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請問有人知道新鄉市有幾個污水處理廠嗎和污水處理廠的地址,謝謝了 急
衛輝市清源排水有限公司
輝縣市污水凈化工程有限責任公司
延津縣污水處理廠
封丘縣污水處理廠
長垣縣清泉污水處理有限公司
小尚庄污水處理廠
新鄉市駱駝灣污水處理廠
獲嘉縣污水處理廠
原陽縣污水處理廠
2. 封丘縣中原水處理有限公司怎麼樣
封丘縣中原水處理有限公司是2004-07-06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獨資),注冊地址位於封丘縣曹崗工業區。
封丘縣中原水處理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410727764850574T,企業法人史倩倩,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封丘縣中原水處理有限公司的經營范圍是:工業設備清洗,工業冷卻水循環系統清洗及水處理,工業鍋爐清洗(涉及許可證經營項目憑許可證經營)。
通過愛企查查看封丘縣中原水處理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3. 封丘縣國土資源局
封丘縣隸屬新鄉市,南臨黃河,與古都開封隔河相望。區域面積1225.5平方公里,耕地130萬畝,轄8個鎮、11個鄉(其中荊鄉回族鄉是豫北地區唯一的少數民族鄉),605個行政村,總人口75萬。除漢族外,有回、滿、朝鮮、蒙古、苗族等少數民族,其中回族占總人口的2%。封丘縣是國家級扶貧開發重點縣、省定農業綜合開發重點縣。封丘縣農業優勢明顯,是全國商品糧基地縣之一,是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省定農業綜合開發重點縣,是著名的優質小麥、優質水稻生產基地和「國家級綠色肉牛、肉羊養殖科技示範區」,作為金銀花原產地,全縣種植面積穩定在20萬畝,在全國享有大田種植面積、單位產量、管理技術、品質和出口數量「五個第一」。
馬紹文 黨組書記、局長
劉成海 副局長
王素梅 副局長
郭忠仁 副局長
劉進萍 副局長
孫秀菊 工會主席(副主任科員)
李慶良 副主任科員
范士寶 副主任科員
王龍 副主任科員
馬紹文簡介:河南封丘人,1958年8月出生,中共黨員,漢族,大專文化。1974~1983年,在部隊服役,歷任戰士、副班長、班長、排長、助理員;1983年,轉業分配到封丘縣城關鄉政府,任黨委秘書、副鄉長;1993年,調到陳固鄉任黨委副書記兼紀檢書記;1996年~1999年,任陳固鄉鄉長;1999~2002年,任孫庄鄉黨委書記、人大主任;2002年至今,任封丘縣國土資源局黨組書記、局長。
【機構設置】封丘縣土地局成立於1989年6月,正科級規格,內設4個職能科室,主要負責全縣土地管理工作;封丘縣國土資源局於2002年6月批准成立,內設6個職能科室;2004年,實行省以下垂直管理時,副科級以上幹部由市局任免,縣土地管理局更名為縣國土資源局。轄城關鎮、城關鄉、陳橋鎮、趙崗鎮、留光鎮、馮村鄉、王村鄉、回族鄉、荊隆宮、居廂鄉、黃德鎮、黃陵鎮、曹崗鄉、李庄鄉、陳固鄉、應舉鎮、魯崗鄉、尹崗鄉、潘店鎮19個國土資源所,1個礦產資源所(荊隆宮鄉礦產資源所)。
【土地資源】截至2009年底,封丘縣有耕地76354.45公頃,園地.85公頃,林地5642.57公頃,草地382.82公頃,城鎮村及工礦用地15458.32公頃,交通運輸用地6967.6公頃,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15689.1公頃,其他用地401.9公頃。
【耕地保護】2010年,對耕地保護的重視程度進一步提高,耕地保護責任製得到全面落實,共同責任機制更加完善,耕地保有量和基本農田面積保持73440公頃和66507公頃。2010年,被新鄉市政府通報表彰「耕地保護先進縣」,並獎勵人民幣10萬元。實行耕地保護行政首長負責制,在年初縣政府分別與各鄉(鎮)政府簽訂基本農田保護目標責任書,鄉(鎮)與各村簽訂保護目標責任書,同時,在全縣每個村明確1名土地協管員,把基本農田保護責任明確到具體責任人,落實到地塊,形成了「層層有責任」的基本農田保護格局。按照《河南省關於貫徹國土資源部與土地整理標示使用和有關標志牌設立規定的意見》文件要求,截至2010年底,封丘縣耗資150多萬元規范和更新了基本農田保護標志,在醒目位置設立標示牌、區片、地塊,位置統一編號,內容統一規范,數字准確。
【國土資源規劃管理】2010年11月,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復了《封丘縣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06~2010年)》,在此基礎上,加快了鄉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工作,將該規劃確定的主要目標和指標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同時把規劃中確定的耕地保有量、基本農田保護面積、城鄉建設用地規模等約束性指標根據各個鄉鎮的實際情況,結合縣政府的意見,層層分解到鄉鎮,不得突破。截至2010年底,上報房管所、檔案館、污水處理廠、河南省美日康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等20個單位(項目),佔地面積共計65.2408公頃。
【新農村建設】封丘縣重點社區共24個,其中王村鄉大馬寨社區、城關鄉三里辛社區等5個社區使用的是存量建設用地;應舉鎮前蔣寨陽光社區、尹崗鄉大庄社區等11個社區通過申報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項目區,已被省國土廳批准;剩餘的魯崗鄉和寨社區、黃德鎮黃德社區等8個社區通過土地綜合整治試點項目於2010年11月15日上報新鄉市國土局。
【地政地籍管理】2010年,全面開展對城鎮國有土地使用證、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證、使用權證的登記工作。全年共發放國有土地使用證103份,發放集體土地使用證2102份。採取日常變更與集中匯總相結合的方法,做到外業實地隨時變化,日常及時調查登記,內業集中統一匯總,圖、表、冊、台賬與實地一致,按時准確匯總上報。隨著群眾土地意識的不斷增強,土地權屬爭議案件也逐年增多,為解決這些問題專門成立了土地爭議案件調處領導小組,2010年,共受理各類土地權屬爭議案件26起,調解和處理24起,有效地保護了土地權利人的合法權益,化解了社會矛盾,促進了社會穩定。
【第二次土地調查】按照國家、省、市「二調」辦要求,進一步核查完善了本縣「二調」資料,農村土地調查入庫工作已完成,等待國家驗收;其中城鎮地籍外業調查成果已經省國土廳預檢組預檢通過。
【建設用地管理】2010年,封丘縣以「招拍掛」方式出讓土地3宗,面積18.43畝,土地出讓金總收入341.02萬元,全縣國有土地有償使用比例、經營性土地使用權「招拍掛」比例均達到了100%。
【節約集約用地】2010年,積極盤活存量建設用地,對閑置土地、空閑土地、低效利用的土地進行了認真清查,共清查出閑置土地6宗,面積130餘畝,依法進行收回,納入政府儲備。對城市建設供地,大力推行舊城改造和住宅小區建設,變分散的單家獨院為高層住宅樓,有效地提高了土地資源的高效利用。
【南水北調渠首及沿線土地整治重大項目】河南省南水北調渠首及沿線土地整治重大項目(第一期)Ⅱ片區封丘縣第一年度工程於2010年10月19日開工,該項目總建設規劃為4534.91公頃(合68023.65畝),總投資9359.11萬元,項目區位於封丘縣西南部,東以汪寨加斗及村界為邊,西接原陽縣交界,南至黃河大堤,北臨S311省道。共涉及應舉鎮、荊隆宮鄉、城關鄉3個鄉鎮37個行政村,計劃工期200天,項目實施後,封丘可凈增耕地234.29公頃,新增耕地率為5.17%。
河南省南水北調渠首及沿線土地整治重大項目(第一期)Ⅱ片區封丘縣第二年度工程項目區位於封丘縣西部。項目區南至黃河大堤,西部、西北部接原陽縣、延津縣界,地跨應舉鎮北半部、陳固鄉全鄉、城關鄉南半部、荊隆宮鄉東北部。項目區南北長約25.45公里,東西寬約12.98公里,共涉及陳固鄉、應舉鎮、城關鄉、荊隆宮鄉共4個鄉鎮100個行政村(廠),該項目建設規模為13940.87公頃,總投資30726.83萬元。項目實施後,項目區建設規模中除了農村道路、農田水利用地以外均為耕地,整個項目區將增加耕地739.87公頃,新增耕地率5.31%,此項工作目前正在進行規劃設計及預算編制,預計在2011年7月進行招投標。
【執法監察】嚴格落實土地動態六級巡查制度,將國土資源執法監察工作納入制度化、規范化管理的軌道。加大對耕地、沿路兩側等重點部位的動態巡查頻率,堅持打防並舉的原則,分片包干,責任到人,做到早發現,早制止,將各類土地違法行為消滅在最初時期。2010年,共巡查發現土地違法案件15宗,制止10宗,拆除違法建築2000平方米,恢復耕種81.9畝;立案查處5宗,拆除違法建築4300平方米。進一步完善和落實土地執法共同責任機制,繼續推行查處土地違法案件聯席會議制度的同時,認真執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國土資源部關於在查處國土資源違法犯罪工作中加強協作配合的若干意見》(國土資發〔2008〕204號),不斷增強執法合力,嚴厲打擊各土地違法違規行為。認真貫徹《行政許可法》,做到了依法行政,完善聽證制度,充分保障當事人的知情權、陳述和申辯權。2010年共下達聽證告知書78份,下達聽證通知書12份,參與行政訴訟7次,案件復議和訴訟維持率在95%以上。
【信訪工作】利用節假日等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深入鄉村,接觸信訪群眾,了解和掌握信訪形成的各種因素,當場調解。由群眾被動上訪變為幹部主動下訪。每月25日為信訪工作匯報分析日,召開由各基層所長、各股室負責人以上人員參加的信訪專題會議,分析排查上月信訪案件的處理情況,研究制定重點案件的處理方案,明確包案的責任人員,布置下月任務。2010年,共排查出24起信訪案件,解決22起,1起進入司法訴訟程序;接待來局咨詢1起,在辦理信訪案件中,做到事事有著落、件件有迴音。
(王勝 陳志國)
4. 封丘縣農業循環經濟項目
已有的研究表明,海峽兩岸間一方面是自然資源與生態環境、科技水平、資本實力、勞動力資源以及市場條件等方面的差異,另一方面是語言相通、地理相近等天然優勢,因而農業資源的差異性與互補性十分明顯,農業發展與農產品貿易等具有一定的互補優勢與合作潛力[1-2]。誠如《兩岸經貿論壇共同建議》所指出的:「兩岸農業具有很強的互補性,兩岸應結合雙方的農業優勢,強化研發、技術管理及行銷的能力,互惠雙贏,擴大兩岸農業技術交流與合作的平台」①。本文擬就海峽兩岸農業循環經濟的提出與發展進行簡要分析、對比,得出兩岸循環型農業發展的異同以及兩岸合作發展的可能性與必要性,以期促進兩岸農業循環經濟的協同發展。
一、中國農業循環經濟的提出與發展
人與自然是一對永恆的矛盾。隨著人類改造和支配自然能力的不斷增強,尤其是傳統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和掠奪式資源開發等,直接導致了人與自然關系的日益緊張。面對人口增長、資源短缺、環境破壞以及生態失衡的巨大壓力,通過對以往發展理論與實踐的深刻反思,永續發展戰略已逐步成為全球的共同選擇與潮流。值得關注的是,20世紀90年代末,由德、日、美等國家首先提出並加以實踐的新型經濟發展範式——循環經濟[3-4],通過近年的發展演變,現已被看作是實施永續發展戰略的重要載體、最佳模式,同時也是保護環境和削減污染的根本手段,一些發達國家已把發展循環經濟、建立循環型社會作為實現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的重要途徑。
在中國大陸,「循環經濟」也正由一個陌生的名詞和概念,逐漸上升為指導國家和地區社會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重要原則和戰略,並從內涵和外延上都有很大的發展。目前,大陸已在遼寧、貴陽、廣西貴港、廣東南海、內蒙古包頭、新疆石河子、湖南長沙等地區進行試點。但從總的來看,即使是在工業體系,循環經濟也剛剛起步,在屬於薄弱環節的農業更是困難重重。但這並不意味著循環經濟在農業上難以取得進展,恰恰相反,農業同樣需要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何況與一般循環經濟相比,由於農業自身及其產業結構等方面的獨特性,農業發展循環經濟還具有許多先天的優勢!
受循環經濟思想與方法的啟發,在多年卓有成效的中國生態農業等持續農業理論與實踐探索的基礎上,人們進一步認識到,只有從循環經濟的角度加以引導和拉動,才能協調好現代農業各系統和層次以及農業生產與資源配置之間的關系,最終全面實現生態品質、生物產量以及經濟收入三者間的良性循環。於是,人們試圖通過模擬和遵循自然生態系統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的規律,重構農業生產和生態系統,進而逐步開發出了一種新的農業發展模式——循環型農業,以使農業系統能夠更和諧地融入到自然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和能量循環過程中[5]。
從總的來看,在我國正式發表的文獻資料中,最早提及農業循環經濟的當屬吳天馬(2002)的《循環經濟與農業可持續發展》一文[5],最早出現「循環型農業」或「循環農業」一詞的,當屬陳德敏與王文獻(2002)共同撰寫的《循環農業——中國未來農業的發展模式》一文[6]。然而,2003年全國上下在這方面的學術研究還相當少;直到2004年,才有一些文獻對此進行探討;剛剛過去的2005年,各地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與理論研究,則呈現出了欣欣向榮的良好勢頭。
二、大陸循環型農業的發展現狀與趨勢
(一)關於發展模式
盡管循環經濟在我國的提出不過是近幾年的事情,但我國其實早就有了循環經濟的實踐,如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等,不少案例也已總結出來(解振華②,2003)。從現實看,一些地方豐富多彩的農業循環經濟實踐已走在了理論研究的前面,涌現出了諸如河南天冠企業集團、廣西貴糖、北京蟹島綠色生態度假村、上海崇明的前衛村模式以及遼寧省「四位一體」日光大棚生態農業示範區等先進典型。其中,遼寧省農民首創的以生物技術為主體、以沼氣為紐帶「四位一體」日光大棚能源生態工程,實質上就是以農業為基礎的循環經濟,是農業現代化新路線的體現。
此外,福建聖農集團有限公司通過主抓肉雞主業鏈、生物工程副業鏈和有機肥副業鏈「一主兩副」產業鏈③,近年來也走出了一條「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循環型農業發展之路;江蘇省宿遷市則根據循環型農業的發展優勢與影響因素,也逐步開發出了適合當地發展的7個模式:「生態家園」循環模式、食用菌生物鏈循環模式、有機農業開發模式、設施農業生態模式、立體種養循環模式、農林牧漁結合型循環模式和花卉苗木生態農業模式(高良敏等,2004)。
與此同時,劉慧娥等(2005)提出了通過採用節能、環保、綠色、清潔生產等一系列農業高新技術,構建以生態農業為核心的「低消耗-無污染-高產出-再利用-佳效益」的農業循環經濟模式;劉志(2005)、王魯明等(2005)分別根據陝西及山東青島的實際,歸納、總結了當地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若干典型模式及其技術支撐體系;黑龍江及另外一些民族地區也發展出了一些典型的模式(陳青,2005;李玉明,2005;袁久和,2005)。李書民等(2005)則探討了以畜牧業為核心,實現農作物秸稈三段循環利用與畜禽糞污兩段利用的主要技術路線;汪懷建(2005)探討了適合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若干農業生態工程模式;王奎旗等(2005)提出了我國水產業實施循環經濟的「社會大循環」、「企業間循環」、「企業內循環」三個可供選擇的基本模式,等等。
但以上述各種模式並不代表我國循環型農業的全部,各地在研究、設計具體發展模式時,還應從當地實際出發,既可以採用一種模式,也可以多種模式並用。而且不論實行什麼模式,都必須嚴格遵循生態學的客觀規律,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和環境容量,使經濟和諧地融入到自然生態的物質循環之中。限於篇幅和現實條件,我們無法就各地蓬勃發展的循環型農業進行系統分析、歸類,但黃賢金等(2004)曾比較全面地總結了發展循環型農業大體可以採用的模式:區域循環模式、能源綜合利用模式、生態養殖模式、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模式,以及綠色和有機農業模式;並認為上述每一類型模式又包含有一些具體的實踐形式,如:生態養殖模式,就包括基於農牧結合的畜禽養殖模式、稻田生態養殖模式、高效集約式養殖和健康養殖模式等[7]。
(二)關於發展方向
對於如何發展我國的循環型農業,吳天馬較早提出了兩種面向循環經濟的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模式(路徑):一是以生態農業建設為基礎的漸進式循環經濟發展模式,二是以有機農業建設為基礎的跨越式循環經濟發展模式;並認為前者具有更廣泛的適應性和實踐意義,應大力提倡,而後者則為從根本上協調人類與自然的關系、促進人類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更為直接的實現途徑[5]。陳德敏等也認為,要實現農業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的統一以至社會效益的最優化,必須實施農業清潔生產,並以我國的生態農業為基礎,發展我國的循環型農業[6]。
2005年10月,在《經濟日報》舉辦的「循環經濟發展戰略高層研討會」上,國家環保總局政策法規司司長楊朝飛針對我國農產品各種污染過於嚴重,出口越來越困難的現實,認為生態農業是今後農業發展的方向,而循環經濟下的生態農業應該是農業發展的最終方向④。對此,季昆森(2005)也撰文指出:一般認為,循環經濟在農業上的應用就是生態農業;實際上,循環經濟在農業上的運用有更廣闊的領域,其實質就是循環經濟原則在發展生態農業上的運用,可稱之為循環經濟型生態農業。
(三)關於發展策略
與德國等先行國家相比,我國無論是在循環經濟的理論研究還是在實踐方面,都存在著較大差距。從總的來看,源於對傳統農業環境後果的反思以及受循環經濟思想的啟發而提出的「中國循環型農業」,目前甚至還沒有比較明確、統一的定義,全國上下就農業發展循環經濟方面的研究,基本上還處於理解性或者概念性的初始發展階段,尤其是對於物質循環和價值增殖等揭示農業循環經濟最本質內容的量化研究和系統分析更是難得一見,仍有許許多多的理論、技術、政策以及法律法規等方面問題亟待學術界研究解決。
具體來說,一是迫切需要對循環型農業進行更系統、深入的理論分析和科學解釋,真正理解和把握農業循環經濟豐富的科學內涵及其發展方向;二是鑒於各地豐富多彩的實踐已在某種程度走在了理論研究的前面,對各地比較有代表性的循環型農業發展模式,如:立體農業,農業生產物質循環利用(規模化養豬業等),土地、技術、資本和勞動力等要素的優化配置模式(休閑觀光農業),農業一、二、三產業的產業鏈聯接模式(新型農業產業化),以及生物能的開發利用(循環農業發展的新領域)等,進行更系統、深入的分析與研究(主要進行物質代謝分析及經濟效益核算等,重點突出案例中的循環過程和效益評價及生態性三個方面),努力做到既總結經驗(與理論研究相呼應),又努力發現不足,並提出改進建議或措施,也是非常迫切和有益的;三是在全國還沒有出台統一的、標準的循環型農業評價指標體系之前,對循環型農業進行全方位探索和多視角的科學研究,逐步建立一個適合當地特點的農業循環經濟評價指標體系與發展規劃,也是學術界需要大力研究的現實課題;四是人們還應從各地資源及環境等稟賦以及當前循環型農業發展的實際出發,有選擇地分析、比較有關國家或國內先進地區(包括台灣地區)循環型農業發展的一般經驗與教訓,從宏觀、中觀和微觀的層面,對循環型農業的發展戰略與制度 (政策)創新進行研究,為農業循環經濟建設提供扎實的理論依據與實踐指導。
三、海峽兩岸循環型農業協同發展之探討
(一)台灣循環型農業發展現狀與趨勢
盡管台灣島內鮮有諸如「循環型農業」等提法,但台灣省在永續農業的發展、研發與發展策略等方面已取得了很大的進展,積累了不少有益的經驗。另一方面,我們也已注意到,台灣地區是世界經濟、社會較發達的地區之一。特別是近幾十年來,台灣地區因經濟快速成長,以致工業、農業污染嚴重,人民健康與生活環境也日益受到威脅。一方面是人們對生活品質的要求不斷提升,尤其是對飲食安全等越來越重視,綠色(有機)蔬果產品廣受消費者的青睞;另一方面是人類活動已對環境造成危害及長遠的不良後果,並逐漸地惡化、蔓延,正在對自身居住環境和社會發展帶來負面作用。因而,面對循環經濟時代的到來,兩岸人民都應該從更高層次上重新探索人類到底應該生產什麼、怎麼生產,怎樣消費、怎樣生活……
如:養豬業一直是台灣地區最重要的畜牧業,其產值多年來高居台灣單項農產品之首,但如何減少養豬業產生的廢水污染卻是直接影響並決定該產業發展的首要因素之一。據報道,2004年台灣地區廢污水BOD的日產生量為4223噸,其中673噸為畜牧廢水,為有效控制養豬廢水污染,環保部門依據「水污染防治法」制定了具體的「放流水標准」,為達到上述管制標准,1990年來他們開始輔導業者設置廢水處理設備。目前,台灣養豬場主要採用包括固液分離、厭氣處理和好氣處理三個階段的「三段式廢水處理系統」。但從總的來看,養豬業仍面臨著產業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兩難處境,還須進一步改善其技術效率(蕭景楷等,2006)。
又以島內香菇生產廢棄物(廢渣)處理問題為例。2004年台灣地區的香菇總產量為4866噸,其中袋栽香菇4714噸,約占總產量的97%。除了木屑等殘渣外,袋栽香菇還產生了大量的塑料廢棄物。顯然,面對如此大量的廢棄物,各鄉鎮垃圾處理場已無法代為處理,而且如此大量的廢棄物也不是傳統之掩埋與焚燒方法等所能解決的問題。為此,有學者提出通過立法與民間協助,進行「源頭減量」與「資源回收與再生」,以降低廢棄物清理成本及避免廢棄物清理時所產生的環境問題;更進一步地,他們提出了基於經濟誘因機制的「課稅」與「補貼」的「兩政策工具」,等等(魏乾城等,2006)。
再以國人比較熟悉的茶葉為例,台灣地區半發酵茶的製造技術堪稱世界翹楚,其品種、栽培技術、花園設施等方面均領先於大陸;而且台灣省自1987年開始引進有機農業的理念,自1995年試作,至1998年已有35戶共22公頃投入有機茶生產行列,而且有機茶生產規模仍在不斷成長當中……
誠如台灣有機農業發展協會執行秘書陳琦俊所言:人類唯有再度回到「與大自然共生」的原點,來取得安全的食糧,才是環境和人類永續生存之道。從某種程度上講,這一切恰恰也是工業化和城鎮化快速發展的祖國大陸所需要進一步面對和妥善解決的。從這個意義上看,兩岸循環型農業的發展均處於初始發展階段,而且都迫切需要進一步推進循環型農業和永續農業的發展,其發展前景看好。
(二)海峽兩岸循環型農業協同發展的策略選擇
為促進兩岸循環型農業的協同發展,結合當前循環型農業的發展現狀與趨勢,建議盡快研究、建立起兩岸循環型農業交流與合作的制度性安排。
一是要充分利用兩岸現有科技合作政策和人員往來的渠道,積極開展兩岸循環型農業研究人員的互訪講學、互聘客座研究人員、交換培養研究生等,通過人員的交流帶動產業間的交流與合作發展;
二是要通過兩岸科技交流機構的協商討論,每年輪流在兩地舉辦1次以上綜合性的循環型農業理論與實踐發展研討會,為兩岸循環型農業理論研究與實踐工作者們提供一個信息交流和成果共享的新平台。從總的來看,福建省在這方面具有一定的區位優勢,建議由閩台科技交流協會牽頭組織、發動兩岸有關科研、教學單位從事循環型農業研究與實踐工作人員積極參與,率先舉辦海峽兩岸循環型農業理論與實踐發展學術研討會;
三是要深入研究、探討兩岸循環型農業交流與合作的具體項目與方式方法。審視近年兩岸農業技術合作項目,目前尚無循環型農業方面的項目。從兩岸農業資源與科技和市場整合的現實需要出發,可以考慮共選項目、共同研發、分別出資、成果共享等的具體方法與途徑。而且我們建議,作為全國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福建省科技行政主管部門應盡快在漳州、泉州等傳統對台農業科技合作示範區內,增設閩台(兩岸)循環型農業合作示範區;
四是要以本次兩岸經貿論壇為契機,抓緊抓好新增「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與「台灣農民創業園」的建設與管理工作。尤其是要積極創造便利條件,歡迎台灣農民、農業企業到大陸投資、興業,積極尋求與台灣循環型農業專家與投資者們多種形式的合作與共同發展。
可以肯定,通過上述努力與制度安排,必將有力促進兩岸同行專家與實踐探索者們多種形式的交流與合作。在此基礎上,我們建議從大陸及台灣地區循環型農業的提出與內涵、發展的歷程與成效、研究的進展與成果、發展的模式與方向、發展的策略與目標,以及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與潛力等方面,深入分析、比較兩岸循環型農業的發展現況與前景,得出兩岸循環型農業發展的異同以及兩岸合作的可能性與必要性;與此同時,還應進一步研究、探討兩岸循環型農業合作的目標、模式、途徑及其配套措施等,進而提出框架性的兩岸循環型農業合作發展的策略及目標,以期促進海峽兩岸循環型農業的協同發展。
四、結束語
循環經濟是國際社會在可持續發展理論與實踐研究中逐漸探索和總結出來的具體實踐模式,農業循環經濟也已在全球悄然興起,並成為近年來國內外學術界關注的焦點之一。文章首先簡述了中國農業循環經濟的提出與內涵,著重探討了大陸循環型農業發展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初步分析、比較了兩岸循環型農業發展的異同及兩岸協同發展的可能性與必要性。從以上分析與討論中可以看出,兩岸在循環型農業發展、研發與管理過程中,既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又呈現出了互補的態勢;通過兩岸交流與合作,既可以充分了解台灣地區在工業化、城市化過程中農業發展和永續農業的運行軌跡和政策措施,進一步了解台灣地區有關永續農業的一系列發展模式與經驗教訓;通過兩岸循環型農業發展的對比分析,還可以提出一些可相互借鑒的發展模式與對策措施,以及兩岸循環型農業合作發展的目標、模式及其配套措施等,達到既促進兩岸循環型農業科技、信息、資源、環境等方面的優化與共享,促進兩岸循環型農業的協同發展,又可為海峽兩岸共同迎接經濟全球化和區域化的挑戰開創出新的契機。
注釋:
①剛剛結束的兩岸經貿論壇,就如何加強和深化兩岸經濟交流與合作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探討,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其中,「兩岸農業交流與合作問題」又取得了許多新的突破,再次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和肯定。本次論壇由中共中央台灣工作辦公室海研中心與中國國民黨國政研究基金會共同主辦,海峽經濟科技合作中心與兩岸和平發展基金會共同承辦,時間:2006年4月14日至15日,地點:北京。
②解振華. 關於循環經濟理論與政策的幾點思考[N]. 光明日報,2003年11月3日.
③①肉雞主業鏈,即以種雞飼養、雞苗孵化、飼料加工、肉雞飼養、肉雞加工、深加工為主的肉雞主業鏈;②生物工程副業鏈,即以雞下腳料,如用雞羽毛開發多肽氨基酸、雞腸子提取胰蛋白酶等開發利用為主的生物工程副業鏈;③有機肥副業鏈,即以雞糞加工成生物有機肥,帶動有機種植業,實現資源的綜合、高效利用。
④韓超. 循環經濟與農業實踐——經濟日報循環經濟發展戰略高層研討會(2005年9月24日至25日)側記. 經濟日報網站,2005-10-10.
[1]彭作奎. 加入WTO後兩岸農業發展的互補性與合作前景[A]. 見:加入WTO的兩岸農業:投資、貿易與合作[C]. 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3,22-31.
[2]鄧啟明,李建華,黃獻光. 海峽兩岸農產品貿易的現狀與發展[J]. 農業經濟問題,2005(12):34-37.
[3]馮之浚主編. 循環經濟導論[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4]歐明豪,宣亞南,郭忠興,等. 循環型農業若干問題探討——以江蘇省為例[A]. 見:黃祖輝,楊列勛,陳隨軍主編. 農業經濟管理論文集[C]. 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450-459.
[5]吳天馬. 循環經濟與農業可持續發展[J]. 環境導報,2002(4):4-6.
[6]陳德敏,王文獻. 循環農業——中國未來農業的發展模式[J]. 經濟師,2002(11):8-9.
[7]黃賢金主編. 循環經濟:產業模式與政策體系[M]. 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4.
5. 新鄉有幾個污水處理廠啊污水處理量的實際數是多少啊
衛輝市清源排水有限公司
輝縣市污水凈化工程有限責任公司
延津縣污水處理廠
封丘縣污水處理廠
長垣縣清泉污水處理有限公司
小尚庄污水處理廠
新鄉市駱駝灣污水處理廠
獲嘉縣污水處理廠
原陽縣污水處理廠
這些是建好的,你可以在中國污水處理工程網首頁下載,上面有規模,工藝等內容,在建的可以看看他們的風向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