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整臟治亂的實施方案
根據《貴州省「整臟治亂」專項行動綱要(2006—2010)》,特製定《2006年全省「整臟治亂」專項行動實施方案》。
一、整治目標
按照「一年重點治理、兩年初見成效、三年鞏固提高、四年規范管理、五年大見成效」的要求,通過重點治理「五臟」、「五亂」,到2006年底,實現全省主要城市基本整潔有序;交通干線和重要旅遊線路沿線的收費站、加油站、生活服務區基本無臟亂現象,公共廁所清潔衛生;主要交通干線和重要旅遊線路過境城鎮無暴露垃圾;全省50%以上縣城的主要街道和進出口處無暴露垃圾。
二、整治內容
「五臟」:公共廁所臟、車站碼頭臟、飲食攤點臟、集貿市場臟、街巷院落臟。
「五亂」:亂吐亂扔、亂貼亂畫、亂排亂倒、亂搭亂建、亂停亂行。
三、整治區域及主要任務
(一)各市(州、地)所在城市及建制市
整治區域:南明區、雲岩區、小河區、烏當區、白雲區、花溪區、紅花崗區、匯川區、鍾山區、西秀區、都勻市、凱里市、興義市、畢節市、銅仁市、清鎮市、仁懷市、赤水市、福泉市。
主要任務:
1、搞好社區、街巷院落衛生。劃定管理范圍,明確職責,切實解決管理空位或缺位的問題。加強對亂吐亂扔、亂貼亂畫等行為的監督和處罰。加強清掃保潔,確保無暴露垃圾。
2、清理違章佔道經營。搞好集貿市場規劃建設。對夜市攤點進行規范管理,確保行道暢通。
3、加強商鋪、飲食攤點管理。落實環境衛生責任制,重點對亂排亂倒行為進行治理和處罰。
4、規范車輛、行人秩序。重點對車輛亂停亂行,行人亂穿亂跨等行為進行治理。
5、加強建築工地管理,實現封閉施工、文明施工、規范施工。
6、加強河道治理,確保污水處理和排放系統暢通。
7、治理城郊結合部環境。劃定管理范圍,明確職責,切實解決管理空位或缺位的問題。加強對垃圾處理、污水排放設施的建設、維護和管理。加大對亂倒垃圾、亂排污水等行為的監督和處罰力度。
(二)全省高等級公路和國道、省道沿線的收費站、加油站、生活服務區
整治區域:貴新、貴遵、貴黃、貴畢、凱麻等高等級公路,210、320、321、326國道沿線。
主要任務:
1、治理道路進出口、道路連線、進出口處亂停亂放、亂倒垃圾等行為,清除積存垃圾。
2、確保交通干線上各站點進出口地段路面平整。各種懸掛物、廣告、標志標牌等規范、醒目、清晰、完整。
3、加油站、生活服務區、收費站環境清潔衛生,廁所有專人負責清掃、沖洗,達到衛生廁所標准,並免費對外開放。
(三)重點縣城和城鎮
整治區域:修文縣、息烽縣、習水縣、遵義縣、桐梓縣、湄潭縣、鳳岡縣;荔波縣、龍里縣、貴定縣、獨山縣;麻江縣、施秉縣、鎮遠縣、黎平縣、雷山縣、從江縣、榕江縣、台江縣、三穗縣;玉屏縣、江口縣、印江縣、德江縣、沿河縣、松桃縣、金沙縣、黔西縣、大方縣、威寧縣、赫章縣、織金縣;平壩縣、鎮寧縣、六枝特區、水城縣、盤縣;關嶺縣、晴隆縣、普安縣、安龍縣、貞豐縣、興仁縣等。
主要任務:
1、及時清掃保潔,確保主要街道和公共場所無暴露垃圾。
2、加強對城鎮進出口處的治理,確保市容整潔,白天無暴露垃圾。
3、加強環衛基礎設施建設,盡快規劃建設垃圾處理系統和污水處理系統。
4、確保主要交通干線、重點旅遊線路過境城鎮道路暢通。原則上逐步規劃建設集貿市場。個別暫時不能搬遷馬路市場的,要有專人維護交通秩序,及時疏導車輛、行人和攤點。
(四)旅遊景區、景點
整治區域:遵義會議會址、黃果樹、龍宮、天台山、天龍屯堡、織金洞、紅楓湖、天河潭、青岩古鎮、黃平舊州古鎮、錦屏龍里古鎮、息烽集中營舊址、赤水、樟江、烏江旅遊區段、氵舞陽河、杉木河、梵凈山、威寧草海、百里杜鵑、馬嶺河、萬峰湖、萬峰林等。雷公山、韭菜坪及省級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國家級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國家森林公園、國家地質公園。
主要任務:
1、環衛設施齊備,加強清掃保潔,確保無暴露垃圾。
2、公共廁所達到衛生廁所標准,並免費對外開放。
3、經營秩序規范,商品保質保量,食品、飲用水符合衛生標准。
(五)窗口部位
整治區域:貴陽火車站、遵義火車站、安順火車站、六盤水火車站、都勻火車站、凱里火車站、玉屏火車站;九個市州地所在地客車站;貴陽機場、銅仁機場、安順機場、興義機場、黎平機場、荔波機場;烏江、南盤江、都柳江、清水江、赤水河等流域的主要碼頭。
主要任務:
1、加強對公共廁所清掃保潔,確保清潔衛生。
2、售票和候客大廳整潔有序。
3、清理火車站進出口處的白色垃圾。
4、加強對周邊環境和秩序的治理,重點加強對餐飲、旅店等場所管理,確保安全、整潔、有序。
四、實施步驟
分為宣傳發動、專項整治、動態監督、專項督查四個步驟。
(一)宣傳發動
5月12日,召開全省「整臟治亂」專項行動啟動工作電視電話會議,部署五年規劃,安排2006年工作。
5月中旬,在省主要媒體公布《貴州省「整臟治亂」專項行動綱要(2006—2010)》和今年的實施方案,公布舉報電話和信箱。
5月下旬,省建設廳、省衛生廳、省交通廳、省交警總隊、省工商局、省環保局等有關單位分別制定相關工作措施,並在媒體公布。
(二)專項整治
針對「五臟」「五亂」現象,按照上述整治區域和主要任務的要求,分兩個時段組織開展專項整治行動。第一時段:從5月中旬至8月底,為迎接「黃果樹瀑布節」和「多彩貴州」旅遊形象大使選拔活動的舉辦營造整潔有序的環境;第二時段:9月初至年底,結合「9·20公民道德宣傳日」活動的開展,組織各類道德實踐活動,為「十·一」黃金周營造良好的環境。
(三)動態監督
從5月中旬開始,在貴州日報、貴州人民廣播電台、貴州電視台、金黔在線、貴州都市報開設「整臟治亂訪談」欄目,推出「臟亂曝光台」,定期不定期對各地的臟亂問題和整治情況進行跟蹤報道,並公布整改結果。同時開通舉報電話,接受群眾監督。
(四)專項督查
7月至12月,組織專項督導檢查,採取明查暗訪、不定期抽查的方式,對發現的問題責成有關地區和部門限期整改。對所確定的重點整治區域,以群眾滿意率測評為主要方式,分別評出滿意率最低的三個城市、縣城、風景區、公共廁所、窗口部位,並在省主要媒體上公布。
五、組織領導
成立貴州省「整臟治亂」專項行動領導小組。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名單略)。
六、工作要求
1、各地要參照省里做法,組建相應的工作機構,建立相應的工作機制,制定詳細的工作方案,在5月中旬前作出具體部署,並報省「整臟治亂」專項行動領導小組辦公室備案。
2、省直各責任單位要認真履行職責,採取定期與不定期、明查與暗訪相結合等多種形式進行調研督查,對存在的問題,要責成有關地區和部門及時進行整改。
3、各級領導小組辦公室,要對各責任單位開展活動的情況進行督導檢查,協調解決工作中存在的各種問題。
4、各地各部門開展活動的情況,要以簡報形式及時向省「整臟治亂」專項行動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反饋。
㈡ 新中國有什麼日新月異的變化
1、新中國經濟實力大幅躍升。
經過70年的奮斗,我國經濟總量從新中國成立之初的600多億元到2018年突破90萬億元大關,穩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成為世界第一大工業國、第一大貨物貿易國、第一大外匯儲備國,在推動世界經濟增長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2、新中國社會文明程度顯著提升。
我國實現了從幾千年的封建專制向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跨越,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的制度建設全面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日益完善,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取得重大成就。
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更加鞏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得到大力弘揚,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蓬勃發展,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顯著提升。中國人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大幅度提高,精神面貌發生深刻變化,社會創造力和活力競相迸發,「萬類霜天競自由」的生動景象成為新時代的社會標識。
3、新中國國際地位空前提高。
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日益提升,中國在國際上的分量越來越重,影響力越來越大。與我國建交的國家,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10多個增加到現在的178個。中國堅持正確的對外方針和政策,廣泛開展雙邊和多邊外交,發展同世界各國的友好合作關系,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無論是推動建設新型國際關系還是推進全球治理體系變革,無論是促進「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還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都彰顯了中國外交的大國特色、大國風格、大國氣度,為維護世界和平發展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2)六盤水六枝特區紡織污水處理擴展閱讀
新中國成立的歷史意義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推翻了壓在人民頭上的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並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新中國的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
從此,中國結束了一百多年來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歷史,真正成為了獨立自主的國家,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成為國家的主人。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人民爭取解放的斗爭。
新中國「新」的含義意思是現在的社會制度相對於之前的封建制度和奴隸制度是符合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和前進趨勢、具有強大生命力和遠大前途。
1、創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農村包圍城市道路革命新道路的開辟,無論在中國革命史上,還是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發展史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土地革命,是黨在革命根據地開展打土豪、分田地、廢除封建剝削和債務,滿足農民土地要求的革命。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根據地開展打土豪、分田地、廢除封建剝削和債務的土地革命,滿足了農民的土地要求。這條路線,調動了一切反封建的因素,保證了土地革命的勝利。
3、土地革命使廣大貧雇家政治上翻了射,經濟上分到土地,生活上得到保證。為了保衛勝利果實,他們積極參軍參戰,努力發展生產。
㈢ 六盤水雙創雙建作文
雙創雙建
當天空不再是藍色小鳥不會飛翔,當江河不再有清澈魚兒也離開家鄉,當空氣不再是清新花朵也失去芬芳,當烏雲遮住了太陽世界將黑暗無光,當冰山漸漸地融化地球是一片汪洋,當大地乾枯了村莊眼睛也失去渴望 ,當城市川流不息的車從此沒有一點安詳,當童話失去了森林仙女也丟了魔棒 ,當玩具變成你的衣裳從此沒有天真幻想 ,當貪婪拚命的追逐沒有動物與你歌唱 。
㈣ 寫一篇「我的家鄉——貴州」的社會調查報告。
我的家鄉----貴州省簡介
2009-9-16 23:21 29253
贊(0)
評論(1)
分享(1)
收藏
更多
自然地理
貴州省簡稱「黔」或「貴」,位於中國西南的東南部,介於東經103°36′—109°35′、北緯24°37′—29°13′之間,東毗湖南、南鄰廣西、西連雲南、北接四川和重慶,是一個山川秀麗、氣候宜人、民族眾多、資源富集、發展潛力巨大的省份。全省東西長約595千米,南北相距約509千米,總面積為176167平方千米,佔全國國土面積的1.8%。
地理環境獨特 貴州地處雲貴高原,境內地勢西高東低,自中部向北、東、南三面傾斜,平均海拔在1100米左右。貴州高原山地居多,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說。全省地貌可概括分為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三種基本類型,其中92.5%的面積為山地和丘陵。境內山脈眾多,重巒疊峰,綿延縱橫,山高谷深。北部有大婁山,自西向東北斜貫北境,川黔要隘婁山關高1444米;中南部苗嶺橫亘,主峰雷公山高2178米;東北境有武陵山,由湘蜿蜓入黔,主峰梵凈山高2572米;西部高聳烏蒙山,屬此山脈的赫章縣珠市鄉韭菜坪海拔2900.6米,為貴州境內最高點。而黔東南州的黎平縣地坪鄉水口河出省界處,海拔高程為147.8米,為境內最低點。貴州岩溶地貌發育非常典型。喀斯特(出露)面積109084平方千米,佔全省國土總面積的61.9%,境內岩溶分布范圍廣泛,形態類型齊全,地域分異明顯,構成一種特殊的岩溶生態系統。
貴州土壤面積共159100平方千米,佔全省土地總面積的90.4%,土壤的地帶性屬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紅壤—黃壤地帶。中部及東部廣大地區為濕潤性常綠闊葉林帶,以黃壤為主;西南部為偏乾性常綠闊葉林帶,以紅壤為主;西北部為具北亞熱成分的常綠闊葉林帶,多為黃棕壤。此外,還有石灰土和紫色土、粗骨土、水稻土、棕壤、潮土、泥炭土、沼澤土、石炭、石質土、山地草甸土、紅粘土、新積土等土類。對於農業生產而言,貴州土壤資源數量明顯不足,可用於農、林、牧業的土壤僅佔全省總面積的83.7%。
氣候舒適宜人 貴州的氣候溫暖濕潤,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氣溫變化小,冬暖夏涼,氣候宜人,全省大部分地區年平均氣溫為15℃左右;從全省看,通常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多在3℃—6℃,比同緯度其他地區高,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一般在22℃—25℃,為典型夏涼地區。降水較多,雨季明顯,陰天多,日照少,受季風影響降水多集中於夏季。境內各地陰天日數一般超過150天,常年相對濕度在70%以上。受大氣環流及地形等影響,貴州氣候呈多樣性,「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另外,氣候不穩定,災害性天氣種類較多,乾旱、秋風、凌凍、冰雹等頻度大,對農業生產有一定影響。
植被豐厚多樣 貴州植被具有明顯的亞熱帶性質,組成種類繁多,區系成分復雜。全省維管束植物(不含苔蘚植物)共有269科、1655屬、6255種(變種)。植物區系以熱帶及亞熱帶性質的地理成分佔明顯優勢,如泛熱帶分布、熱帶亞洲分布、舊世界熱帶分布等地理成分佔較大比重,溫帶性質的地理成分也不同程度存在。此外,還有較多的中國特有成分,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貴州植被類型多樣,既有中國亞熱帶型的地帶性植被常綠闊葉林,又有近熱帶性質的溝谷季雨林、山地季雨林;既有寒溫性亞高山針葉林,又有暖性同地針葉林;既有大面積次生的落葉闊葉林,又有分布極為局限的珍貴落葉林。植被在空間分布上又表現出明顯的過渡性,從而使各種植被類型在地理分布上相互重疊、錯綜,各種的植被類型組合變得復雜多樣。
河流數量眾多 貴州河流處在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繫上游交錯地帶,有69個縣屬長江防護林保護區范圍,是長江、珠江上游地區的重要生態屏障。全省水系順地勢由西部、中部向北、東、南三面分流。苗嶺是長江和珠江兩流域的分水嶺,以北屬長江流域,流域面積115747平方千米,佔全省國土面積的65.7%,主要河流有:烏江、赤水河、清水江、洪州河、GFDA1Q艉印⒔踅、松桃河、松坎河、牛欄江、橫江等;苗嶺以南屬珠江流域,流域面積60420平方千米,佔全省國土面積的34.3%,主要河流有:南盤江、北盤江、紅水河、都柳江、打狗河等。貴州河流數量較多,處處川流不息,長度在10千米以上的河流有984條。貴州河流的山區性特徵明顯,大多的河流上游,河谷開闊,水流平緩,水量小;中遊河谷束放相間,水流湍急;下遊河谷深切狹窄,水量大,水力資源豐富。
由於特定的地理位置和復雜的地形地貌,使貴州的氣候和生態條件復雜多樣,立體農業特徵明顯,農業生產的地域性、區域性較強,適宜於進行農業的整體綜合開發,適宜於發展特色農業。
自然資源
貴州是國內自然資源豐富的省(自治區、直轄市)之一,有著極為突出的資源優勢。尤以能源、礦產、生物、旅遊資源得天獨厚,最具特色。
能源資源富集。水、電、煤多種能源兼備,水能與煤炭優勢並存,水火互濟。水能資源蘊藏量為1874.5萬千瓦,居全國第六位,其中可開發量達1683萬千瓦,佔全國總量的4.4%,特別是水位落差集中的河段多,開發條件優越。貴州素以「西南煤海」著稱,煤炭資源儲量達497.28億噸,居全國第五位,超過南方12省(區、市)煤炭資源儲量的總和。煤炭不僅儲量大,且煤種齊全、煤質優良,為發展火電,實施 「西電東送」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同時為煤化工、實施「煤變油」工程提供了資源條件。在「西電東送」的推動下,電力建設得到快速發展,到2005年末,貴州電網統調裝機容量達到1324萬千瓦,發電量達到786.78億千瓦小時。
礦產資源豐富。境內礦產資源種類繁多,門類齊全,儲量豐富,分布廣泛,且成礦地質條件好,是著名的礦產資源大省。截至2005年底,全省已發現礦產123種,其中有76種探明了儲量,有多種保有儲量排在全國前列,排在第一位的有汞、重晶石、化肥用砂岩、冶金用砂岩、飾面用輝綠岩、磚瓦用砂岩等;排在第二位的有磷礦石、鋁土礦、稀土等;排在第三位的有鎂、錳、鎵等;此外,煤、銻、金、硫鐵礦等也具有一定優勢,在國內佔有重要地位。貴州鋁土礦質佳量大,是中國鋁土礦三大產區之一,鋁土礦資源儲量佔全國的17%;磷礦儲量26.8礦石億噸,佔全國總量的40%以上;重晶石甲冠中華,儲量為全國的三分之一;金礦資源儲量23.33萬金千克,居全國第十位,是中國新崛起的又一黃金資源基地。
生物種類繁多。全省有野生動物資源1000餘種,其中黔金絲猴、黑葉猴、華南虎、雲豹、豹、白顴、黑鶴、黑頸鶴、中華秋沙鴨、金雕、白肩雕、白尾海雕、白頭鶴、蟒等14種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佔全國同類動物總數的13%;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有69種,主要有:穿山甲、黑熊、水獺、大靈貓、小靈貓、林麝、紅腹雨雉、白冠長尾雉、紅腹錦雞等,佔全國同類動物總數的25.7%。植物資源有森林、草地、農作物品種、葯用植物、野生經濟植物和珍稀植物等六類。全省森林覆蓋率已達34.9%,人均森林面積0.16公頃,活立木總蓄積量達2.11億立方米;有70種珍稀植物列入國家珍稀瀕危保護植物名錄,銀杉、珙桐、禿杉、桫欏等4種屬國家一級保護植物,佔全國同類植物總數的50%;有二級保護植物27種,佔全國同類植物總數的18.9%;有三級保護植物39種,佔全國同類植物總數的19.2%。全省有野生植物資源3800餘種,其中葯用植物資源有3700餘種,佔全國中草葯品種的80%,「夜郎無閑草,黔地多良葯」,是全國四大中葯材產區之一。在國內外具有一定影響,品質優良的珍稀名貴植物有珠子參、三尖杉、扇蕨、冬蟲夏草、雞GFDA3!艾納香(天然冰片)等6種。此外,天麻、石斛、杜仲、厚朴、吳萸、黃柏、黔黨參、何首烏、膽草、天冬、銀花、桔梗、五倍子、半夏、雷丸、南沙參、冰球子、黃精、靈芝、艾粉等有地道葯材之美稱。野生經濟植物資源中,工業用植物約600餘種,以纖維、鞣料、芳香油、油脂植物資源為主;食用植物約500餘種,以維生素、蛋白質、澱粉、油脂植物為主;可供綠化、美化環境及有觀賞價值的園林植物約200餘種;具有抗污能力的環保植物40餘種。貴州農作物植物品種豐富,栽培的糧食作物、油料作物、纖維植物和其他經濟作物近600個品種,糧食作物以水稻、玉米、小麥、薯類為主,經濟作物以烤煙、油菜籽為主要品種。經濟林木主要有油桐、油茶、烏桕、漆樹、核桃等,「大方生漆」、「六馬桐油」為貴州名優土特產品。全省飼養的主要畜品種有30多種,優良牧草資源2500餘種,發展畜牧業具有良好條件。
迷人的天然的「公園」。境內自然風光神奇秀美,山水景色千姿百態,溶洞景觀絢麗多彩,野生動物奇妙無窮,文化和革命遺跡聞名遐爾;山、水、洞、林、石交相輝映,渾然一體。聞名世界的黃果樹大瀑布、龍宮、織金洞、馬嶺河峽谷等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和銅仁梵凈山,茂蘭喀斯特森林、赤水桫欏、威寧草海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猶如一串串璀燦的寶石,五光十色,令人目不暇接、留連忘返。以遵義會議會址和紅軍四渡赤水遺跡為代表的舉世聞名的紅軍長徵文化,更讓人駐足憑吊,追思緬懷。多民族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濃郁神秘的民族風情,以及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的宜人氣候,使貴州成為理想的旅遊觀光和避暑勝地。
人口·民族
貴州人口增長速度繼續減慢。2005年,全省人口出生率為14.59‰,死亡率為7.21‰,人口自然增長率為7.38‰。與上年相比,出生率下降0.49個千分點,人口自然增長率下降1.35個千分點,自2000年以來貴州人口自然增長率已連續六年持續下降。年末常住總人口(常住一年及以上)達到3931.12萬人,比上年末增加27.42萬人。其中,女性人口為1906.99萬人,男性人口為2024.13萬人,男女性別比為106.14∶100。貴州是一個多民族的省份,少數民族人口佔全省總人口的37.8%。
2005年人口及構成情況
單位:萬人
指標 年末數 比重(%)
全省常住總人口 3931.12 100.0
其中:城鎮 1056.29 26.9
鄉村 2874.83 73.1
其中:男性 2024.13 51.5
女性 1906.99 48.5
貴州省行政區劃一覽表(2005年)
市、州、地 所轄縣、市、特區、區名稱及ZF駐地
貴陽市
(轄6區3縣,代管縣級清鎮市,市人民ZF駐烏當區林城東路1號)
南明區(區人民ZF駐箭道街)雲岩區(區人民ZF駐貴烏路)小河區(區民ZF駐黃河路)花溪區(區人民ZF駐貴築街道辦事處貴築路)烏當區(區人民ZF駐新天街道辦事處航天路)白雲區(區人民ZF駐艷山紅鎮)修文縣(縣人民ZF駐龍場鎮)息烽縣(縣人民ZF駐永靖鎮)開陽縣(縣人民ZF駐城關鎮)清鎮市(省轄縣級市,省委託貴陽市代管,市人民ZF駐青龍街道辦事處)
六盤水市
(轄1區1特區2縣,市人民ZF駐鍾山區鍾山大道)
鍾山區(區人民ZF駐鳳凰街道辦事處碧雲路)六枝特區(區人民ZF駐平寨鎮)盤縣(縣人民ZF駐紅果鎮) 水城縣(縣人民ZF駐濫壩鎮)
遵義市
(轄2區8縣2自治縣,代管縣級赤水市、仁懷市,市人民ZF駐匯川區人民路)
紅花崗區(區人民ZF駐海爾大道)匯川區(區人民ZF駐匯川大道)赤水市(省轄縣級市,省委託遵義市代管,市人民ZF駐人民街)仁懷市(省轄縣級市,省委託遵義市代管,市人民ZF駐中樞街道辦事處城南社區)正安縣(縣人民ZF駐鳳儀鎮)桐梓縣(縣人民ZF駐婁山關鎮)遵義縣(縣人民ZF駐南白鎮)鳳岡縣(縣人民ZF駐龍泉鎮)余慶縣(縣人民ZF駐白泥鎮)湄潭縣(縣人民ZF駐湄江鎮)綏陽縣(縣人民ZF駐洋川鎮)習水縣(縣人民ZF駐東皇鎮)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縣人民ZF駐玉溪鎮)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縣人民ZF駐都濡鎮)
安順市
(轄1區2縣3自治縣,市人民ZF駐西秀區東關街道辦事處中華中路)
西秀區(區人民ZF駐東關街道辦事處黃果樹大街)普定縣(縣人民ZF駐城關鎮)平壩縣(縣人民ZF駐城關鎮)關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縣人民ZF駐關索鎮)鎮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縣人民ZF駐城關鎮)紫雲苗族布依族自治縣(縣人民ZF駐松山鎮)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轄2縣級市9縣1自治縣,州人民ZF駐都勻市文峰街道辦事處環東中路)
都勻市(市人民ZF駐文明路)福泉市(市人民ZF駐金山街道辦事處市府路)甕安縣(縣人民ZF駐雍陽鎮)貴定縣(縣人民ZF駐城關鎮)惠水縣(縣人民ZF駐和平鎮)長順縣(縣人民ZF駐長寨鎮)獨山縣(縣人民ZF駐城關鎮)荔波縣(縣人民ZF駐玉屏鎮)平塘縣(縣人民ZF駐平湖鎮)羅甸縣(縣人民ZF駐龍坪鎮)龍里縣(縣人民ZF駐龍山鎮)三都水族自治縣(縣人民ZF駐三合鎮)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轄1縣級市7縣,州人民ZF駐興義市向陽街道辦事處沙井路)
興義市(市人民ZF駐黃草壩街道辦事處市府路)普安縣(縣人民ZF駐盤水鎮)晴隆縣(縣人民ZF駐蓮城鎮)貞豐縣(縣人民ZF駐珉谷鎮)冊亨縣(縣人民ZF駐者樓鎮)望謨縣(縣人民ZF駐復興鎮)安龍縣(縣人民ZF駐新安鎮)興仁縣(縣人民ZF駐城關鎮)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轄1市15縣,州人民ZF駐凱里市)
凱里市(市人民ZF駐遵義西路)雷山縣(縣人民ZF駐丹江鎮)黎平縣(縣人民ZF駐德風鎮)施秉縣(縣人民ZF駐城關鎮)麻江縣(縣人民ZF駐杏山鎮)錦屏縣(縣人民ZF駐三江鎮)台江縣(縣人民ZF駐台拱鎮)劍河縣(縣人民ZF駐革東鎮)三穗縣(縣人民ZF駐八弓鎮)黃平縣(縣人民ZF駐新州鎮)從江縣(縣人民ZF駐丙妹鎮)鎮遠縣(縣人民ZF駐GFDA1Q粽潁天柱縣(縣人民ZF駐鳳城鎮)榕江縣(縣人民ZF駐古州鎮)岑鞏縣(縣人民ZF駐思暘鎮)丹寨縣(縣人民ZF駐龍泉鎮)
銅仁地區
(轄1市1特區4縣4自治縣,行政公署駐銅仁市)
銅仁市(市人民ZF駐環西路)萬山特區(特區人民ZF駐萬山鎮)德江縣(縣人民ZF駐青龍鎮)思南縣(縣人民ZF駐思唐鎮)江口縣(縣人民ZF駐雙江鎮)石阡縣(縣人民ZF駐湯山鎮)沿河土家族自治縣(縣人民ZF駐和平鎮)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縣人民ZF駐峨嶺鎮)松桃苗族自治縣(縣人民ZF駐蓼皋鎮)玉屏侗族自治縣(縣人民ZF駐平溪鎮)
畢節地區
(轄1市6縣1自治縣,行政公署駐畢節市)
畢節市(市人民ZF駐解放路)大方縣(縣人民ZF駐大方鎮)黔西縣(縣人民ZF駐城關鎮)金沙縣(縣人民ZF駐城關鎮)納雍縣(縣人民ZF駐雍熙鎮)織金縣(縣人民ZF駐城關鎮)赫章縣(縣人民ZF駐城關鎮)
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縣人民ZF駐草海鎮)
環境質量狀況
2005年,全省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得到有效控制,化學需氧量、氨氮、煙塵、工業粉塵和工業固體廢物排放量均控制在國家下達的計劃指標內。全省兩大流域八大水系水質總體保持良好,其中,優於或達到所在功能區水質類別標準的監測斷面占總監測斷面數的63.5%,比上年有所提高。12個出境斷面水質較好,均優於或達到規定水質類別標准。納入監測的9個中心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全部達到國家規定標准。城市環境空氣質量總體趨於好轉,其中,滿足國家二級標準的城市比例達到58.3%,比上年有了較大幅度地提高。局部地區酸雨污染強度持續減輕,酸雨頻率有所下降。雜訊污染控製取得成效,區域聲環境質量基本保持良好。輻射環境質量穩定,仍然維持在天然本底值漲落范圍。
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口不斷增長,給環境保護帶來很大壓力,環境形勢依然比較嚴峻。2005年,全省二氧化硫排放量超過「十五」計劃的6.4%,其中,酸雨控制區超過21.3%,二氧化硫排放總量削減任務十分艱巨。地表水水質劣於所在功能區水質類別標準的斷面占總監測斷面數的37.5%,其中,劣於Ⅴ類水質的斷面達到31.1%。湖(庫)水質狀況不容樂觀,劣於規定水質類別標準的監測垂線佔到總監測垂線的88%。酸雨污染區域總體格局未變,酸控區內88.9%的城市出現過酸雨,個別城市酸雨污染還較嚴重。
水環境 全省兩大流域八大水系中,共監測了33條河流的74個斷面。監測結果表明,水質優於或達到所在功能區類別標準的斷面有47個, 占總監測斷面數的63.5%,其中優於規定類別標準的斷面33個,占總監測斷面數的44.6%,均比上年有所提高。在這74個斷面中,有39個斷面達到Ⅰ類和Ⅱ類水質,8個斷面達到Ⅲ類水質,4個斷面為Ⅳ類水質,而劣於Ⅴ類水質的斷面有23個,比上年增加了7個。
納入全省水質監測的湖(庫)共有8個,分別為紅楓湖、百花湖、阿哈水庫、烏江水庫、梭篩水庫、虹山水庫、萬峰湖和天然湖泊草海。在這8個湖(庫)的25個監測垂線中,達到規定水質類別標準的垂線3個,占總監測垂線數的12%;劣於規定水質類別標準的垂線有22個,占總監測垂線數的88%。湖(庫)主要污染指標為總磷、溶解氧和氨氮。
全省對九個中心城市的二十一個集中式飲用水源地開展了逐月水質監測。這些集中式飲用水源地分別是:貴陽市的阿哈水庫、南明河、南門河、紅楓湖,遵義市的南郊水庫、北郊水庫,六盤水市的窯上水庫、水廠地下水源、玉舍水庫,安順市的梭篩水庫、水對沉水廠,凱里市的普舍寨水廠、金泉湖水廠、龍井水廠,都勻市的九龍湖水庫、鐵路地下水源,銅仁市的鴛鴦岩、桐梓坳,畢節市的倒天河水庫、利民水庫和興義市的興西湖。其中,六盤水市的玉舍水庫為新增飲用水源。2005年1月—12月的《貴州省各中心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月報》顯示,全省九個中心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源地各月水質良好,均全部達標。
根據對貴陽、遵義、安順、六盤水和凱里5個城市的監測結果顯示:2005年,各城市地下水水位受降水和開采量影響明顯,高水位大多出現在5月—9月,低水位大多出現在1月—5月。在這5個城市中,貴陽市降水量雖有所增加,但由於開采量增大,地下水水位反為下降;遵義市降水量雖有所減小,但由於開采量減小,地下水水位反為上升;安順和六盤水雖然開采量有所增加,但因降水量增加,地下水水位以上升為主。在貴陽、遵義的群井開采地段所形成的降落漏斗依然存在。2005年,上述5個城市地下水開采量為14917.527萬立方米/年,較上年增加了518.287萬立方米,各城市地下水資源開采利用率在30%—51%之間。5個城市地下水水質監測控制面積為1986.18平方公里,與上年相同,其中優良級—較好級為1822.62平方公里,較上年減少55.91平方公里;較差級—極差級163.56平方公里,較上年增加55.91平方公里。在地下水水質檢測的21個項目中,超標的項目主要有總硬度、化學需氧量、固形物和氨氮等。另外,城市地下水的細菌總數和大腸菌群普遍超標。5個城市地下水水質的分布情況與上年相比,貴陽、遵義、安順、凱里的優良—較好級水分布面積減少,較差—極差級水分布面積有所增加;六盤水的優良—較好級水分布面積增加,較差—極差級水分布面積有所減少。
全省全年廢水排放總量達5.57億噸,與上年相比基本持平。其中,工業廢水排放量1.49億噸,比上年減少7.9%;生活污水排放量4.08億噸,比上年增長3.2%。廢水中化學需氧量排放總量為22.56萬噸,比上年略有增長。其中, 工業廢水中化學需氧量排放量2.24萬噸,比上年減少2.9%;生活污水中化學需氧量排放量20.31萬噸,比上年增長1.5%。廢水中氨氮排放總量為1.75萬噸,比上年減少1.8%。其中, 工業廢水中氨氮排放量0.18萬噸,比上年減少23.5%;生活污水中氨氮排放量1.57萬噸,比上年增長1.5%。2005年,全省完成工業廢水治理項目175個,完成投資額2.21億元,新增廢水處理能力34.9萬噸/日。全省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為67.7%,比上年增加9.5個百分點。到年末,全省共建成使用城市污水處理廠6座,生活污水處理能力為26.5萬立方米/日,全年生活污水處理率達21.07%,比上年增加10.8個百分點。
大氣環境 2005年,全省城市環境空氣質量總體比上年有所改善,空氣質量達到國家二級標準的城市比例有了較大幅度的上升,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總懸浮顆粒物等主要污染物濃度持續下降。根據全省12個城市空氣質量監測數據分析,六盤水、安順、銅仁、畢節、清鎮、赤水和仁懷達到國家空氣質量二級標准;貴陽和興義空氣質量達到國家三級標准;遵義、凱里和都勻空氣質量劣於國家三級標准。
二氧化硫仍然是影響城市環境空氣質量的首要污染物。在統計的12個城市中,貴陽和興義二氧化硫年平均濃度值超過國家空氣質量二級標准限值,遵義、凱里和都勻超過國家空氣質量三級標准限值。全省二氧化硫年平均濃度值為0.060毫克/立方米,比上年下降了7.7%。全省12個城市年均降水pH值范圍在4.32—6.74之間,其中,最低值出現在都勻,最高值出現在六盤水。除六盤水和赤水外,其餘10個城市不同程度地出現過酸雨,占統計城市數的83.3%,其中,遵義酸雨頻率最高,達87.7%。全部城市的二氧化氮年平均濃度值均達到國家空氣質量一級標准。全省二氧化氮年平均濃度值為0.019毫克/立方米。全部城市的總懸浮顆粒物年平均濃度值均達到國家空氣質量二級標准。全省總懸浮顆粒物年平均濃度值為0.129毫克/立方米,比上年下降了11.6%。
2005年,全省廢氣中二氧化硫排放總量為135.8萬噸,比上年增長3.3%。其中,工業廢氣中二氧化硫排放量65.94萬噸,比上年增長9.9%;生活及其他廢氣中二氧化硫排放量69.86萬噸,比上年減少2.3%。煙塵排放總量36.38萬噸,比上年增長13.2%,其中,工業廢氣中煙塵排放量20.51萬噸,比上年增長11%;生活及其他廢氣中煙塵排放量15.87萬噸,比上年增長16.2%。工業粉塵排放量19.12萬噸,比上年下降23.3%。全省工業廢氣中二氧化硫去除率為21.26%,煙塵去除率95.99%,工業粉塵去除率86.09%,與上年相比基本持平。當年完成工業廢氣治理項目142個,完成投資額2.87億元,新增廢氣治理能力1093.38萬標立方米/小時。到年末,全省共建成煙塵控制區54個,面積344.6平方公里。全省城市燃氣普及率達54.59%。
聲環境 2005年,全省12個城市進行了道路交通雜訊監測,平均等效聲級范圍為66.2—74.4分貝(A),其中,最低值出現在清鎮,最高值出現在興義。根據道路交通雜訊監測數據分析,興義為重度污染,六盤水和安順為輕度污染,貴陽和銅仁聲環境質量較好,遵義、畢節、凱里、都勻、仁懷、清鎮和赤水7個城市聲環境質量好。
全省12個城市進行了城市區域環境雜訊監測,平均等效聲級范圍為52.4—60.0分貝(A),其中,最低值出現在畢節市,最高值出現在安順市。根據城市區域環境雜訊監測數據分析,貴陽、六盤水、遵義、安順、興義、都勻、赤水和清鎮8個城市為輕度污染,銅仁、畢節、凱里和仁懷4個城市聲環境質量較好。
㈤ 雙創社會基礎設施體系主要包括內容
雙創」活動,大概就是指我國各地的城市與企事業單位等的兩項創建工作。 創建工作的具體內涵各地有很大差異,口號與目標都不盡相同,例如一個城市可以把雙創定位為「創衛生城市、創精神文明先進城市」,一個企業可以定位為創建名牌企業、創建名牌產品,不同的組織,定位都不盡相同。總之,是要與創造新業績、創造新水平這個雙創總方針相對應的行動。 「雙建」則是以廣大農村以黨員創業為載體,「建基地、建公司」等一項農村利民活動,可以發揮黨員在經濟發展中的示範帶動作用,有利於更好地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 兩者都是促使發展的好方針、政策。
一、「雙創雙建」:即創國家衛生城市、全國文明城市,建全國循環經濟城市、全國生態宜居城市工作 二、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態文明建設為主線,按照「黨政組織、部門負責、屬地管理、社會參與、群眾監督、講求實效」的原則,以「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環境友好、資源節約、管理創優」為主要工作內容,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創新城市建設和城市管理模式,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承載資本、產業和人口的能力,提高城市建設和管理水平及效能,建設生態宜居的現代化城市,增加城市在區域經濟中的綜合實力和競爭力,努力增強市民對城市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進一步提高人民群眾的滿意度。 三、總體目標 (一)創建國家衛生城市總體目標 1、市中心城區(含雙水新區):2011年前完成申報國家衛生城市准備工作,2012年正式申報「國家衛生城市」。 2、六枝特區:2011年前基本達到國家衛生縣城標准,2012年正式申報「國家衛生縣城」。 3、盤縣、水城縣:在2011年獲得「省級衛生縣城」稱號,2013年正式申報「國家衛生縣城」。 (二)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總體目標 按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全面加強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市民文明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得到全面提高。 1、市中心城區(含雙水新區):按照《全國文明城市測評指標》要求,在2013年進入全省「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先進城市」中間位置。在「十二五」規劃期間,正式申報「全國文明城市」。 2、六枝特區、盤縣、水城縣:按照《省級文明縣城測評指標》要求,在2015年前建成「省級文明縣城」。 (三)建設全國循環經濟城市總體目標 大力培育以低碳排放為特徵的生產和消費體系,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原則,採取有效措施,以最小的資源成本和環境成本,取得最大的經濟效益,實現經濟、環境和社會效益相統一,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城市。到「十二五」末,全市單位GDP能耗比「十一五」末的目標下降20%左右,到2020年下降30%;工業固體廢棄物(煤矸石、粉煤灰、礦渣等)綜合利用率「十二五」末提高到40%以上,到2020年提高到60%以上;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十二五」末達到60%以上,到2020年達95%;礦產資源綜合回收率「十二五」末提高5%,到2020年提高10%;形成一批資源綜合利用率高、污染物排放低的清潔生產企業和基地。 (四)建設全國生態宜居城市總體目標 用3年左右的時間把我市初步建設成為綠色、清潔、方便、安居、文明的生態宜居城市。用5到10年的時間,把我市建成社會文明度、經濟富裕度、環境優美度、資源承載度、生活便宜度、公共安全度較高的生態宜居城市。到2020年,全市城鎮化率達48%以上,森林覆蓋率和綠地率達到並穩定在45%以上,城市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100%,城市污水處理率達100%。
㈥ 雙創雙建手抄報內容
雙創」活動,大概就是指我國各地的城市與企事業單位等的兩項創建工作。 創建工作的具體內涵各地有很大差異,口號與目標都不盡相同,例如一個城市可以把雙創定位為「創衛生城市、創精神文明先進城市」,一個企業可以定位為創建名牌企業、創建名牌產品,不同的組織,定位都不盡相同。總之,是要與創造新業績、創造新水平這個雙創總方針相對應的行動。 「雙建」則是以廣大農村以黨員創業為載體,「建基地、建公司」等一項農村利民活動,可以發揮黨員在經濟發展中的示範帶動作用,有利於更好地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 兩者都是促使發展的好方針、政策。
一、「雙創雙建」:即創國家衛生城市、全國文明城市,建全國循環經濟城市、全國生態宜居城市工作 二、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態文明建設為主線,按照「黨政組織、部門負責、屬地管理、社會參與、群眾監督、講求實效」的原則,以「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環境友好、資源節約、管理創優」為主要工作內容,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創新城市建設和城市管理模式,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承載資本、產業和人口的能力,提高城市建設和管理水平及效能,建設生態宜居的現代化城市,增加城市在區域經濟中的綜合實力和競爭力,努力增強市民對城市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進一步提高人民群眾的滿意度。 三、總體目標 (一)創建國家衛生城市總體目標 1、市中心城區(含雙水新區):2011年前完成申報國家衛生城市准備工作,2012年正式申報「國家衛生城市」。 2、六枝特區:2011年前基本達到國家衛生縣城標准,2012年正式申報「國家衛生縣城」。 3、盤縣、水城縣:在2011年獲得「省級衛生縣城」稱號,2013年正式申報「國家衛生縣城」。 (二)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總體目標 按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全面加強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市民文明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得到全面提高。 1、市中心城區(含雙水新區):按照《全國文明城市測評指標》要求,在2013年進入全省「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先進城市」中間位置。在「十二五」規劃期間,正式申報「全國文明城市」。 2、六枝特區、盤縣、水城縣:按照《省級文明縣城測評指標》要求,在2015年前建成「省級文明縣城」。 (三)建設全國循環經濟城市總體目標 大力培育以低碳排放為特徵的生產和消費體系,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原則,採取有效措施,以最小的資源成本和環境成本,取得最大的經濟效益,實現經濟、環境和社會效益相統一,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城市。到「十二五」末,全市單位GDP能耗比「十一五」末的目標下降20%左右,到2020年下降30%;工業固體廢棄物(煤矸石、粉煤灰、礦渣等)綜合利用率「十二五」末提高到40%以上,到2020年提高到60%以上;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十二五」末達到60%以上,到2020年達95%;礦產資源綜合回收率「十二五」末提高5%,到2020年提高10%;形成一批資源綜合利用率高、污染物排放低的清潔生產企業和基地。 (四)建設全國生態宜居城市總體目標 用3年左右的時間把我市初步建設成為綠色、清潔、方便、安居、文明的生態宜居城市。用5到10年的時間,把我市建成社會文明度、經濟富裕度、環境優美度、資源承載度、生活便宜度、公共安全度較高的生態宜居城市。到2020年,全市城鎮化率達48%以上,森林覆蓋率和綠地率達到並穩定在45%以上,城市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100%,城市污水處理率達100%。 四、九個工作重點 (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二)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三)大力發展社會事業;(四)強化社會公共安全;(五)提高政務服務質量;(六)加強城市綠化和環境保護;(七)大力推進資源節約工作;(八)全面開展「整臟治亂」專項行動;(九)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五、整「五臟」治「五亂」:整治車站碼頭臟、公共廁所臟、飲食攤點臟、集貿市場臟、街巷院落臟等「五臟」;治理亂吐亂扔、亂貼亂畫、亂排亂倒、亂搭亂建、亂停亂行等「五亂」
㈦ 能源礦山環境地質問題
西南地區共有能源礦山有6769個,占礦山總數的32.1%。其中雲南1483個,四川1567個,貴州2395個,西藏8個,重慶1316個。
能源礦產主要指煤炭。分布在貴州西部地區,其次是渝西、滇東北、四川盆地、川東南和川西南攀枝花地區。重要的煤礦企業有水城煤礦、六枝煤礦、盤縣煤礦、遵義煤礦、安順煤礦、天府煤礦、永榮煤礦、松藻煤礦、南桐煤礦、中梁山煤礦、昭通煤礦、宣威煤礦、富源煤礦、小龍潭煤礦、一平浪煤礦、曲靖煤礦、廣旺煤礦、芙蓉煤礦、寶頂煤礦等,其他小型煤礦企業星羅棋布。
能源礦山主要為井下開采,采空區范圍較大,易造成地面塌陷、地裂縫等地質災害,同時疏乾地表水,造成用水困難。同時,在煤礦開采中有大量的煤矸石堆放,降水對其淋濾產生大量的硫酸等污染地下水和周圍土壤,其中的硫因蒸發或煤矸石自燃後還會排放H2S,SO2,CO2等各種有害氣體而嚴重污染大氣。大量煤矸石占壓土地,據初步統計,西南地區以能源礦山占壓和破壞的土地面積最多,為121706.49hm2,占總占壓面積的61.2%。煤矸石還易在暴雨季節造成滑坡、泥石流地質災害。能源礦山礦坑突水亦比較嚴重。西南地區能源礦山環境地質問題比較突出的是重慶市和貴州省,其次是四川省和雲南省,再次是西藏。重慶市發生的254次礦山地質災害中能源礦山就有230次,占總災數的90.6%,直接經濟損失3.68億元,占總損失的96.08%,死亡人數118人,占總死亡人口數的90.8%。重慶市各類礦山地質災害中損失最大的亦是能源礦山的礦坑突水,僅2002年6月13日南桐煤礦發生礦坑突水直接經濟損失達2億元,占重慶市總損失的52.2%。
(一)能源礦山地質災害
1.能源礦山地面塌陷、沉降、地裂縫地質災害
能源礦山地面塌陷主要與采空區有關。國有煤礦山如重慶松藻南桐煤礦、貴州六盤水煤礦采深多數在150m以下,大面積的采空區地表發生沉降、拉張變形和塌陷嚴重,影響和破壞了地面建築和道路設施,造成很大的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
(1)重慶松藻南桐煤礦山地面塌陷
1)基本概況。據《重慶市礦山地質環境調查與評估報告》資料,松藻、南桐礦區共有塌陷坑30處,分布面積約2.5km2,主要分布於松藻、南桐礦區的采空范圍內,發育於碳酸鹽岩分布區。
塌陷在地表變形表現為塌陷坑、沉降和開裂3種形式。
區內塌陷坑的平面形態以橢圓形和似圓形為主,個別為長條形,規模3~200m2不等,剖面形態以下小上大的柱狀和漏斗狀為主,其柱面傾角(與圍岩的接觸面,含漏斗面)多在60°~80°之間,部分為40°~50°。塌陷深度數米至數十米不等,一般在十餘米。如南桐礦區的水井灣煤廠塌陷,最大直徑200m,最大塌陷深度30m,20餘戶村民被迫搬遷。塌陷區深部為硯石台煤礦采空區。
地面沉降是繼塌陷區之後形成的,具有影響范圍廣、分布面積大的特點。沉降形態多數似鍋狀或碟狀,下降幅度數厘米,沉降區內開裂、塌陷分布普遍,數量較多,典型的如重慶南桐化工廠,整個工廠大多位於沉降區內,其車間、辦公樓、圍牆、地面等開裂、塌陷隨處可見,損失巨大。
地面開裂是塌陷和沉降的伴生產物,涉及范圍更廣、數量更多,其形狀為直線形、弧形或封閉形,多分布在塌陷區范圍,開裂長度3~130m,裂縫寬1.5~40cm,裂口面陡傾,傾角80°~90°,傾向一般指向塌陷中心。除前述的南桐化工廠外,區內的松藻礦務局打通煤礦第一礦渣場附近的裂縫帶,亦屬典型塌陷引起的地面開裂。
塌陷坑、沉降、裂縫這3種礦山地質災害具有密切的內在聯系,表現為塌陷坑、裂縫發生在沉降區內,而裂縫又是圍繞著沉降中心或塌陷坑呈弧形展布,塌陷坑則位於沉降區的中心。
2)危害性。重慶市煤礦塌陷區主要涉及萬盛區、綦江縣、南川市3個區(縣),受災居民23147戶,60268人,住宅面積1368139m2;沉陷影響學校32所,面積12411m2;影響醫院10所,面積32652m2;毀壞道路149.13km;毀壞供水管道487.02km,水池、水庫342座,泵房16座。
3)成因分析。①地下水疏干引起的地面塌陷。礦山可溶岩地區存在岩溶洞穴或溶蝕裂隙,地下水在疏乾的過程中,水位不斷降低,水動力條件逐漸改變,從而使地下水對上覆土體的浮托減小,水力坡度增加,水流速度加快,水的搬運侵蝕作用加強。疏干初期溶洞充填物在地下水的侵蝕、搬運作用下被帶走,擴展了水流通道;隨之其上覆土體在潛蝕、侵蝕作用下垮塌、流失而形成拱形崩落和隱伏土洞;土洞不斷向上擴展,使上覆土體在自重壓力超過洞體的極限抗壓、抗剪強度時,地面則沉降、開裂並發展成為塌陷。②采空區破壞形成的地面塌陷。地下開采形成的采空區主要由保安柱支撐其上覆岩體的重量,如果保安柱設計合理,則整個保安柱系統和井巷是穩定的,如果設計尺寸偏小,或在某一長期承載過程中由於風化、地震及累進性破壞等必然性偶然因素的影響,使保安柱中的應力超過其極限承載能力,則該保安柱將首先破壞,並帶動其他保安柱累進性遭到破壞,其結果必將導致整個預留礦柱系統的破壞,從而進一步塌落導致地表形成塌陷。
當采空區的保安柱系統累進破壞達到60%以上,采空區頂板即發生冒落。冒落形成的塌陷范圍一般比采空區大,開采水平煤層形成的塌陷坑多和采空區相對稱,即塌陷中心即為采空中心;而開采傾斜煤層時,塌陷坑向下山方向偏移,在垂直走向的斷面上,塌陷與采空區的位置互不對稱。這一特點應引起安全防範重視。
(2)貴州省六枝、盤縣、水城煤礦山地面沉降
1)基本特徵。能源礦山采空區地面沉降是貴州省西部煤炭資源分布區發生的較為普遍的一種礦山地質災害。該區地面沉降55處,其中中型1處,占總數的1.82%,其餘均為小型,占總數的98.18%。
2)危害及損失情況。根據對盤縣、水城、六枝三大煤電集團下屬19個煤礦采空區地面沉降破壞情況資料(表3-17)(徐文等,2006),19個煤礦的地面沉降共破壞耕地28.50km2、林地4.36km2,破壞各類公路418km,造成310多個村寨或城鎮房屋子開裂,直接經濟損失約5.78億元。
3)礦山采空區地面沉降成因分析。礦山采空區地面沉降是在井下開采過程中,使礦層采空區周圍岩體中原始應力平衡狀態遭到破壞,在應力重新分布達到新的平衡狀態過程中,礦層頂板發生了變形、下沉、垮塌、移動,這些變化波及地面,導致地面出現了地裂縫、地面沉降,並引起山體崩塌、滑坡、水源枯竭,嚴重地破壞了礦山的土地資源。
2.能源礦山滑坡地質災害
能源礦山的滑坡常與煤矸石堆放不當有關,如重慶東林煤礦、貴州西部煤礦山,碎石、煤粉堆積高達200m,體積達100×104m3,長期日曬雨淋,含水量增高,重量增大,內聚力和內摩擦力減少,造成堆積體穩定性破壞形成滑坡。這類滑坡在黔西地區有30多個。另一部分滑坡與斜坡坡腳失穩有關,如四川南部敘永地區太平村等地小煤礦常形成此類滑坡。一般以中小型為主,大型較少。
表3-17 盤縣、水城、六枝三大煤電集團煤礦山採煤沉降區面積統計
(1)重慶市南桐東林煤礦矸石山滑坡
1)基本概況。南桐礦業有限責任公司東林煤礦位於重慶市萬盛區萬東鎮新華村胡家溝社區,中心地理坐標;東經106°54′,北緯28°58′,高程約310m,為市屬國有煤礦。該礦建於1958年,1964年4月正式投產,現已成為西南地區最大的主焦煤礦山之一,其產品主要供應重慶鋼鐵集團公司。
礦山主要開采魚東井田主幹構造龍骨溪復式背斜北西翼的次級褶皺——甘家坪向斜軸至貓岩背斜之間的二疊系龍潭煤組(P2)的K1(6#)、K2(5#)、K3(4#)煤層,+340~-100m標高范圍內探明儲量1782.2×104t,累計開采儲量1427.5×104t,現保有儲量354.7×104t。-100~-600m標高范圍內尚有保有探明儲量2818×104t。礦井開拓方式為豎井+暗斜井,中央對角式通風,礦井設計生產能力為45×104t/a,2004年核定生產能力為30×104t/a。煤礦現有職工2363人,居民7124人(任幼蓉等,2006)。
礦井現開采水平在-36m標高處,采空區面積達1.86km2,矸石堆積於主井西南側500m的東林矸石山,中心地理坐標:X=3202950,Y=36395920,矸石通過運輸大巷、提升斜坡提運到矸石山。該矸石山堆積43年,佔地面積近7×104m2,堆積高程400~330m,堆積最大高差達22m(照片3-1),堆積矸石總量為100×104t。
2)危害性。2004年6月5日下午13時55分左右,東林煤礦矸石山發生滑坡,形成矸石流,見照片3-2和照片3-3,摧毀房屋14棟,造成15人死亡,3人受傷,6人失蹤;2005年10月25日上午7時40分左右,東林煤礦矸石山再次發生垮塌,一名上學路過的小學女生被埋身亡。隨著矸石的進一步堆放,矸石山可能再次滑坡或形成矸石流,再次威脅到附近17戶58人的安全,且影響胡家溝至甘家坪公路的正常使用,地表水流經矸石山後形成污水,對下游農田、溪流造成嚴重污染。
照片3-1 重慶南桐東林煤礦矸石山
照片3-2 重慶南桐東林矸石山滑坡現場
照片3-3 重慶南桐東林矸石山滑坡泥土將山下的魚塘填埋
3)成因分析。①自然因素。東林矸石山兩次滑坡均是在連續降雨後產生的,因此降雨是滑坡形成的主要誘發因素。②人為因素。矸石堆放不合理,超過原設計堆放量,而且存在安全隱患後未得到及時治理。
(2)四川省敘永震東鄉太平村煤礦滑坡地質災害
四川省瀘州市敘永縣震東鄉太平村有多個鄉鎮小煤礦在進行井下開采。因采空區頂板斜坡變形,於1999年7月16日下午4時發生滑坡(圖3-4),滑坡體積53×104m3,4人死亡、3人受傷,7戶村民房屋完全掩埋,6戶遭破壞(李永貴等,2006)。該滑坡發生前地面有一定變形特徵,該市地質環境監測站調查中發現了危險,向該村村民進行了宣傳和抗災動員,並加強了監測。因此,滑坡發生前大多數人都採取了避讓的辦法,減少了傷亡損失。
圖3-4 四川敘永縣震東鄉太村礦山7.16滑坡剖面圖
(據李永貴,2006)
1—泥岩;2—黃鐵礦泥岩;3—砂質泥岩;4—泥質粉砂岩;5—粉砂岩;6—石灰岩;7—鮞狀灰岩;8—生物灰岩;9—滑坡堆積物;10—下三疊統飛仙關組二段;11—下三疊統飛仙關組一段;12—上二疊統長興組;13—上二疊統樂平組;14—下二疊統茅口組;15—上煤層代號;16—下煤層代號;17—原地面線;18—滑坡滑動後地面線;19—滑坡滑動推測線
3.能源礦山泥石流地質災害
能源礦山泥石流的形成常與煤矸石的大量堆放有關,加之地形地貌條件和暴雨,形成泥石流地質災害。重慶、四川、貴州時有發生。成都市天宮廟煤礦區泥石流災害較突出:
(1)泥石流危害
1998年9月17日凌晨3時左右,由於普降暴雨,位於大邑縣以西20km的天宮廟鎮煤礦區陽溝、肖溝、小龍溪、栗子坪等礦段暴發了泥石流,導致公路、橋梁被毀,交通、供電中斷,十多間房屋沖毀,礦區大量機電設備等物資失蹤,礦井被淹停產等,僅邖江煤礦直接經濟損失就達100萬元以上;另外,泥石流導致附近居住的農民3人失蹤,1人死亡,十多間房屋不同程度毀壞,大量牲畜失蹤等,各溪溝泥石流損失的情況詳見表3-18。
(2)形成條件
泥石流的形成除與暴雨有關外,還與該地的地形、地貌及固體物源密切相關。
1)地形地貌條件。陽溝位於天宮廟鎮西,為常年流水溝谷,陽天礦段河谷寬20m,至溝源方向,河谷漸窄至數米,溝源高程1580m、溝口高程760m,陽溝總長約6km,河床縱坡降136.7%;在中崗(陽溝礦)附近發育一支溝,溝長1.35km,溝床縱坡降214.8%,造成人員傷亡主要在該溝谷段。中崗段溝床縱坡降6.77%。中崗至溝源段為該泥石流形成區,中崗—近河口公路橋段為流通區,溝谷突然變寬,流水變緩,泥石流攜帶巨石在此處沉積,形成堆積區,礫石具一定程度的定向排列,堆積物以灰色岩屑砂岩、角礫岩為主,粒徑一般大於30cm,大者可達1.2m,堆積物寬30餘m,長約150m,厚4~5m,似長條形。河谷兩側谷坡植被良好,坡度35°~50°。陽溝有國營邖江煤礦陽大、陽溝礦及地方聯礦,另有眾多小煤窯分布此地。
表3-18 成都市天宮廟煤礦泥石流造成的災害情況
肖溝位於天宮廟鎮西北約3km處,溝長約1.5km,溝口高程870m,溝源至溝口總落差430m,溝床縱坡降28.67%,七星礦位於肖溝,溝口附近分布許多建築物,公路從溝口通過,其下修有一寬3.8m、高4.0m的涵洞,為常年流水溝,附近谷坡植被良好,坡度35°~40°。
小龍溪位於天宮廟鎮西北約1.5km處,溝總長約3km,溝口高程790m,溝源至溝口總落差430m,溝床縱坡降14.33%,溝谷狹窄,河口附近變寬。山坡植被好,坡度40°~50°。
栗子坪礦泥石流溝為一沖溝,主溝長100餘m,溝深1.5m左右,溝寬1.0m左右,溝源處有2條岔溝,時有流水,溝床坡度12°,溝源、溝側堆積大量小煤窯煤矸石。溝口、溝側建築物密布,溝水從溝口公路涵洞通過。
2)固體物源。泥石流所處地層主要是三疊系須家河組,由灰色岩屑砂岩及砂質泥頁岩互層,夾煤層。岩層軟硬相間,位於背斜核部,伴生斷裂發育,盡管溝穀穀坡植被良好,但谷坡表層崩、坡積物分布普遍,導致溝口泥石流堆積物有岩屑砂岩顯現;另外近十多年來,地方鄉鎮企業迅猛發展,天宮廟煤礦區除分布有地方煤礦外,尚有許多小煤窯亂采濫挖,煤矸石隨意堆放,為泥石流的發生提供了重要物源。栗子坪礦泥石流固體物質絕大部分為煤矸石,陽溝左岸谷坡有2處沖溝形成的小型泥石流,其物源主要也為煤矸石。在該溝中部,地方聯礦對面721煤礦,煤矸石堆積方量在2500m3左右,因岸坡腳被淘蝕,煤矸石堆積及坡積物順坡下滑形成泥石流。
綜上所述,泥石流的形成與自然因素有關,也與人為因素(采礦廢渣亂堆放)密切相關。
4.能源礦山崩塌地質災害
西南地區能源礦山崩塌地質災害突發性強,不易防範,危害性大。一般在不利的地質環境采礦易造成崩塌地質災害。主要分布在重慶西部、四川南部、貴州西部地區。
(1)貴州西部煤礦山崩塌地質災害
貴州西部產煤區,地形切割強烈,相對高差一般300~500m,河谷沿岸切割可達700~1000m,特別是有些峽谷地段,岩壁陡立,使崩塌的形成具備了有利條件。而這種陡峻的山坡一般是坡體中、上部為硬質岩層,中、下部為軟質岩層,煤一般產於下部的軟質岩中,采礦進一步破壞了山體的穩定性,上覆岩體失去支撐,沿自身垂直方向產生卸荷掉塊形成崩塌。
1)貴州納雍縣鬃嶺鎮左家營村崩塌。2004年12月3日發生的特大型崩塌地質災害,38人死亡,失蹤6人,13人受傷。崩塌點位於岩腳組後山陡崖上,坐標為東經105°14′09″,北緯26°42′50″,高程2120m。崩塌發生後,調查發現崩塌點一帶陡崖上仍有3處明顯危岩體,總規模3萬余m3,可能產生再次崩塌。坡腳堆積體在強降雨或陡崖上方再次發生崩塌等沖擊因素作用下,易發生滑坡泥石流災害,將直接威脅其下部岩腳組54戶280人、新房子組部分村民59戶200人及孫曉煤礦、左家營煤礦人員的生命財產安全。
2)2001年7月17日21時20分左右,貴州習水縣仙源鎮福硐村萬金二礦發生山體崩塌,崩塌體約5000m3,造成2人死亡,8人失蹤,2人受傷,毀房2棟。該崩塌的形成是在岩體處於不穩定的自然狀態下,由於採煤活動誘發。崩塌體位於河谷沖刷形成的陡岸地段,高40餘m,下部為泥頁岩構成的軟弱基座(產煤),其上岩石節理裂隙發育,岩石被分割成塊體狀,地下水沿裂隙的活動,加強了溶蝕風化,採煤放炮活動及運煤重車的震動,導致岩體失穩崩塌。
3)2001年5月29日15時20分,貴州興義市雄武鄉木咱村3組和4組發生岩體崩塌。崩塌堆積體達90×104m3,淹埋6戶7棟居民樓、2輛東風汽車,近13.33hm2農田被毀,10人死亡,2人重傷,3人輕傷。崩塌段陡崖高200餘m,反向坡下台地1720~1780m高程內分布眾多煤井,開采時間長,開采深度延伸1000餘m,采空區較大,頂板已發生崩塌,採煤放炮破壞了岩體強度和完整性,導致陡崖軟質基座不穩定,在重力及暴雨共同作用下陡崖發生崩塌。
(2)重慶市雞冠嶺煤礦山崩塌地質災害
1)基本概況。雞冠嶺崩塌位於武隆縣興順鄉,烏江左岸陡斜坡地帶。該區地貌屬構造剝蝕低山地貌,地形為下陡上緩的折線形斜坡,下部斜坡坡角57°,上部為40°~85°。烏江橫切構造及地層,形成深切「V」字形峽谷,相對高差約300m。該區出露地層為古生界二疊系,下部為龍潭組(P2l)深灰色頁岩、顆粒砂岩、鈣質頁岩、灰色頁岩夾薄煤層。上部為長興組(P2c)深灰色、灰白色、青灰色灰岩,含燧石結核,局部含硅質層。岩層產狀316°∠72°。該區構造強烈,地層褶曲很多。基岩裸露,植被較少,第四系殘坡積層厚度小,分布零星。原鄉鎮企業興隆煤礦位於斜坡中段。
雞冠嶺崩塌發生於1994年4月30日,體積約400×104m3,見照片3-4,大量崩石堆於斜坡上,少量入烏江形成亂石壩,造成了近10m高的水位落差,激浪高1~5m。7月4日暴雨後斜坡上的堆石又大部發生塌滑,部分入江形成第2道亂石壩(任幼蓉等,2006)。
2)成因分析。該崩塌主要是由於原鄉鎮企業興隆煤礦在地質條件復雜的雞冠嶺背斜上盲目採煤引起的,降雨也是誘發因素之一。
5.能源礦山礦坑突水地質災害
照片3-4 重慶雞冠嶺崩塌全貌
西南地區礦坑突水121次,主要發生在能源礦山。由於礦體位於地下水位以下,在掘進或開采過程中掘穿隔水頂底板,或打通原采礦積水老硐,或位於河流附近,受斷層帶影響及支護不力導致頂板隔水層變形、冒落而引起河流漏水等原因造成。礦坑突水的主要危害是淹井,影響礦區生產、威脅井下人員安全,有些場合還會造成地表河流斷流。區內能源礦山礦坑突水地質災害比較突出。
(1)重慶市煤礦山礦坑突水地質災害
2003年9月10日8時30分,重慶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涌洞鄉川河煤礦四門二井+960m水平下山南大巷掘進工作面320m處,發生一起特大礦坑突水事故,18人死亡,直接經濟損失85.6萬元。
2004年6月13日,南桐礦務局南桐礦發生穿水事故,井下進水近500×104m3,南桐礦、魚田堡礦、東林礦相繼被淹,死亡3人,直接損失近2億元,2萬職工拿基本生活費,4萬家屬拿社會救濟金,設計生產能力60×104t/a的魚田堡礦至2006年2月還被淹沒,無法恢復生產。
(2)貴州能源礦山礦坑突水地質災害
2004年9月到2005年1月,在4個多月時間里,貴州省連續發生3次大的礦坑突水事故:2004年9月5日,赫章縣媽姑鎮六合煤礦發生礦山突水事故,死亡10人;2004年12月12日,思南縣許家壩鎮天池煤礦發生特大礦山突水事故,死亡36人;2005年1月16日,德江縣聯興煤礦發生礦山突水事故,死亡7人。這些礦山地質災害都與不合理開采有關。
(二)能源礦山環境污染
西南地區能源礦山的污染主要表現在水污染和空氣污染。
1.能源礦山水污染
水污染以煤礦水和矸子山的淋濾水污染尤為突出。廢水中的污染物主要有懸浮物、石油類、硫化物、氧化物、揮發分、六價鉻、砷、鉛、汞、鎘等。較嚴重的礦山有重慶南桐煤礦、攀枝花煤礦、川南芙蓉煤礦等。
(1)重慶煤礦水污染問題
重慶市南桐礦務局電廠和南川南平煤礦焦化廠污染相當嚴重,該區12條河流有11條遭到污染,污染的河水在補給地下水時,又重復性污染地下水。據地下水監測資料,南桐片區岩溶水監測點的超標項目達8個之多。其中總硬度超標66.7%,總礦化度超標33.3%,總鐵超標100%,氟超標66.7%,錳超標100%,硫酸鹽超標66.7%,細菌總數超標100%,大腸菌群超標100%。
重慶市榮昌縣五星洗煤廠的洗煤廢水懸浮物濃度大,含大量岩粉、煤粉,尾礦未經處理直接排入瀨溪河一級支流,嚴重污染瀨溪河。致使高池村1000多人生活、生產用水受到污染,嚴重影響了當地村民的身體健康,肚大、肝癌等發病率遠高於其他地方。
(2)攀枝花煤業集團公司煤礦山水污染
攀枝花煤業集團公司包括大寶鼎、小寶鼎、太平及花山煤礦以及精煤廠(洗煤廠),形成分布於金沙江兩岸的採煤、洗煤一條龍聯合企業。礦山采出的煤通過纜車送到洗煤廠,洗煤廠洗好的煤通過火車運至攀鋼焦煤廠,廢渣又通過纜車輸運至南岸礦區的矸石堆。江邊有污水處理廠。該集團公司4個煤礦年產礦坑水2238.07×104m3,年處理量為2185.88×104m3,年循環使用量為1945.78×104m3,循環利用率達86.9%。該精煤廠(洗煤廠)是國家環保先進企業,循環水(閉路)達一級,廠內未見任何生產廢水排出。但采礦區仍見黑乎乎的廢水流入金沙江,經取樣分析水質為SO4·HCO3Mg·Ca型,除固體懸浮物質太多外,可溶性固體總量也達1077.5g/L,排放廢水嚴重超標,這些廢水與礦坑排水,特別是小型個體礦山排水密切相關。另外,摩梭河水在流經太平和花山礦區之後,其水中的NO2、總硬度、可溶性總固體、耗氧量、Mn等化學組分均由以前的未超標而變成超標,含量增加0.75倍至111倍。
(3)四川芙蓉煤礦區水污染
芙蓉煤礦區年產礦坑水約1500×104t,其中4家國有礦山年產礦坑水922.57×104t,小型民營礦山年產礦坑水577.43×104t。國營礦山年治理礦坑水554×104t,占年產礦坑水的60%。民營礦山年利用礦坑水約9.3×104t,占年產礦坑水的1.7%。
經四川地質環境監測總站實地調查及采水樣分析表明,國有礦山中芙蓉煤礦、白皎煤礦、杉木樹煤礦3家礦山雖有礦坑水循環利用處理系統,但因未全部處理,加之周邊有未經處理排放的眾多小型民營礦山,水中的硫酸根(SO2-4)含量仍超過了最大允許排放標准600mg/L;芙蓉礦務局紅衛煤礦因礦坑水為地下水,經部分處理後達到排放標准,可作為農灌利用。其餘小型民營礦山均為未處理排放,故大多數水質的硫酸根(SO2-4)均超過了最大允許排放標准600mg/L,水中的鈣離子(Ca2+)含量也超過了最大允許排放標准200mg/L,更有甚者如高縣芙蓉山和大灣煤礦所排礦坑水中不但硫酸根(SO2-4)、鈣離子(Ca2+)含量超過最大允許排放標准,而且水中鎂離子(Mg2+)含量也超過了最大允許排放標准,並形成酸性水,pH值在3.6~5.2之間,總硬度達223.1~393.1mg/L(以CaCO3計),對地表水造成嚴重污染(照片3-5)(李永貴等,2004)。
照片3-5 四川芙蓉煤礦不規范的矸石廢水排放現場
(4)貴州西部高硫煤礦山水污染
貴州西部織金縣高硫煤層礦山廣泛分布有含硫酸亞鐵和硫酸的水,當地群眾稱這種水叫「銹水」。流經織金縣城的織金河已被「銹水」污染,全縣水田中「銹水」田面積佔10.5%,占低產水田面積的42.7%。隨著民營煤礦的發展,銹水污染面積還在擴大,許多良田大幅度減產,甚至顆粒不收。當稻田酸度大,pH值小於4.5時,稻苗就出現病態,pH值小於3.5時稻苗就會死亡。織金縣鳳凰片區煤礦山排水酸度最低時pH值小於2.5,受其污染有長達數千米的河流pH值小於4.5(王慧,2004),引用此河水灌溉的農田深受危害。「銹水」中還含重金屬可進入食物鏈,危害人體健康。
2.能源礦山空氣污染
能源礦山的空氣污染亦相當突出,已造成氟中毒、砷中毒,傷害人體健康。
空氣污染較嚴重的地方主要在貴州西部,如盤江煤電集團老屋基礦、水礦集團汪家寨礦6座煤矸石山都產生過自燃,自燃時間長達10年之久,產生了大量的SO2,H2S,CO2和F等有毒有害氣體;六盤水市數以千計的煤炭煉焦廠,產生了大量有毒有害氣體,造成空氣嚴重污染。
貴州西南部煤層含砷和氟,礦山開采出來的煤經燃燒,砷和氟進入空氣,污染環境造成人體砷中毒和氟中毒,形勢相當嚴峻。據貴州疾控中心資料,貴州有1000萬氟斑牙患者,64萬氟骨病人;以縣為單位,氟中毒的人口1900萬,約占貴州人口的一半。據貴陽地化所調查,煤炭中的氟含量為598mg/kg,土壤中的氟含量為903mg/kg,用煤炭烤過的玉米、辣椒等農作物含氟量超過國家標准幾十倍甚至數百倍,氟污染相當嚴重。
空氣中砷可以通過皮膚、呼吸道、消化道進入人體。貴州織金縣交樂鄉小煤窯採的煤含砷量相當高,因敞爐方式取暖、烘乾糧食,造成人體中毒。自1976年以來,確診慢性砷中毒患者至少有3000例。
氟中毒和砷中毒不僅僅是個醫療問題,也是個經濟社會問題。2006年中央撥專款2400萬元和12萬元爐灶給貴州用於治療地方病。
2003年12月23日,重慶市開縣的一口天然氣礦井發生井噴,大量硫化氫氣體污染幾十平方千米,數十人死亡,直接經濟損失在億元以上。
(三)能源礦山對土地資源的占壓破壞
西南地區以能源礦山占壓和破壞土地面積最多,為121706.49hm2,占各類礦山總占壓面積的61.2%。其中又以四川能源礦山占壓土地面積最大,為68251.00hm2,佔西南地區能源礦山總占壓面積的56.1%。其次是貴州占壓面積28606hm2,雲南15908.66hm2,重慶7697.7hm2,西藏1245.13hm2。
西南地區能源礦山主要分布於四川盆地及盆周山地、黔西、渝西、滇東北地區,主要為煤礦山,以井下開采為主,采場佔地面積相對較小,但固體廢棄物及地面塌陷區佔地面積較大。
四川攀枝花寶鼎煤礦,包括大寶鼎、小寶鼎、太平及花山4個國有大、中型煤礦山和數十個民營礦山,佔地面積達80km2。
貴州省煤炭資源豐富,從20世紀60年代起就大規模開采,到現在排放的煤矸石已堆積如山,目前僅六盤水市境內的六枝特區、鍾山區、水城縣、盤縣特區堆成的大型煤矸石山就有30餘座,堆放高度達80餘m,最高的達200餘m,現在煤矸石堆積量已達9500×104t,佔地面積233.31餘hm2,如盤江煤電集團所屬的大型煤矸石山就有7座,佔地面積66.66餘hm2,水礦集團所屬大型煤矸石山9座,佔地面積已達171.72hm2,根據生產礦井排矸量為煤的20%,洗煤排矸量為原煤的25%,按這一排矸系數計算,加上隨著生產能力的提高,可以預測區內的煤矸石佔地面積將不斷增加。因煤矸石結構鬆散,穩定性差,遇持續強降雨時,還易產生滑坡、泥石流地質災害。
重慶市中梁山煤礦從1959年投產至今已47年,佔地面積達10×104m2。其中位於礦區南部華岩鎮石堰村三社的煤矸石山,佔地面積為4.6×104m2;位於礦區北部華岩鎮共和村六社的煤矸石山,佔地面積約5.4×104m2(照片3-6),影響了農業經濟的發展。
照片3-6 重慶中梁山煤電有限公司北煤矸石山
㈧ 中國日新月華的改變
建國60年來,我國的城市社會經濟建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城市化進程快速推進,城市發展布局和結構日趨合理,城市經濟在國民經濟中重要作用日益顯著。城市建設日新月異,城市居民生活質量和生活環境得到極大改善。
一、城市化進程快速推進
建國60年,我國城市化水平大幅提高,城市個數由建國前的132個增加到2008年的655個,城市化水平由1949年的7.3%提高到2008年的45.68%。城市化進程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
(一)城市化起步階段(1949年―1957年)
1949年,新中國剛成立時,全國僅有城市132個,城市市區人口3949萬人,城市市區人口佔全國總人口比重7.3%。在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隨著156項重點工程的啟動和推進,出現了一批新的工礦城市,如紡織機械工業城市榆次;煤炭新城雞西、雙鴨山、焦作、平頂山、鶴壁等;鋼鐵新城馬鞍山;石油新城玉門等。還完善了一批老城,擴建了武漢、成都、太原、西安、洛陽、蘭州等工業占優勢城市,發展了鞍山、本溪、齊齊哈爾等中等城市和哈爾濱、長春等大城市。到1957年末,我國城市發展到176個,比1949年增長33.3%,平均每年增長10%;城市市區人口增加到7077.27萬人,比1949年增長79.2%,平均每年增長19.9%。城市市區人口佔全國人口的比重提高到10.9%,比1949年增加3.3個百分點。
(二)城市化波動較大階段(1958年―1965年)
第二個五年計劃時期,城市的發展同國民經濟的巨大振動一樣,也呈現由擴大到緊縮的變化。在三年「大躍進」後,我國城市數量由1957年176個增加到1961年的208個,增長18.2%;城市人口由7077.27萬人增加到10132.47萬人,增長43.2%;城市市區人口佔全國總人口比重由10.9%提高到15.4%。1962年開始的國民經濟調整時期,又被迫撤銷了一大批城市,到1965年,全國擁有城市168個,與1961年相比,減少40個,下降20%,主要原因,一是將「一五」時期以來設置的市恢復到縣的建制;二是將一部分地級市降為縣級市,停緩建大批建設項目,動員2500萬左右職工回農村,城市市區人口由1961年的10132.47萬人下降到8857.62萬人,下降12.6%;城市市區人口的比重由15.4%下降至12.2%。
(三)城市化停滯發展階段(1966年―1978年)
1966年開始的文化大革命,使得我國國民經濟長期徘徊不前,相應的城市發展也十分緩慢,城市化進程受阻。1966年到1978年十二年間,全國僅增加城市26個,平均每年只增加2個,1978年城鎮人口(居住在城鎮地區半年及以上的人口)為17245萬人,城市化率(城鎮人口佔全國總人口的比重)17.92%。
(四)城市化快速發展階段(1979年―1991年)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隨著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實施,我國城市的建設與發展同國民經濟一樣進入了生機旺盛的時期。從八十年代起,城市經濟體制改革陸續展開,特別是進入90年代以後,小城鎮發展戰略的實施、經濟開發區的普遍建立以及鄉鎮企業的興起,帶動了城市化水平的高速發展。城市經濟輻射面增強,城市的中心作用得到進一步發揮,多年來的城鄉分割被打破。1979年到1991年的十二年間,全國共新增加城市286個,相當於前三十年增加數的4.7倍,平均每年新增15個城市。到1991年末,城鎮人口增加到31203萬人,比1978年增長80.9%,平均每年增長5.8%。城市化率達到26.94%,比1978年提高9個百分點。
(五)城市化穩定發展階段(1992年―2008年)
黨的十四大明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總目標,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城市作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中心,其地位和作用得到前所未有的認識和重視。2002年11月黨的十六大明確提出「要逐步提高城市化水平,堅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走中國特色的城市化道路」,從此,揭開了我國城鎮建設發展的新篇章,城市化與城市發展空前活躍。到2008年底,全國城市總數達到655個,比1991年增加176個,增長36.7%,平均年增加11個。城鎮人口比1991年增加90.3%,平均每年增長5.6%。城市化率提高到45.68%,比1991年提高19個百分點。
二、城市發展布局和結構日趨合理
(一)城市規模不斷擴大,結構日趨合理
解放初期,大城市寥寥無幾,1949年在132個城市中100萬人口以上城市僅有10個,佔7.6%。在1949-1978年的城市發展過程中,一方面原有的城市規模在不斷擴大,大中城市的數量不斷增多;另一方面在大中城市發展的同時,由於城鄉的分隔,商品經濟的萎縮,勞動密集的小型工業發展不足,新形成的小城市的數量卻不多。形成了城市結構頭重腳輕的格局。小城市和小城鎮的發展不足,成為城市化進程的嚴重障礙。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小城鎮發展呈現新局面,小城鎮數量迅速增長。1978年全國僅有建制鎮2173個,且以縣城關鎮和工礦鎮為主。2008年末全國共有建制鎮19234個,比1978年增加17061個。新建的建制鎮大多由原鄉建制發展而來,是分布廣泛的鄉村中心,並正在發展成為以農業服務、商貿旅遊、工礦開發等多種產業為依託的、各具特色的新型小城鎮。與農村工業化的發展相伴生的小城鎮發展打破了城鄉分割的體制,推動了我國城鎮化發展。2008年全國城鎮人口達6.07億人,城鎮人口占總人口比重為45.68%,比1978年提高了28個百分點。小城鎮人口占城鎮總人口的比重由1978年的20%上升到45%以上,2007年全國建制鎮建成區面積2.8萬平方公里,人口密度5459人/平方公里,小城鎮聚集效應逐步顯現。
科學的城市發展戰略的實施,使得我國的城市發展結構日趨合理。2008年在655個城市中,市區總人口100萬以上人口城市達122個,佔18.6%;50-100萬人口城市達118個,佔18%;50萬以下人口城市達415個,佔63.4%。詳見下表:
城市
1949年
1978年
1978年比1949年增加(個)
2008年
2008年比1978年增加(個)
城市合計
132
193
61
655
462
200萬以上人口
3
10
7
41
31
100-200萬
7
19
12
81
62
50-100萬
6
35
29
118
83
20-50萬
32
80
48
151
71
20萬以下
84
49
-35
264
215
註:人口規模的劃分以城市市區總人口為標准。
(二)城市地域分布不斷改善
舊中國,工農業生產非常落後,經濟發展很不平衡,工業主要偏集在東部沿海地區,城市和城市人口也相應偏集分布在沿海地區。東部沿海地區的城市數量佔全國城市總數的52.3%,城市人口佔全部城市人口的69%。建國後,為了改變這種狀況,國家大力加強了內地經濟建設,不僅有計劃地對原有城市進行社會主義改造,而且有計劃的配合重點工程項目建設,進行包頭―呼和浩特地區,西安―寶雞地區,蘭州地區、西寧地區、張掖―玉門地區、三峽地區、襄樊地區、湘中地區、成都地區、昆明地區的區域規劃,1965年開始的三線建設,重點轉向西部地區,鋼鐵工業重點建設攀枝花、酒泉;煤炭工業重點建設貴州省的六枝、水城和盤縣等12個礦區;電力工業重點建設四川的映秀灣、龔咀和夾江;石油工業重點開發四川天然氣等。西部地區出現了攀枝花、六盤水等新城市。內地一批新興工業城市的涌現,初步改變了我國城市和城市人口偏集於東部沿海地區的格局。到1978年底東、中、西部地區城市個數的比例由1957年的1:1:0.4變為1:2.2:0.6;城市人口的比例由1:0.46:0.18變為1:0.69:0.33。
1978年後,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逐步實施,我國城市的發展與經濟建設一樣,也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城市數量激增,城市人口持續上升。特別是東部沿海地區擺脫了徘徊的局面,城市人口佔全國城市人口的比重重新上升,1978年後城市人口重心西移的幅度明顯減弱。1978年到2008年,東部地區新增215個城市,中部地區新增162個,西部地區新增85個。東、中、西部地區城市個數比例為1:0.9:0.4,城市人口的比例為1:0.51:0.27。
城市之間優勢互補,一些特色城市不斷涌現,有的是依託當地自然資源而形成工礦城市,例如大慶市、東營市和克拉瑪依市等是在大慶、勝利、克拉瑪依油田開發過程中成長起來的;有的是在改革開放的政策環境中興起的城市,例如深圳市;有的是以建設新興工業項目發展起來的市,如三門峽市、丹江口市是在三門峽和丹江口水利樞紐建設過程中成長起來的,十堰市是在第二汽車製造廠建設過程中發展起來的,綿陽市是靠電子工業發展起來的;有的是以旅遊業興市,例如安徽的黃山市、張家界市、麗江市等,這些城市的出現標志著我國城市的功能已從單一的政治中心向復合多功能轉變。
(三)城市群發展迅速
城市布局由單一中心向多元中心的轉變是城市現代化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城市布局的重要指導思想。我國經歷了60多年的城市建設,城市發展體系已逐漸走向成熟。以城市,特別是以大城市發展為代表的,城市區域空間為主體發展的新格局日益顯現,一些區域具有區位、資源和產業優勢,已經達到了較高的城市化水平,形成了城市發展相對集中的城市群或都市圈,除原有的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冀、廈泉漳閩南三角地帶外,山東半島城市群、遼中南城市群、中原城市群、長江中游城市群、海峽西岸城市群、川渝城市群和關中城市群也開始出露端倪。由於都市圈、城市群在本質上打破行了行政區的束縛,在一個巨大的城鄉交融的區域內實現經濟社會的整合,極大地縮短了人們在空間上的距離,經濟活動不再局限於某一地區之內。跨地區的產業集團、金融網路和貿易集團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規模發展,從組織結構上確保資本、技術、信息等更加暢通無阻地向全國流動、擴散,成為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支撐點。
在東部沿海地區密集的城市群,聚集的城市人口和經濟總量就已經成為我國的經濟發展的核心。2008年京津冀、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三大都市圈地級及以上城市地區生產總值(包括市轄縣)106242.6億元,佔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地區生產總值(包括市轄縣)的33%;其中,長江三角洲城市地區生產總值53956億元,珠江三角洲城市地區生產總值29745.6億元,京津冀城市地區生產總值22541億元,分別佔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地區生產總值(包括市轄縣)的16.7%、9.2%和7%。2008年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冀地級及以上城市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包括市轄縣)分別為56566元、56000元和37494元。
三、城市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地位日益提高
建國前,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長期處於滯緩狀態,城市經濟的發展相當緩慢。建國後,隨著我國城市化水平的逐步提高,城市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日益顯現。2008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不包括市轄縣)年末總人口37619.3萬人,比1949年增加33670.3萬人,增長8.5倍;2008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總面積(包括市轄縣)469.4萬平方公里,佔全國土地總面積的比重達48.9%。
2008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不包括市轄縣)地區生產總值186279.5億元,佔全國GDP的比重62%,地級及以上城市(不包括市轄縣)地區生產總值超過1000億元的城市43個,其中20個城市超2000億元,依次為上海市、北京市、深圳市、廣州市、天津市、佛山市、杭州市、東莞市、重慶市、南京市、武漢市、沈陽市、大連市、成都市、蘇州市、青島市、無錫市、濟南市、寧波市、哈爾濱市。2008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不包括市轄縣)地方財政預算內收入16892.7億元,佔全國地方財政收入的59%;地方財政預算內支出21296.7億元;佔全國地方財政支出的43.4%。年末金融機構存款余額333639.8億元,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年末余額138543.8億元,分別佔全國的71.6%和63.5%。
城市在保持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以服務業為代表的第三產業得到迅速發展,城市的產業構成實現了的優化升級。2008年全國地級以上城市(不包括市轄縣)第一、二、三產業的增加值分別為5931億元、94343.5億元和86005億元,2008年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的結構比重為3.2:50.6:46.2,與1990年相比,第一產業的比重下降3.4個百分點,第二產業的比重下降了9.8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比重上升13.2個百分點。
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加快和城市商品流通體制的改革,一大批國外商貿集團、跨國商業機構先後在國內城市建立分支機構和代理公司,商業連鎖店、大型百貨超市不斷出現在各城市大街小巷,極大地促進了城市國內外貿易市場的繁榮興旺。2008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不包括市轄縣)限額以上批發零售貿易業企業數達53365個,限額以上批發零售貿易業商品銷售總額140241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8514億元,分別佔全國的77%、49%和63%。
由於我國對外開放的不斷深入,城市的外向型經濟得到迅速發展。2008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不包括市轄縣)港澳台和外商投資工業企業達47568個,工業總產值110868.7億元。分別比1990年增長12倍和173倍。2008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包括市轄縣,海關數)貨物進出口總額25364.4億美元,比1990年增長22倍,佔全國貨物進出口總額的99%。2008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不包括市轄縣)新簽外資項目(合同)數20902個,實際利用外資金額1087億美元;分別是1990年的4倍和16倍。
四、城市功能日漸完善
(一)城市道路交通四通八達
解放前,城市道路設施是極其落後的,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公共電車、汽車比較少見,1949年設有公共交通設施的城市僅有27個,擁有公共汽(電)車2299輛,全年客運總量5.08億人次。當時的道路建設也十分落後,全國城市道路長度只有1.1萬公里,面積8431.6萬平方米,且路面狹窄,質量差,沒有排水設施。「無風三尺土,有雨一街泥」是舊中國城市道路狀況的真實寫照,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很多不便。
新中國成立後,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城鎮居民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這種格局發生了變化。一是城市居民出行的交通方式選擇多元化,更多的自行車「騎手」變成了私家車的「車手」,公交、地鐵、城鐵、計程車極大方便了城市居民的日常出行。2008年我國城鎮居民家庭每百戶家庭擁有家用汽車8.83輛,2008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不包括市轄縣)擁有計程車82萬輛。二是城市交通設施進一步改善。路網建設、公交發展加快,城市交通基礎設施得到較大改善,建成了城市主幹道、次幹道、慢車道、人行道、城市環行線和立交橋等現代化道路交通網路體系,城市交通功能得到迅速提升。2008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道路面積達338795.3萬平方米,比1949年增加335540萬平方米。隨著公交優先發展戰略大力實施,已有230多個城市開辟了公交專用道(路),總長度2357公里。北京西直門、東直門、上海南站、深圳羅湖等一批綜合交通樞紐建成投入使用。現在大都市的道路可謂是生機勃勃,人群涌動,車流穿梭。交通工具也花樣繁多,公交路線增多、設施改善,不僅有普通公交車,還有較為先進的豪華大巴、雙層巴士,車內還安裝了空調、移動電視。計程車招手即是,地鐵、輕軌等新型交通工具出現。人們在繁忙的工作中發現出行的來回行程已縮短,道路也變得越來越通暢,2008年末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不包括市轄縣)實有公共汽(電)車營運車輛31.5萬輛。公交客運總量達559.3億人次。分別比1949年增長150倍和97倍。
(二)郵電通信迅速便捷
解放初期,人們通訊方式只有手搖電話、電報、寄信等。建國後,尤其是改革開放以後,郵電通訊業作為信息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已廣泛地進入中國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成為我國國民經濟基礎產業中發展最快的產業之一。傳統的寄信、發電報和電傳方式,正被E-mail、手機等現代通信手段代替,人際溝通和信息交流變得更快捷、有效。過去,一封信跨越太平洋寄達美國要1個月時間,而今電子郵件只需要幾秒鍾。「網路生活」不再神秘,「上網」不再是一種時髦,而是市民生活、工作的現實需要。電子商務、電子銀行、電子貨幣、網路學校等日益普及,網上訂票、購物、咨詢等服務項目無所不能,極大方便了市民生活。
2008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包括市轄縣)郵電業務收入10863億元,郵(政)電局(所)數達5.1萬處。比1985年增長3.9倍,家用電話、行動電話、IP電話業務發展突飛猛進。城市每百戶擁有固定電話數從1949年的不到1部增加至2008年82部;移動通信網路已經覆蓋了全國絕大多數的市(縣),在城市等重點地區基本實現了全覆蓋,在主要交通干線和旅遊風景區也基本實現了無縫覆蓋,室內覆蓋也有了明顯的改善,大中城市都基本建立了完善的室內覆蓋系統。中國移動公司在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通了漫遊服務,網路無線接通率達到99%以上,簡訊接通率也超過了98.5%,GPRS城市覆蓋率達到了100%。2008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不包括市轄縣)行動電話用戶已達38657萬戶,城市每百戶擁有行動電話機數達172部,國際互聯網用戶達7386萬戶。
(三)城市環境更加優美
解放前,城市建設十分落後,1949年全國只有72個城鎮建有自來水廠,供水管道6589公里,綜合生產能力240.6萬立方米/日;全國只有103個城市有排水設施,排水管道長度6035公里;污水處理廠僅有4座,日處理能力4萬噸;全國有供氣設施的城市9個,年供氣總量最高水平為3970萬立方米,用氣人口26.8萬人;供水、供電、供氣及排水、排污、垃圾處理設施的匱乏,造成城市市容面貌破爛不堪,街道污水橫流、蚊蟲肆虐,臟亂差狀況相當普遍,惡劣的衛生環境嚴重威脅著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建國後,黨和政府提高對城市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視程度,多數城市建立起了「城市政府領導,各部門分工負責,環保部門統一監督管理,公眾積極參與」的工作機制,加大了城市環境衛生整治和各類污染控制的力度,加快了城市生活污水、生活垃圾集中處理等環保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和進度,建成了一大批與城市生產和人民生活密切相關的供排水、煤氣熱力、公共綠化、環境衛生和城市防災等設施,治理改造了北京的龍須溝、上海的肇家浜、南京的秦淮河、天津的牆子河等排水泄水工程,極大地改善了城市居民的工作和生活居住環境,改變了舊中國城市貧窮落後的面貌,城市環境管理與綜合整治工作總體上取得了較大的進展。2008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不包括市轄縣)供水總量達429.3億噸,其中生活用量144.4億噸,用水人口28336萬人。2008年末全國共有城市污水處理廠883座,污水日處理能力8106萬立方米/日,城市污水年處理總量達227億立方米,城市污水處理率70.2%;排水管道長度31.5萬公里,公共廁所11.5萬座,市容環衛專用車輛7.6萬輛。《2008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表明,2008年全國519個報告了空氣質量數據的城市中,達到一級標準的城市21個、二級標準的城市378個、三級標準的城市113個、劣於三級的7個。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的達標比例為71.6%,縣級城市達標比例為85.6%。
發展綠色經濟、倡導綠色文明、推廣綠色生活方式、營造綠色城市環境已成為每個城市發展的首要選擇。2008年末我國城市擁有園林綠地面積174.7萬公頃,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由1949年的2.9%提高到37.4%。從1997年到2006年,國家環境保護總局根據「社會文明昌盛,經濟快速健康發展,環境質量良好,資源合理利用,生態良性循環,城市優美潔靜,基礎設施健全,生活舒適便捷」的標准,先後命名了67個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和5個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區及6個生態城市,13個城市獲國家環保總局頒發的中國人居環境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