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污水處理 > 莆田涵江區電廠污水處理

莆田涵江區電廠污水處理

發布時間:2021-05-01 14:42:17

❶ 想知道: 莆田市 閩中污水處理廠 在哪

位於涵江區白塘鎮顯應村境內

❷ 莆田的古樹名木(多一點)

古樹名木樹種有20個,以榕樹、荔枝、油杉和龍眼佔多數。其中,榕樹86株,荔枝73株,油杉20株。列入登記的古樹名木共284株。其中城廂區50株,荔城區71株,涵江區136株,秀嶼區27株;,在已登記的城市古樹名木中,樹齡在100~300年的古樹居多,占總數的84.3% ;樹高差別較小,以11~15米居多,占總數的34.5%;樹木胸徑差距則較明顯,其中1~2米的居多,占總數的47.0%。
聞名遐邇的有荔城區英龍街原宋氏宗祠遺址里的唐天寶年間的高齡荔枝數「宋家香」;在涵江區萩蘆鎮友誼村芳山自然村石壁園,有一棵樹齡約130多年的「龍眼王」;
經過莆田市區荔城大道莆田市檢察院對面,兩株鬱郁蔥蔥的古樹——秋楓;涵江區莆田六中馬尾松;
為保護和利用古樹名木資源,我市在規劃中提出建立十個古樹群生態保護區,有石室岩、廣化寺、國歡寺、莆田六中、綬溪公園、岱埕村、沁東和沁西村、雙福村、下橫山村、嵩山寺等十個古樹群生態保護區。

❸ 莆田的水資源利用情況

1、木蘭溪概況 幹流概況
木蘭溪發源於福建仙游縣西苑鄉仙西村,經仙游縣度尾,大濟,鯉南,蓋尾等鄉鎮進入莆田市城廂區華亭,木蘭陂至三江口入興化灣。木蘭溪全長105公里,平均坡降為0.45‰,多年平均經流量為9.85億立方米。其中木蘭陂至三江口段為25.8公里的感潮段.木蘭溪流域面積1732平方公里,其中仙游境內為上,中游,流域面積1017平方公里,地貌類型以低山為主,次為中山,丘陵和盒谷;城廂,荔城,涵江為下游,流域面積715平方公里,地貌類型以平原為主,周圍分布丘陵,台地.木蘭溪橫貫興化平原中部,把興化平原分成南北,西部,俗稱南北洋。土壤類型有水稻土,紅壤,黃壤,沖積土等九個土類,土壤土質主要呈酸性。木蘭溪主要各支流有仙游境內的大濟溪,河長24公里,流域面積76.4平方公里;龍華溪,河長26公里。流域面積113平方公里。柴橋頭溪,河長20公里,流域面積85.4平方公里;仙水溪,河長29公里,流域面積176平方公里;流經仙游,城廂和荔城的延壽溪,河長51公里,流域面積386平方公里,於1958年建成的庫容為4.3億立方米的東圳水庫位於延壽溪中,下游常太鎮境內;興化平原上的南北洋河網,其中南洋河網溝道長197.8公里,蓄水量達1700萬立方米,北洋河網河道長109.7公里,蓄水量約1400萬立方米。

地理環境
木蘭溪,是福建省的主要河流之一。木蘭溪發源於仙游縣,流經仙游縣和莆田市,最後注入台灣海峽。木蘭溪下游沖積成興化平原,是福建省主要平原之一。木蘭溪位於福建省東南沿海,是福建「五江一溪」重要河流之一,也是閩中最大的河流。她發源於戴雲山脈支脈的筆架山,入仙游西苑鄉黃坑村,自西北向東南流經德化、永春、仙游,流經莆田市的鄉鎮有度尾、大濟、鯉城、城東、賴店、蓋尾、華亭、城郊、新度、黃石、涵江等地,貫穿莆田市區,迂迴於興化平原,至三江口注入興化灣,集納大小溪澗360條,全流域面積1732km2,幹流總長105km,其中自瀨溪至三江口33km為下游。

木蘭溪—莆田人民的「母親河」。千百年來,她哺育著世世代代興化兒女,古有梅妃江采蘋、書法名家蔡襄、剛正御史江春霖等名流,今有半導體專家林蘭英、宇航專家閔桂榮等精英。莆田因此獲得「海濱鄒魯」、「文獻名邦」之美稱。她的上游屬山地性河流,河床窄、落差大、水流急;而下游屬感潮河段,地勢平坦低窪,河道坡度平緩,迂迴曲折,彎多、彎密、彎急,俗稱「九十九溝」。

流域概況
木蘭溪下游兩岸為福建省四大平原之一的興化平原。這里是莆田水系最為發達,物產最為富饒的區域,區內河網縱橫交錯,內河總長400km,水面面積2.8萬畝,不僅水美魚肥,還以枇杷、荔枝和龍眼三大名果飲譽天下,素有「魚米之鄉」和涵江「水上威尼斯」之美譽;還是莆田耕地最為集中、人口最為密集、經濟最為發達的地帶,集中了全市約30%的耕地、33%的人口、47.6%的工農業產值和64.4%的鄉鎮企業產值,其中涵江區以其發達的商業貿易被譽為「小上海」。這里是莆田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閩東南沿海交通大動脈的必經之地。

2、莆田水質分析;
水資源緊缺已成為影響莆田市域社會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應本著水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的原則,從強化節水措施、開辟新水源、加強水資源保護與管理、植樹造林涵養水源等方面採取措施。促進經濟協調發展。

莆田市域水資源開發利用現狀和存在的主要問題

莆田市域水資源特點

莆田市域水資源有三個特點:

①水資源相對貧乏。莆田地處海峽西岸經濟繁榮帶中部,總面積3959.9km2,年平均降水量1470mm左右,年平均水資源總量37.15億m3,其中境內水35.985億m3,過境客水1.165億m3,地表水資源量為34.66億m3,地下水資源量為2.49億m3。水資源總量中,據測算,可利用水量17.9億m3,約占水資源總量的48%。莆田地區每平方公里的產水量較多,為97.8萬m3,但因人口眾多,人均水資源量只有1269m3,是全省人均水資源量3638m3的35%,是全國人均水資源量2400m3的53%,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15%。

②水資源年內分布不均,年際變化幅度大,旱澇災害頻繁。莆田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受季風氣候影響,年徑流量的80%~90%集中在4~9月份的汛期。年徑流量的CV值在30%~60%之間,豐水年的徑流量與枯水年的徑流量往往相差幾倍,旱澇災害頻繁。

③水資源在地域上的分布不均衡,水資源與人口、耕地及經濟發展不相協調。莆田市域水資源西北山區多,東南沿海少,而人口、耕地、工農業總產值主要集中在中南部平原和丘陵地帶,西北部山區14個鄉鎮水資源佔全市總量的49.5%,人均佔有水資源量6840m3,中部平原丘陵20多個鄉鎮人均佔有水資源量卻只有924m3,東南部沿海丘陵台地9個鄉鎮人均水資源佔有量僅680m3,南日、湄洲兩島的人均佔有水資源量只有455m3,是嚴重的缺水區域。

水資源開發利用現狀
建國以來,莆田市水利事業有了很大的發展,已建成各類水利工程2.9萬多處,其中小(二)型以上水庫192座,總庫容6.19億m3,建成引水工程541處,機電灌5166台,裝機容量4.43萬千瓦。按現有水利設施,全市水利工程年可供水8.53億m3,加上非水利工程供水,按P=95%保證率預測,全市年供水12.46億m3。
莆田市現有有效灌溉面積83.3萬畝,佔全區耕地面積的89.6%。建成千畝以上江海堤防202公里,初步形成了大中小蓄引提並舉、防洪擋潮、灌排供水、發輸配電相結合的水利工程體系,為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發揮基礎作用。

水資源開發利用存在的主要問題
水資源的開發利用仍不能適應區域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且矛盾越來越突出,主要表現在:

水質污染嚴重,生態環境惡化。

莆田工業雖不發達,但每年仍有大量的廢水未經處理直接排入水體。
據統計,1997年莆田市工業廢水直接排入江、海、湖、庫的有650萬噸,工業廢氣排放中含有大量二氧化硫,近年來酸雨明顯增多。
鄉鎮企業缺乏有效環境監督、管理,使工業污染從城區向農村擴展。1997年莆田非農業人口生活污水排放量達1708萬噸,全部未經處理排放。
城鄉固體垃圾管理乏力,棄土棄渣侵佔河道灘地、垃圾淤河。1997年全市農業使用化肥1.6645萬噸,除部分被農作物吸收外,殘余部分排入河湖。據報道,化學氮肥施入土壤後,被作物吸收利用的只佔其施入量的30%~40%。
每年還有大量的農葯進入水體,致使全區絕大多數河湖受到污染。木蘭溪流域面積1732km2,佔全區總面積的45.5%,其污染負荷佔全市污染總負荷的85%,成為福建省污染最嚴重的河流之一,其中的111km的監測河段有48.5km嚴重污染(為五級),占監測河段的43.7%,居全省首位。其周圍的地下水也受到污染,據衛生防疫部門對城廂區城南鄉溝頭、東坡等村的地下水的抽樣化驗,15個主要指標中,8個不符合國家頒發的水質標准,適齡青年參軍體檢,肝功不符合標準的佔80%,癌症死亡率占各種病死亡率的70%以上。水質污染直接影響人民身心健康,進一步加劇了水資源供需矛盾,成為危及當代、禍及子孫、制約區域水資源可持續發展的首要因素。由於盲目開山採石,沿海森林和草地大面積減少,水土流失嚴重,農田沙化,河道淤塞,庫塘失效,風大地燥,農業立地條件差;山區近幾年過度毀林造果,也造成嚴重的水土流失,削弱了流域涵養水源的功能,影響淺層地下水的儲量及其對河流的補給量,同時也使含沙量增大,加速河道淤塞,增加了江河防洪的難度,降低了水利工程的效益。

水資源利用率低,浪費嚴重。

發達國家灌溉水利用率普遍在80%以上,而莆田地區灌溉水實際利用率約30%~40%,不及先進國家的一半。
工業用水浪費也很嚴重。據統計,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僅37.99%,工業平均萬元產值用水量為572m3,工業用水重復率低於全國平均水平,如大連、青島在1980年以前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即為60%~75%,用水定額產值為300m3/萬元。同時,生活用水跑冒滴漏現象相當嚴重,人民群眾節水意識普遍淡薄。

水資源開發利用出現兩個極端。

一方面,城鎮生活、工業供水爭水源,爭供水區,水資源重復開發,重復建設。莆田市域原來只有仙游和莆田兩個縣級單位,後演化成6個縣級行政管理區域,由於行政區域多次變動,人為地將系統完整的水系和供水設施分開,多頭管理,部門之間、地區之間爭水源、爭供水區嚴重。供水企業規模小,專業化水平低,布局分散,不能充分發揮規模經濟效益,帶來防洪調度和水費徵收困難。
另一方面,農業灌溉的水利設施管理不善,水利工程老化、退化,效益發揮差。小(二)型水庫和山塘由於原來是由當地群眾投資、投勞建設的,傳統上為無償用水,供水量控制不嚴,造成水資源浪費嚴重,且不能以水養水,多年來維修經費不足或無著落,工程維修不及時,加上建設標准偏低,質量不佳,造成病庫險庫多;還有一些灌溉工程,因管理不善被人為破壞,如灌溉渠道被平毀,輸電線路被割斷,機、泵、管、帶等提水設施被盜等,致使乾旱時乾渠有水也引不到農田;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城鄉經濟的高速發展,工業、住宅、交通等每年佔用大量耕地,而這被占的耕地中,大部分是有灌溉設施的農田。水資源開發利用的兩個極端,導致水資源的掠奪性開發,給水資源的可持續開發利用帶來很大的困難。

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低,呈現工程性缺水。

目前,莆田地區各類水利工程年供水能力8.53億m3,佔全市水資源總量的20.3%,占可開發量的48%。河南省水資源利用佔地表可利用水的72%,與之相比,莆田市域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低,在乾旱時段,水資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目前有31.46萬人口和3.62萬頭牲畜飲水有困難。還有易旱農田28萬畝,因乾旱,每年至少減產糧食800萬公斤,工業因缺水而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也不少。

總結:從上面的數據與分析,可以看出現在福建的水質污染很嚴重,有的地區甚至已經威脅到了居民的生活用水。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於健康的意識也在不斷地加深,所以對於凈水這一行業來說是福音。

水資源開發利

❹ 木蘭溪的水利建設

木蘭溪水利建設歷史悠久,莆田興修水利始於唐代初期。據史書記載、唐貞觀元年(627年)後圍鑿了不少全國有名的水塘:如瀝塘、永豐塘、橫塘、頡洋塘、國清塘等。在宋元豐元年(1078年)以前,在木蘭溪建築延壽、木蘭、使華、太平、官杜等陂壩工程,其中木蘭陂始建於宋治平元年(1064年),系國內現存最完整的古代大型水利工程之一,歷經900多年洪水的嚴重考驗,至今完好。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莆田人民開始進行空前規模的水利建設,並建成一座總庫容為2.8億立方米的大型蓄水工程——東圳水庫。目前,木蘭溪流域已建成的蓄水工程,總庫容達4.8億立方米。現有水利工程可以保灌3.4萬公頃耕地,平原地區基本實現自流灌溉。
唐代,仙遊民眾已在木蘭溪沿岸築陂灌溉農田。宋代是仙游引水工程建設鼎盛時期,全縣興建陂塘627處,灌溉面積6.7萬畝。明至清又新建陂塘102處,累計灌溉面積達10.05萬畝。據明《八閩通志》載:「有司以時禁戒:春則築陂蓄水,以備乾旱;秋成開陂以通舟楫。」民國時期,又在原有基礎上進行興修。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大力興修水利,截止1992年,全縣共有引水工程467處,有效灌溉面積6.2萬畝,其中灌溉萬畝以上的工程1處,1000畝以上的38處,600~800畝的10處。
主要引水工程有官杜陂、泉山渠、興山渠、白葉壩等。
官杜陂,位於榜頭鎮仙水溪上,攔截流域面積180平方公里。它原分為官陂和杜陂兩處,杜陂建於宋淳熙三年(1176年),官陂建於明萬曆二十二年(1594年),當時戶部尚書鄭瑞星回鄉主持在杜陂上游另建一陂,俗稱「官陂」。後人將兩陂合一稱「官杜陂」。1978年重建,將原有河卵石臨時壩改建為槳砌條石滾水壩,壩長85米,高1.2米,在右岸設進水閘兩座,分別進水官渠和杜渠,乾渠3條,總長17公里,支渠35條,穿行榜頭鎮15個村,灌溉面積10500畝,引水流水量1.2立方米/秒,枯水流量為0.8立方米/秒。歷年累計國家投資50萬元,完成土石方約20萬立方米,群眾投工日20萬工日。
泉山渠,攔溪壩位於鯉城鎮木蘭溪幹流上,1954年建成通水。乾渠長14公里,支渠2條計6公里,設計灌溉面積3000畝,有效灌溉面積1700畝,歷年累計國家投資30萬元,完成土石方15萬立方米,群眾投工20萬工日。1972年,攔溪壩改建為槳砌石攔溪壩,壩長216米,高1.2米,攔截流域面積522平方公里,引水流量0.5立方米/秒。鯉城、城東、榜頭等3鎮、7個村(街)受益。渠道建築物有水閘14座,渡槽1座,倒虹管4座,暗涵10座,電灌站2處,裝機4台101千瓦。泉山渠屬縣水電局管轄,管理妥善,效益顯著,不僅適時灌溉農田,更改善鯉城地區環境衛生。但從1980年起,隨著城區迅速發展和繁榮,人口增多,城鎮「三廢」排漏量猛增,殃及通過鯉城3公里乾渠,倒瀉垃圾、糞便等,已成為污水溝,過水斷面縮小變窄,灌溉面積劇減,已瀕臨報廢。
興山渠,位於大濟鎮汾陽村,攔截大濟溪水,始建於1954年,用河卵石干砌臨時壩。1983年,被洪水沖毀後,改建為槳砌塊石定壩。歷年累計國家投資15萬元,完成土石方10萬立方米,群眾投工15萬工日。攔截流域面積87.8平方公里。1971年,興建汾陽水電站,在上游興建攔溪壩,將水引出流域外,為使不影響原有有效灌區,把發電尾水再回引興山壩內。興山渠攔河壩高2.8米,長40米,設計流量0.3立方米/秒,乾渠長10公里,渠道上建有渡槽2座,倒虹管1座,大濟、城東等2鎮、9個村共3200畝農田受益。但因渠道沿線滲漏坍塌嚴重,灌溉面積大減。
白葉壩,位於龍華鎮磨頭村,攔截龍華溪水。始建於明代,原為干砌石壩,上游控制流域面積70平方公里。1983年,被洪水沖毀後,壩址上移改建為半自動翻板閘門,壩長36米,高3米,洪水超過設計水位時,閘門自動翻倒排洪,它是縣內首創的一座新型閘。這對平原地帶地勢低平易受淹地區,可以降低上游淹沒區范圍,並減輕下游的沖刷,便於管理。白葉壩灌溉紅星、燈塔、新峰、團結等4個村1900畝農田。乾渠長2.5公里,支渠4條計2.5公里,排洪閘3座,暗涵1座,電灌站1座,裝機1台17千瓦。

木蘭陂,宋治平元年(1064),長樂女子錢四娘攜錢十萬緡來莆,在木蘭溪將軍岩前建陂,因基礎地質復雜,水勢右急左緩、不能抵擋山洪沖擊,陂剛建成就被洪水沖垮,錢四娘巡陂遇洪,落水身亡。其後,長樂進士林從世又攜錢十萬緡,在今木蘭陂下游近1公里的溫泉口築陂,因港狹彎急,又被海潮沖毀。宋熙寧八年(1075),侯官李宏,應詔來莆第三次築陂,在僧人馮智日的協助下,吸取錢、林兩次築陂失敗的教訓,經過細心勘測,選定錢、林兩陂址之間河寬流緩的木蘭山下作為陂址,歷時8年,元豐六年(1083)陂建成。這是福建省規模最大的古代引水工程,也是全國現存最完整的古代水利工程之一。樞紐工程攔河壩為木蘭陂的主體工程。陂長219米,由溢流堰閘和重力壩組成。木蘭陂整體設計合理,具有溢洪、擋潮、灌溉等綜合功能。配套工程有鄭坂(後廖)陡門、洋埕陡門、林墩陡門、東山陡門、港利沙田小陡門、章魚港小陡門、荷包瀨石堰、水則關。
南洋渠系,木蘭陂渠系配套工程,於建陂時在陂南端建廻瀾橋進水閘(亦稱惠南橋),閘高3米,雙孔,左寬2.85米,右寬3.25米,正常引水量為11立方米/秒,溝道總長173公里,可蓄水1700萬立方米。南洋平原的渠橋、黃石、笏石、北高4個鄉鎮77個村受益,灌溉面積7.30萬畝。
北洋渠系,木蘭陂渠系配套工程,元延祐二年(1315)創建「萬金陡門」即進水閘,正常進水流量為5.5立方米/秒,渠道總長185.5公里,可蓄水1400萬立方米。西天尾、梧塘兩鎮92個村及城廂區、涵江區受益,灌溉面積6.4萬畝。
1949~1990年,共投工209萬工日,投資985萬元,先後修建涵閘9座、42孔,其中:涵壩15孔、東山2孔、闊口2孔、港利6孔、橋兜3孔、遮浪3孔、田厝2孔、集奎紅旗閘6孔、江東3孔,增加排洪流量1098立方米/秒。增建排水涵洞55座、區間排水閘4座、分水閘7座,控制閘55座、進水涵洞150座,以控制水位、增加排洪量,形成蓄引排灌系統化。其主要排洪設施有:陳橋涵壩水閘、東山水閘、田厝水閘、寧海水閘、港利水閘、江東水閘、遮浪水閘、紅旗水閘、闊口水閘、新溪溢流堰。

泗華陂,亦稱使華陂,位於延壽溪下游,離城4公里,陂南為龍橋村,陂北為下鄭村,陂長253.12米、高5米、頂寬1.20米,中央設溢流堰,寬42米,深0.65米,以利排洪。南渠經龍橋、泗步嶺出吳公流入延壽,灌溉面積100多畝;北渠經下鄭、洋西、下劉、白杜、下尾(內湖),灌溉面積3000多畝。泗華陂建築年代無考,《興化府志》卷五十三載:「唐吳興築延壽陂,專為灌溉平洋尊賢里,地高未食其利,泗華陂建成,始分水北注」。明天順二年(1458),參政方逵重修。建國後,成立泗華陂管理委員會,1953年10月在溪白村店仔頭修建一座橫跨延壽溪長63米的倒虹吸管,開挖渠道2.75公里,修建進水閘、排水閘、公路涵洞3座,灌溉暢林、北大農田1074畝。1956年初,泗華陂並入木蘭陂灌區。1958年擴建泗華陂,北渠進水涵洞改為閘門,新開渠道4.67公里,建木質渡槽6座,灌溉埭里、安仁、吳江農田0.8萬畝,陂首加高0.5米,壩頂全部砌平,不留缺口,受益面積由0.3萬畝增至1.2萬畝,基本實現自流灌溉。1960年,東圳水庫建成,泗華陂左渠劃歸東圳灌區管理。
延壽陂,居泗華陂下游東南1公里處,地名杜塘,延壽溪西附山,東距海,南北通埔、溪流出渡塘,赴埔徑流入海,不足灌田。唐建中間(780~783),邑人吳興塍海為田,在杜塘築堤阻潮,疊石成陂,遏溪流入沙塘坂,灌溉北洋平原,名為延壽陂,今已不見工程遺跡。 古洋水庫,位於木蘭溪支流仙游苦溪中游,位於賴店鎮烏墩古洋。庫區集雨面積26.81平方公里,年平均來水量2700萬立方米,總庫容2400萬立方米,有效庫容1821萬立方米,屬中型水庫。工程於1959年10月動工,只用1年2個月時間大壩建成。水庫大壩為粘土心牆土石混合壩,壩高37米,壩頂長240米,壩頂寬6米。溢洪道凈寬19.5米,進口設鋼筋混凝土滾輪平面閘門4扇,最大泄洪流量431立方米/秒。輸水涵洞為圬工砌石拱涵,後改用鋼板套管,直徑1米,最大輸水流量5立方米/秒。渠道總長35.5公里,支渠7條計13公里,渠道建築物有倒虹管3座,渡槽5座。現有灌溉面積1.83萬畝。壩後電站裝機4台共655千瓦。1984年起供鯉城地區生活及工業用水。
東溪水庫,位於賴店鎮溪埔村。庫區集雨面積35.5平方公里,多年平均來水量3500萬立方米,總庫容2282萬立方米,有效庫容1957萬立方米,屬中型水庫。1971年3月動工,大壩為細骨料混凝土漿砌條塊石雙曲拱壩,最大壩高57米,壩頂寬3米,壩頂弧長158.8米。東溪水庫大壩是省內第一座採用不設防滲面板(牆)的砌石拱壩。經過多年的運行和多次最高水位的考驗,壩後始終保持乾燥光潔,沒有濕潤與白色分泌物出現。乾渠總長27.37公里,其中總乾渠6.8公里。灌溉賴店、郊尾、蓋尾等3個鎮耕地2.04萬畝。乾渠建築物有倒虹管4座,渡槽8座,隧道10座,壩後電站一座,裝機2台共800千瓦。
蔣隔水庫,位於度尾鎮後埔村。庫區集雨面積50.15平方公里,多年平均來水量6000萬立方米,總庫容1464萬立方米,防洪庫容228萬立方米,屬中型水庫。從1980年9月中旬至1981年1月中旬主體完工。壩高43.6米,壩頂長160米,壩頂寬6米,防浪牆高0.8米。乾渠長4.64公里,渠道建築物有渡槽7座,其中後埔渡槽最大跨度60米,全長139米,最高處14.22米,為縣內最大渡槽。壩後電站裝機2台共640千瓦,渠道上二級電站裝機2台共375千瓦,下二級電站裝機2台共650千瓦,3座電站總裝機1665千瓦,年發電量400~500萬千瓦時,可滿足度尾鎮現有用電需要。

東圳水庫,位於福建省莆田市區西北8公里許的延壽溪中游(莆田市城廂區常太鎮東圳尾村)。1958年6月動工,1960年4月竣工通水水庫流域面積321平方公里,河道長40.5公里,總庫容量4.35億立方米,正常蓄水位80.5米羅零高程(下同),相應庫容量2.827億立方米,死水位高程50米,死庫容400萬立方米,正常水位面積17.756平方公里。工程由大壩、輸水涵洞、溢洪道3大建築物組成。大壩高度58.6米,壩頂寬8米,防浪牆1道,高1米,壩長367米,粘土心牆混合壩型。東圳乾渠從輸水涵洞出水口高程38.033米處開始,經大壩右側天馬山蜿蜒南行,繞過南山廣化寺,跨過木蘭溪,經過壺山山麓,直奔沿海。東圳渠系工程有乾渠1條,全長89公里,支渠11條,總長87公里。渠系沿線有大小建築物24類計325座,其中較大的有下林、山牌渡槽,木蘭倒虹吸管,紅山水庫、東湖、上營邊的倒虹吸管等20座。受益的有城郊、渠橋、黃石、笏石、北高、東嶠、埭頭、平海、忠門、東庄等10個鄉鎮的225個行政村,1962年省水電廳核定其灌溉面積為30萬畝,其中自流灌溉22.5萬畝。1963年冬至1964年春,1960年5月,1978年,1981年-1984年陸續續建。 木蘭溪防洪堤工程主要是起防沖、防塌作用的堤岸。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局部地段已有用卵石砌成高2米的溪堤,但經常被洪水沖塌,淹沒農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縣人民政府組織群眾有計劃按標准在木蘭溪兩岸修築堤岸。1966年,成立木蘭溪治理工程指揮部,晉江地區和縣財政撥款100萬元,沿溪流所在公社、大隊也自籌資金數百萬元,從度尾後埔至蓋尾仙潭全線50餘公里的木蘭溪兩岸開展全民築堤活動。由度尾、大濟、龍華、城關、賴店、榜頭、蓋尾等7個公社和城關鎮,共48個大隊(街),每天上場1萬多民工,經過一年多奮戰,投工170萬工日,完成土石方250萬立方米,使木蘭溪兩岸60~70%都築上一道10年一遇防洪標準的石堤,堤線順直,河槽寬度按流量段布置,拆除阻礙溪水暢通的和影響對岸堤防安全的斜堤、丁壩、烏龜(水下石砌體),對個別過於彎曲的河道截彎取直。此後,每年都從農業水利經費及防汛保險經費中撥出部分款項,維修和修復水域堤岸,並新建少量堤岸。
南北洋海堤,明弘治《興化府志》載:唐建中間(780~783),吳興攔海築堤開發北洋,並築延壽陂,灌田400頃。唐元和間(806~820),裴次元築鎮海石堤開發南洋。宋李宏建木蘭陂,自陂頭至三江口的兩岸,各築海堤50里,歷代不斷對其擴展和完善。
南北洋海堤是木蘭陂灌區重要屏障。海堤南起黃石東山村龍頭須,北到涵江鰲山村。內港海堤自木蘭陂首至三江口,全長87.48公里,保護南北洋4個鄉鎮69個村的農田20.43萬畝和44.87萬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在海堤中主要建築物有涵閘101座143孔。其中排洪閘16座共47孔;排水涵洞85座,96孔。
在外海有鎮海堤,亦稱東甲海堤,自東甲至遮浪,堤頂高程為羅零8米,堤長3.4公里砌石。建於唐元和年間(806~820),明洪武二十年(1387)江夏侯周德興為防倭冠,將石堤拆除,築平海衛城和莆禧所城,只剩土堤1道。明洪武三十年(1397),土堤潰決,海水直淹至壺山山麓,至明嘉靖十三年(1534),歷137年屢修屢壞,農田被海潮吞沒達8次,興化府知府黃一道重修石堤,末完工即被解官離去,同知潭鎧修好石堤。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秋。海溢堤漬。道光六至七年(1826~1827),邑人陳池養依靠民眾重修東甲石堤,工程比前牢固。民國35年(1946)9月1日,台風加大潮,沖毀東甲海堤,海水湧入黃石、渠橋等鄉,農田被淹9萬多畝,經三年養淡,作物仍收成無幾。
建國後,每年汛前,縣人民政府發動群眾,投入大量勞力把海堤加高培厚,不斷提高海堤質量,至1961年9月止,抵禦過多次風潮襲擊,安全渡汛。1961年9月第22號強台風襲擊,風力達11級以上,三江口潮位7.42米,超過歷史最高潮位7.39米,在台風、大潮、洪水的襲擊下,除東山堵港海堤270米外,其餘全部潰決,損失極為嚴重。中共莆田市委、莆田市人民委員會,把重修東甲海堤列為重點基建項目。中共福建省委書記葉飛親臨視察,指令晉江地區水電工程局負責勘測設計。1962年成立莆田市南北洋海堤工程指揮部,縣長原魯山任指揮,下設北洋和南洋兩個海堤工程指揮部,日上場勞動力1萬多人,分段包干保質保量施工。工程分二期:第一期,1962年1月至1963年12月,完成石堤6.27公里,投工83.18萬工日,投資114.6萬元;第二期,1964年1月至1965年12月,擴建東山至江東堤段8.736公里,修建涵閘9座,投工44.75萬工日,投資108.1萬元。
內港兩岸海堤(木蘭陂首至三江口)總長87.48公里,堤頂高程7.3~8.2米,既防洪又防潮,但因為是土堤,高度又不夠,經常決口。建國後,不斷加固。1970年,從上游城郊公社南箕(屬張鎮村)至三江口和對岸南洋黃石公社清江村至三江口,加固全長15.37公里的海堤,外坡砌石高1米,在彎道頂沖地段拋石新擴建丁壩116處。其中南洋55處,北洋61處,以保護堤岸安全渡汛。 九仙溪梯級電站,位於仙游縣西北郊,系從大樟溪支流九溪跨流域引水至木蘭溪支流仙水溪進行梯級發電後,提供農業灌溉和工業生活用水;整個工程總投資4.35億元,規劃分四級開發,建設七庫四站,其中七座水庫總庫容4763萬立方米,四座電站總裝機容量6.4萬千瓦,年均發電量2億千瓦時,年可創電費收入7000萬元、創稅利4000萬元以上。一級、三級電站已分別於1998年8月8日、2002年7月1日投產發電;二級、四級電站於2003年5月份同時開工建設。 九仙溪梯級水電站在仙游縣境內的大樟溪支流九溪上築壩蓄水,並以溪尾水庫為中心,將4個水庫通過引水隧洞聯在一起,組合成龍頭水庫工程,再將水源跨流域引入低河道的木蘭溪支流仙水溪分梯級發電,整個工程7庫4站(4個梯級)。工程開發以發電為主,兼有灌溉、供水、改善木蘭溪水質污染等綜合開發利用功能。
南山電站,位於大濟鎮汾陽村南山自然村。佔地面積20畝,集雨面積57.84平方公里,設計水頭217米,引水流量1.54立方米/秒。工程於1978年1月動工,1979年8月1日竣工投產發電。裝機1台,容量1250千瓦;電站於1980年增容機組1台,容量1250千瓦。整個工程包括漿石單拱攔河壩1座,高10米,壩頂寬4米,壩底寬16米,引水渠道長5.7千米,廠房和宿舍建築面積621.6平方米。電站2台發電機組並接於6.3千伏的母線上,接線方式採用單母線不分段的形式,並經屋外升壓站,主變1台,容量4000千伏安,電壓35千伏/6.3千伏,35千伏側經線路16公里送往城關35千伏變電站,6.3千伏送往西苑、鳳山、社硎、象溪鄉用電。電站於1984年11月調換主變1台,容量4000千伏安,電壓為35/10.5/6.3千伏,增加10千伏側經線路7公里送往度尾鎮用電。工程總投資237萬元。
汾陽電站,原名大濟電站、朝陽電站。位於大濟鎮汾陽村。集雨面積65.4平方公里,佔地面積37.77畝,總投資123.18萬元。一級電站於1970年動工,1973年6月投入運行。引水流量1.32立方米/秒,明渠道5200米,壓力池長15米,寬15米,水頭107米,壓力鑄鐵水管一條385米,管內直徑0.7米,裝機3台,容量960千瓦。二級電站於1972年動工,1974年投入運行。電站利用一級電站尾水渠道徒坡進行引水發電,尾水渠道1220米,水頭17米,壓力鑄鐵水管25米,管內直徑0.75米,引水流量1.38立方米/秒,裝機2台,容量共200千瓦。改建工程於1990年1月動工,5月投入運行。把原一、二級電站合並為一級電站,設計水頭106.5米,總引水流量2.4立方米/秒,總裝機容量2000千瓦,工程總投資308.79萬元。改建工程系仙游縣電力公司與縣人民政府簽訂的建設管理合同15年承包責任制承建項目之一。
榜頭九鯉湖電站,位於榜頭鎮後堡村,是跨流域引水,梯級發電綜合利用的工程。整個工程設三級水電站發電,總裝機容量4100千瓦,年平均引水2000萬立方米。集雨面積60平方公里,利用總水頭475米。並向後堡、新鄭、象洋、象山等6個村提供農業、生活、工業用水。一級電站引水隧洞長850米,設計水頭217.5米,引水流量1.32立方米/秒,裝機4台,容量1900千瓦(電站於1986年9月進行增容改造,將原來3台400千瓦的發電機調換3台500千瓦的發電機,並於1991年擴建1台400千瓦的機組,至1992年3月20日投產),年發電量622.8萬千瓦時。工程於1978年10月動工,1980年7月20日投入運行。二級站是利用一級站尾水發電,經過850米引水渠道,集中落差202米,設計流量0.97立方米/秒,裝機4台;容量1600千瓦(原容量3×400千瓦,於1986年9月增容機組1台,容量400千瓦),年發電量628.11萬千瓦時。電站於1982年2月動工,1983年1月竣工投產,三級站是利用二級站尾水發電,經150米旁山渠道,設計水頭67米,設計流量1.29立方米/秒,裝機2台,總容量600千瓦,年發電量234.67萬千瓦時,工程於1983年9月動工,1984年5月竣工投產。
石頂水電站,1960年3月動工,1961年7月竣工發電。電站位於東圳乾渠5.3公里處,設節制閘1座2孔,上游附近設進水閘和排水閘各1座,裝機容量255千瓦(主機180千瓦,備用機75千瓦),管道採用木管(後改鋼筋混凝土管),平屋廠房,尾水流進泅華陂內灌溉。安裝1台莆田通用機械廠製造的混流式水輪機為動力,帶動發電機組。架設2條線路,1條與莆田電廠聯網供電,1條為東圳水電站施工供電線路。當年供電量56.14萬千瓦時,1962年達82.48萬千瓦時。1963年11月,東圳水電站建成後,改為備用發電廠。1979年初,改裝1台400千瓦水輪發電機組,引用流量擴為2立方米/秒,至1990年止,總計發電量866.55萬千瓦時。
東圳水電站,為壩後式電站,1960年3月籌建,1963年11月竣工。工程由省水電廳設計院設計,1、2號發電機組,裝機容量3120千瓦,發電專用水量年均6870萬立方米。廠房底層為水輪機室,中層安裝發電機組等設備,上層為中央控制室。左側建針閥閘室1座。針閥閘門2孔,專為放水灌溉之用。離渠首300米處,設節制閘。發電站前面建升壓站1座,送電到城涵供電所。1980年4月,東圳水電站擴建,安裝1台(3號機)裝機容量3200千瓦的發電機組,同時擴建升壓站,共2台4200千伏安主變壓器,以35千伏線路經筱塘變電站並入省電網。

❺ 福建鑫恆環保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福建鑫恆環保科技有限公司是2017-12-20在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區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獨資),注冊地址位於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區涵庭西路519號。

福建鑫恆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350303MA31DJL18H,企業法人王軍偉,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福建鑫恆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的經營范圍是:環保技術開發、技術咨詢;環保工程、防水工程、防腐保溫工程施工、設計;環保儀器、環保設備代購代銷;污水、垃圾處理;工業廢水環境污染治理、工業固體廢物環境污染治理設施運營;再生物資回收(不含廢塑料回收)。(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准後方可開展經營活動)。

通過愛企查查看福建鑫恆環保科技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閱讀全文

與莆田涵江區電廠污水處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福州長樂區光學水處理設備價格 瀏覽:971
崇左市電池軟化水設備 瀏覽:807
駐馬店平輿縣線路去離子水設備 瀏覽:997
廣西省制葯純水處理設備 瀏覽:534
寧德蕉城區食品廢水處理廠家 瀏覽:241
周口西華縣化工去離子水設備 瀏覽:913
平涼涇川縣電池水處理系統 瀏覽:781
鄂州梁子湖區食品水處理系統 瀏覽:635
紅河河口瑤族自治縣鍋爐去離子水設備 瀏覽:495
自貢富順縣電子純水處理設備 瀏覽:413
承德興隆縣電池廢水處理設備 瀏覽:911
寧德古田縣電子廢水處理設備 瀏覽:645
徐州泉山區電子去離子水設備 瀏覽:56
昌吉奇台縣食品污水處理 瀏覽:973
武漢漢陽區鍋爐水處理系統 瀏覽:299
長沙芙蓉區紡織廢水處理廠家 瀏覽:669
三門峽澠池縣食品水處理設備價格 瀏覽:371
長沙瀏陽市鍋爐純水處理設備 瀏覽:1
錦州黑山縣印染去離子水設備 瀏覽:920
來賓武宣縣印染水處理設備價格 瀏覽: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