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處理系統 > 渭南澄城縣食品水處理系統

渭南澄城縣食品水處理系統

發布時間:2021-05-18 20:10:07

1. 你好我們是陝西渭南澄城縣現在處於熱天可以種什麼蔬菜

這個季節適合種黃瓜、西紅柿,這兩種蔬菜好種,而且它們可以很快就結出果實。

2. 陝西省渭南市澄城縣殘疾人換證需要什麼

殘疾人特別是重度殘疾人因為身體、精神、智力等方面的原因,在辦證上確實存在很多困難。為切實解決這部分殘疾人「辦證難」問題,我縣殘聯踐行「特事特辦、馬上就辦、辦就辦好」承諾,積極與各鎮殘聯、各村殘協專職委員聯系確定急需辦證的重度殘疾人,採取每月下旬上門入戶的形式,為重度殘疾人辦理殘疾證,零距離服務殘疾人,真正把為民服務工作做到了家,也將關懷與方便一起送到殘疾人家中。而且在辦證期間,結合殘疾人基本服務狀況和需求信息數據動態更新系統,及時掌握殘疾人在康復、教育、就業、扶貧等方面的需求信息,以使其更好享受黨和國家的扶殘助殘優惠政策。

3. 因疾病貧困申請報告我陝西省渭南市澄城縣趙庄的農村裡,,加上自己身患腎病綜合征三年多咋辦

你是要申請農村低保戶嗎?如果是,准備好疾病診斷報名證明,再寫個申請書,寫明「因病完全喪失勞動能力,家庭收入低於本地最低生活保障線,特申請辦理低保」即可。然後交到村委會等待審核批准!供參考如認可,請釆納!

4. 都說渭南的一半美食來自澄城縣,有哪些澄城的美食值得推薦

1.手撕面 澄城手撕面是陝西省渭南市澄城縣的特色小吃。澄城手撕面用手工撕制而成故名手撕面。用手撕和用刀切出來的面在味道上有所不同。撕的面具有彈性,爽滑有咬勁,煮熟的面呈微透明色澤鮮亮。

2.踅面 澄城踅面是陝西省渭南市澄城縣的特色小吃。澄城踅面比較有名,是原產合陽的風味食品。但在澄城飯館里多有賣。 澄城踅面的圖片 在澄城,沒有不喜歡踅面的。用餐時分,隨便走進哪個踅面館,都幾乎座無虛席。

美食

5. 圓通從西安到渭南澄城縣發一台手機要多少錢

快遞首公斤大概十塊錢左右,一個手機包裝好,不到1公斤,就十幾塊錢而已。

6. 澄城縣的經濟

澄城,屬渭北黃土台原區。境內山、川、溝、原、丘陵俱有,以黃土原為主。土地資源豐富,光能資源充足,熱量適中,宜於農林牧業生產。
遠古時代,澄城縣境內曾廣泛分布著森林植被。出土文物證明早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已有農牧業生產。殷商至西周,澄城屬雍州畿輔之地,種植業發展。秦統一六國後,實行「實關中」政策,墾殖擴大,漢以後相繼推行同一政策。至唐、宋時,天然森林已盪然無存。惟墾殖間歇恢復,次生林有所發育。元、明、清代,糧食需求量增加,大量毀林開荒,次生林亦被砍伐殆盡。森林植被的破壞,使生態環境嚴重失調,導致氣候乾燥,雨量減少,水土流失,土地貧瘠。
過去,種植業靠廣種薄收,種地不養地,生產水平低下。民國年代,農民普遍重視飼養牛、羊、豬,積施有機肥,輔以輪耕倒茬,糧食產量較前略有提高。據民國《澄城附志》記載,小麥畝產量,豐年北鄉100至130斤,南鄉130至170斤,倒茬作物豌豆畝產為50斤。早秋作物100至130斤,北部春玉米可產180至200斤。經濟作物有棉花、油菜及少量蔬菜。農產品以糧食為主,多為自食自用,商品率很低。每年冬、春,雖有粟商、富戶運銷糧食於同朝(今大荔),主要是富戶佔有土地多,糧食有富裕,貧家多是自持儉約,吃蕎麥、糜谷和豆類雜糧,省麥以糶。直至民國末年,全縣尚有40%農民需向富戶揭借「斗帳」彌補口糧。天然森林徹底破壞後,人工林發展頗為緩慢。民國3年(1914)縣農會在縣城北、西溝地種植桑樹,因連年戰亂,未有成效。嗣後多次號召植樹造林,也多流於形式。沿山、溝坡依然是光禿禿的沒有林木。民用木材,仰黃龍山供給。農戶養牲畜全為役用。飼養豬、羊、雞,數量不多,所得收益僅能彌補家庭零用。肉食豬羊多從富(縣)洛(川)購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自1950年8月至1951年4月,發動農民進行土地改革,摧毀了延續幾千年的封建土地佔有制,使無地和少地的貧雇農分得了土地,擺脫了地主階級的地租、僱工和高利貸剝削,農民得到解放,為農業生產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土地改革以後,黨和人民政府組織農民互助生產。1952年互助組普遍興起,使勞力不足與缺少生產工具、牲口的農戶,克服了生產困難。1954年秋,中共中央提出社會主義過渡時期總路線,各級黨組織和人民政府全力以赴領導農業合作化運動。1957年底,第一個五年計劃完成時,全縣普遍建成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完成了農業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這期間農業生產持續上升。農業總產值由1024萬元上升到1534萬元,增長49.8%。糧食總產由5007萬公斤上升到6347.5萬公斤,增長26.8%。大家畜由24700頭上升到29300頭,增長18.6%。豬由6500頭上升到22800頭,增長2.51倍。1958年秋,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尚在鞏固完善階段,就急於搞所有制升級,宣布全縣建立人民公社,實行政社合一,搞「一大二公」。建社過程中,出現了「共產風」、「浮誇風」和平均主義,挫傷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使集體經濟受到損失。加之,連續3年自然災害,農業生產下降,糧食供應緊張。1961年糾正了「共產風」、「浮誇風」錯誤,並劃小基本核算單位,農業生產逐步得到恢復。到1965年,農業總產值達到4520.63萬元,比1957年增長了1.94倍,糧食總產上升到9592.46萬公斤,增長51.1%。大家畜存欄達到29932頭,增長2.1%。豬存欄45655頭,增長1倍多。70年代,加快了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步伐。1970年,縣北11社和白水縣洛河北3社,共建石堡川友誼水庫;1975年,溝南4社與合陽、大荔合建關中東部抽黃灌溉工程。與此同時,社隊加速開發境內水資源,先後動工修建勝利、富塬、紅石崖、永內水庫、溫泉高揚程抽水站及一大批小型水利工程,連續施工10年之久,每年冬季集中上勞萬餘人,其他季節保持專業隊施工,爭取全縣每人達到一畝水澆地。社隊為此支付大量口糧補貼和菜金,造成集體經濟負擔過大,農業生產投資投工減少。從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經濟作物突出發展棉花,棉田面積擴大到10萬多畝。由於全縣大部分地區氣候不適宜種植棉花,經濟效益很低,有些年份收益彌補不了化肥、農葯、機耕費投資。10年間(1968年到1977年)糧食畝產徘徊在75公斤左右,分配口糧不足以溫飽,現金不足以度用。農民吃糧靠自留地和國家返銷,花錢靠節儉和救濟,生產隊購買化肥、支付機耕費靠貸款。
1981年秋播時,種植業開始推行生產責任制,98%的農戶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1982年,全縣調整農戶承包土地中存在的「綹綹田」,進一步鞏固和完善種植業責任制。同年冬,林業、牧業、工副業、漁業以及農業機械、水利設施管理等方面,分別建立各種形式的承包責任制。1983年冬,全縣將102437畝荒山、荒坡、荒溝、荒灘、荒水,承包給農民開發經營,農民有了生產經營自主權。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80萬畝左右,棉田面積連續幾年大幅度調減,1986年縮小到1.2萬多畝。擴大了烤煙、油菜、花生和其他經濟作物,總面積達10萬畝以上。
1987年棉花面積略有增加,各類經濟作物總面積達到11萬余畝。加之國家改革農副產品統派購制度,農業生產和農業經濟扭轉了徘徊不前的局面,出現了蓬勃發展的大好勢頭。1982年,糧食總產量突破「億公斤」,達到10262.5萬公斤。1983年又上升到11525.5萬公斤,1984年創歷史最高水平,達到12234萬公斤。1985、1986兩年遭受乾旱,總產仍然保持在1億公斤以上。農村多種經營收入也持續上升,1985年創歷史最高水平,達到64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985年270元,1986年達到282元。基本解決了「溫飽」問題。1982年以來,農村越來越多地出現了代表商品經濟發展的專業戶和新的經濟聯合體。1987年,各類專業戶有5295戶,占總農戶的8.14%;從事工業、運輸業、建築業、商業、飲食等服務業的經濟聯合體108個,農業生產開始由自給性生產向商品性生產轉化。1989年各類專業戶減少到4708戶,新的經濟聯合體上升到154個。
澄城縣是一個典型的農業縣,畜牧業發展較為迅猛,盛產國家優良牛種-秦川牛,是國家級渭南生態農業科技園區秦川肉牛育肥基地。秦川肉牛屬中國五大牛種之一,因其良好的生產性能而馳名中外。具有肉用性能良好、屠宰率高、出欄快、肉質鮮美等特點,是其他品種所無法比擬的,在長期生產實踐中表現良好。2002年,陝西省牛存欄250萬頭,其中秦川肉牛佔到80%以上,澄城縣及周邊縣市(大荔、蒲城、白水、合陽等)秦川肉牛存欄達30萬頭,年出欄7.5萬頭,完全可滿足建設500萬美元秦川肉牛屠宰加工場需要。澄城地處世界蘋果黃金生產帶,是中國優質蘋果生產基地。蘋果面積達30萬畝,是陝西唯一的國家標准化示範區,獲得中華名果之桂冠。
2013年,圍繞創建有機農業示範縣目標,澄城縣生豬存出欄達到75.3萬頭和106萬頭,百萬頭生豬大縣通過省政府驗收,被農業部評為中國生豬標准化示範縣;新建果園4萬畝,新增有機認證5000畝,蘋果面積擴大到42萬畝,果畜總產值達到24.3億元。全年糧食總產17.8萬噸,設施果蔬面積發展到1.8萬畝,萬畝櫻桃現代農業示範園通過省級認定。成功爭取到總投資3.3億元的中央小水重點縣和國家規模化節水灌溉增效示範、高效節水灌溉、縣西河中小河流治理項目,完成北酥酪、帽子溝、佃家莊、高垣等四座水庫除險加固工程。積極推進古徵大地園林化,完成造林綠化3.6萬畝。穩步實施城鄉電網升級改造,成功躋身省級新農村電氣化縣行列。整合水利、農綜、扶貧、移民等涉農項目資金,不斷改善基礎設施條件,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顯著提高。 澄城,礦藏資源豐富,品種較多。煤炭、硫黃和日用陶瓷工業生產歷史悠久。縣城和各鄉(鎮)有多種行業的個體手工業匠鋪和作坊,生產工農業生產工具和人民生活用品。解放前,全屬私人經營,規模小,工具落後,生產水平很低。
1948年3月,澄城解放後,縣民主政府扶持有利於國計民生的私營煤礦、硫黃礦和個體手工業,恢復和發展生產。1953年,開始對個體手工業和私營礦井進行社會主義改造。1956年,堯頭礦區私營煤井、硫黃礦實行全行業公私合營,成為公私合營新生煤礦和公私合營硫黃礦。城鄉個體手工業,通過組織手工業生產合作社、組,納入社會主義集體經濟軌道。1957年9月,省、縣兩級投資,建立本縣第一個國營工廠——地方國營澄城縣麵粉廠,供應機關、學校和工礦企業麵粉。1958年,又採取投資新建和升轉手工業、公私合營企業的辦法,建起縣辦農業機械廠、煉焦廠和煉鐵廠。同年,農村人民公社化,掀起大辦工業高潮,本著「先土後洋,土洋結合」與「邊計劃、邊建設、邊生產」的原則,辦起一批肥料、飼料、麵粉加工、農具修配、磚瓦、石灰、黑礬、耐火材料、造紙和食品加工廠。至此,地方工業形成全民、集體、個體三種所有制。工業總產值由1957年的538萬元(1952年不變價),上升到1960年的838.6萬元(1960年不變價),增長64%。工業總產值占工農業總產值的比重,由24.4%上升到38.2%。
新建縣辦工業,機械設備極少。全縣僅農業機械廠有1台皮帶車床,基本上還是手工生產。技術工人嚴重不足,生產效率很低。手工業合作社、組,有19%的工人轉為全民工,其餘下放公社管理,轉為工廠化生產,取消計件工資制,實行月固定工資制,工人收入減少,生產積極性低落。社辦工業本是一哄而起,全用土法生產,產供銷不協調。1960年後又連續3年遭受自然災害,糧食減產,從工社員棄工還農,社辦廠相繼停產,所剩無幾,地方工業的發展受到挫折。1961年工業總產值大幅度下降到287.3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的19.5%。1962年繼續下降到179.5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的13.3%。為建國後最低水平。
1961年冬,貫徹執行中共中央「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調整地方工業布局,停辦了產品滯銷、經營虧損的煉焦廠和土法生產、產品合格率低的煉鐵廠。縣辦農業機械廠,沒有正式產品,人員過多,精簡100餘人(占職工一半)回農業戰線。1962年,將並縣時武庄公社辦的二十畝埝煤礦,收歸縣辦,擴建為地方國營堯頭煤礦。以調整所有制為中心恢復整頓手工業。將下放到公社管理的手工業生產合作社、組,收歸縣管理,恢復社、組獨立核算、自負盈虧和計件工資制,扭轉了生產下降局勢。1963年工業生產開始回升,至1965年工業總產值回升到316萬元。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廠礦企業捲入動亂漩渦,「造反派」奪權,沖擊工業主管部門,企業管理混亂,時有停產。1969年廠礦企業普遍實行一元化領導,黨的核心小組包攬生產和一切行政事務;強調「外行領導內行」,輕視知識分子,不重視科學技術力量,使企業的技術改造和產品更新換代受到影響,企業經營虧損。1971年,縣屬集體工業再次下放公社管理,後又收回,來回折騰也造成一定損失。
1970年2月,澄合礦區煤炭建設指揮部(1974年撤銷,成立澄合礦務局)在本縣成立。開始建設堯頭礦區,開發澄城煤炭資源。是年新建礦區變電所,安裝10兆伏變壓器兩台,由蒲城堯山和合陽分別架設兩條單迴路高壓輸電線路,除供中央直屬礦井用電外,還對地方工業轉供電力。次年10月,渭南地區在韋庄建煤炭機械廠,生產煤電鑽和鑽桿,為省內的煤礦生產服務。中央和地區在澄城縣開礦設廠,為地方工業的發展創造了條件。同時要求地方提供土地、勞務和建築材料,縣上本著發揮地方礦藏資源優勢,為農業生產服務,為大工業服務和為人民生活服務的方針,在70年代新建了6個縣辦工廠。其中有為農村興修水利服務,生產氨瀝蠟炸葯的化工廠;有為開發地下水服務,生產電測儀的電子儀器廠;有為大工業和地方基本建設服務的水泥廠和機磚廠;新建堯頭斜井中型煤礦和曹村小型煤礦;新建以葡萄糖粉為主要產品的制葯廠。
縣屬集體工業,由縣手工業聯合社投資,以原有手工業生產合作社為基礎,調整技術工人與管理幹部,新建塑料廠、雪茄煙廠、電石廠和木器廠。縣農具合作工廠擴建為水利機械廠(後改為輕工機械廠)。糧食系統,由地區糧食部門投資,改建縣麵粉廠。省糧食部門投資,新建韋庄麵粉廠。商業系統,擴建副食糕點加工廠(後更名為食品廠),擴建醬菜加工廠,新建以加工勞保工作服為主要產品的百貨公司服裝廠。農機系統,擴建農機修造廠。供銷社系統,新建與擴建城關、馮原、王莊與醍醐棉絨加工廠(70年代後期,棉田壓縮,城關、馮原、王莊3廠停產)。從1973年起,全縣17個公社先後恢復和新建了小煤礦17個。1975年,創辦農機具修理、五金、建材、化工、食品、針織縫紉、日用陶瓷工業。到1978年,工業總產值達到萬元(1970年不變價),其中縣社地方工業總產值達到2685萬元,較1969年增長3.97倍,占工農業總產值的44.11%。
1979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執行中央「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方針,停辦了1971年二次上馬的連年虧損的縣辦煉鐵廠。產品滯銷,銷價一再下跌的縣辦集體電石廠,停產整修。其餘廠礦分期分批進行整頓,改革了「文化大革命」期間推行的企業管理體制,恢復了黨委集體領導下的廠(礦)長負責制。1980年縣級工業管理部門合並成立經濟委員會,加強了對縣屬工業廠(礦)的領導。1981年經濟委員會管理的工業企業試辦並普遍推行經濟責任制,主管部門與企業領導簽訂責、權、利相統一的責任合同,企業完成下達任務給企業領導獎勵,完不成任務則扣發企業領導工資。實行責任制的同時,工業主管部門逐步下放權力,廠(礦)長有權選拔任免中層幹部,招聘與辭退工人,有權開發新產品,企業增強了活力,推動了企業技術改造和產品更新換代。1984年,貫徹中央「關於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推行廠長負責制,選拔啟用一批懂工業生產,懂經營管理,富有開拓精神的年輕技術幹部,進入企業領導班子。企業內部引入競爭機制,廠(礦)長同科室職能部門、車間、班組生產部門,層層建立崗位責任制,落實生產任務,把職工個人的經濟利益與集體成果、個人勞動貢獻聯系起來。生產部門按完成的產品數量、質量、消耗、成本計算工資;職能部門按個人出勤,完成下達具體工作任務,保證月固定工資,超獎欠罰。1987年,深化企業改革,全面實行廠長任期目標責任制,在企業中突出廠長的中心地位,定時間、任務、要求和目標,落實經濟責任,實行目標管理。廠長作為企業的法人,在企業內部深化改革,精簡機構,壓縮非生產人員,整頓勞動紀律,強化企業管理,取得指揮生產與經營決策的主動權。同年7月,在縣辦水泥廠、農機修造廠、印刷廠和第一運輸公司進行一定3年承包經營試點,把競爭機制引入企業經營承包,面向社會「公開招聘,競爭承包」,通過競爭產生合格的經營者。至年終,工業經濟委員會所屬的廠礦企業,有9戶預算內企業通過競爭簽訂了3年承包經營合同,應標的均超過主管部門確定的標的。電子儀器廠、陶瓷廠實行租賃經營。電石廠、塑料廠、鞋廠等3戶縣屬集體企業,亦實行了招標招聘。
在全面貫徹改革、開放、搞活方針以來,地方工業,包括縣屬集體工業、鄉(鎮)工業,與科研單位、大專院校建立協作關系,涉足省內外,建立橫向聯合,引進新產品、新技術,增強企業競爭能力。截至1986年,工業經濟委員會所屬10戶全民企業,13戶集體企業,自行研製和引進的新產品、新工藝和自動化生產線共30多項,其中低壓安全閥為中國首創新產品,二硫化碳,塑料管材,聚氨脂發泡、鑄鐵搪瓷浴盆、TWTD橡膠促進劑等新產品填補了省空白。粘土彩色外牆釉面磚、精製硫黃粉填補了本省與西北地區的空白,有的被評為省和中國優秀新產品。1987年新產品開發完成5項,總產值1199.13萬元。
建國41年來,全縣工業基本建設投資總計4485.62萬元,占國民經濟基本建設總投資6656.4萬元的67.39%。據1985年工業普查統計,縣內中央企業1戶,地屬企業1戶,縣屬企業30戶,街道工業4戶,鄉(鎮)工業75戶,其他1戶,共計112戶工業企業。形成的固定資產,1980年為14003萬元,1984年為22109萬元,比1980年增長68.02%;1985年為23529萬元,比1984年增長6.42%。1987年全部工業總產值達到16620萬元,其中地方工業總產值為8214萬元(1980年不變價),比1978年增長2.13倍,比1957年開始建立地方工業時的總產值增長14.26倍。截至1986年,縣屬全民工業和集體工業上繳國家利潤、稅金總計4832.12萬元。1989年,縣屬14家全民工業企業(含雪茄煙廠)上繳稅金3733萬元。
澄城縣工業園區,位於縣城南郊,規劃面積6平方公里,已被列為渭南市「兩區六園」的開發重點。園區水、電、路、訊等基礎設施完備,設有企業服務中心,可為入園企業提供全方位、保姆式服務。園區開發以科技為先導,以項目為載體,以鋁電工業、化工工業為主,既注重承接中東部產業轉移,發展「拾遺經濟」、「補缺經濟」,又注重與科研院所合作,引進高新技術項目,促進科技經濟一體化。入園企業11戶,累計投資超過5個億,在建項目8個,全部建成後園區經濟總量可達10億元以上。發展思路和目標是,園區建設與項目建設有機結合,以園區吸引項目,以項目支撐園區,打響園區品牌,逐步把其打造成澄城縣工業的「航空母艦」。
2013年工業園區昌榮路、農業園區物流基地、光伏信息服務平台、拓日太陽城集雨湖擴容工程建成投用。拓日新能100MW單晶硅太陽能電池封裝線、首條日產300噸光伏玻璃生產線、兩條在線玻璃鋼化鍍膜生產線建成投產。韓渭西煤層氣分輸站、光伏煤層氣綜合儲備站如期建成,富瑞特裝LNG項目土建完工。大唐煤電鋁一體化、啟源機電特純氣態電子材料、正大36萬噸專業化飼料廠及農業產業化項目順利推進。華鑫鋁型材、勤誠汽摩輪轂建成投產。園區入駐企業達到87戶,實現產值37.3億元。縣電廠、騰飛公司、運輸公司、燃料公司等4戶企業成功改制。投資9700餘萬元,完成董家河煤礦、董東煤業、海泰電子廢水處理設施改造等7個渭河流域水污染防治項目,萬元GDP能耗下降4.3%。發展中小企業195戶,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8戶,規模以上工業完成產值65.13億元,增長18.95%,榮獲「陝西省縣域工業集中區發展先進單位」和「陝西省發展中小企業貢獻獎」稱號。 2012年澄城縣投資30億元啟動實施了32項城市基礎設施項目,萬泉街拓寬改造、惠民路建設、古徵街東六路開通等項目進展順利,暉福街排水、九路大修改造、金沙關污水提升、生活垃圾填埋場續建、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及和諧園區域改造、城南景觀生態公園等項目竣工投用。大市場及物資市場、金水苑、澄泉廣場等10個舊城區域改造項目加快推進。錦城華府、華和春城、萊茵名郡、新城國際半島等房地產項目及公安、司法業務用房開工建設。扎實推進「一城三創」,省級環保模範城市通過現場調研,省級園林縣城通過省住建廳考核驗收。寺前農民文化商住新區、馮原新興商業街、堯頭鎮區街道等47項城鎮建設項目加快推進,建成農民商住小區6萬平方米。10個新型農村社區(中心村)規劃編制完成,8個農村社區服務中心建成投用。鑫和酒店、萬利酒店、盛豐建材家居物流中心加快建設,弘運汽貿、遠程汽貿、新城市場二期建成運營。

閱讀全文

與渭南澄城縣食品水處理系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福州長樂區光學水處理設備價格 瀏覽:971
崇左市電池軟化水設備 瀏覽:807
駐馬店平輿縣線路去離子水設備 瀏覽:997
廣西省制葯純水處理設備 瀏覽:534
寧德蕉城區食品廢水處理廠家 瀏覽:241
周口西華縣化工去離子水設備 瀏覽:913
平涼涇川縣電池水處理系統 瀏覽:781
鄂州梁子湖區食品水處理系統 瀏覽:635
紅河河口瑤族自治縣鍋爐去離子水設備 瀏覽:495
自貢富順縣電子純水處理設備 瀏覽:413
承德興隆縣電池廢水處理設備 瀏覽:911
寧德古田縣電子廢水處理設備 瀏覽:645
徐州泉山區電子去離子水設備 瀏覽:56
昌吉奇台縣食品污水處理 瀏覽:973
武漢漢陽區鍋爐水處理系統 瀏覽:299
長沙芙蓉區紡織廢水處理廠家 瀏覽:669
三門峽澠池縣食品水處理設備價格 瀏覽:371
長沙瀏陽市鍋爐純水處理設備 瀏覽:1
錦州黑山縣印染去離子水設備 瀏覽:920
來賓武宣縣印染水處理設備價格 瀏覽: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