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桂林山水廣告詞
桂林山水甲天下,
景色宜人不須歸!
(引用張志和的<漁歌子>)
桂林好!山水最美好!水清水綠水清澈,山秀山奇山危險!能不去桂林?
(引用王安石的<憶江南>)
Ⅱ 陽朔縣的地理環境
農業是陽朔縣國民經濟的基礎。1985年國民生產總值12835萬元,農業總產值6562萬元,佔51.13%。農業不僅為27萬人民提供糧食,而且為85%的輕工業企業提供原料(其產值占輕工業總產值的94.3%),為85%的出口商品提供貨源,直接間接來自農業的稅收占財政收入的24.8%,工業品69%銷往農村市場。
農作物以糧食為主。糧食作物以水稻為主。1985年早、中稻播種面積佔耕地面積61%。糧食產量中,稻穀佔96%。其次是薴麻、黃(紅)麻、花生、芝麻、糖蔗等經濟作物,種植6.3萬余畝,佔耕地面積21%。
民國26年(1937年)全縣糧食總產量3304萬公斤。民國34年日軍入侵,兵荒馬亂,田地荒蕪,糧食總產量只有730萬公斤,平均每人有糧60公斤。1949年糧食總產量3123萬公斤,人均產糧255公斤,人均有糧229.5公斤,人均產值155元。
1950年至1985年的36年中,糧食總產量每年平均遞增3.3%,農業總產值每年平均遞增3.1%。
1985年畝產、總產和總產值分別比1978年增長39.18%、21.75%和35.1%。糧食總產量和農業總產值平均每年都遞增5.2%。農業商品產值(按現行價計算)總計3359萬元,商品率37.52%。其中農業(種植業)1605萬元,商品率28.47%,林業177萬元,商品率47.44%;牧業1228萬元,商品率72.20%;副業273萬元,商品率25.61%;漁業76萬元,商品率43.44%。 建國前,陽朔縣只有手工業,憑借簡陋的工場和簡單的工具從事生產。主要有紡織、縫紉、彈花、印染、製糖、釀酒、榨油、鐵器、木器、竹器、陶器、金銀器、造紙、印刷、製革、制筆、草編、建築、修理、雕刻、榨米粉、做面條、磨豆腐等行業。產品主要在縣內市場銷售。唐代麻織桂布是主要貢品。豆腐乳遠銷香港、澳門等地。食油每年出口約350噸,銷往梧州等地。黃片糖年產約15噸,部分銷往荔浦、平樂、桂林。粗紙年產約50噸,少量銷往平樂、荔浦、桂林等地。民國38年(1949年),全縣工業總產值62.48萬元。
建國初期,由於手工業勞動力向農業轉移,生產下降,總產值從1950年的66.99萬元減少到1952年的58.4萬元。在社會主義改造中,工商業者、小商、小販65人組成白沙酒廠、永光油廠、群生染廠3家公私合營工業。小手工業者組成鐵木、車縫、紡織、棕麻、豆腐、綜合等集體所有制的手工業生產合作社40個,社員887人;生產合作組12個,114人;供銷生產合作社1個,20人,占從業人數的95.4%。水上船民組成造船和修理組1個。至此,城鎮手工業生產納入集體生產的軌道,私有制手工業幾乎全部消亡。
1958年至1978年,凡私自加工、出售產品者,被視為「野馬副業」、「資本主義尾巴」而遭到大批、大剎。1979年後,允許個體經營、聯戶經營和私營經濟存在和發展,糧油加工、被服加工、食品飲料、機械修理、竹木陶器、工藝美術、化工建材、印刷、五金、采礦等個體手工業和工業企業相繼出現。1982年40戶75人,1985年發展到244戶504人,產值154萬元,佔全縣工業總產值的5.6%。
1958年始辦公社工業。70年代興辦「五小工業」,集體工業逐步發展為農具、木器、五金、修理、被服、化工、建材、工藝美術、陶器、機電、食品、編織等小型工業企業。
1985年,全縣集體工業包括縣屬二輕工業、供銷社辦工業、街道辦工業、鄉(鎮)辦工業共57家,產值592萬元,佔全縣工業總產值的21.59%。其中二輕工業企業占集體工業總產值的35.6%,供銷社辦工業企業佔8.4%,街道工業企業佔29.9%,鄉(鎮)辦工業企業佔26%。
1952年創建的陽朔火電廠和醬料廠,1953年興辦的糧食加工廠和1956年開辦的糖果廠,為陽朔縣第一批國營工業企業。1957年產值85.97萬元,佔全縣工業總產值的29.38%。
1958年至1960年,縣財政投資105.61萬元,開辦農械廠、印刷廠、炸葯廠、白沙化工廠、造紙廠、煉鐵廠、磚瓦廠、水泥廠、竹器廠、陶器廠、棉紡廠、肉精廠、鉛鋅礦等一批地方國營工業企業,同時把公私合營的酒廠、油廠、染廠和集體所有制的陽朔鎮車縫社(被服廠)、建築工程隊過渡到全民所有制。1959年國營工業總產值比1957年增長345.9%。1961年調整時,除農械廠、印刷廠、酒廠、鉛鋅礦外,其餘相繼下馬。被服廣、建築工程隊退還手工業生產合作社集體辦。1962年國營工業總產值比1959年下降59.4%。
1966年至1976年,先後興辦糖廠、化工廠、炸葯廠、農葯廠、水泥構件預制廠、肥皂廠、耐火材料廠、汽車修配廠、木器廠、罐頭廠、香料廠、磷肥廠、自來水廠、大理石廠。1977年國營工業總產值比1965年增長428.4%。
1979年後,根據原料、資金、技術、產品質量、銷路、虧損和污染等情況,對原有工業企業實行關、停、並、轉。「文化大革命」期間辦的工廠60%被迫關閉。鉛鋅礦、化工廠、農葯廠因廢水污染農田和灕江而停辦。水泥構件預制廠、肥皂廠、耐火材料廠、汽車修配廠、木器廠因產品質量低劣、經濟效益差而下馬。國營工業總產值1980年比1978年下降12.67%。
1985年,全縣共有國營工業企業31家,總產值1996萬元,佔全縣工業總產值的72.79%。其中獨立核算企業16家,佔全縣工業總產值的57.4%,占國營工業產值的78.86%;上交稅利總額204萬元,比1978年增長32.46%;全員勞動生產率11398元,比1978年增長83.81%。
Ⅲ 桂林山水
轉貼 網路
1.桂林山水
桂林簡介
桂林是世界著名的風景游覽城市,有著舉世無雙的喀斯特地貌。這里的山,平地拔起,千姿百態;灕江的水,蜿蜒曲折,明潔如鏡;山多有洞,洞幽景奇,瑰麗壯觀;洞中怪石,鬼斧神工,琳琅滿目,於是形成了「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桂林「四絕」,而自古就有「山水甲天下」的贊譽。
桂林是一座文化古城。兩千多年的歷史,使它具有豐厚的文化底蘊。秦始皇統一思想國後,設置桂林郡,開鑿靈渠,溝通湘江和灕江。桂林從此便成為南通海域,北達中原的重鎮。宋代以後,它一直是廣西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號稱「西南會府」,直到新中國建立。在漫長的歲月里,桂林的奇山秀水吸引著無數的文人墨客,使他們寫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和文章,刻下了兩千餘件石刻和壁書,另外,歷史還在這里留下了許多古跡遺址。這些獨特的人文景觀,使桂林得到了「游山如讀史,看山如觀畫」的贊美。抗日戰爭時期,桂林成為中國著名的文化城,眾多的愛國作家、藝術家會集在這里,譜寫出抗日文化的新篇章。悠久的歷史,為這塊古老而美麗的土地孕育了富饒的文化。
千百年來,桂林一直是人們旅遊觀光的寶地。現在,一個以桂林市為中心,包含周圍12個縣的風景區已經形成。這里有浩瀚蒼翠的原始森林,雄奇險峻的峰巒幽谷,激流奔騰的溪泉瀑布,天下奇絕的高山梯田......在這一片神奇的土地上,生活著壯、瑤、苗、侗、仫佬、毛難等十多個少數民族。大桂林的自然風光、民族風情、歷史文化、深深地吸引著中外遊客以及國家元首紛至踏來,流連忘返。
地理位置
桂林市是世界著名的風景游覽城市和歷史文化名城。地處湘桂走廊南端,東經109°36′至111°29′、北緯24°15′至26°23′,平均海拔150米,北、東北面與湖南省交界,西、西南面與柳州地區相連,南、東南面與梧州市、賀州市相連,毗鄰廣東省。總面積2.78萬平方公里,其中城區面積565平方公里。市轄秀峰、象山、七星、疊彩、雁山、華僑旅遊經濟區六城區和靈川、興安、全州、臨桂、陽朔、平樂、荔浦、龍勝、永福、恭城、資源、灌陽十二縣,行政區域總面積27809平方公里。
歷史沿革
桂林歷史悠久。市區寶積山和甑皮岩洞穴發現多種距今約一萬年前的人類遺物。公元前214年,秦始皇開鑿靈渠溝通湘灕水系,置桂林、象郡、南海三郡,這是「桂林」名稱的最早起源,但郡治不在今天的桂林市。兩千多年來,桂林先後成為郡、州、府、縣治的所在地。1940年始設桂林市,曾長期為廣西省府。解放後,桂林為省轄市。1998年9月8日,經國務院批准,桂林市和桂林地區合並,組建成新的桂林市。
桂林小吃
桂林地處嶺南要沖,自古官宦商旅雲集,飲食習慣南北交融,粵、川、湘、浙、贛、閩均有承傳。近世紀以來,粵、川飲食影響大,同時融入地方習慣,又因旅遊的發展,逐漸形成了有一定地方特色的風味小吃。
桂林米粉
桂林米粉以其獨特的風味遠近聞名。其做工考究,先將上好大米磨成漿,裝袋濾干,揣成粉團煮熟後壓榨成圓根或片狀即成。園的稱米粉,片狀的稱切粉,通稱米粉,其特點是潔白、細嫩、軟滑、爽口。其吃法多樣。最講究鹵水的製作,其工藝各家有異,大致以豬、牛骨、羅漢果和各式佐料熬煮而成,香味濃郁。鹵水的用料和做法不同,米粉的風味也不同。大致有生菜粉、牛腩粉、三鮮粉、原湯粉、鹵菜粉、酸辣粉、馬肉米粉等。
冒熱米粉:把燙熱的米粉濾干,再配以鍋燒豬牛肉片,鹵牛膀、牛肝等,加鹵水、花生油、酥黃豆或辣椒、蒜蓉,攪拌入味。這種米粉吃起來拂拂作響,聲色味俱全。
原湯米粉:把切好調味的豬牛雜,放入小鐵鍋中煮熟,倒進盛有米粉的碗中,加上蔥花、味精、胡椒、麻油。這種米粉味道十分鮮美。
醋水米粉:這是一種無肉的素粉,只加酸醋、酸刀豆、酸辣椒拌吃,經濟爽口,婦女特別愛吃,夏天最受歡迎。
桂林米粉有許多種,最有名的是馬肉米粉。它用特製的紅燒馬肉作配料,馬肉鮮嫩味香,壯陽補腎。過去吃馬肉米粉多用特製小碟來盛,米粉僅供一箸,上面有幾片薄薄的馬肉,再加以幾粒油炸花生,拌以桂林辣醬,風味特佳。一人一口一碟,可吃二、三十碟粉。現在已改用大碗,滋味不變。
馬肉米粉以城中老店會仙樓的最為馳名,據說它開設於清代道光年間,原來設備不足,店面不大,但生意非常興隆,店主限定每日的出售量,以致後來的食客,只好等明天清早了。現在則不同了,顧客日夜盈門。此外,桂林的街頭巷尾都有米粉、米粉攤,遊人逛了秀麗山水,再吃一碗桂林米粉,飽享眼嘴之福,實在是一大樂事。桂林米粉老店以又益軒粉店、石記米粉、味香館最為有名。
Ⅳ 桂林山水甲天下資料 200字
山水風光 桂林石山平地拔起,姿態奇異,像老人、駱駝、騎馬、象鼻、獨秀、書童諸山都惟妙惟肖。石山、峰叢、峰林、孤峰,星羅棋布,疏密有致,森列無際。清澄的灕江及其支流縈繞回環於秀巒奇峰之間,從桂林至陽朔的灕江兩岸,峰巒峭拔連綿,綠水平滑如鏡。著名的勝景有灕江煙雨、南溪新霽、西峰夕照、陽江秋月、桂嶺晴嵐、黃布倒影、堯山冬雪、東嶺朝霞等。
洞石景觀 桂林無山不洞,兩千多岩洞大都有奇異洞景。陽朔月亮山、穿山月岩、會仙月峰等高懸碧空;水月洞、龍隱洞、冠岩等低浮水面;碧蓮洞、隱山洞群洞相連;蘆笛岩、七星岩深邃幽長;龍泉洞溪流平緩,宜乘船遊玩;安吉岩水聲震耳,宜尋險探勝。洞內石乳、石筍、石幔、石柱、石花、石蓮等繽紛幻麗、琳琅滿目。吸水石、假山石在山腳、水畔、洞口、地下廣泛分布。怪異奇巧的山石更是到處可見,著名的如試劍石、懸雲石、芙蓉石等。
生物景觀 多彩多姿的灕江翠竹、金銀丹桂、盤根古榕、南國紅豆、石山植被等使山水充滿生機。國家規定保護的珍貴動物有12種之多。竹筏鷺鷥捕魚,野鴨群游江面,白鷺高峰飛翔,猴群絕壁戲水等均是灕江常見景象。
名園村景 在群峰之間,江河沿岸,散布著各類名園勝境和田園村寨,如七星、雁山、南溪諸園林,蘆笛、疊彩、伏波、穿山、象山、碧蓮峰、大榕樹等景點,都是人工與自然融匯的美妙環境。朝陽山、奇峰鎮、草坪、浪石、畫石、興坪、金寶河口等地區均屬典型的桃源境界。
古跡 桂林也是文物古跡薈萃之地,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0多處,如秦堤靈渠、秦漢古嚴關遺跡、唐歸義古城遺址、宋桂州城圖、明王城王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