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三江盆地綏濱坳陷石油地質特徵
(一)概況
三江盆地位於黑龍江省東北部,盆地面積33730km2,其中綏濱坳陷面積約為6640km2,前進坳陷面積約為22000km2。那丹哈達嶺地體與古亞洲陸塊的拼合發生於印支期,三江盆地是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中、新生代裂坳疊置型盆地,中新生代構造演化受制於區域構造背景,並與中國東部古陸塊構造演化緊緊相連。盆地呈北東向展布,自西向東可以分為:綏濱坳陷、富錦隆起和前進坳陷。
圖3-7 虎林盆地七虎林河坳陷油氣綜合評價圖
對比南部濱參1井和北部濱1井揭露的基岩地層的岩性特徵可以看出,綏濱坳陷大致以松花江為界,南北基底岩性存在一定的差異,為典型的拼合型基底。北部以新元古界深變質岩為主,南部以新元古界花崗岩為主,研究區的東側局部可能存在石炭系—二疊系淺變質岩。這種岩性的差異推測可能代表著區域上熱演化程度不同,同時,這種結構上的差異對後期的構造運動具有一定的控製作用。
綏濱組+東榮組主要分布在研究區的北部,北起03-113主線,向南至03-61主線,西側基本以07-259聯絡線為邊界,總體上具有向西、向南及東側超覆沉積變薄的趨勢,地層厚度一般為300~600m,最厚處在03-101主線與03-285聯絡線交點的西北部,地層視厚度達850m。同時,在南部03-73主線西側,地層局部變厚,視厚度約為400~450m。而江濱逆掩斷裂上盤,地層厚度與下盤相當,在03-109主線與07-265聯絡線交點的東北部,地層厚度最大達950m。靠近斷層一側,由於局部遭受剝蝕,地層厚度逐漸減薄。盡管該套地層沉積范圍有限,未覆蓋整個坳陷,且厚度不大,但在綏濱坳陷的各套地層中是保存最為完整的一套沉積序列。同時,其在綏濱坳陷的沉積演化過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它代表著綏濱坳陷沉積環境明顯具有由海相—海陸交互相—陸相逐漸過渡的沉積演化過程。
城子河組分布范圍最大,幾乎覆蓋了綏濱坳陷的構造主體。地層厚度一般為500~1200m,南部濱參1井的北側即在03-49主線與03-269聯絡線交點的北部地層厚度最大可達1600m,向東側及南側地層厚度逐漸減薄。而北部濱1井附近地層厚度與濱參1井厚度相當,厚度最大可達1600m,具有向東及北東方向變薄的特徵。在03-89主線與93-288聯絡線交點處,地層厚度局部變厚,厚度最大為1100m。總體上,城子河組具有西厚東薄的變化趨勢。研究區西側由北向南具有厚—薄—厚的變化規律,而東側地層厚度的減薄與後期的擠壓抬升,局部地層遭受剝蝕有關。城子河組現今賦存特徵並非其原始的沉積,但整體上地層保存相對完整。城子河組的發育和分布特徵表明,該地質歷史時期,綏濱坳陷處於穩定沉降期,水體范圍大,沉積中心在研究區的西側,這一時期地層沉積厚度大,後繼地質歷史時期僅在東側局部遭受剝蝕。因此,城子河組現今發育及分布特徵基本代表了其原始的沉積狀態。
穆棱組與城子河組發育和分布特徵相比,該時期地層分布范圍有所減小,總體上具有西厚東薄的變化趨勢。地層視厚度一般為400~1000m,在03-65主線與03-269聯絡線交點處的西側,地層視厚度最大為1800m。穆棱組沉積現今發育及分布並非其原始的沉積狀態。根據研究區的構造演化分析,穆棱組沉積末期,盆地經歷了大規模的褶皺-擠壓作用,研究區東側構造抬升,地層遭受大量的剝蝕。因此,與城子河組沉積時期相比,地層殘留范圍進一步縮小,由西向東減薄的特徵更為明顯。在解釋過程中,在穆棱組下部追蹤了一套強反射,該反射界面特徵在研究區南部尤為明顯。根據前人對穆棱組劃分的認識,將其歸為穆棱組下段地層。該套地層分布范圍有限,主要在研究區南部的西側,總體上具有西厚東薄的分布特徵,地層視厚度一般為300~500m;在03-45主線與03-269聯絡線交點處的西側,地層視厚度最大為700m。
東山組主要分布在研究區的西側,受大規模區域剝蝕作用的影響,地層厚度向東、向南逐漸減薄。地層視厚度最大處分別在03-49主線及03-73主線與03-269聯絡線交點處的西側,地層視厚度最大分別為900m和750m 左右。與其下伏城子河組及穆棱組相比,東山組分布范圍最小,且厚度最薄,但地層視厚度的變化趨勢基本一致。可見,綏濱坳陷下白堊統各套地層的發育和分布具有很好的繼承性,表明主要目的層段沉積演化過程的連續性及構造運動對地層改造作用的一致性。而早期中—上侏羅統綏濱組及東榮組海相沉積地層的發育及分布特徵與其上覆地層具有明顯的差異,主要表現在地層的殘留狀態和沉積中心的遷移上。
(二)構造單元劃分
通過對全區二維地震資料重新解譯,在研究區域構造演化應力機制和主期構造特點的基礎上,對整個坳陷的構造單元進行了系統的劃分。共劃分8個構造單元:即江濱逆掩斷裂帶、西側火山岩侵入隆起帶、新房凹陷帶、福興斜坡帶、果樹通斷裂背斜帶、南大林子凹陷帶、中伏屯凸起、東南斜坡帶。與原構造單元劃分方案相比,構造單元的劃分與前人的認識基本一致,但構造單元的名稱及邊界范圍有所變化(圖3-8)。
江濱逆掩斷裂帶以大規模江濱逆掩斷裂為主體,特徵突出,研究區北部的03-113、03-109、03-105主線逆掩斷裂痕跡十分清晰,至03-101主線消失。其上升盤由於大規模的逆掩上沖,使白堊系下統和中晚侏羅世沉積地層遭受大量剝蝕。該斷裂帶的西段,由於受火山岩侵入帶的破壞,逆掩斷裂的痕跡幾乎被破壞,斷裂痕跡不清晰,造成在地震剖面上識別困難。
西側火山岩侵入隆起帶為下白堊統沉積末期形成的較大規模的岩體侵入帶。推測該構造帶的形成與東山組火山岩普遍發育存在一定的聯系。由於其晚期的侵入,使早期沉積的圍岩局部變形,在今構造上,其後繼沉積的地層仍可見清晰的隆起形態。值得指出的是,在該侵入帶的西側,發育了一個狹長的構造條帶,由於僅個別2008年的地震主線可識別,范圍有限,因此未劃分新的構造單元。
圖3-8 三江盆地綏濱坳陷構造單元劃分圖
新房凹陷帶形成於研究區北部西側,西邊界為火山岩侵入邊界,東側基本以f6、f16為界線,向南至松1斷層。該凹陷呈北西向長軸延伸,東西向較窄。與南大林子凹陷相比,該凹陷的埋藏深度相對淺,分析認為與整個坳陷沉積初期南深北淺的盆地原型有關。此外,松1斷層的長期發育,也導致南部斷陷深度不斷增大,形成了現今南北沉降中心深淺的差異。
福興斜坡帶形成於研究區北部的最小的構造單元。在T5和T4-3構造圖上,該構造帶形態十分清楚。該構造帶南以f1斷層為界線,東以F01及江濱逆掩斷裂下盤為界線,整體形態具有向北東方向抬升的特徵。在T4-2和T4-1構造圖上,由於地層剝蝕,該構造單元已不完整。
果樹通斷裂背斜帶是研究區內斷裂最發育,構造形態最復雜的構造單元。位於北部新房凹陷帶的東側,其主體構造部位為一被斷裂分割的背斜,在08-87-03-97主線上,斷背斜形態清晰,向西過渡到新房凹陷,而向東則形成一個小窪陷,之後逐漸抬升。該構造單元北邊界為f1斷層,南以f11斷層為界線,其內部斷層十分發育。
南大林子凹陷帶是研究區南部最大的構造單元,發育於南部的中間部位,其西側為中伏屯凸起,向東過渡為形態簡單的構造單斜。分析認為,該凹陷帶的形成和發育是綏濱坳陷南部不斷沉降的結果,與松1斷層的繼承性發育有直接關系。該構造單元是整個綏濱坳陷的沉積中心之一,在今構造上,中生代地層的沉積具有明顯的繼承性。其構造長軸走向為近南北向,最深部位靠近松1斷層下降盤的一側,即03-65、03-73主線西部。
中伏屯凸起帶為火山岩侵入體,由於其上部為中生代地層的沉積,與北部西側的火山岩侵入帶相比,推測其發育時期較早,但其侵入規模相對較小。
東南斜坡帶包括南大林子凹陷向東過渡的單斜構造帶及南部集賢凸起向南大林子凹陷的過渡帶,其北以松2斷層為界,西側大致以f25斷層為邊界。構造單元被斷層分割,形成構造台階。在T5構造層上,該構造單元清晰存在,而在T4-2、T4-2和T4-1構造層上,地層被剝蝕或尖滅,無法劃分出來。
(三)構造演化研究
綏濱坳陷構造演化經歷了前中生代區域裂陷期,晚中生代坳陷生長發育期,晚中生代末期區域逆沖-褶皺改造期,古近紀走滑-拉分定型期等4個階段。
1.前中生代區域裂陷期
這一時期,綏濱坳陷雛形開始發育,前中生代古老基底在區域擠壓應力背景下,局部拉張,具有前陸盆地的特點,綏濱坳陷開始接受沉積,海侵方向為北—北東向,為一套濱淺海相沉積。隨著裂陷程度的加大,地層沉積厚度增加。此時,坳陷沉積中心位於研究區的東北部。這一時期的裂陷持續到晚侏羅世末期,形成了綏濱坳陷早期的構造格局。該時期,濱1井區為一局部構造高部位,因此,未接受綏濱組和東榮組海相地層沉積。
2.晚中生代坳陷生長發育期
隨著海侵的結束,綏濱坳陷進入了生長發育期。這一時期,綏濱坳陷由海相沉積轉換為短時期的海陸交互相到大規模陸相河湖相沉積。坳陷的不斷生長發育,使研究區西部不斷加深,沉積中心由北東轉為西部,隨著水體加深,沉積范圍不斷增大,沉積了巨厚的上中生界城子河組和穆棱組。這一時期,經過局部調整後,晚中生代坳陷的構造格局初步形成。
3.晚中生代末期區域逆沖-褶皺改造期
穆棱組沉積末期,持續至東山組沉積時期,綏濱坳陷在南北向擠壓應力作用下,產生強烈的區域逆沖-褶皺作用。這一時期是整個綏濱坳陷晚中生代構造運動的主期,在研究區形成了一系列北西向和北東向的構造痕跡,局部發育了逆沖褶皺構造。主期構造不僅形成了相應的斷裂體系和局部構造,同時,對早期已有構造起到改造或破壞作用,使早期的構造痕跡在今構造上識別更為困難。需要指出的是,伴隨著逆沖-褶皺作用,研究區的東部局部隆升,使晚中生代地層遭受大量剝蝕。同時,晚白堊世末期火山岩體侵入,火山活動頻繁。
4.古近紀走滑-拉分定型期
古近紀以來,綏濱坳陷與區域構造應力背景一致,發生右旋走滑-拉分作用,形成了綏濱坳陷古近紀—新近紀盆地填平補齊的沉積格局,其後,第四系沉積全區覆蓋,晚中生代殘留盆地完全定型。
(四)烴源岩評價
通過對各生油指標的綜合分析,得出以下認識:研究區暗色泥岩十分發育,單層厚度及累計厚度均比較大,具備一定生烴基礎;研究區有機質豐度不高,有機碳含量較高,而氯仿瀝青「A」和生烴潛量普遍偏低;研究區的母質來源以陸相植物為主,母質類型比較差,生烴能力有限;研究區有機質的成熟度比較高,城子河組下部已進入過成熟階段,城子河組上部—東山組下部普遍達到成熟標准,東山組上部尚處於未成熟階段;從縱向分布情況來看,城子河組上部—穆棱組各項生油指標相對最好,是研究區的主要烴源岩層,城子河組下部和東山組次之,是研究區的輔助烴源岩層,東山組以上不具備生烴能力;研究區1300m 以下暗色泥岩發育區為有利烴源岩發育區,由於成熟度普遍過高,可能以生氣為主,深部預測為煤層氣或干氣,氣源欠充足。
根據暗色泥岩的分布狀況,結合有機地球化學分析、生油門限預測並參考地層厚度、埋藏深度和沉積相研究結果,對研究區東榮組+綏濱組、城子河組、穆棱組及東山組有利烴源岩進行了初步預測,主要存在3類生油岩,即Ⅱ類好生油岩、Ⅲ類較好生油岩、Ⅳ類差生油岩,以Ⅱ類好生油岩和Ⅲ類較好生油岩為區內相對有利生油岩。
東榮組+綏濱組生油岩,目前區內尚無鑽探證實。根據地震相和沉積相分析並結合上部地層預測,也應存在有3類生油岩,即Ⅱ類好生油岩、Ⅲ類較好生油岩、Ⅳ類差生油岩。其中,Ⅱ類好生油岩主要分布於半深海—深海區,總面積約276.9km2,Ⅲ類較好生油岩主要分布於淺海區,面積約1021.5km2,其餘為Ⅳ類差生油岩。
城子河組有3類生油岩,即Ⅱ類好生油岩、Ⅲ類較好生油岩、Ⅳ類差生油岩。其中,Ⅱ類好生油岩和Ⅲ類較好生油岩主要分布於研究區西側濱參1井—濱1井以西的S型地層帶上,埋深基本在1300m 以下,Ⅱ類好生油岩分布於南北兩個沉積中心位置,總面積約268.6km2,Ⅲ類較好生油岩面積約1226.3km2,其餘為Ⅳ類差生油岩。
穆棱組有3類生油岩,即Ⅱ類好生油岩、Ⅲ類較好生油岩、Ⅳ類差生油岩。其中,Ⅱ類好生油岩和Ⅲ類較好生油岩主要分布於研究區西側濱參1井—濱1井以西的狹長地層帶上,埋深1300m 以下,Ⅱ類好生油岩面積約191.5km2,Ⅲ類較好生油岩面積約824.0km2,其餘為Ⅳ類差生油岩。
東山組有2類生油岩,即Ⅲ類較好生油岩和Ⅳ類差生油岩。Ⅲ類較好生油岩主要分布於研究區中部濱參1井—中伏屯之間以及老新城地區的局部地層帶上,埋深1300m 以下,總面積約219.1km2,其餘為Ⅳ類差生油岩。
(五)儲層預測與評價
1.砂岩儲層
從砂體發育情況分析,研究區砂岩儲層主要以城子河組砂岩為主,穆棱組砂岩次之,東山組砂岩發育較差,東榮組+綏濱組砂岩鑽井揭露十分有限。
研究區下白堊統砂岩岩石成熟度普遍較低,膠結類型差,以泥鈣混合膠結為主,膠結十分緻密,均屬於低孔低滲的較差儲層類型。從縱向上看,研究區城子河組中上部—穆棱組中下部物性相對最好,城子河組下部和東山組物性最差。
2.火山岩儲層
松遼盆地北部深層火山岩氣藏的發現,使得火山岩儲層的重要性得到了重新認識,三江盆地綏濱坳陷烴源岩有利於生氣,砂岩儲層物性差,尋找類似松遼盆地的深層火山岩儲層,對三江盆地綏濱坳陷具有重要意義。
(1)火山岩預測的依據
鑽井和地震依據濱參1井在413~606m、2161~2365m、3006~3219m 三個井段見到火山岩夾層,其中中部火山岩最厚,井震標定,該火山岩在地震剖面上的反射特徵為斷續丘狀反射。在地震資料上火山岩區常出現雜亂、丘狀反射與周邊的沉積岩連續強軸反射容易區分,並與周邊地層呈不整合接觸。
綜合物探依據火山岩普遍具有較強磁性,並且隨著基性程度的增大磁性增強,據前人資料,綏濱坳陷東山組火山岩磁性可達20(卡帕)。在磁力異常圖上,火山岩通常可引起高值異常、高頻跳躍磁異常,可形成具有一定走向的局部串珠狀異常特徵。
(2)火山岩預測
根據1986年完成的1∶20萬西三江航磁資料並結合地震資料對綏濱坳陷火山岩進行了預測,在有地震測網控制的區域內存在4塊火山岩區,分別編為Ⅰ、Ⅱ、Ⅲ、Ⅳ火山岩區。與本區埋深淺的中伏屯火山區的極為醒目的大片高值異常疊加高頻跳躍磁異常的特徵類比可以看出,該4塊火山岩區由於火山岩埋深大為增加,異常幅值大大降低,但仍然可以辨清其火山岩特有的高頻跳躍的磁異常特徵,以及極為明顯的局部串珠狀異常。
Ⅰ號火山岩區位於反修屯以西,綏D1井西南7.2km 處,航磁異常為高值異常疊加高頻跳躍磁異常,異常幅值達110nT;在地震SB87-04線和地震SB285-92線上可見雜亂、丘狀間斷反射,並沿斷層向上錯斷、刺穿地層,顯示出火山錐形特徵。該火山岩區面積約45.7km2,重磁資料及地震資料發現存在基底斷裂。
Ⅱ號火山岩區位於東林屯東北,F2、F6深大斷裂交匯處,該火山岩區面積約58km2。航磁異常為低幅值的跳躍磁異常特徵,異常幅值為10~40nT。
Ⅲ號火山岩區位於綏D 1井南14km 處,北北東走向,受F3斷裂控制,並位於北西向F5、F6深大斷裂交匯處。南北延伸約18.6km,面積約98km2。航磁異常為多個北北東走向的低幅值、跳躍磁異常特徵,組成一組具有北北東走向的局部串珠狀異常,異常幅值約10~30nT;在地震SB68-92線上可見雜亂、丘狀間斷反射,並沿斷層向上錯斷、刺穿地層,顯示出火山錐形特徵並有基底深大斷裂的存在。
Ⅳ號火山岩區位於東林屯東南10km 處,受F3斷裂控制,航磁異常為低幅值的跳躍磁異常特徵,異常幅值達10~30nT,與Ⅲ號火山岩區磁異常組成北北東走向的局部串珠狀異常帶。該火山岩區面積約44km2。
總之,綏濱坳陷蓋層內火山岩具有明顯的磁力異常及地震波阻特徵,火山岩發育明顯受區域性基底深大斷裂控制,在深大斷裂交匯處,因火山活動強烈,火山岩相當發育,本區Ⅰ、Ⅱ、Ⅲ號火山岩區就處在深大斷裂交匯處,當有油源供應時,該區可成為有利的油氣勘探區。
(六)蓋層評價
研究區早白堊世發育的巨厚層暗色泥岩和煤層不僅是生油層,也是區域上的良好蓋層。火山岩的發育,既可作儲層,也可作局部良好蓋層。據前蘇聯石油地質學家列別托對蓋層的統計和分析,認為井深在1000~3000m 范圍內,5.0~10.0m 厚的泥岩對油氣就可以起到良好的蓋層作用。按照這一標准,研究區縱向上應以東山組蓋層最好,穆棱組和城子河組次之。
(七)生儲蓋組合評價
研究區烴源岩以城子河組上部和穆棱組為主,東山組、綏濱組+東榮組及城子河組下部為輔。烴源岩主要為暗色泥岩和煤層兩種類型,生油母質較差,生烴潛量較低,預測以干氣和煤層氣為主;儲層主要為砂岩、火山岩和少量煤層,物性較差;蓋層主要為泥岩和火山岩,局部煤層也具有一定的封蓋性。預測油氣以自生自儲或下生上儲為主,成藏條件一般。
(八)圈閉特徵研究
通過地震資料解釋,共落實層圈閉73個,累計圈閉面積約1227km2。其中,T5反射層圈閉20個,面積約272.2km2,最大為38.0km2,最小為1.9km2;T4-3反射層圈閉16個,面積306.8km2,最大為48.3km2,最小為3.1km2;T4-2反射層圈閉20個,面積313.2km2,最大為41.1km2,最小為2.1km2;T4-1反射層圈閉8個,面積201.2km2,最大為69.5km2,最小為3.7km2;T4反射層圈閉9個,面積約138.7km2,最大為37.8km2,最小為1.0km2。
從圈閉的成因類型看,綏濱坳陷各構造層圈閉類型主要包括構造圈閉、地層圈閉或構造-地層復合圈閉。構造圈閉類型主要有斷鼻、斷背斜、斷塊及淺層低幅度背斜,這種類型的圈閉主要發育於研究區的中北部,斷層的上、下兩盤,尤以T5和T4-3構造層發育;地層圈閉或構造-地層圈閉主要由地層不整合接觸及局部火山岩遮擋形成,有些地層圈閉由斷層和剝蝕線遮擋形成。這種類型的圈閉主要發育於研究區的東、西兩側及南側,尤以T4-2和T4-1構造層發育。各構造層圈閉具有一定的繼承性。
(九)有利區預測
依據綏濱坳陷地層厚度、沉積相展布、烴源岩厚度和分布,預測了有利的油氣勘探區,北部的果樹通斷裂背斜帶及南部的東部斜坡帶最為有利。其次,研究區北部的福興斜坡帶作為進一步認識海相沉積是否具有成藏條件的關鍵,也可以作為勘探有利區帶。而最為不利的是研究區東側靠近剝蝕線一側及西側火山岩侵入帶的東翼(圖3-9)。
北部的果樹通背斜帶該構造單元構造條件最為復雜,發育北西向和北東向兩組斷裂。在這一構造帶內,斷層的發育既有早期繼承發育的特徵(T5—T4-3時期),又有晚期區域逆沖-褶皺作用的改造特點(T4-2—T4-1時期),其西側的新房凹陷為研究區內具有一定生烴潛力的凹陷,圈閉發育且比較落實,可作為一類有利勘探區。
南部的東南斜坡帶該構造單元的形態比較簡單,但由於斷層發育,被分割成斷階或單斜形態的斷塊,早期形成的圈閉具有捕獲油氣的條件。同時,由於該構造帶與南大林子凹陷臨近,側向運移的油氣可直接在有利圈閉形成油氣藏,因此,可作為一類有利區。
福興斜坡帶該構造帶在T5—T4-3構造層上形態十分清楚,選擇該構造帶作為二類勘探有利區,主要是考慮區域上該構造帶推測解釋了較厚的海相沉積,而研究區對海相沉積的認識幾乎是空白。海相沉積可能形成自生自儲的油氣藏。從北部綏D2井揭露的部分東榮組看,海相地層沉積時期,砂岩比較發育,但儲層物性可能不理想。因此,即使鑽探成果不理想,也可以作為一口評價井,進一步認識海相地層的分布規律。
圖3-9 三江盆地綏濱坳陷有利區預測圖
東側剝蝕區或北部火山岩侵入帶的東翼由T4-3、T4-2、T4-1構造圖分析可以看出,在研究區的東側地層不整合圈閉普遍存在,這些圈閉雖然面積較大,但一般遠離烴源岩發育中心。同時,由於後期構造運動,對圈閉保存條件具有破壞作用,原生油(氣)藏可能遭受破壞。而研究區北部靠近火山岩侵入帶的一側,盡管後期侵入的火山岩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加速烴源岩的成熟演化,但圈閉條件相對較差。綜上所述,將東側剝蝕區或北部火山岩侵入帶的東翼劃分為三類勘探有利區。
綏濱坳陷勘探有利區的優選是在現有資料的認識基礎上提出的,由於對成果的認識程度受資料的局限,一類勘探有利區最為可靠,可進行風險勘探,而二、三類勘探有利區需要在今後的評價過程中進一步落實其可靠程度。
㈡ 黑龍江鶴崗現在是個什麼樣的城市,能從環境,經濟發展,生活水平談談!!
截至2020年1月份,黑龍江鶴崗現在是個非常不錯的城市。
鶴崗市區域遼闊,自然資源十分豐富。礦產資源種類繁多,儲量豐富。已查明礦產資源20餘種,其中尤以煤炭、石墨最為突出,出行方便。是中國重要城市,現代化城市。
而且前不久,國務院批准了鶴崗市城市總體規劃。根據規劃,到2020年,中心城區常住人口控制在86萬人以內,城市建設用地控制在98.68平方公里以內。
深入實施新一輪東北振興戰略,提高新型城鎮化質量和水平,統籌做好鶴崗市城鄉規劃、建設和管理的各項工作,逐步把鶴崗市建設成為經濟繁榮、和諧宜居、生態良好、富有活力、特色鮮明的現代化城市。
(2)鶴崗綏濱縣線路水處理系統擴展閱讀:
鶴崗市屬北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為3.8℃,極端最高溫度為37.7℃,極端最低溫度為-34.5℃。年平均降水量為651.5毫米,年無霜期平均值為147天。
年積溫平均值為2471.1℃。主要氣候特徵是冬季寒冷漫長,降水時空分布懸殊;春季少雨多大風,氣溫變化劇烈;夏季雨熱同季;秋季雨水較少,降溫快,初霜凍早。
鶴崗市地表水和地下水資源比較豐富。水域面積達10.95萬公頃,有黑龍江、松花江兩條界江及大小河流112條,年平均徑流量30.50億立方米。
㈢ 黑龍江省鶴崗市綏濱縣水田改旱田有補貼嗎
現在黑龍江省鶴崗市綏濱縣的水平給旱田是有一定的補助的,但是工作並不是幹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