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處理系統 > 濮陽南樂縣化工水處理系統

濮陽南樂縣化工水處理系統

發布時間:2021-05-12 21:19:02

Ⅰ 河南省濮陽市南樂縣是 貧困縣 還是 富裕縣 啊

南樂縣位於河南省東北端,冀、魯、豫三省交界處,轄9鄉3鎮,南與清豐縣為鄰,東與山東莘縣隔河相望,西北分別與河北省魏縣、大名縣接連,境域624平方公里,其中縣城面積10平方公里,總人口47萬人,屬濮陽市管轄。

因為濮陽有中原油田在,拉高了物價水平。實際消費水平和深圳差不多了。

Ⅱ 河南濮陽南樂縣現在封村還嚴嗎

河南濮陽南樂縣現在封村非常嚴格。要量體溫檢查。邊兒的人是不讓進的。

Ⅲ 誰有濮陽市南樂縣的新農村建設的規劃圖

這個一般都在市政部門。機密東西

Ⅳ 河南濮陽南樂縣廠里上班,欠薪幾個月了老闆一直托不給,找南樂那個部門管用,南樂縣勞動局電話一直停機

拖欠或扣發工資,單位和職工可以協商解決。
協商不成的,職工可以向當地的區縣級勞動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要求支付工資。

Ⅳ 河南省濮陽市南樂縣的特產和景點是什麼

文廟

樂文廟即孔子廟。俗稱「黌學」(學堂),唐開元二十七年(739年),封孔子為文宣王,稱孔廟為「文宣王廟」,元明以後簡稱「文廟」。

文廟位於南樂縣城東南隅「一簣山」旁。明洪武三年(1370年),由南樂縣主薄葉伯瑾始建,當時規模不大。永樂五年(1407年)知縣吳文質、正統四年(1439年)典史周郁相繼擴建學基,使之形成一規模寵大的建築群,東南兩邊至城牆腳下,西至大道,北至凈土寺。主要建築有大成殿、寢殿、戟門、欞星門、月新齋、時習齋。嗣後比試弘治、嘉靖、隆慶、萬曆年間都做過增修擴建,增添了東西兩廡,鑿泮池,環以石欄,擴建「德配天地」、「道貫古今」牌坊等,使文廟初具規模。清朝康熙、乾隆、道光、光緒年間又在原來的基礎上做了翻修。清未整個建築群尚且完好。民國以後,圮毀日甚,至建國初,僅存大成殿和寢殿,俗稱「大殿」和「小殿」。

大成殿,以北宋哲宗封孔子為「大成至聖」而得名。大成殿為文廟主體建築,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平面呈長方形,單檐歇山九脊頂,斗拱及殿內原木建築結構基本完好。柱基為石質覆盆式,殿外有月台1.3米,殿頂為黃色琉璃瓦古色古香,是宮殿式與民間建築相結合的藝術產品,寢殿位於大成殿後,歇山九脊頂,是一座面闊五間進深三間的清代典型的民式建築。整個大殿宏偉高大,飛檐凌空,古樸壯觀。周圍樹木蔥郁,景色宜人。1980年以來,河南省文物局撥款維修文廟大成殿,成為人們游覽參觀的勝地。

赫胥陵

位於縣城東北二十公里的福堪鄉宋耿落村南,土冢,佔地1000多平方米,為東漢公侯墓群。經1978年、1999年兩次挖掘,出土國家一級文物l件,二級文物2件,三級文物多件,是我省最大的漢墓,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科學研究價值。

古 槐

南樂城內原有八株古槐,相傳是唐朝人所植俗稱「八大槐」。今僅存1株,位於縣城東北,高約15米,樹圍4.8米,枝繁葉茂,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八大景」

南樂縣曾有「繁水荷花、方山夕照、傅潭秋月、演教晨鍾、黃河晴波、翠香古亭、夢山三峰、古塔聯嵐」八處獨具特色的景觀,隨著自然變遷,這些景觀現巳不復存在。

黃泥崗

位於南樂縣五花營村西北,《水滸傳》中智取生辰綱的故事就發生這里。

宋耿洛漢墓群

宋耿洛漢墓,位於南樂縣東北23公里福堪鄉宋耿洛村南300米處,這里有三大土家,呈「品」字形,最大冢高10米,面積1000餘平方米,俗稱「赫王墳」、「冢垌堆」。明《正德大名府志》、《南樂縣志》均稱其為赫胥陵,說是上古赫胥氏陵墓。

1978年冬,文管部門對大冢北側一小冢進行發掘清理,證實它為東漢時墓葬,編號為宋耿洛一號漢墓。此墓為磚石結構,由甬道、墓門、前室、中室、後室及兩側面四耳組成。墓室東西長22.5米,南北寬19米,高5.25米,其規模結構,儼如帝王陵。

墓中出土文物148件,分陶器、石器、銅器三大類,陶器又分紅、灰、釉、彩四種。其中銀黃色釉陶倉樓,四層重檐,小巧玲瓏,造型別致,結構復雜,匠心獨具,為研究漢代樓閣建築提供了珍貴實物資料。此文物曾赴鄭州匯報展出,又赴日本參加中國古代建築模型展覽。錯金銀銅帶鉤,用金絲金片、銀鏤銀條鑲嵌成圖案,製作精美。帶鉤上還用銀絲鑲成「正月丙午日君立公侯」九字,是價值很高的藝術品,在鄭州展出時,觀眾贊不絕口。

葬品中的盤龍三足紀年石硯,蓋體俱全,鏤雕精細,造型美觀。硯蓋浮刻六條出水飛龍,鱗須爪齒逼真,線條細膩流暢,翻波滾浪,栩栩如生。硯座為三足蹲獸,張目咧齒,猶負重荷。硯體周鐫隸書四十二字「延熹三年七月壬辰朔七日丁酉君高遷刺使二千石三公九卿君壽如會石壽考為期永典啟之研值二千。」它是我國已知最早的帶有紀年和價值的古硯。在鄭展出時,轟動省城。《河南日報》說此硯是「稀有藝術品」,其工藝「令人嘆為觀止」。經專家鑒定,為國家一級珍品,獨一無二,被稱為「國寶」。盤龍三足紀年石硯,利用多種雕刻技法,製成飛龍、蹲獸、蓮瓣、滾浪等圖案,並用篆隸兩種文體鐫刻,為研究我國古代書法、美術、雕刻、造型及東漢思想文化史都提供了難得的實物資料。1984年夏,盤龍三足紀年石硯及錯金銀銅帶鉤應邀赴北京參加考古新發現展覽,為國家文物部門所重視。

此墓主究為何人,現仍不得而知,僅從文字而知為東漢桓帝延熹三年(公元160年)事,墓主官為刺使,或為公侯,年俸祿二千石,位列公卿,其為當時在朝顯貴可想而知。至於《大名府志》、《南樂縣志》及當地傳說他為赫胥陵,則尚未證實。赫胥氏為上古帝王,晚於太吳,早於炎黃,距今有五六千年。史載:「赫胥氏,為上古帝王,其民鼓腹而游,含哺而嬉,莫知作善而作惡。」又言:「赫胥氏有赫然之德,使民胥附,故日赫胥,蓋炎帝也。」是否為赫胥陵,因前兩冢未有開發,不敢定論。若三冢為同一時期,則非上古赫胥陵。但或為東漢赫胥氏陵墓亦未可知。

倉頡陵廟

倉頡陵 位於南樂縣西北18公里的梁村鄉吳村,在漳河故道之北,倉廟之東。倉頡陵為一高5米的大土丘,佔地約2700平方米。

倉頡陵原有陵門,地叫朝天門(見「朝天門」),硬山式磚木結構,檐下有匾額,書「史皇林」三字。如今陵門已無,不知圮於何年。

陵前舊有石牌坊、石獅、石人等雕刻,為明朝隆慶年間南樂知縣劉弼寬所建,可惜毀於「文革」時期。九十年代進行了恢復。一對漢白玉石望柱,盤龍纏繞,氣勢不凡,十分精美壯觀。望柱北有一對高六餘尺的石獅,蹲坐在漢白玉石牌坊前方。石牌坊四柱三楹,沖天柱上四隻朝天吼,昂首端坐。坊座為束腰仰俯蓮須彌座形狀,抱鼓石上雕刻著十二生肖。牌坊正中書:「字聖坊」三字,為中共南樂縣委書記張學義所書。兩廂書:「天雨粟」、「鬼夜吟」六字,為南樂縣長聶兆鵬題書。據《淮南子》記載,倉頡造字,是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黃帝於春末夏初發布詔令,宣布倉頡造字成功,並號召天下人民共習之。這一天,天上下了一場不平常的雨,落下無數的穀米,後人因此把這天定名穀雨,成為二十四節氣中的一個。也在此時,人們在夜裡聽到魔鬼的哭泣呻吟。可謂是驚天地泣鬼神。這便是「天雨粟鬼夜吟」的來歷。

恢復後的倉頡陵前有三通石碑一字排開,正中為國務委員陳俊生題寫的巨碑,獸蚨龍首,寶相團花點綴兩側,十分精美。碑正面書「倉頡陵」三個大字,字體遒勁有力。碑陰為聶兆鵬撰寫的碑文,記載修復倉陵始末。

倉頡陵為圓錐形,有磚牆圍繞,設計別具匠心。陵墓圍牆周長36.5米,象徵一年365天之數。圍牆由磚垛界開,分12節,含意為一年12個月。每節長3米、3.1米或2.8米,其意每個月的天不等。

陵墓邊沿較為平整,是遊客步行踩踏而成。地方有一習俗,人們拜謁倉陵,必登上陵墓繞三周,說是可保不腰酸腿疼,身體隸健。當然,這僅是人們的良好意向,是人們崇拜字聖倉頡的表示。

陵上青草蔥郁,人們稱為兒女草。當地有「薅個草兒,生個小兒;刨個根兒,生個妮兒」的傳說。誰家想生男生女,到倉陵取草,用紅繩系牢,放入懷中,取一名字,一路呼喚至家,把草或根壓人床上被褥之下,保你日後生下如意兒女。

習俗如此,靈驗與否,沒人考究。

倉頡陵後原有一高台,三丈有餘,傳為倉頡造書台。台上有古亭,名「倉亭」,亦名「六書亭」。因傳說象形、會意、形聲、指事、假借、轉注等六種漢字造字法是倉頡的發明。當然,倉頡的造字,主要是象形,間有會意、指事字而已。六書之說是東漢學者許慎在編著中國第一部字典《說文解字》時總結出來的。

如今,造書台已因平整土地夷為田疇。書台不存,亭將焉附。人們為聖人著急,誰料1994年曾建六角兩層木結構仿古亭一座,於1995年正月二十八為大風摧毀。

廟前古道側畔原有下馬碑一通,為明代刻石,上書「文武官員至此下馬」字樣,今亦無存。

亭子碑 廟門西側有亭子碑一座,四面各以不同雕刻技法刻成「字聖故里」、「魏州名邑」、「昌樂舊郡」和「萬石君家」十六字。正面「字聖故里」,用的是平面起陽雕技法,為原北京市副市長郭獻瑞題書,詞意甚明,即指此處為造字聖人倉頡的故鄉。東側「魄州名邑」,平底雕刻,為原貴州省政協副主席孫漢章題書。南樂東漢時屬魏郡,唐代重要藩鎮,屬河北五鎮(魏州、黎州、澶州、莘州、毛州)之首的魏州。南樂時稱昌樂,北宋時屬北京大名府。唐時,魏州雄居中原,而魏州轄域內又以昌樂縣為最有名,唐初出過一國公五宰相十刺史,中期曾出現過著名天文學家、音樂家、禮儀專家等,一時成為佳談,故有魏州名邑之稱。邑,與縣意同。北側「昌樂舊郡」,圓底雕法,為原浙江省委第一書記鐵瑛題書,取北魏時期曾於此置昌樂郡之意。西側「萬石君家」沙底雕法,為原濮陽市副市長曹濮生題書。唐朝時昌樂人張文官至極品,與李勛(即徐懋公,因有功於唐,李世民賜予李姓)並列為宰相。其兄張文琮,任建州刺史。從弟張文收,官至太子率更令。子張潛,官魏州刺史;二子張沛,官同州刺史;三子張洽,官衛尉卿;四子張錫,在武則天時任宰相,工部尚書。中國古代官員薪俸以糧食計算,張文一家所得俸祿每年在一萬石以上,時人稱為「萬石君家」。五代時人張昭遠、賈緯修纂的《舊唐書》,宋人歐陽修主纂的《新唐書》均有記載,也稱「萬石張家」。

朝天門 倉頡廟頭門名「朝天門」,原為硬山三間,後改建拱券三間三門。朝天門外有石華表一對,威武的石獅蹲卧兩側。大門正中石匾額書:「史皇聖廟」。為清康熙年間南樂知縣方元啟題書。兩側書「文宗」、「字祖」四字,為康熙年間曲阜貢生孔尚義所題。孔尚義名氣不大,只是南樂縣丞,可他的哥哥卻是大名鼎鼎的文學家,名劇《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該劇以明末清初侯朝宗與李香君的愛情故事為主線,描寫了在社會大變革時期不同人物的不同立場。

大方碑 朝天門里有兩通大方碑,高大挺拔,皆為明朝天啟年間立石,東側方碑刻「三教之祖」,西側刻「萬聖之宗」。八個字皆近二尺見方。方碑是奉了聖旨而立的。當時朝廷有吏、戶、禮、兵、刑、工六大部,三部尚書參與了立方碑,即吏都尚書崔景榮,工部尚書李從心和刑部尚書李養正。參加立碑的還有內閣大學士(宰相)魏廣微,監察御史梁天奇以及大名府知府並府屬各縣縣令等百餘名官員,舉動可謂大矣。立碑的主持人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葉青天」葉廷秀,更增加了遊人對方碑的肅然起敬和對倉廟的崇敬之情。

仰聖門 方碑後為二門,也稱重門,名「仰聖門」。硬山式建築,三間,為清朝乾隆年間重建。二門內西側,有石刻僧人抱「萬善同歸」石牌。故老相傳,這就是和尚李保。李保原籍南樂縣蔡庄村,明初與其母自山西遷來,成家立業。李保至孝,其母卧病,雙目失明。李保百計求治,均未奏效,於是求拜倉頡,許願說若得母病痊癒,情願削發剃度為僧,永伴青燈。李保回家,果見母親病癒,耳聰目明,行動如初。李保言之有信,便告別母親妻兒,赴倉頡廟出家為僧。後來,李保成了倉廟主持,收了幾個徒弟,活了九十來歲,死後,其徒把他安葬在倉頡廟西,並建石塔,名至孝禪師葬塔,俗稱「李保塔」。今塔已不存,其他五座石塔和兩座磚塔也已夷為農田。

萬古一人殿 萬古一人殿也稱正殿,俗呼為大殿,因殿前檐下有「萬古一人」巨大牌匾而得名。

正殿為明代建築,由拜殿和正殿前後銜接組合,拜殿卷棚頂式,三間,明朝崇禎四年八月修建。拜殿前檐的兩根方石柱擎托,石柱雕刻十分精美,堪稱明雕佳品。柱上有一副對聯:上聯為「百王景仰治代結繩扶宇宙」,下聯為「萬聖崇尊文成書契整乾坤」。上下聯均為陽刻,字體秀美。上聯右上方陰刻一行楷字

「巡按直隸監察御史汝南傅振商題」。

正殿為廡殿頂,四阿單檐,飛角凌空,古樸壯觀,為明天啟七年建築。正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殿內八根粗難合抱的木柱安立在覆盆式石柱礎上,支撐著四阿屋頂。木柱上大都有楹聯,迎門一副為明代名士王九如題書:

上聯:靈龜負書泄天地造化之秘功垂萬世

下聯:雨粟治字開聖賢道德之傳文字一人

兩廂亦有木刻楹聯,為明朝葉廷秀題書:

上聯:秉睿德而作書天地山川辟圖畫

下聯:察靈文以造字帝王師相啟淵源

正殿內正中為神龕,倉頡金身塑象端坐其中。倉頡四目靈光,方面長須,冠冕垂旒,儼然帝王一般。神龕兩側有兩副楹聯。外側也是葉廷秀題書:上聯:一時鳥羽開跡遠;下聯:千古帝功崇報隆。內側一幅是著名歷史人物宋朝名相寇準所題日月聯,日聯為:「盤古斯文地」,月聯為「開天聖人家」。

堂堂歷史名人寇準,何事何時在南樂倉頡廟題字留名?這事兒與澶淵之盟有關。「澶淵之盟」和約簽定後,宋真宗大喜,作《契丹出境》詩一首,由寇準親筆書丹,名匠刻石。這就是回鑾碑。宋真宗班師回京,命寇準留下,負責大名府一帶的善後事宜。

現在的南樂縣,在北宋時期受大名府管轄。寇準入仕後,曾在大名做官,對南樂情況非常熟悉。遼兵退卻後,寇準自濮陽北上,過清豐到南樂,看到遼兵所到之處一片破敗,十分荒涼,心中不勝憤慨。九月里的一天,寇準在侍從的護衛下,渡過繁水河,來到倉頡廟。他拜謁了字聖倉頡夫子,又仔細觀看了如林的碑碣,最後祭祀倉頡陵墓。陪同寇準前往的南樂知縣告訴寇準,說字聖倉頡是南樂縣人,正月二十四日生於廟前河南岸史官村,後來死在陝西白水,歸葬桑梓(故鄉),而在白水只設了衣冠冢。寇準說:「生於斯,葬於斯,乃邑人之光。」接著,寇準又說,我在大名府任職數年,深知此地為秀傑之區,人文薈萃,賢哲遞興,代不乏人。可憐兵火連年,擾得黎民不得安寧,致使農桑凋敝,田疇荒蕪,我深感責任重大。隨後,寇準等人邁步轉回倉頡廟大殿,望著倉夫子全金塑像,心潮澎湃,不能自已。為了表達他自己不畏強遼,矢志報國的決心和對造字聖人倉頡的崇敬之情,寇準命人筆墨侍候,揮毫題下了「盤古斯文地」「開天聖人家」十個大字,接著又在上聯頂端書一「日」字,下聯頂端書一「月」字,表示我寇準誓死保衛大宋江山的決心日月可鑒。

對聯寫成後,南樂知縣忙命人精工鐫刻,製成木質對聯,懸掛在廟內。

神龕東側有一圓首石碑,為明弘治年間兵部尚書王越所立,上有倉頡畫像,碑首陰刻「上古遺像」四個篆書大字。此倉頡畫像早於明萬曆年間和崇禎年間的歷代帝王畫像,非常珍貴。碑陰記著倉頡陵廟四至:「東至蓮花池,西至繁水縣,南至五龍口,北至黑龍潭」。四至地理位置今說不一,但大致相同。

蓮花池在廟東約兩華里處,原為繁水河灣,水涸為池。其中碧蓮叢叢,翠鳥翩翩,白鵝沉浮,紅鯉隱現。人們於池周建一道百欄,欄外楊柳依依,欄內曲橋彎彎,確是遊人頻頻樂往之處。古人所詠南樂八大景,其中的「繁水荷花」,即指此處。吳村人至今仍稱其處為河灣地。蓮花池於光緒年問被漳河沖決湮沒,今僅餘一道河灣。

繁水縣為隋朝置縣,唐初省,建昌樂,後又建又省,廢置無常。繁水縣城在廟西三里,即今邊馬鎮,有「十步兩眼井,四門三吊橋」之說。繁水縣城於唐朝時為河水淹沒,所以至今仍有「水失繁水縣」的說法。

五龍口的傳說不一。一說即字聖故里史官村(今吳村)正對倉廟的五條胡同街道,如五龍聚首,守護廟陵。一說倉頡陵廟四周有五色龍。青龍隱身廟南河水之中,黑龍藏匿廟北黑龍潭,白龍伏卧廟東蓮花池底,赤(紅)龍盤繞繁水城護城河內,只有黃龍雄居正中,駐守倉陵倉廟,為倉夫子坐騎。每逢倉頡生日(正月二十四),五龍齊聚廟南,向倉頡禮拜。當然,這些都是傳說,無從考究。按四至所述方位,似乎第一說略近情理些。五條胡同街道正處廟南,面向倉廟,街道兩側農舍,一年四季炊煙裊裊,如同五柱青香,年年煙火不斷。古人是否取意於此,理或然也。黑龍潭在廟北十餘里,今名白水潭。黑龍潭為何演變為白水潭,或者與民間傳說故事有關。相傳白水潭原名黑龍潭,為黑龍住所。自龍原居蓮花池,後蓮花池為漳水湮沒,白龍遂失居住之所,它即投靠黑龍,二龍同居黑龍潭。俗話說:「二龍不能同居」。不久,二龍發生爭執,黑龍戰敗遠遁,白龍入主其穴,遂改名白龍潭。後人因繁體龍字不易書寫,為求簡便,改龍為水,成為白水潭。當然,這只是村名由來的一個傳說,與史實或有霄壤之別。但作為一種別有興味的故事聽之,不無益處。

萬古一人大殿坐落在五尺高的月台之上,前部為祭台,周圍環繞石雕欄板,正前方有幾級台階,皆為石條鋪成。正殿為五脊、綠色琉璃瓦頂,水磨青磚牆,整體建築氣勢宏大,庄嚴華美。正殿神龕後開一門,直通藏甲樓。階前碑石林立,計有元碑一通,明萬曆元年、天啟七年、崇禎八年、康熙十年、乾隆二十五年、咸豐十年、光緒某年及民國、現代石碑二十餘通。今不少石刻散落村中,或為基石,或為牆堵,亟待收集保護。

藏甲樓 藏甲樓谷稱後樓,為倉頡廟最高建築,三間兩層。綠琉璃瓦蓋頂,通體紅牆,坐落在一丈多高的台基之上,更顯峻峭挺拔。

藏甲樓與各寺廟的藏樓意義和用途大抵相近,意為收藏經卷之所,而倉廟的藏甲樓則另有含義。倉頡造字,用契刀刻在龜甲獸骨之上,後人建此樓讓字聖收藏甲骨契刻,故名藏甲樓。

樓閣正面辟門,開兩窗。二樓亦同,只是在東西兩側各洞開一窗。樓正面檐下有一木匾,為頗有名氣的大軍閥孫殿英所題。孫殿英曾因東陵盜寶聞名天下,有「東陵大盜」之稱。他於中華民國十一年(1922年)任大名鎮守使,為附庸風雅,而題此匾。

作為豫東北地區著名的古跡,自然有其值得稱道的地方。但歲月的更替,風雨的剝蝕,給這一人文景觀不斷增加著年輪,抹上一縷古樸蒼茫而又具神秘色彩的情調。長時間的管理不善使她日漸荒頹,逐步凋敝。正在使用倉頡創造的文字的人們,不少都在呼籲和祈禱:救救倉夫子吧!人們企盼著早日出現一個輝煌的棲「神」之所,迎接五湖四海的漢文字的使用者、偉大的倉夫子的弟子們的紛至沓來。

Ⅵ 濮陽市南樂縣屬於啥流域

濮陽市南樂縣屬於黃河

閱讀全文

與濮陽南樂縣化工水處理系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福州長樂區光學水處理設備價格 瀏覽:971
崇左市電池軟化水設備 瀏覽:807
駐馬店平輿縣線路去離子水設備 瀏覽:997
廣西省制葯純水處理設備 瀏覽:534
寧德蕉城區食品廢水處理廠家 瀏覽:241
周口西華縣化工去離子水設備 瀏覽:913
平涼涇川縣電池水處理系統 瀏覽:781
鄂州梁子湖區食品水處理系統 瀏覽:635
紅河河口瑤族自治縣鍋爐去離子水設備 瀏覽:495
自貢富順縣電子純水處理設備 瀏覽:413
承德興隆縣電池廢水處理設備 瀏覽:911
寧德古田縣電子廢水處理設備 瀏覽:645
徐州泉山區電子去離子水設備 瀏覽:56
昌吉奇台縣食品污水處理 瀏覽:973
武漢漢陽區鍋爐水處理系統 瀏覽:299
長沙芙蓉區紡織廢水處理廠家 瀏覽:669
三門峽澠池縣食品水處理設備價格 瀏覽:371
長沙瀏陽市鍋爐純水處理設備 瀏覽:1
錦州黑山縣印染去離子水設備 瀏覽:920
來賓武宣縣印染水處理設備價格 瀏覽: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