教師一般到外地聘請。
民國初年,縣城小學教師一般以師范畢業生充任,鄉鎮小學教師大多數仍是當地有名望的讀書人充任;中學教師多聘請外地人擔任。民國15年以後,柳江縣籍的大專、高師畢業生陸續回縣參加教育工作,中學教師隊伍才不斷得到充實。
抗日戰爭期間,各省、市南遷的中、小學教師有不少加入柳江縣中小學教師隊伍,此外,柳慶師范、香山慈幼院等也為柳江縣培養了一定數量的小學教師和幼兒教師。解放戰爭期間,除高等院校及師范學校畢業生充任中、小學教師外,國民中學和其他公私立中學畢業生也有很多人加入小學教師隊伍。
解放初期,按照「維持現狀,立即開學」的原則,柳江縣對原任教職工採用「留去自由」的做法,留用了一部分小學教師。此外,還在寒、暑假舉辦教師講習會時,吸收社會上一些知識分子參加學習,補充小學教師的不足。1952年,柳江縣中學開辦教師培訓班,有58人參加學習,學習結束後,有56人分配當小學教師。但中學教師仍靠上級調配。1958年,上級開始從湖南、江蘇、河南、上海、浙江等省市大專畢業生中分配10名到柳江縣任教。以後連年都有分配。1972年以後除了接收上級分配來的大專及師范生外,為了解決中小學師資不足的問題,縣教育局選送4名教師到大專院校培訓,又在柳江縣中附設師范班和各種短訓班。1976年,縣師范學校正式成立,到1983年共培養師范生350人,各科專業短訓班結業1222人。1983年至1985年,又舉辦語文、音樂、美術、體育等科的短訓班,培訓各種專業教師321人。1985年,全縣公辦小學教師774人,佔小學教師總數的37%;公辦中學教師313人,佔中學教師總數的88%。
⑵ 柳江縣的文化
唱彩調
原稱唱採茶和唱調子,清末流行於桂中南地區,為柳江縣人民喜聞樂見的民間劇種之一。唱腔朴實、自然、活潑、流暢,常帶有「河嗨依、依河了嗨,河嗨依河了嗨」的襯句和「那河了嗨嗨」的尾聲。表演時,動作較輕松、活躍,節奏明快。常在縣內演出的傳統節目是《石崇謀妻》、《蠢子賣紗》、《雲南追夫》、《店房換妻》等。民國年間,曾有彩調老師傅到來傳藝。解放後,經過縣文化部門的改革、整編,不斷改進唱腔和唱詞,增加新的內容,彩調更為群眾喜聞樂見。50年代至60年代,常演出的劇目是《阿三戲公爺》、《王三打鳥》、《王二報喜》、《龍女與漢朋》、《補鍋》、《打銅鑼》等;70年代以後演出的劇目是《隔河看親》和自編的《相親問路》等。
跳師公舞
是道師出遊、打齋或為亡人做道場時所表演的歌舞。壯族師公舞中的《穿針舞》亦稱《穿花舞》,跳時一般7、8人,著道公服,邊念、邊唱、邊跳,邊敲鑼、鼓、鈸、撞鍾、木魚、竹板等,配以管、笛、笙、簫,十分動聽。跳時走8字形,相互穿梭,形似穿針,故名《穿針舞》,因造形似花朵,又叫《穿花舞》。師公舞中共有36種人物的節目,如張天師、雷公、土地公、魯班,白馬姑娘、三元等,他們各有獨特的臉譜,各有一套唱詞和舞蹈動作。表演時間多在晚上。
跳車馬燈舞
流傳於進德客家人地區,是由兩匹馬、兩架車以及各種動物花燈組成的歌舞。馬用竹篾編就,紗布糊面,無腳、身中開洞,表演時,演員立於馬身洞中,用繩子系住馬身,掛雙肩上;馬下身用綵綢或布料圍住,演員似騎於馬背上,表演馬走、跳、跑的各種動作;手推車也用竹篾紮成,花紙裱就,四周用料布圍住,兩側畫上輪子。女演員站在車中間用繩子把車掛在雙肩上,頭扎花朵,手搖汗巾、花扇,扮成坐車模樣;男演員頭戴草帽,腰扎圍巾,打綁腿,穿草履,表演各種推車動作,如上下坡、過山坳、陷泥坑、碰石子等,其曲調有16種之多,如《十二月調》、《五更調》等,歌詞內容有歌唱勞動和愛情的,有歌唱農家生活的,用客家話演唱,曲調優美,唱詞詼諧。
車馬燈舞
是由流傳300多年的客家《花燈舞》演變而成的。1951年,進德鄉四連村新村屯民間藝人劉亞細(盲人)開始將《花燈舞》改作《車馬燈舞》。1955年,縣文化館再對原唱詞和舞蹈動作進行修改、整理。1956年此節目參加桂西壯族自治州民族民間文藝會演,獲優秀節目獎。
歌圩對歌
解放前在穿山、里雍、土博等鄉一些地方,每逢春節、農歷三月三或八月十五,當地群眾便自發地組織起來,邀集好山歌手和喜愛唱歌的青年男女,集中到歌圩上唱歌(也有慕名自動趕來的),歌圩上主要以對歌為主。也有個人獨自演唱和群體合唱。內容以愛情為主,也唱生活、生產勞動、時事、歷史和天文地理方面的內容。
文藝培訓
根據廣西區黨委、區文聯相關的文件精神要求,柳州市委宣傳部、市文聯印發的《柳州市關於開展「千村萬戶文藝惠民工程」實施方案》要求,為深入實施「千村萬戶文藝惠民工程」,推動文藝村和黨建示範村的共建同創活動,推進公益演出、藝術培訓、和專業指導,落實申報文藝村、文藝戶、文藝輔導員精選培育工作,經柳州市、桂林市和來賓市的市委宣傳部和市文聯決定於2014年11月18——21日在鹿寨縣縣委黨校舉辦文藝輔導班,參加學員來自三市共72名學員。柳江縣派黃華固、鍾建軍、韋業、韋金蘭等同志參加培訓學習。
「柳江人」頭骨化石
1958年在通天岩發現「柳江人」頭骨化石,經我國古人類學家吳汝康考證,址內的頭骨化石定名為「柳江人」,為華南區生活在舊石器時代晚期的新人(智人),體型特徵已與現代人基本相同。大約生活在距今4萬多年前的更新世晚期,是迄今在中國以至整個東亞發現的最早的現代人的代表。現藏在北京中國科學院,復製品存柳江縣文物管理所,1963年2月26日,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委員會公布為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銅鼓
1981年,百朋公社鎮西大隊農民在嶺坡耕地時發現。該銅鼓用青銅鑄造,通高56厘米,鼓面直徑81.5厘米,鼓面周沿有4蛙,中心的太陽紋為12芒,芒間夾雙翎形紋。鼓身紋飾繁復精美。該銅鼓屬古代銅鼓分式中的冷水沖式。經鑒定,其製作年代為東漢時期。現藏於縣文物管理所。
漢代滑石人面具
1983年裡雍新安古墓出土,近正方形,邊長24厘米,潔白如玉,為精雕細刻的藝術-品,雕刻技法純熟。人物頭象造型栩栩如生。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為東漢時期物品,現藏於縣文物管理所。
大熊貓——劍齒象動物群化石
分別發現於新興農場通天岩、土博甘前岩和百朋甘龍岩,對研究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有一定作用。現藏於縣文物管理所。
古錢
1980年3月,三都公社有兩位醫生發現一處古代銅錢埋藏,有晉、唐、宋、元、明五個朝代的銅錢共44種。最早的是東晉「咸康通寶」,最晚的是明朝「永樂通寶」。現藏於縣文物管理所。
太平天國銅炮
1958年在進德公社黃嶺大隊發現,炮身上面明刻「太平天國丁已七年十月吉日立」等文字。現存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
⑶ 柳州的柳江的水源在哪又流向哪
柳江,屬珠江水系西江幹流紅水河段和黔江段分界點左岸支流。發源於貴州省獨山縣堯梭鄉里臘村九十九個潭(一說拉林鄉附近的磨石灣),流經黔東南及桂北,在廣西象州縣石龍鎮三江口與紅水河匯合注入西江幹流黔江段。幹流全長773.3公里。
(3)柳州柳江區電鍍水處理系統擴展閱讀
柳江流域面積57173平方公里,跨黔、桂、湘三省30個縣、市。全長734公里,天然落差1289米,河口多年平均流量1630立方米每秒。總人口555.7萬人,有耕地720.5萬畝。工業主要集中在柳州市、河池市、宜山縣等地。
柳江流域以農業為主,農產品有水稻、玉米、小麥、油菜、烤煙、水果、西瓜、葯材等。森林資源豐富,是貴州黔東南用材林基地的重要組成部份。流域內主要城鎮有獨山、三都、榕江、從江等縣城,有小型採煤、森林工業、機械、輕手工業、冶煉等工業。
柳江流域年均溫達18~20℃,生長期長達330天以上。年降水量1400~1800毫米,4~8月為雨季,佔全年的72%。由於高溫多雨,適宜亞熱帶、熱帶作物生長,年可三熟。
⑷ 柳州市龍泉山污水處理廠在哪
南寧的琅東污水處理廠位於南寧市中心南湖區東側
江南污水處理廠位於南寧市江南區白沙大道與亭江路交匯處南側
明陽工業園區污水處理廠
柳州的白沙污水處理廠位於白沙村以北、回龍溝以南、東臨柳江
柳州龍泉山污水處理廠
柳州市拉堡污水處理廠,你可以去中國污水處理工程網的風向標看看
⑸ 柳州市柳江縣新興工業區有沒有景泰這個廠 - 百度
有的
⑹ 柳州水上噴泉簡介
柳州江中音樂噴泉超過排名世界第一的阿拉伯迪拜噴泉和世界第二的美國拉斯維加斯噴泉,是目前世界上江面最大升降浮式噴泉。10月1日,廣西柳州大型音樂噴泉氣勢如虹。當日,廣西首個大型水上音樂噴泉在柳州正式建成並向公眾開放。位於柳州市區柳江大橋與文惠橋之間北岸柳江江面的柳江大型水上音樂噴泉全長315米,寬40米,設有832套噴頭。噴泉開噴時噴頭浮在江面,噴出的水景高達100米。噴泉休噴時噴頭潛入水下2米深處,不影響江面景觀。
⑺ 急求:柳州的造紙廠和污水處理廠
我也是要這樣的客戶 我收集了一點不過比較少
廣西容縣縣底本昌造紙廠 0775-5171059 廣西省玉林市容縣底鎮冠堂村本昌造紙廠
廣西容縣萬力造紙廠 0775-5110308 廣西省玉林市容縣南郊99號
廣西藤縣福利造紙廠 0774-7652798 廣西省梧州市藤縣平福鄉古麗坪
繁昌造紙廠 0771-8252205 廣西省南寧市賓陽縣楊村75號
廣西容縣萬榮造紙廠(楊梅) 0775-5522030 廣西省玉林市容縣楊梅中學旁
桂林興安興桂造紙廠 0773-3173193 廣西桂林市七星區建幹路10號16棟6--1
廣西容縣縣底本昌造紙廠 0775-5171059 廣西容縣縣底鎮冠堂村本昌造紙廠
一方造紙廠 0775-5658616 廣西壯族自治區玉林市容縣自良鎮
柳江造紙廠駐南寧辦事處 0771-4830366 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江南路福建園6棟4單元208室
洛滿造紙廠 0772-7548286 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柳江縣洛滿鎮
田林縣造紙廠駐南寧辦事處 0771-3134607 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北湖路秀湖花園3-101號
新慶造紙廠 0775-2110166 廣西壯族自治區玉林市新橋鎮
象州縣造紙廠 0772-4360586 廣西壯族自治區來賓市象州縣象石路
萬力造紙廠 0775-5110209 廣西壯族自治區玉林市容縣南郊99號
六鐵福利造紙廠 0775-8755128 廣西壯族自治區玉林市博白縣旺茂鎮
宜州市造紙廠 0778-0-3181189 廣西壯族自治區宜州市江頭社區
成團造紙廠 0772-7558254 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柳江縣成團鎮
武鳴縣造紙廠 0771-6223249 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武鳴縣標營路8號
梧州市人民造紙廠 0774-5824128 廣西壯族自治區梧州市富民二路泰和里67號
柳江造紙廠勞動服務公司 0772-2750854 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
靈多造紙廠 0777-2692008 廣西壯族自治區欽州市大垌鎮稔子坪
平南鎮造紙廠 0777-6316067 廣西壯族自治區欽州市靈山縣平南鎮
廣西玉林玉豸造紙廠 0775-2627678 廣西壯族自治區玉林市人民中路西段新機電市場
利榮造紙廠 0775-2620155 廣西壯族自治區玉林市名山鎮騰揚村
洋洲造紙廠 0775-4782568 廣西壯族自治區貴港市橋圩鎮南興路口
欽州市造紙廠 0777-2824251 廣西壯族自治區欽州市波羅橋
大山造紙廠 0779-5803983 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海市合浦縣公館鎮
東源造紙廠 0773-4810292 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全州縣全州鎮
玉林市玉州區聚發造紙廠 0775-3811253 廣西壯族自治區玉林市南江鎮新聯工業區
蒲廟造紙廠 0771-4701243 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新城路
不局限於柳州 希望 你能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