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大興安嶺漠河縣林業局工作待遇現在怎麼樣
具體要看你想過怎麼樣的生活,其實如果喜歡慢節奏的生活,這里還是不錯的,因為現在的工資待遇都比以前要好的多,特別是工資兩年前漲了大概有20%吧!還有就是你的問題也比較模糊,不知道你說的是在漠河林業局工作,還是在漠河的其他工作。。。不過希望我的回答能對你有所幫助,有不懂得地方,可以問我!
B. 漠河就是個惡夢
漠河天氣嚴寒,令人難以忘懷,去過的人內心深處都印象極深。
C. 化工廠停電對水處理系統有哪些影響
這個你問題表達有些不準確,我理解你的意思應該是
加了緩蝕阻垢劑
鐵離子是降低還是升高,因為投了緩蝕阻垢劑
能緩解換熱器管道的腐蝕,鐵離子降低
D. 2019大興安嶺漠河事業單位招聘結束了嗎有錄用名單了嗎
招聘筆試面試成績都出了,應該算是結束了,但是還沒有公布錄用名單,後期應該會出名單。
E. 黑龍江省漠河縣砂寶斯金礦床
砂寶斯金礦位於黑龍江省漠河縣西北部大興安嶺北段,屬原始森林覆蓋區,是武警黃金第三支隊於1990~1991年進行1∶5萬水系沉積物測量時發現的大型岩金礦床,礦床已達詳查程度(齊金忠等,2000)。
1 區域成礦地質環境
1.1 大地構造單元
在大地構造位置上屬額爾古納地塊,位於額爾古納褶皺帶NE端,上黑龍江中斷陷西部,金礦床地處NE向烏瑪-司洛夫卡河斷裂北側(齊金忠等,2000)。
1.2 區域地層
區域上出露的地層有:中元古界興華渡口群片岩、片麻岩、斜長角閃岩、變粒岩及混合岩類;古生界寒武系額爾古納組大理岩及片岩;泥盆系結晶灰岩、泥灰岩等;中生界是本區最發育的地層,不整合覆蓋於古生界之上,早期(早、中侏羅世)為河湖相碎屑沉積,形成侏羅系綉峰組、二十二站組及額木爾河組砂礫岩、砂岩、頁岩夾煤線;晚期(晚侏羅世-白堊紀)形成中基性-中酸性火山熔岩及凝灰岩,構成大興安嶺火山岩帶的一部分。區域上岩金礦床主要賦存於中侏羅統砂岩中,也有部分金礦化點賦存於興華渡口群中(齊金忠等,2000)。
1.3 區域構造格架
區域上由內蒙古延入的NE向得爾布干岩石圈斷裂是黑龍江西北部的一級斷裂構造。此外,本區次一級的殼斷裂有NE-NEE、NW-NWW向兩組。其中NE-NEE向斷裂構造由一系列近於平行的長達100~200km斷裂構成,在斷裂帶的北東段有呈串排列的火山口。NW-NWW向斷裂構造也是區域上的一組重要構造帶,由多條大體等距平行的斷裂組成,沿該組線性構造也分布有一系列的火山口。NW-NWW向構造與NE-NEE向線性構造相互交切,構成本區基本的斷裂構造格局(齊金忠等,2000)。
1.4 區域岩漿活動
區域上出露的岩漿岩較為復雜,主要有張廣才嶺期花崗岩,以規模較大的二長花崗岩和正長花崗岩為主,其Sm-Nd年齡為614×106~638×106a;華力西期花崗岩多為NE向展布的岩基,岩性為二長花崗岩、花崗閃長岩及鹼性花崗岩,其K-Ar年齡為268×106~312×106a;還有燕山期花崗岩,主要分布於北極村河和龍溝河一帶,岩性主要為花崗閃長岩和花崗斑岩,多以岩枝或岩株產出,其K-Ar年齡為92×106~126×106a。此外,還有一系列的脈岩,包括偉晶岩脈、細晶岩脈、花崗閃長岩脈、花崗斑岩脈、閃長岩脈及霏細岩脈等,與之有關的礦種有Au,Ag,Hg,Pb,Mo等(齊金忠等,2000)。
1.5 成礦單元
金礦床成礦單元為天山-興安成礦域,內蒙古-大興安嶺成礦省,額爾古納成礦帶。
2 礦區地質特徵
2.1 賦礦地層
礦區主要出露以下地層:古生界下泥盆統泥鰍河組,該組岩性為板岩、結晶灰岩和泥質岩,與下伏的大理岩地層為不整合接觸或斷層接觸。板岩、灰岩中可見硅質條帶和黃鐵礦細脈,局部黃鐵礦極富,但金含量極低(僅為10×10-9)。中生界侏羅系二十二站組,該組分布廣泛,金礦體、礦化體均產於其中(圖1)。其岩性主要為一套陸源沉積岩及火山凝灰質沉積岩,包括各種粒度的砂岩、粉砂岩、凝灰質砂岩及煤線夾層。砂岩的含礦性與砂岩的粒度大小有關,礦體多產於中細粒砂岩中。另外,含碳質較高的岩性段,金品位明顯增高(齊金忠等,2000)。
圖1 砂寶斯金礦區地質略圖
(據武警黃金第三支隊,1994)
Q—第四系鬆散堆積物;
2.2 礦區岩漿岩
在砂寶斯礦區未發現有岩基、岩株出露。而在礦區北部10km附近有一燕山期花崗岩株,其面積大致為3~4km2。根據遙感解譯結果,該岩株正好出露於砂寶斯環形構造的中心部位,顯示了砂寶斯環形構造為一由岩漿活動引起的熱環。值得注意的是已發現的砂寶斯金礦、老溝岩金礦點和三十二站岩金礦點均處在該熱環的邊緣,顯示了該熱環對金礦的形成有明顯的控製作用。在砂寶斯礦區出露有較多的岩脈,其中規模較大的是花崗閃長斑岩脈。該岩脈長>150m、寬0.5~1m,走向為SN向。Ⅲ號礦體即位於該岩脈的接觸帶附近。在岩脈邊部侏羅系砂岩明顯有被烘烤變質而產生角岩化的跡象。該岩脈中礦物成分明顯分為兩個世代,早世代礦物顆粒粗大,晚世代礦物顆粒細小,並且早世代礦物有碎裂並被晚世代礦物充填包裹現象,反映岩脈為岩漿結晶分異過程中因構造活動而貫入形成的產物。根據岩性及產狀判斷該岩脈可能與礦區北部的花崗岩株為同源產物。
金礦區除花崗閃長斑岩外,在侏羅系砂岩中還見有石英斑岩、閃長玢岩及霏細岩等岩脈,以及火山凝灰質角礫岩、流紋岩和大量的火山沉積岩。按其形成時間可大致分為3期。
1)中侏羅統形成前的火山活動:見於侏羅系砂岩與泥盆系灰岩的不整合面附近的一套火山凝灰質角礫岩。在剖面上該岩層呈一大的透鏡狀,最厚可達60m以上,總體走向為近SN。該火山角礫岩的金含量較高(達到23×10-9)。
2)與中侏羅統同沉積的火山活動:中侏羅統粗粒砂岩層中可見有厚達3m的火山凝灰質角礫岩及凝灰質砂岩,這些岩層連續性一般較差,成分變化大。在局部出現的含角礫凝灰質砂岩,其角礫最大超過20 cm,並且稜角分明、大小混雜、部分呈碎裂狀,成分亦混雜不一,明顯為火山噴發時崩碎的圍岩產物。凝灰質砂岩中的凝灰質及玻璃質分布亦不均勻,有的部位火山玻屑較多,而另一些部位火山玻屑含量較少甚至不出現。
3)中侏羅統沉積後的岩漿活動:表現為侵入於中侏羅統砂岩中的一系列脈岩,其中包括石英斑岩脈、霏細斑岩脈(其中可見有莓球狀黃鐵礦化)和閃長玢岩脈等,一般寬<0.5m。此外,中侏羅統砂岩層之上還發現有流紋岩類噴出岩(齊金忠等,2000)。
2.3 控礦構造
礦區發育的斷裂構造主要有NE,NW和近SN向構造。其中,NE向斷裂主要見於泥盆系灰岩及寒武系大理岩中,形成寬達數米的片理化帶。斷層走向為25°~30°,傾向E,傾角30°左右。根據破碎帶中片理與斷層面的交角判斷為逆斷層。並且,該斷層在侏羅系砂岩中並不發育,表明主要在成礦前活動。NW向斷裂走向280°~310°,傾角11°~42°,對侏羅系砂岩層及Ⅱ號礦體有明顯的錯動,顯示為成礦後活動斷層,且主要表現為右行平移滑動,但活動規模較小,對礦體破壞不大。
近SN向構造在礦區比較發育,表現為一系列走向近於平行的斷層及構造破碎蝕變帶。礦區已發現的3條礦脈均賦存於這些構造破碎蝕變帶中。SN向斷層按產狀可分為兩組,即陡傾角斷層和緩傾角斷層。①陡傾角斷層位於礦區西部,Ⅲ號礦體即產於斷層的上盤。其走向一般為15°~345°,傾向西,傾角60°~70°。斷裂長>1km,破碎帶寬3~5m,可見厚1~30 cm的斷層泥。斷層面上可見2組擦痕,根據斷面上階步等確定該斷層在成礦前為左行逆斷層,在成礦期表現為正斷層性質,在破碎帶中可見稜角狀斷層角礫被硅質膠結,並見有礦化石英脈充填。②緩傾角斷層位於礦區中部,其走向也是近SN,傾向西,傾角5°~15°。該斷層主要沿侏羅系砂岩與泥盆系灰岩的不整合面發育,控制著緩傾角的Ⅱ號礦體的展布,並在Ⅱ號礦體附近形成寬達十餘米的構造破碎蝕變帶。斷層活動性質與陡傾斷層相似。根據趨勢面分析結果,侏羅系砂岩與泥盆系灰岩的不整合面存在兩個SN向的凹槽,而這兩個凹部恰與Ⅰ,Ⅱ號礦體產出部位相吻合。
除斷裂構造外,侏羅系砂岩中還發育一系列寬緩的褶皺,其軸面近於直立,樞紐走向近SN。但褶皺對礦體的控製作用並不明顯。從以上分析可見,砂寶斯礦區控礦、容礦構造為一系列近SN向斷裂。在成礦前這些斷裂表現為逆斷層。在成礦期,表現為正斷層。而在成礦後礦區構造活動較弱(齊金忠等,2000)。
2.4 圍岩蝕變
礦區圍岩蝕變極其發育,最主要的有硅化、黃鐵礦化和粘土化。
2.4.1 硅化
在區內廣泛發育,形成帶狀分布的緻密堅硬的硅化砂岩,或沿砂岩節理裂隙形成石英細(網)脈。
2.4.2 黃鐵礦化
是本礦最重要的礦化蝕變,以細粒、微細粒浸染狀黃鐵礦化為主,局部呈脈狀或團塊狀,與脈狀石英共生並顯示多期次性。
2.4.3 粘土化
在礦區也特別發育,在斷層破碎帶附近常形成較寬(可達20m)的粘土化帶,在局部形成細粘土礦脈,沿節理裂隙分布。粘土礦物一般為長石蝕變形成,也有部分為火山灰等蝕變形成。經X射線分析,其主要礦物組分為高嶺石、伊利石和蒙脫石等。
除以上蝕變外,碳酸鹽化、絹雲母化、綠泥石化、石墨化和褐鐵礦化等圍岩蝕變也較為發育。其中,石墨化在本礦較為獨特,常呈脈狀或團塊狀產於礦化帶中,並與細粒黃鐵礦共生,局部有拉長定向現象。
圍岩蝕變的分帶特徵較為明顯,一般按距離斷裂面由近及遠可分為泥化-粘土化帶、硅化-黃鐵礦化帶和綠泥石-絹雲母化帶。各帶之間為漸變過渡的,礦體主要賦存於硅化黃鐵礦化帶中(齊金忠等,2000)。
3 礦體地質特徵
3.1 礦床(體)特徵
礦區共圈出3條金礦化帶,各礦化帶總體走向為SN,大致呈平行產出,地表出露以Ⅲ號礦帶最長,達1050m,礦帶之間相距200~400m,各礦帶及其中主要礦體的地質特徵如下。
3.1.1 Ⅰ號礦帶
位於礦區東部,礦化體主要由緻密塊狀的硅化砂岩組成,內部可見硅化條帶。該礦帶中共圈出3個礦體。礦體以透鏡狀或板狀為主,均為SN向展布,與礦帶總體走向一致,傾向E,傾角5°。單個礦體長100~350m,寬6.8~34.2m,垂深5~6m(其下為無礦大理岩),品位最高13.06×10-6,最低1.03×10-6,平均3.88×10-6。
3.1.2 Ⅱ號礦帶
位於礦區中部,為礦區規模最大的礦帶,帶內共圈出4個礦體,以Ⅱ-1號為主(占已探明儲量的70%),該礦體長260m,延深150m,在平面上呈向南分枝、變窄直至尖滅;在剖面上呈向西分枝直至尖滅。在中部厚達28.38m,平均厚14.02m,品位最高9.88×10-6,最低1.22×10-6,平均4.00×10-6。礦體主要由硅化砂岩組成,總體走向SN,西傾,傾角5°~20°,呈似層狀,順層產出。受緩傾角的SN向斷裂構造控制。
3.1.3 Ⅲ號礦帶
位於礦區西部,礦化體主要為強烈硅化的構造破碎蝕變砂岩、粉砂岩和碳質砂岩、泥質岩等。已圈定礦體16個,形態均呈脈狀,傾向240°~280°,傾角一般為60°~70°,最大可達81°。其中,規模最大的Ⅲ-1號礦體長400m,垂深>200m,在南段較薄(平均厚3.29m),品位較低(3.31×10-6);在北段變厚大(厚達9.89m),品位較高(4.81×10-6),礦體有向南側伏趨勢。該礦帶實際是一條近SN向的構造破碎蝕變帶,礦體受斷裂構造控制極為明顯(齊金忠等,2000)。
3.2 礦石成分、礦石類型
礦石中金屬礦物含量很少,占礦石總量的1.44%~1.95%,但種類復雜。主要金屬礦物有黃鐵礦、毒砂、閃鋅礦、黃銅礦、方鉛礦、輝鉬礦、磁黃鐵礦、磁鐵礦、褐鐵礦、石墨、白鐵礦和銅鋅鎳合金等。主要貴金屬礦物有自然金、銀金礦、銅金礦和自然銀等。脈石礦物種類也很豐富,主要脈石礦物包括石英、長石,其次尚有方解石、綠泥石、重晶石、黑雲母、白雲母和綠簾石等,含較多的粘土礦物,主要成分是高嶺石、伊利石和蒙脫石等。
礦石主要有兩種礦化類型,即蝕變砂岩型和構造破碎蝕變岩型,前者為主要工業類型。這兩種類型的礦石又視其氧化程度的不同可分為氧化型和原生型礦石。
Ⅰ,Ⅱ號礦帶的礦體礦石以蝕變砂岩型為主,較少見構造破碎蝕變砂岩型。Ⅲ號礦體礦石主體為構造破碎蝕變岩型,礦體主要位於斷層的上盤,離斷層面愈遠,逐漸過渡到蝕變砂岩型礦石,品位也隨之降低。從礦石物質成分看,兩種礦化類型基本一致。
1)蝕變砂岩型礦石,根據砂粒粒度的大小可分為中粗粒砂岩型、細粒砂岩型和粉砂岩型;原生的蝕變砂岩型礦石呈灰至灰黑色,緻密塊狀構造,普遍具有浸染狀或細脈浸染狀黃鐵礦化及強烈的硅化和粘土化現象。砂屑主要為石英和長石,石英多呈稜角、次稜角狀或不規則狀,含量在30%~35%之間。長石主要是斜長石,亦含有一定量的鉀長石,以稜角或次稜角狀為主,含量佔25%~40%不等。此外,還有少量雲母類礦物,如白雲母、黑雲母等碎屑。膠結物主要由與碎屑同成分的物質組成,主要為石英、長石及少量的雲母類和粘土礦物,其次為碳質、硅質或泥質。一些薄片中可見有凝灰質和火山玻璃質的膠結物,部分火山玻璃已脫玻化。近地表的蝕變砂岩型礦石氧化作用強烈,氧化厚度3~5m。
2)構造破碎蝕變砂岩型礦石,礦石以斷層角礫岩為主,角礫的成分主要是砂岩,呈稜角狀或次稜角狀,無定向性,大小懸殊,局部角礫具有可拼性。膠結物主要為石英(硅質)、黃鐵礦和泥質等,硅化強烈並呈緻密塊狀。
3.3 礦石組構及成礦階段劃分
原生礦石構造主要有浸染狀或細脈浸染狀、角礫狀、團斑狀、(網)脈狀、束狀或發狀和莓球狀。氧化礦石中還可見有蜂窩狀及晶洞構造,風化嚴重者可見土狀構造等。
礦石主要結構有自形—半自形晶、他形、包含、共結、填隙、交代和碎裂結構等。
金礦床熱液期劃分為以下5個成礦階段:
1)黃鐵礦-石英階段:表現為相對較粗(2mm左右)的石英、黃鐵礦呈脈狀穿插於砂岩之中,該階段黃鐵礦自形程度高,以 {100} 晶形為主,含礦性差。
2)多金屬硫化物-石英階段:主要金屬礦物組合為黃鐵礦、毒砂、黃銅礦、閃鋅礦和白鐵礦等,是主要成礦階段。該階段多金屬礦物一般呈細粒浸染狀分布,與之相共生的石英呈團粒狀或細脈狀分布。
3)黃鐵礦-石英-粘土礦物階段:表現為石英、黃鐵礦及粘土礦物呈浸染狀、脈狀分布於礦石之中,其中粘土礦物分布於脈體的邊部,而細粒黃鐵礦分布於脈體的中心部位。
4)細粒黃鐵礦-石英階段:表現為黃鐵礦、石英呈細脈狀穿切早階段的細脈,該階段黃鐵礦含量很少,礦化也差。
5)石英-方解石階段:礦物組合為石英和方解石,金屬礦物少見,為熱液活動晚期產物,不含礦(齊金忠等,2000)。
3.4 礦石風化特徵
主要類型為次生風化蝕變型,如褐鐵礦化、紅土化和孔雀石化等。
4 礦床成因
4.1 元素地球化學特徵
礦石元素含量R型聚類分析表明,Au與As,S相關性密切,並且As,Sb是金礦體前緣元素,說明金礦區剝蝕程度較淺,有必要加大礦區深部及外圍找礦力度。礦區岩石微量元素組合特徵及相關性分析表明,As,Sb為礦區Au伴生指示元素,Tl,Sn則不是。As,Sb對深部原生暈異常有較強的指示作用,運用As,Sb原生暈異常特徵,有利於尋找盲礦體(劉少明等,2002)。
4.2 礦物包裹體特徵
4.2.1 包裹體類型
礦區早中期細脈狀石英中流體包裹體較多,直徑一般為2~5 μm,主要有氣液包裹體,室溫下可見LH2O+VH2O兩個相態,氣液比一般為5%~10%;三相包裹體,室溫下呈LH2+LCO2+VCO23個相態,其中(LH2O+VCO2)/LH2O一般為10%,個別可達30%;純液相包裹體,常溫下僅見單一LH2O相。而晚期細粒石英中包裹體較少,個體也較小,一般直徑<3 μm且以單一液相包裹體為主,氣液包裹體極難見到(齊金忠等,2000)。
4.2.2 包裹體成分
流體包裹體成分分析結果表明,流體氣相成分以H2O為主,其次為CO2(佔7.1mol%),而N2,H2和CO等含量甚微。液相成分中陽離子以Ca2+,K+和Na+為主,且Ca2+>K+>Na+,陰離子以
經計算本礦床的成礦流體Na+/K+=0.4~0.51,均<2,Na+/(Ca2++Mg2+)=0.15~0.18,均<1.5。由此可見,成礦流體的來源是多源的,既反映出岩漿熱液的性質,亦表現出地下熱鹵水的介質特徵,與成礦流體、同位素所表現的特徵相一致(胡琴霞等,2007)。
4.3 物理化學條件
對礦區石英脈(細脈)樣品進行測試,共測得26個均一溫度值,其范圍為124.5~284.5℃。所測流體包裹體全部均一為液相,均一溫度直方圖顯示為多峰型。結合鏡下觀察,250℃左右的峰與早階段黃鐵礦-石英脈的形成溫度相吻;200~230℃間的峰與主成礦階段的多金屬硫化物-石英的形成溫度相對應;而130~190℃間的峰與黃鐵礦-石英-粘土礦物的形成溫度相對應;此外,還有部分細小石英脈、石英-方解石礦脈中未發現有氣液兩相包裹體存在,推測其形成溫度應低於150℃。均一溫度的均值為206.9℃(齊金忠等,2000)。
成礦壓力為40.9 MPa,對應的成礦深度為1.5km(齊金忠等,2000);胡琴霞等(2007)利用相同數據用不同公式,求得成礦壓力為172.4×105Pa,成礦深度為0.575km,表明了礦質是在淺部低壓環境下沉澱就位的。平均鹽度為NaCl 5%(齊金忠等,2000)。
流體的平均密度為0.910 g/cm3。從鏡下統計出含CO2三相包裹體中CO2的體積分數為15.8%,CO2平均密度為0.635 g/cm3(齊金忠等,2000)。
成礦流體的pH值為8.05~8.26,明顯偏鹼性,Eh值為-0.71~-0.68,屬相對還原環境,log
4.4 同位素地球化學標志
4.4.1 硫同位素
礦石中黃鐵礦硫同位素組成測試結果表明,硫同位素離散性較大,δ34S為-8.3‰~5.6‰,樣品極差達13.9‰,均值為-1.4‰。據此可以認為砂寶斯金礦硫同位素組成特徵可能與該礦成礦較淺且有大氣降水參與有關(齊金忠等,2000)。
4.4.2 碳同位素
在礦區,無論是侏羅紀地層中還是石英黃鐵礦細脈中都可見到碳質。分別對侏羅系砂岩中碳質頁岩及細脈狀石墨作了碳同位素組成分析,侏羅系碳質頁岩中沉積碳δ13C為-21.1‰,與近代沉積物中有機質碳的δ13C值(主要分布在-27‰~-20‰,Eckelman等,1962;Shultz等,1976)相吻合。而細脈狀石墨δ13C值(21.1‰)與碳質頁岩一致,反映成礦熱液中的碳完全來自於地層本身。另外,通過鏡下觀察,礦石中許多脈狀石墨與黃鐵礦共生,從而也證實了侏羅系砂岩中的碳質及成礦物質在成礦過程中發生過活化遷移(齊金忠等,2000)。
4.4.3 氫氧同位素
礦石中細小黃鐵礦-石英脈中石英氫氧同位素分析結果表明,δ18O石英為1.6‰~1.8‰,δD為-115‰~-118‰,計算獲得的
4.4.4 鉛同位素
對礦石中黃鐵礦進行了鉛同位素分析,總體而言,礦區鉛同位素測試數值較集中。其中,206Pb/204Pb 變化范圍為 18.1113~18.2914,207Pb/204Pb 為 15.4589~15.5036,208Pb/204Pb 為 37.9384~38.1339,反映礦區鉛同位素組成較為均一、穩定。將砂寶斯礦區礦石鉛同位素組成進行三維空間拓撲計算,結果表明,礦石鉛同位素25<V1<50,25<V2<55。該特徵與內蒙古西北部及黑龍江省東部鉛同位素組成相似。同時,與中國東部火山岩所代表的地幔鉛相比較,V1與V2變化范圍及趨向十分接近,表明它們之間有相同或相近的物質來源(齊金忠等,2000)。
4.4.5 地質時代
區內有閃長岩、花崗岩、花崗斑岩和霏細斑岩等侵入岩,其Rb-Sr法等時線年齡為133±5Ma,屬於燕山晚期(齊金忠等,1999)。
經以上資料分析,初步認為該礦床為中低溫熱液礦床(齊金忠等,2000)。
5 技術性找礦標志
通過1∶5萬水系沉積物測量圈定金異常,1∶2.5萬土壤測量查證金異常,1∶1萬土壤測量和岩石測量確定金異常,可有效地尋找原生金礦體。水系沉積物、土壤、岩石異常相比面積逐漸減小,Au極大值、平均含量逐漸增大,是礦致異常特徵(劉少明等,2002)。
參考文獻
胡琴霞,趙春榮,宋丙劍等.2007.黑龍江省砂寶斯金礦床成礦流體地球化學.黃金科學技術,18(2):5~10
劉少明,母麗娟.2000.用化探方法在黑龍江砂寶斯金礦區找礦的效果.黃金地質,18(12):44~47
齊金忠,李莉,郭曉東.2000.大興安嶺北部砂寶斯蝕變砂岩型金礦地質特徵.礦床地質,15(3):116~124
(肖力編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