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寧夏海原縣的家鄉氣候特徵是什麼
海原縣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中南部,地處寧夏中部乾旱帶,隸屬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衛市。
海原縣深居內陸,大陸性季風氣候明顯,特點是春暖遲、夏熱短、秋涼早、冬寒長。年均氣溫7℃,一月均溫-6.7℃,七月均溫19.7℃,≥10℃積溫2398℃,無霜期149~171天。年降水量,多年平均286毫米,最多706毫米,最少325毫米。年草面蒸發量878毫米。年乾燥度2.17。年平均太陽總輻射量5642兆焦耳/平方米,年日照時數2710小時。年平均降水量360毫米,大多集中在秋季,年均蒸發量2200毫米,素有"十年九旱"之稱,寧夏最乾旱的縣之一。
⑵ 寧夏中衛市海原縣政府部門有哪些
寧夏自治區海原縣除了縣政府辦公室外,其職能部門有發改局、財政局、農科局、林業局、水務局、國土局、交通局、建環局、民政局、審計局、統計局、人事局、就業局、公安局、社保局、司法局、教育局、衛生局、計生局、文化旅遊局、招商局共21個局,還有政府直屬機構:農機中心、畜牧局、廣電局、扶貧辦、地震局、南華山自然保護區、供銷社等7個單位。還有區市屬單位:國稅局、工商局、農村信用社、氣象局、質量技術監督局、農調隊、供電局等7家。
⑶ 海原縣的建制沿革
春秋戰國時期,海原縣為戎人游牧區,秦屬北地郡。
漢屬安定郡。
魏屬原州,魏晉時期亦為少數民族居住。
隋屬平涼郡。
唐復屬原州,神龍三年(705年),置蕭關縣後,分屬原州蕭關縣和會州會寧縣。
五代時受吐蕃、黨項部族控制。
宋咸平五年(1002年),黨項族奪得以天都山為主的今海原縣境。1038年,西夏建國,屬西夏,元昊在今縣境西置南牟會城。宋元豐四年(1081年),南牟會城被宋軍焚毀。此年西夏收復南牟會城,復築,故稱南牟會新城。宋元符二年(1099年),南牟會新城復為宋地,置西安州,屬秦鳳路。靖康元年(1126年)西夏又攻取西安州,更名為南威州,又名安州。
元初,大批回回人來此定居,稱為海喇都原,置海喇都堡,屬開城路。元豫王建國於海原西安州。
明為楚王(朱楨)、黔寧王(沐英)牧地,海喇都堡又稱海城,屬固原州。成化年間設西安、鎮戎、平虜守御千戶所。
清初屬平涼府,順治三年(1646年)隸平涼府鹽茶同知;乾隆十二年(1747年),原駐固原城的鹽茶同知移駐海喇都堡,起建廳署,遂為鹽茶廳城。同治十三年(1874)裁廳設海城縣。
民國三年(1914)改稱海原縣,屬甘肅省平涼專區。十七年(1928年)將海原縣劃為5個自治區實行自治。二十二年(1933年)改為區,次年撤銷區,實行鄉鎮、聯保、保、甲制,組建了海都鎮1鎮和5鄉,鎮鄉共轄22聯保、91保、923甲。二十四年初,將海都鎮撤銷,改置為萬梅鄉;同年,撤鄉設區,以原鄉改置為區,以數字序號為名。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中國工農紅軍西征部隊解放了海原縣東北部(高崖、李旺、關橋一帶),將此處與同心縣的一部分組建為中國第一個縣級民族自治政府——豫海回族自治縣(後紅軍轉移,豫海縣消亡)。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將6個區調整為4個區。二十九年(1940年),實行新縣制,撤銷區和聯保,改為鄉鎮轄保甲制,分為7鎮和6鄉。三十一年(1942年),甘肅省新建西吉縣,將海原縣所轄3個鄉及部分保甲劃歸西吉縣。三十三年(1944年),楊郎鎮劃歸固原縣;固原縣李俊鄉劃歸海原縣管轄。三十五年(1946年),大營地地區劃歸通渭縣管轄。
1949年8月,海原解放,屬甘肅省定西專區。海原縣組建為6個區,下轄46個鄉,202村。
1950年3月,李俊區增置楊堡、紅圈、羅川、上川4鄉。6月,海原縣劃歸平涼專區。
1951年5月,興仁區增置浪水鄉。
1952年8月,增置鄭旗、紅羊2個區;原6個區的轄地有所調整,並增置了23個鄉。
1953年4月,增置關橋、曹窪2個區;撤銷八斗、馬灣2個鄉,新置武塬、後堡2鄉;再次調整各區轄鄉。9月,靖遠縣鹽池鄉劃歸海原縣西安區。
1954年4月,李俊區增置新莊鄉。
1953年12月,改屬甘肅省西海固回族自治區轄。
1958年10月,劃歸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地區。
1970年,固原專區改為固原地區,海原仍屬其管轄。
1981年5月,增置九彩公社。
1984年1月,公社體制改革,所有公社改為鄉;6月,撤銷楊坊鄉,增置了史店、雙河、羅山3個鄉。
1985年12月,設立高台、曹窪2鄉;城關鄉改置為海城鎮。
2000年,海原縣轄3個鎮、21個鄉。海原縣屬固原市管轄。
2003年12月31日,國務院批准將固原市的海原縣劃歸中衛市管轄。
2004年2月10日,海原縣整建制劃入新成立的中衛市管轄。
2008年,經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府同意:將海原縣徐套鄉劃歸中寧縣管轄,將興隆鄉劃歸同心縣管轄,將固原市原州區七營鎮、甘城鄉劃歸海原縣管轄。2008年9月11日,海原縣徐套鄉正式移交中寧縣管轄。
2008年,將海原縣興仁鎮、蒿川鄉劃歸中衛市沙坡頭區管轄;將固原市原州區黑城鎮劃歸海原縣管轄(2008年2月18日正式移交)。黑城鎮正式更名為三河鎮。
2009年06月海原縣實行一縣兩城,縣政府仍駐地海城鎮。
2015年01月固原市實施「一核五極,組團發展」的空間策略,以固原市原州區為核心,以西吉縣、彭陽縣、隆德縣、涇源縣為四個發展極,整合三營鎮、海興開發區,形成新的發展組團,構成第五發展極。
⑷ 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衛市海原縣三河鎮信用社貸款利率是多少
2008年底,寧夏回族自治區轄5個地級市,9個市轄區、2個縣級市、11個縣、99個鎮。地級市 市轄區、縣級市、縣
銀川市 興慶區 金鳳區 西夏區 靈武市(城區街道) 永寧縣(楊和街道) 賀蘭縣(習崗街道)
石嘴山市 大武口區 惠農區 平羅縣(城關鎮)
吳忠市 利通區 紅寺堡區(紅寺堡鎮) 青銅峽市(小壩鎮) 同心縣(豫海鎮) 鹽池縣(花馬池鎮)
固原市 原州區 西吉縣(吉強鎮) 隆德縣(城關鎮) 涇源縣(香水鎮) 彭陽縣(白陽鎮)
中衛市 沙坡頭區 中寧縣(寧安鎮) 海原縣(三河鎮)
⑸ 求問寧夏區政府為什麼要搬遷海原縣城
海原縣位於寧夏南部六盤山區, 2004 年由固原市劃歸新成立的中衛市管轄。縣域面積 6899 平方公里,現有 4 鎮 14 鄉 165 個村委會 1099 個自然村。 2006 年人口 39.43 萬,其中農業人口 36.1 萬,回族人口 27.93 萬(占總人口的 70.8% )。縣城設在海城鎮,是全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2007 年的海原縣政府工作報告說:全縣呈現出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民族團結、環境優化、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新局面。 海原是一個古老的大縣,九百多年前,宋朝就在天都山(今稱西華山)下建有西安州。縣城所在地為北宋的天都寨、西夏的東牟會;元代稱海喇都城,意為美麗的高原城堡;明代封為楚王牧地,在此設王府承奉司,簡稱海城。清順治三年( 1646 )置鹽茶廳,百廢待興,廳署只好設在固原州城內,遙控海城;地方無官府官員長達百年,廳民跋山涉水,奔走於海固之間,苦不堪言。乾隆十三年( 1748 ),經海城父老鄉親多次呼籲萬般請求,朝廷順應民情,遂將設在固原州城內的鹽茶廳署搬遷到海城。萬民歡欣,奔走相告,積極參與衙署城池的修建。當時的舉人劉統欣然命筆,寫了一篇《鹽茶廳署落成記》,贊頌這一盛況。自設鹽茶廳至今,已三百六十多年了;自在海喇都城內建廳署,距今也已二百六十年了。同治十三年( 1874 )撤廳設為海城縣,民國三年( 1914 )改名海原縣。風雨滄桑,歷經劫難,海原縣城從未搬遷過,即使 1920 年毀滅性的 8.5 級大地震,海原人民也沒有倒下,民國政府還是撥款修復了海原縣城。 海原縣城坐落在雄偉壯麗的南華山下,這里古稱灑水坪,冬天溫暖,夏天涼爽。古城背山面水,後靠北坪梁,前有五橋溝的泉水自西南順沙河繞過東北,牌樓山(古龍崗)形如卧龍,蜿蜒於城東。從風水學的角度看,古人獨具慧眼,在此選址建縣城是最好的地理位置。數百年來,這座縣城見證了海原自強不息的發展歷史,承載著海原人民悲歡離合的一切情感。 解放後,黨和政府對海原關懷備至。作為少數民族地區,近六十年來,國家向海原投入了巨大的財力物力。特別是近些年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使海原縣城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城區所有中小學校、衛生醫療機構、黨政機關部門及下屬單位全都拆舊建新,到處是寬敞整潔的庭院,嶄新高聳的大樓。住宅小區方興未艾,幹部職工借錢貸款,傾其所有購買樓房或自建宅院。大街小巷已被拓寬延伸,新的商業樓堂館所布滿街道兩旁。美麗的海喇都廣場已成為縣城居民的休閑場所,牌樓山公園正在建設中,新汽車站即將竣工……擁有五萬多人口海原縣城,社會安定,百業興旺,回漢群眾和睦相處,安居樂業。這座煥然一新的縣城傾注了海原人追求美好生活的無限熱情,寄託著海原人盼望幸福未來的一切夢想。 突然晴天一聲霹靂,有人隨心所欲,獨斷專行,要強行搬遷海原縣城於固原市原州區的黑城子。消息傳來,人心震恐,群情悲憤,上訪呼告,怨聲載道。 黑城子是何須寶地?竟能讓力主搬遷者如此動心,要將好端端的海原縣城遷移至此。黑城子位於海原東南邊界,地處清水河西岸,是原州區北部的一個鄉。這里現有鐵路、高速公路通過,還有揚黃灌溉農業。而海原縣城的新址卻選在莧麻河口外南邊的山坡下,即背靠連綿起伏的西峰嶺。南望 40 多公里處就是古代重鎮今固原市,北望 60 多公里處就是發展勢頭強勁的同心縣。就這么一條河川,海原的新縣城從中插入,命運難卜,前景渺茫。 為此,海原民眾強烈抗議,大聲疾呼,質問:搬遷縣城到底為了什麼?!官方的回答是:地震、缺水、交通不便、工業不發達等等。欲加之罪,何患無詞。地理環境的優劣另當別論,現在就讓我們看看這些所謂的理由能不能成立。一、地震之說 搬遷者認為海原縣城處在地震帶上,故非搬不可。眾所周知,西海固位於阿拉善、青藏高原、鄂爾多斯三大地塊的交接部位,即烏鞘嶺 ------ 六盤山弧形構造帶,和全寧夏一樣都屬大陸斷裂地震帶,而海原活動斷裂帶亦非一縣一城所能定論的。 1920 年的海原大地震,震中在西華山西北麓,西距縣城 30 公里左右。這次地震烈度達 9 度以上的地區面積就有 2 萬平方公里,重災區有 9 縣,破壞區有 152 市縣。試問:假如海原再次發生大地震,鄰近的黑城子能夠逢凶化吉、遇難呈祥嗎?具有喜劇意味的是,鹽茶廳官署從固原遷建海城的那一年,黑城子就發生了 5.5 級地震。再說為了防震,只搬走縣城的機關單位,是領導幹部的生命太高貴了嗎?海原 18 個鄉鎮 1099 個自然村 40 萬回漢人民的生命就那麼低賤嗎?拙劣之舉,令人寒心。這種官貴民賤的決策,真讓海原的老百姓大失所望。政府不積極進行抗震防災,而一味地選擇逃避,這難道是關注民生、以人為本的做法嗎?全球環太平洋地震帶上有許多國家,莫非他們都將首都遷移了嗎?中國本土也有很多地震區,莫非都要花巨資搬遷城市嗎?二、缺水之說 海原地處寧夏中部乾旱帶,十年九旱,天人共知。但乾旱缺水是寧夏山區各縣共有的難題,並非一個海原叫人擔憂。解放以來,在歷屆縣委、政府的領導下,海原人民力戰旱魔,艱苦創業,大興農田水利建設,度過了一個個大旱之年。至於說縣城缺水,也不盡然。明清以來,五橋溝的泉水滿足了這里的居民需要。今天,隨著人口的增加及工商業的發展,城市供水日見不足,但還不至於發生水荒。面對這一問題,政府不思長久之計,反倒一走了之,丟下數萬百姓,於心何忍! 據說新縣城的建設需耗費幾十億人民幣,決策者咋就不能轉變思路,把這些錢用在揚黃引水上,灌溉興仁盆地 --- 西安盆地 --- 高台塬地 --- (縣城用水) --- 史家大川 --- 賈塘 --- 曹窪等百萬畝田地。倘能如此,鄉村富庶,縣城繁榮;一舉兩得,百年受益。政府何苦不為?非要揮霍巨資搬到黑城子,只為喝一口那裡並不充足的揚黃水嗎?全國缺水的城市很多,難道都得搬遷到有豐富水源的地方嗎?三、交通不便之說 海原是山區大縣,大自然造就的地理環境非人力所能徹底改變。丘陵起伏,溝壑縱橫,這是黃土高原共有的特徵。作為山區,道路崎嶇,交通自會不便,這是婦孺皆知的常理。解放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在國家的全力支援和社會各界的慷慨扶助下,海原縣鄉村三級公路網已經形成。以縣城為中心的柏油路四通八達,群眾出行已很方便。中靜公路、海同公路、海固公路、海靖公路還有縣境北部的 109 高速國道、東部的銀平高速省道。美中不足的是目前還沒有高速路經過縣城,這就成了某些領導要搬遷海原縣城的借口。從全國交通圖看,不通高速路的縣城何至海原一個。難道沒有高速路的縣城都該廢棄嗎?追求高速,無可厚非。但海原人(以縣城為中心)若北走銀川,與其向東南跑 40 多公里到黑城子上高速路再掉頭向北走 70 公里才能過同心縣,何不直接向北走 60 多公里到同心上高速路?若西走蘭州可至靖遠上高速路,則比黑城子更為便捷。若向西北走中衛市,雖無高速路,但里程要比黑城子短。在黑城子重建海原縣城,交通上最大的好處是方便了官員往來,他們從此不再受山路的搖轉顛簸了。但人們不禁要問:難道官員的高級轎車只配在高速路上行駛?難道沒有高速路就真的「不方便」了嗎?難道各級領導因不通高速路而不再到大山深處體察民情了嗎?黑城子有高速路,這對異地做官的人來說頗具誘惑力,也的確能為當地官員提供方便。因為他們當中的許多人在近 300 公里外的銀川市購置了住宅樓,每逢周末,歸心似箭,紛紛駕著單位為自己配置的高級轎車呼嘯而去,兩天後又悠然打道回府,何等的瀟灑,多麼的快活。試問:黑城子那段高速路能給海原 40 萬人民帶來多大利益?如果非要有高速路以適應當今社會的發展形勢,何不把大興土木、勞民傷財改建新縣城的巨大代價花在為本縣專修一條高速路上呢?如此,官員方便,百姓方便,兩全其美,何苦不為?四、工業不發達之說全國有 2800 多個縣,是否都有發達的工業,我們不得而知。但有一個道理誰都明白,這就是:根據縣情制定規劃,確立發展方向。農、林、牧、漁、工、商、旅遊等等,因地制宜,各取所長。每個縣都會根據當地資源優勢,揚長避短,發展縣域經濟。就象一個體育運動員,在強手如林的競爭中,定會亮出自己最好的招牌,展示實力,挑戰極限。海原曾經也創辦過許多工廠,如毛紡廠、膠囊廠等等,但運行不久,紛紛破產倒閉,國家和地方的巨額投資血本無歸。究其原因,正是邯鄲學步,盲目冒進的結果。但海原的工業並不是一片空白,據 2007 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本縣有石膏、馬鈴薯澱粉、草畜產品等加工企業 11 家,香水橋皮毛加工初具規模,興仁建材產業正在形成。預計實現工業增加值 6000 萬元。以交通運輸、商貿流通、餐飲服務等為主的第三產業發展加快,預計實現三產增加值 6.4 億元。在工業、商貿流通等領域累計招商 64 個項目,到位資金 1.7 億元。 那麼,將縣城搬遷到黑城子,藉助揚黃水、鐵路和高速路,會誕生何等輝煌的大型企業?未來還是一個迷夢。因為有水有路的地方並不都是工業發達的縣城。海原縣的產業重點在清朝乾隆年間才由畜牧轉向農業,解放後一直是農牧並重,副業協助的生產生活格局。我們的優勢是土地資源雄厚,旱作農業前景廣闊。馬鈴薯、硒砂瓜、苜蓿、茴香、蔥韭蒜及小秋雜糧芸芥、蕎麥、莜麥等,這些特色產品足可讓我們打出自己的品牌,邁上適合自己前進的道路。 不可否認,海原需要工業,海原人民也盼望能有發達的工業促使地方經濟騰飛。同樣是依託本地資源,南與海原一山之隔的西吉縣建有亞洲最大的澱粉企業,北與海原一水之隔的同心縣,其羊絨羊毛羊皮產業如火如荼。他們當年創業並非全依賴水路之功,而海原工業的薄弱,也不該全歸咎於地震、缺水、交通不便。企業的倒閉,政府難辭其咎,任人不當,監管不力,多好的工廠也會跨掉。不要說在黑城子,就是到銀川市辦廠也難逃破產的厄運。以上所述,正確與否,留待世人評說。 海原是民族地區,將古老的縣城從海原的中心位置趕到境外東南角,咋看咋不順眼,違背了行政建置區劃的准則。為了掩人耳目,杜民口舌,寧夏別出心裁,劃出海原北部的興仁、蒿川給中衛,徐套給中寧,興隆給同心;又劃入原州區的黑城子、七營、炭山給海原。天下本無事,庸官自擾之。如此劃進劃出,兩邊百姓都有怨氣,因為這在民情民俗、戶籍就業、親戚往來等方面造成諸多不便。將來能否和睦相處,只能聽天由命了。海原,是 40 萬回漢人民的海原;縣城,就是 40 萬海原回漢人民的精神家園。搬遷縣城,拔的是千百年孕育成的海原文化之根,傷的是勤勞善良的海原人的心。兒不嫌母醜,狗不嫌家窮。海原雖然是貧困落後縣,但這里土脈深厚,人力精強,海原人有信心也有能力脫貧致富,走進小康社會。 一座剛剛除舊布新、欣欣向榮的縣城即將被廢棄,在此投資的海原人及外地客商,他們的心血將一錢不值,他們的希望將化為泡影。傾家盪產,背井離鄉,辛辛苦苦,省吃儉用,一切又得從頭做起。善財難舍,誰不悲憤?試問:誰來償還他們投資的血汗錢?誰來保護他們的實際利益?有人說:舍小家顧大家。可公私兩家都將被廢棄,怎不令人痛心?據估算,為建設這座縣城,國家已花費了 60 多億。又有人說:現在國家富了,有的是錢,扔掉幾十億無所謂。這是氣話。和歐美比,我國還不富強;和東南省市比,寧夏還很貧窮。一分一厘,都是民脂民膏;一舉一動,關乎國計民生。如果全國地理環境不優良的城市都象海原一樣,喜新厭舊,欺上瞞下,巧立名目,中飽私囊,你搬他遷,揮金如土,必將使地方經濟損失慘重,給國家造成沉重負擔。助長此風,後患無窮。不要以為有些領導的主意就是真理,歷史上曾經有過的一些「英明決策」,違背人心,踐踏民意,到頭來卻使國家蒙難,百姓遭殃。 在構建和諧社會的今天,我們懇切盼望各級官員能夠察民情,順民意,真正為人民排憂解難謀福祉。願 2008 是海原 40 萬回漢人民的祥和之年。
⑹ 中衛市2010年政府工作報告的2010年目標任務
今年是實施「十一五」規劃的最後一年,是國際金融危機影響仍未結束,經濟形勢仍然嚴峻復雜的一年,也是著手「十二五」規劃的起始之年。當前,我市仍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較低層次,爬坡追趕發展的任務十分繁重。我們面臨的挑戰更大,保持經濟持續性增長更難。在挑戰與困難面前,我們要看到工業化、城鎮化、國家擴大內需政策、實施「十二五」規劃和西部大開發戰略第二個十年規劃以及國務院出台《關於進一步促進寧夏經濟社會發展的若干意見》、地區發展差距、城鄉發展差距、產業轉移等必將帶來的巨大需求和新的發展機遇。我們一定要時刻牢牢抓住重要戰略機遇,最大限度地利用好現有的堅實基礎和發展後勁,最大限度地集中優勢資源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農業現代化、城鄉一體化和旅遊特色化,科學准確地研判發展形勢,精益求精地編制好「十二五」規劃,確保全面完成2010年各項目標任務,為順利啟動實施「十二五」規劃打下堅實基礎。
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十七屆三中、四中全會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落實自治區黨委十屆十次全體(擴大)會議、自治區經濟工作會議和市委二屆六次全體(擴大)會議各項工作部署,科學繪制「十二五」規劃藍圖,不遺餘力夯實長遠發展基礎,特別是要致力於提高經濟發展規模、速度、質量和效益,致力於推動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致力於招商引資加快重大項目建設,致力於推進改革開放和政府效能建設、增強經濟增長活力和動力,致力於改善民生、保持社會和諧,實施好15項重點工程、46個重點項目,努力實現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推進中衛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邁上新的更高的起點。
主要預期目標和約束性指標是: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50億元,增長13%;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達到46.7億元,增長16%;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達到120億元,增長25%;財政一般預算收入達到7.1億元,增長1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31億元,增長1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到13880元和4030元,增長9%和8%;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2%以內;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10.9‰以內;單位生產總值能耗降低5.2%,二氧化硫、化學需氧量排放總量分別減少4.5%和3.6%。實現上述目標,要重點抓好以下八個方面的工作:
一、堅持跨越發展,強力推進新型工業化
集中力量提升「三大工業區」和「六個特色工業園」的承載功能,「三區六園」完成投資100億元,全市實現工業產值162億元,新增產值35.5億元。其中:中衛(美利)工業區完成投資54億元,實現工業總產值80.8億元,新增產值18億元;中寧(石空)工業區完成投資45.2億元,實現工業總產值81億元,新增工業產值17.4億元;海原新區產業功能區完成投資8000萬元,實現工業總產值2300萬元,新增產值1000萬元。
一是力促建成項目達產達效。對建成的13個重點工業項目,加大扶持力度,確保振嶺化工年產5萬噸三氯化磷項目、勝金水泥有限公司日產2500噸新型干法水泥生產項目、茂燁冶金公司2.5萬千伏安鐵合金項目,中寧隆基公司2800噸單晶硅項目、興爾泰化工集團2台3.15萬千伏安電石礦熱爐項目、6萬噸農用硫酸鉀肥生產項目、華夏特鋼公司40萬噸硫鐵礦制酸項目,海原銀海紡織有限公司羊毛分梳等項目盡快達產增效,新增產值10億元。
二是力促在建項目建成投產。對在建的18個重點工業項目,千方百計加快建設進度,促其早日建成投產。確保寧鋼集團80萬噸生鐵、100萬噸特鋼,永安公司100萬噸洗煤廠、100萬噸搗固焦,山東川泰1.8億塊煤矸石磚、4000萬塊歐式連鎖瓦,中寧萬隆公司100萬噸稀土彩鋼板、錦寧公司70萬噸鋁鎂合金,海原金海石膏、生物氣化爐等項目年內建成投產,當年新增產值25.5億元,達產達效後新增產值197億元。
三是力促簽約項目落地開工。實行跟蹤服務,力促中衛(美利)工業區中電投2×330兆瓦熱電聯產、山川集團醫用器材、華御公司精細化工、亨廚生物公司谷氨酸及味精項目,中寧(石空)工業區中石油昆侖天然氣、風能太陽能項目等,海原新區產業功能區陝西永生石膏加工、上海美梭綿羊毛分梳加工等14個重點項目開工建設,項目建成後,將為中衛工業快速增長奠定堅實基礎。
二、堅持協調發展,強力推進農業現代化
一是提升特色農業。繼續實施好「三個百萬畝特色產業工程」,確保硒砂瓜、馬鈴薯、優質飼草種植面積均穩定在100萬畝以上。枸杞種植面積30萬畝;種植優質水稻12萬畝、小茴香12萬畝;種植紅棗10萬畝,累計達到36萬畝;種植高酸蘋果3萬畝,累計達到32萬畝。設施蔬菜穩定在20萬畝左右。新建肉牛養殖示範園區10個,肉牛飼養量達到22萬頭,羊只飼養量超過150萬只。大力推廣生物環保養豬技術,生豬飼養量達到82萬頭,雞飼養量達到700萬只。大力推行設施農業提質增效措施,實現農業擴規與增效並重。
二是發展高效節水農業。大力發展沙產業,啟動11萬畝高效節水農業一期工程,在沙坡頭區香山北麓壓砂地建設棗瓜間作節水示範區6萬畝,在騰格里沙漠邊緣建設特色種植節水示範區2萬畝。3月底完成土地整理、水利設施配套、節水設備安裝、供電等工程,5月初種植。加快沙漠農業科技示範園區建設,在現有3000畝1200座沙漠生態日光溫室的基礎上,加大投入力度,完成水、電、路等基礎設施配套,啟動實施二期工程,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同步提升。
三是推進農業產業化。以11萬畝節水高效農業為基地,加大農業招商引資力度,積極探索現代農業管理經營和農村土地流轉模式,推行「企業+基地+農工+高端市場」超大模式,實現企業基地一體化、農民工人化。引導扶持寧夏紅、通達果汁、夏華公司等帶動能力強、成長性好的農產品加工企業不斷發展壯大,穩步擴大生產規模。做好硒砂瓜、中寧枸杞、「穆和春」清真牛羊肉、「沙坡頭」牌蔬菜等品牌保護,提升市場競爭力。建成中衛市大型蔬菜批發市場,加快連鎖和超市經營,提升銷售層次,規避市場風險。年內培育流通大戶20個,專業合作組織11個,自治區級龍頭企業3個,市級龍頭企業5個。
三、堅持統籌發展,強力推進城鄉一體化
一是高起點打造黃河金岸。按照自治區建設沿黃城市帶的要求,圍繞把中衛市建成沿黃城市帶中適宜居住、適宜創業、最具特色美城市的目標,修編完善城市總體規劃。高標准開工建設沙寧濱河路南北兩岸總長51.1公里、總寬1000米的生態濕地耕地保護開發工程,並分期規劃與建設園藝產業園、濕地觀光園、文化旅遊園、科技創業園,把沙寧濱河生態濕地耕地保護開發項目打造成最具特色美的主題工程,成為防洪保障線、搶險交通線、生態景觀線、文化展示線和經濟命脈線。建成市體育館、博物館和文體娛樂中心,加快建設中寧中國枸杞博物園、體育公園等黃河金岸標志性建築。加快實施包蘭鐵路中衛復線改造和中衛火車站改擴建項目,建設中衛(美利)工業區鐵路專用線。新建新區體育路、利民路、三合路等3條城市道路,改造老城區中山街、文昌街、應理北街等6條街道,改造建設城市道路10公里。啟動老城區立體綠化改造工程,實施新區府前路、水城路等4條主次幹道綠化改造,新增城市綠地5.3萬平方米,綠化覆蓋率達到36%以上。充分發揮中寧縣城的輻射作用,按照「建設新區、改造老城、完善功能、提升品位」的要求,加快圖書館、文化館、體育館、體育場和新區道路建設,拉開城市框架;加大老城柳青渠南側、平安西街北側、縣城北街延伸段東側等重點地段舊城改造力度,不斷完善供電、供水、供熱、供氣、通信、路燈等市政基礎設施,努力把中寧縣城打造成沿黃城市帶上的「金岸明珠」。充分發揮海原新區經濟增長極的作用,加快建設步伐,完成37家單位辦公樓、學校、醫院和住宅小區建設。開工建設新區景觀水道、污水處理廠、圖書館、體育館、花兒藝術館等一批市政工程,努力把海原新區打造成西北地區最漂亮的山城。
二是高水平管理城市。開展爭創「國家園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中國旅遊目的地城市」活動。大力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實施「清潔中衛,美化家園」行動,徹底整治向陽步行街、中衛商城、朝陽百貨、雍樓步行街等商貿市場以及「城中村」、城鄉結合部、出入城口、背街小巷內外環境衛生。規范流動攤販、店外作業、佔道經營、車輛亂停亂放、交通秩序安全等行為。以鼓樓東西南北街為重點,進一步規范戶外廣告牌匾設置。加大對「城中村」、「城邊村」的監管力度和對違法建築的拆遷力度,堅決取締違法用地和違規建設。積極推進城市管理體制改革,推動城市管理由粗放型向精細化轉變。
三是高質量建設新農村。大力實施以農房改造、環境整治和基礎設施建設為主的農村環境綜合整治三大工程,加快推進黃河古鎮建設,建成規模500-1000戶、全部為輕鋼結構抗震房的黃河古鎮示範點1個,新建塞上農民新居示範點7個,綜合整治村莊31個,硬化巷道64公里,鋪設排水管道113公里,改造農房5000戶。集中清理農房屋頂堆放的雜物,清除溝渠及路面垃圾和障礙物,實行垃圾定點存放、統一收集、定時清運的農村垃圾清運處理模式,徹底改善農村環境衛生質量。實施縣內生態移民工程,完成興仁萬人生態移民任務。加快實施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項目,啟動中衛市11萬畝節水農業一期工程。新建農村公路60公里,農村招呼站10個。
四、堅持創新發展,強力推進第三產業
一是改革體制新上項目做大旅遊業。通過整合重組旅遊企業,組建旅遊集團公司,提高融、投資能力,形成龍頭帶動作用。利用組建後公司的融資能力,投資1億元,規劃建設沙漠觀光扶梯、黃河會所、沙漠彩虹谷等一批旅遊項目。打造「一區、兩寺、三線、四湖」旅遊精品線路,開通沙坡頭至北長灘黃河水上旅遊線路,實現中衛兩日游或三日游。加大旅遊宣傳促銷力度,辦好「中國(寧夏)大漠黃河國際旅遊節」等節事活動。擴大香山機場吞吐量,實現與國內重點旅遊城市的對接、客源共享。年內接待遊客155萬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8億元,分別增長9.2%和14.3%。
二是著力扶持規范房地產業發展。全面落實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12條規定,加強房地產市場調控,建立土地供應、規劃調整、房屋銷售、稅費減免、信貸支持等調控聯動機制,進一步降低房地產開發與消費成本,促進梯級消費,激活有效需求。加大對圈地不建等違規行為的查處力度,促進房地產業健康發展。加快市區黃河花園二期、眾一·山水,中寧杞鄉經典、華誠首府等房地產續建開發工程,新建城市生態湖畔家園,新增開發面積60萬平方米。規范二手房交易市場,房屋產權交易面積達到48萬平方米。新增職工個人住房公積金貸款1億元。
三是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啟動沙坡頭區迎水橋物流園區、中寧寧新綜合物流園區等建設項目,完善海原新區產業功能區,引進大型物流運營企業和物流開發企業,加快發展第三方物流,積極發展多式聯運,為企業開拓市場提供優質高效服務。繼續實施「萬村千鄉」市場工程,擴大家電下鄉補貼政策覆蓋面。進一步完善購物中心、商業街、步行街等布局規劃,大力推行連鎖經營、代理制、配送制等現代營銷方式,培育發展一批實力雄厚的大型連鎖龍頭企業。穩步推進電子商務等新型交易方式,擴大市場的輻射范圍和交易規模。啟動居民休閑計劃,積極培育汽車、健身、休閑等消費市場,引導大宗消費品和耐用消費品升級換代,促進消費結構優化升級,使消費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大力發展會展經濟,開工建設五星級酒店,提升現有賓館設施配套和服務質量,依託「三大公共建築」,吸引國內外會展商來我市舉辦會展。加快中介、信息、咨詢、金融、保險、通信等現代服務業發展。全市外貿進出口總額達到2600萬美元。
五、堅持可持續發展,強力推進生態建設
一是加快恢復生態濕地。啟動黃河金岸生態濕地耕地保護工程、騰格里濕地公園二期項目和大南華水生態造林三期工程,完成造林面積44.3萬畝。建設豐安湖、城區景觀水系水源保障工程。抓好京藏高速公路滾泉坡及大青山永大路兩側生態林節水滴灌、環香山地區水土保持綜合治理等項目,重現塞上江南田園風光,使中衛大地山更綠、水更清、天更藍。
二是加大節能減排力度。全面完成「十一五」期間節能減排目標,大力發展以太陽能、風能發電為主的新能源工業和低碳經濟。切實加強重點企業監管,開展沿黃重點污染源整治活動,引導迎水橋工業企業逐步遷入中衛(美利)工業區。認真抓好中衛(美利)工業區循環經濟示範區建設,確保沙坡頭區污水回用項目正常運轉。切實加強對重點區域水、空氣、噪音污染防治,下決心淘汰落後產能,從源頭上控制和減少污染,削減排放量。
三是推進山川協調發展。加快海原新區建設,努力破解水資源短缺、交通閉塞、發展空間狹小等諸多制約因素,逐步打破海原靠天吃飯、發展緩慢、不可持續、長期貧困落後的局面,走出發展困境,走上持續快速發展之路。大力發展抗旱避災農業,加快發展以硒砂瓜、馬鈴薯為主的特色農業和高效節水設施農業。繼續在全市50個山區貧困村開展「村級發展互助資金」工作,組織開展定點幫扶,年內爭取1.7萬人脫貧。完成務工移民4000人。通過產業移民、生態移民、勞務移民、教育移民等方式,引導農村剩餘勞動力向沿黃城市帶和非農產業轉移,不斷縮小山川差距,促進城鄉和諧發展。
六、堅持全面發展,強力推進社會事業進步
一是優先發展教育事業。沙坡頭區、中寧縣實現普及高中階段教育目標,進一步提高人均受教育水平。鞏固提升沙坡頭區、中寧縣「教育強縣(區)」創建成果,海原縣積極爭取創建「教育強縣」。新建中衛六中、八小,徹底解決市區義務教育大班額問題。繼續實施中小學校舍改造工程,改擴建中衛三小、宣和小學等4個農村小學,完成香山移民項目學校建設工程。建成中寧二中、六中,遷建海原縣紅羊中學。加快發展職業教育,建成中寧、海原縣職教中心。積極發展學前教育、成人教育,深入實施素質教育,著力減輕中小學生課業負擔。大力推進安全教育,每個學校、每個班級、每學期開展應急撤離演練2次,提高師生應急避災能力。切實解決進城務工人員子女隨遷上學問題,促進教育均衡發展。
二是加快發展科技事業。制定《中衛市設施蔬菜以色列種植技術操作規程》,開展農民溫棚種植技術培訓,提高農民種植技能,力爭所有溫棚種植戶每戶培訓1人,年內完成培訓3000人次以上。繼續抓好「農業科技110」建設,重點培育8個信息服務示範點,年內引進新品種20個,示範推廣新技術5項。深入推進科技入戶工程和科技特派員創業行動,建立科技特派員工作隨機督查制度,培育科技特派員公司4家,科技特派員綠色信用貸款達到1200萬元以上,力爭有5個項目列入自治區科技計劃,2個項目列入國家科技計劃。
三是大力發展醫療衛生事業。開工建設沙坡頭區人民醫院門診樓,完成市中醫醫院康復樓、中寧縣人民醫院住院部大樓後續工程和海原中醫醫院擴建工程。加快醫葯衛生體制改革,大力加強社區衛生工作,新農合參合率達到93%以上,構建覆蓋城鄉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加強食品葯品質量安全監管,建立餐飲與食品隨機抽檢制度,每月對10家餐飲單位和10種食品進行抽檢,處置率100%。做好重大疫病防控工作,提高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能力。嚴格執行計劃生育各項政策法規,深入推進「少生快富」工程,切實穩定低生育水平。
四是繁榮文化體育事業。年內向群眾開放體育館、博物館、圖書館、文化館和文體娛樂館。增加公益性文化事業投入,建成新聞中心大樓。新建鄉鎮文化站9個,農家書屋21個。新增廣播電視「村村通」用戶600戶,放映農村電影2000場。加快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鼓勵創作具有回族特色和中衛地域特色的文化精品,完成《羊皮筏非遺文化》紀錄片創編攝制和中衛市歌創作,繼續打造花兒風情歌舞劇《回鄉婚禮》。整頓規範文化市場秩序,凈化網吧和音像製品市場。深入推進廣場文化和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積極發展競技體育。
七、堅持和諧發展,強力推進民生改善
一是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做好沙坡頭區自治區級和海原縣國家級農村養老保險試點工作。全市養老保險參保職工達到4.43萬人,村幹部養老保險人數達到1700人,失業保險參保職工達到3.41萬人。穩定就業,加快構建城鄉一體的就業服務體系,全面落實促進就業再就業的各項優惠政策,進一步完善促進就業的小額擔保貸款、就業援助等扶持政策。加強就業培訓,開展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1萬人,城鎮各類人員職業技能培訓2500人,貧困家庭就業援助培訓1200人。大力開發公益性崗位,確保城市零就業家庭戶均就業1人,全年城鎮新增就業6700人,其中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400人。開工建設中衛東園農貿市場創業城,拓展就業渠道,積極鼓勵自主創業,廣泛開展全民創業活動。
二是實施民生民心工程。辦好10件民生實事:建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擴大特重大病醫療救助范圍。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開放使用體育館、博物館、圖書館、文化館和文體娛樂館。建設城鎮居民保障住房和農民新居、整治城鄉環境。提供就業保障。實施興仁萬人生態移民和供水工程。實施婦女和幼兒保健「五免一救助」。對沙坡頭區農機具實行「五免四優一扶持」。啟動市民旅遊休閑計劃。(內容詳見附件2)
三是促進社會和諧穩定。依法嚴厲打擊各類刑事犯罪,刑事案件破案數不低於上一年度,命案破案率100%,治安案件查處率達到90%以上,道路交通萬車死亡率、億元GDP死亡人數、煤礦百萬噸死亡人數等指標控制在自治區下達的指標之內。高度重視群眾來信來訪工作,市長信箱答復、辦結率100%。加大矛盾糾紛排查化解力度,有效預防和妥善處置群體性事件,確保社會和諧穩定。全面貫徹黨的民族宗教政策,依法加強對宗教事務的管理,進一步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不斷加強統計、物價、供銷、氣象、檔案、地方誌、防震減災、新聞出版、外事、僑務等各項工作,高度重視老齡、殘疾人、紅十字和福利慈善事業,切實保障婦女和未成年人權益,認真開展軍民共建活動,做好國防動員、青年、民兵和人防工作。
八、堅持依法行政,強力推進政府效能建設
一要堅持依法行政,建設法治型政府。繼續深入貫徹國務院《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嚴格按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序行使權力、履行職責。認真執行市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決議、決定,自覺報告工作和接受監督,支持市政協履行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和參政議政職能。認真聽取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和各人民團體的意見。健全群眾參與、專家咨詢和政府決策相結合的決策機制,提高科學決策、民主決策水平。積極支持法、檢兩院的工作,切實保證審判機關、檢察機關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檢察權。深入開展普法教育,做好行政復議、法律服務和法律援助工作。加強政府層級監督,充分發揮監察、財政、審計等專門監督部門的作用,自覺接受社會各方面的監督。進一步加大對重點領域、重點部門、重點資金、重點項目和民生資金的審計監督力度。認真執行行政問責制度,堅決糾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現象。加強行政執法監督,促進嚴格執法、公正執法、文明執法。大力推進政務、村務、廠務、校務、社區事務公開,完善政府信息公開制度,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保障人民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
二要提高辦事質量與效率,建設服務型政府。著力辦好政務大廳,切實做好「一站限時」服務,確保政府組成部門審批事項全部在政務大廳、在規定時限(最長期限不超過5天)內辦結。公布政府各部門行政審批事項,杜絕擅自設定審批事項。完善政府行政制度。制定部門定責任事項、定責任部門、定責任人、定責任時限、定責任獎罰「五定」制度。每月對政務大廳「一站限時」服務和行政審批事項辦理情況進行一次全面監察。完善市、縣政務大廳、鎮鄉民生服務中心,建立村級民生服務站,健全市、縣、鎮、村四級民生服務網路,方便群眾就近辦事。建立幹部出勤電子考勤制度等等。著力實施政務人員公共法規、專業政策與知識3年培訓計劃,切實提高政務人員履職專業化和職業化水平,建設一支高素質的政務隊伍,全面規范提高行政服務質量與效率。
三要加強反腐倡廉,建設廉潔型政府。深入開展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嚴肅查處各種違紀違法行為,堅決糾正損害群眾利益的不正之風。支持監察、審計部門履行職責,認真組織實施中央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快速增長安排項目的監督檢查,確保政策落實到位。大力弘揚艱苦奮斗的作風,堅決制止鋪張浪費,勤儉辦一切事情。繼續開展治理商業賄賂,嚴格規范規劃、用地、工程招投標、財政資金使用、政府采購、國有資產轉讓、工程質量監理等公共資源管理權力的運行。努力降低行政成本,增收節支,厲行節約,在2009年預算支出基礎上,繼續壓縮公用經費和業務經費,把有限的資金用在最能產生經濟和社會效益的項目上。嚴格控制公務消費,削減一般性開支,從嚴控制車輛、會議、公務接待、出國(境)等方面費用,把更多的資金用在改善民生上,力求改革成果惠及更多人民群眾。
四要開拓創新,建設創新型政府。落實好國家和自治區統一部署的重大改革措施,繼續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全面完成政府機構改革。積極探索以土地流轉為重點的農村綜合改革,下大力氣解決企業改制遺留問題。充分發揮政府償貸基金調控作用,不斷推進投融資體制改革,加大財政融資力度。推進戶籍體制改革,加快城鄉一體化步伐。著力於打基礎、利長遠,科學編制「十二五」規劃。建立健全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評價、科技創新、產業發展、城市規劃、土地供給、環保約束、財稅分配、民生保障等方面的體制機制,為科學發展提供製度保障。
各位代表!
跨越式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所有中衛人的願望。讓我們在自治區黨委、政府和市委的正確領導下,更加緊密地團結起來,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與時俱進,銳意進取,以自己的辛勤勞動和不懈奮斗,奮力開創中衛科學發展的新局面!
附件1:
⑺ 經過海原的河流是什麼
寧夏海原縣後河也就是是麻春河,是清水河的支流,而清水河又是黃河的支流。
海原縣除興仁平原屬黃河右岸諸溝外,其餘地區皆屬黃河一級支流清水河水系。清水河沿東北部縣界過境。麻春河、莧麻河、中河自西而東注入清水河。麻春河上的石峽口水庫是寧夏南部最大中型水庫。
清水河,黃河支流。古代稱西洛水、高平川水、蔚茹水,發源於六盤山東麓固原市原州區開城鎮境內的黑刺溝腦,向北流經固原、海原、同心、中寧等縣,在中衛的泉眼山西側注入黃河,長303公里,流域面積8499.6平方公里,年平均徑流量1.65億立方米。清水河是寧夏境內流入黃河最大、最長的支流。
⑻ CXTS 09302TQD9NJ6V1這就是寧夏中衛市海原縣移動的投訴編碼嗎
這個是寧夏中衛市海原縣移動投訴編碼,我們通常認為這些字母有點長,認為不是其實是錯的,這個:問題就是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