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六枝特區歷年降雨量查詢
六枝特區,位於貴州省西部,屬六盤水市轄區域。系「三線建設」時期由原「六枝特區」與「郎岱縣」合並而成。地理坐標為東經105°08′~105°43′;北緯25°59′~26°33′之間。
六枝特區范圍內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降雨主要受西太平洋孟加拉灣一帶的水汽和其副熱帶高壓背脊活動的影響,具有氣候比較溫和,根據特區氣象站資料及六盤水市水文水資局資料,一直平均降雨量為1519.1毫米(1957年-2006年),多年平均降水總量為25.3億立方米,但降雨時空分布不均勻,地區分布特點是北部小於南部,降雨的年內分配也極不均勻,大部份集中在5-9月,其多年平均降雨量為1198.6毫米,佔全年年均降雨量的77.6%,最高年份(1983年六枝站)降雨量達1924.4毫米,佔全年降雨的85%,一年中元月份最小,平均為25.5毫米,6月份最多317.7毫米,降雨的年際變化也較大,最高達2341.7毫米(1983年六枝站),最小為1021.1毫米(1953年郎岱站)。
境內年平均氣溫在14.5℃左右,最熱的7月份月平均氣溫22℃,極端最高氣溫34.1℃,元月份最冷,月平均氣溫5.2℃,極端最低氣溫-5.5℃,太陽輻射總量多年平均為86.93千卡/平方厘米,最高的7月為10.53千卡/平方厘米,最低的元月為4.7千卡/平方厘米。多年日照時數平均為1144.2小時,歷年平均無霜期291天。
B. 貴州六盤水六枝特區
1、經濟發展可以的。經濟穩定。沒有房地產泡沫。本地連鎖超市很不錯。
2、中心地段也好啊。要什麼有什麼。繁華嘛,如果是晚上倒是燒烤啊夜市比較多。
3、消費還可以吧,康師傅水一元一瓶,雞火鍋30元1人,羊肉粉或者炒飯大概小碗7元大碗8元。我朋友在六枝火車站租房2室1廳1衛,500每月,夫妻倆。
4、水質好,六枝人的牙齒黃和水沒有任何關系,是吃了用煤火烤的東西吃多了,不信請搜索「氟中毒」。12歲以上外省人來這里,牙齒不可能再變黃了。
5、六盤水市第二中學在六枝算是好的了。六枝 數一數二。
你是來教書吧,我也是。我在六枝鄉下教書。如果你是本科,如貴師大,能到市二中,是不錯的了。
因為我們鄉下現在初中都要本科了。我教齡4年,工資3000
C. 貴州六盤水六枝特區地質
找到沒有?能不能共享一份啊
D. 六盤水市六枝特區的名字何來
六枝 「六枝」作為地名始於清雍正在貴州大規模改土歸流之際。雍正九年(1731年),清廷以郎岱長官司隴氏地、西堡長官司沙氏地、西堡副長官司溫氏地並永寧(今關嶺縣)一部分地設立郎岱廳。廳設流官後,將屬地劃為七枝:郎岱為本枝居西南隅,正北為下枝,正東為西堡枝,西北為上枝,東北為化處枝,東南隅為木崗枝,上、下、本、西堡四枝之間為六枝。道光年間七枝改為十里,六枝作為集鎮名被保留下來,並成為十里之一時合里的治所。民國以後,這里一直是區署駐地。解放後,隨著公路、鐵路的貫通和煤礦的興建,六枝的經濟區位優勢逐漸凸現。1960年5月,撤郎岱縣,設六枝市,市機關駐六枝下營盤。1962年國民經濟調整,大部分煤礦下馬,六枝改市為縣。1965年「三線建設」興起,11月六枝礦區成立,蒞年2月改名六枝特區,六枝縣復名郎岱縣,機關遷回郎岱。1970年12月郎岱縣與六枝特區合並,其後仍稱六枝特區。
E. 六枝特區的自然資源
據六枝特區2008年土地利用變更資料,農用地143182.8ha,占總用地的78.68%,建設用地6544.2ha,占總用地的3.6%,未利用地32265ha,占總用地的17.73%。
農用地中耕地67373ha,占總用地的37.2%,主要分布在特區中西部的中寨鄉、岩腳鎮、新場鄉、新窯鄉、郎岱鎮,各鄉鎮耕地佔其土地總面積的比例差距較大,其中最高龍場鄉為60.4%,最低的毛口鄉為21.5%,相差近3倍;園地993.5ha,占總用地的0.55%,主要分布在特區南部的毛口鄉、郎岱鎮以及北部的梭戛鄉;林地41442.2ha,占總用地的22.77%,主要分布在特區中西部新場鄉、中寨鄉、墮卻鄉、隴腳鄉;草地24905.8ha,占總用地的13.69%,主要分布在特區西南部的中寨鄉、墮卻鄉;其他農用地8468.3ha,占總用地的4.65%。建設用地中,建制鎮用地421.6ha,占總用地的0.23%,獨立工礦用地792.5ha,占總用地的0.44%,農村居民點用地4133.7ha,占總用地的2.3%,特殊用地440.6ha,占總用地的0.24%,交通運輸用地620.9ha,占總用地的0.34%,水利設施用地134.9ha,占總用地的0.07%。未利用地中草地3339.9ha,占總用地的1.83%,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1689.6ha,占總用地的0.93%,其他未利用土地27235.5ha,占總用地的14.97%。 民國時期,境內交通蔽塞,商品流通受到制約,經濟落後,都是以自己的自然經濟以個體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為主體,沒有現代工業支撐。1950~1995年,經過不斷的艱苦奮斗,逐步改進了貧窮落後的面貌。國民經濟得到了大幅度的增長。
發展至2011年,生產總值完成69億元、工業總產值完成89.14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71.68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19.63億元,分別為2006年的2.19倍、3.54倍、12.01倍、2.32倍;財政總收入、一般預算收入和財政支出預計完成67520萬元、35660萬元和21.44億元,分別為2006年的3.09倍、2.85倍、4.33倍;金融機構存貸款余額分別達64.5億元和36.5億元,分別為2006年的2.86倍和3.19倍。經濟綜合排位從2007年的全省68位進位到2011年的34位。
至2012年,該區主要指標創造「六枝速度」,達到「四個高於」的要求。預計全區生產總值完成82.3億元,同比增長17.7%;工業總產值完成116.56億元,同比增長23.58%;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70.69億元,同比增長126.9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24.49億元,同比增長25.05%;財政總收入、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完成10.05億元、7.62億元,同比分別增長50.91%、52.91%;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13218元、4722元,同比分別增長25.11%、17.3%。據省統計局預評,2012年該區經濟發展綜合排位在全省排第16,比2011年上升18位。
2013年,特區生產總值預計完成100.11億元,同比增長17.8%;工業總產值預計完成125億元,同比增長7.25%;預計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10億元,同比增長95.36%;財政總收入預計完成15億元,同比增49.29%,公共財政預算收入預計完成12.15億元,同比增60.4%;農民人均純收入預計達5422元,同比增長14.7%;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預計達17917元,同比增長17.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預計完成28.3億元,同比增25%。其中,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增速、稅收收入增速、旅遊總收入增速在全省分別排1、3、4位;全面小康實現程度預計達79.31%,比2012年提高5.71個百分點;在全省經濟發展增比進位綜合測評中,六枝特區排第15位。 民國時期,農業經營單一,廣種薄收,生產經驗不足,農業基礎薄弱。解放以後,逐步引進先進技術,改善農業技術設備,農業機械的應用范圍逐步擴大。生產經驗不斷提高。推廣良種和改進耕作方式,農業生產和農業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1984年糧食總產量達到12.3萬噸,是1949年的20多倍。1995年,糧食總產量上升到13萬噸。經濟作物發展較快,油菜籽總產量1949年182.75噸,1995年增加到4647噸,專業蔬菜種植面積2600畝,產量在一萬噸以上,西瓜從無到有,逐步擴大,年產量1000~1500噸。牧業發展穩步上升,1922年大牧畜存欄由1949年的2.23萬頭增到9.01萬頭。漁業從單純野生捕撈發展到山塘、水庫、池塘養魚,稻田養魚業逐步推廣,1988年產魚31.54噸,以後,逐年增長。生豬存欄由1949年的3.35萬頭增加到1992年的13.54萬頭。農民年平均收入從1949年的不足百元增加到1995年的378,農村貧困人口絕大部分得到溫飽。農業總產值從1949年的868元增加到1995年的21000萬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平均每年遞增3%以上。
2011年,全年農業總產值達11.03億元,同比增長22.4%,實現農業增加值7億元,比上年增長1.9%。糧食種植面積39163公頃,比上年增加1037公頃。油料種植面積5459公頃,比上年增加189公頃。糖料種植面積9公頃。蔬菜種植面積4150公頃,比上年增加108公頃。全年糧食產量153097噸,比上年減產6745噸,比上年下降4.22%。截止2012年,全區農業總產值預計完成13.8億元,同比增長25%。 民國時期,境內以個體手工業為主,發展單一。1949年,工業總產值只有22.2萬元,解放後,境內迅速恢復和發展一批小手體工業,連續興辦了一些縣屬小型骨幹企業。1958~1975年,共有26個中央、省、市及地方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先後建成投產,1978年,地方工業生產總值增加到5933萬元,比1949年增長46倍。地方工業主要有煤炭、機械、電力、建築材料、食品加工等行業。主要產品產量均有較大增長。1988年與1978年比較,原煤炭產量由23萬噸增至76.17萬噸,增長2倍多,發電量由69萬度增至1126.95萬度,焦炭產量由6.43萬噸增至10.34萬噸,增長60.89%。水泥、皮鞋等產品從無到有,具備了相當的規產規模。鄉鎮工業發展迅猛,從單一的煤炭生產向多行業轉換,並建成投產了一批骨幹企業,1988年,鄉鎮工業產值占特區地方工業總產值的60%。與前期地方工業總產值13835萬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1949年增長435倍,平均每年遞增16.44%,比1978年增長8倍。1991年後,工業發展最快的是個體經濟,以197.22%的速度向前發展,比國有工業經濟發展速度高97.98個百分點,比集體經濟高35.42個百分點。「三資」(即合資、獨資、合作)及其他行業從無到有。到1995年,地方工業總產值達到26781萬元。
2011年全年完成工業總產值94.32億元,比上年增長50.95%,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產值完成47.03億元,比上年增長46.75%,規模以下工業產值完成47.29億元,比上年增長55.38%。工業增加值完成29.75億元,比上年增長29.1%,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5億元,比上年增長30.1%。截止2013年,全區工業總產值完成125億元,同比增長7.25%。 六盤水第一座循環經濟示範基地,六盤水路喜循環經濟園區(六枝境內),於2012年3月30日開工建設。六枝特區黨委書記高玉林指出,路喜循環經濟園區是六枝特區第一產業的牛鼻子,是帶動全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企業。
六盤水路喜循環經濟產業園2012年被省發改委列為省級循環經濟示範基地,2013年初納入貴州省政府著力打造的省100個產業園區成長工程省級重點園區名錄。園區採取分步實施原則,項目佔地6300畝著力打造「15155」工程,即:產值1000億元、投資500億元、創利稅100億元、解決50000人就業、帶動5倍產值的相關產業發展;構建以煤一電一化、煤一電一鋁、煤一電一材一體化的循環經濟產業鏈;共規劃建設涉及煤礦開采、重介選煤、特種玻璃、搗鼓機焦、熱電聯產、石墨電極等21循環經濟支撐項目,其中,已開工建設的核心項目有:2萬平米生態辦公區、打造1000萬噸/年煤礦規模集團、4×120萬噸/年焦化廠、4×350MW熱電聯產項目、4×600噸/日特種玻璃生產項目、2×300萬噸/年選煤項目、中船路鑫礦用高新裝備項目、那玉貨場改擴建項目。
貴州省100個標志性工業園區建設六枝特區佔3個,分別為:六枝特區岩腳工業園區、六枝經濟開發區、六盤水路喜循環經濟產業示範園區(六枝境內)。省級工業園區一個(木崗工業園),省級農業園區一個(郎岱農業園),市級工業園區一個(岩腳工業園),市經濟開發區一個(平寨經濟開發區)有六枝工礦集團、六盤水煤機廠、一四二隊、水源隊、鐵五局水泥廠等省、市屬企業事業單位;有綠色食品廠、領先食品廠、家鄉土豆片廠、犇鑫牛肉乾廠、宏奇制葯廠等區屬企業和上規模的民營企業102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