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淅川縣的經濟
2014年,全年完成生產總值181億元、公共財政預算收入7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23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639元、農民人均純收入8057元,同比分別增長8.6%、53%、20%、10%和11%。綜合經濟實力繼續位居全市前列。
淅川經濟以農業為主,以建設「辣椒淅川、水上淅川、林果淅川」的特色農業強縣為目標。主導產業為小辣椒、花椒、林果、湖桑、水產、畜牧、林業,特色產品有食用菌、大棗、胡桑、煙葉,著力打造香花小辣椒、丹江魚、淅水鵝、淅川大靈棗四大品牌。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紅薯為主,其次是穀子,大豆,綠豆等粗糧作物;經濟作物有煙葉,辣椒,芝麻,花生,油菜籽等;果樹種類繁多,但具有規模批量生產的不多,主要有大棗,柿子,葡萄,櫻桃,蘋果,梨,紅果,栗子,核桃,杏;中葯材方面,以種植黃姜為主,主要分布區在西簧鄉、寺灣鎮以及老城、荊關、毛堂、大石橋一帶。
2014年,全年新發展茶葉、軟籽石榴、竹子和金銀花等生態產業6萬畝。農旅融合態勢良好,泓森植物園、竹博園、葯聖苑、金戈利生態休閑農庄等精品園規模和水平持續提升,成為生態、經濟「雙贏」的示範。生態造林成效明顯,完成營造林32萬畝,修復消落區生態1.5萬畝,環庫生態隔離帶建設快速推進,猴山省級森林公園獲得批復,林業生態建設繼續保持全省前列。產業化水平不斷提升,全年新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188家、家庭農場80家,趙四鮮桃合作社晉升國家級示範社,「三品一標」認證數量37個、全市第一,源科生物有機小麥基地和京津源大閘蟹分別被授予省級農產品安全示範基地和安全農產品,綠新生物公司被授予「中日韓俄印互貿定點企業」。 參看:淅川縣產業集聚區、淅川新區
明代,淅川五匠六坊等手工業遍布境內;清代,制陶、造紙業相繼興起;民國17年(1928年),大泉寺造槍廠創立,開始半機械化生產。民國30年(1941年),縣興隆紡織廠、裕民鐵工廠和興漢、羅叱、豫華等卷煙廠陸續建成投產,後來由於國共內戰,工廠相繼倒閉。
新中國建立後的80年代淅川以礦產開采和金屬加工為主。近幾年則是以電解鋁、鐵合金冶煉、汽車減振器加工、制葯業為主。因為工業中大多為資源開發型企業,並且污染嚴重,但為了保護水質,該縣關閉了大批污染企業,主力發展「低碳經濟」。淅川正在建設淅川產業集聚區,聚集區位於香花鎮、厚坡鎮和九重鎮境內,該區交通便捷,省道S335貫穿全境,距離焦枝鐵路和二廣高速不足30公里,距南陽機場在100公里以內,寧西鐵路和漢十鐵路連線、內鄧高速均穿境而過;電力供應充裕,現有35KV變電站二座,110KV變電站四座、220KV變電站一座,全區規劃面積19.7平方公里,已建成區面積5.1平方公里。主導產業為新材料、化工產業
2014年,規模以上工業實現產值320億元、增加值70.3億元,工業綜合實力穩居全市第一方陣。淅鋁、淅減入選省百強企業,福森葯業入選省百高企業。圍繞「一縣一業」,重點發展汽車零部件加工產業,全年新增關聯企業10家,總數達到75家,實現行業產值90億元。淅減公司列車減振器通過南車集團評審,轎車減振器正式與賓士汽車配套,步入行業制高點。 明代成化八年(1472年),老城東南創建儒學,明正德年間(1506年至1521年),建立陰陽學(主要教授天文、氣象、地理等知識)和醫學各一所。清代嘉慶至乾隆年間(1736年至1820年),相繼建立了崇文、文興、昆陽三大書院,同時,縣內繁華的集鎮開始興辦社學、義學和私塾。教學內容主要是《三字經》、百家姓、《四書五經》等。清末,廢書院、興學堂,學部規定以「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實」為教育宗旨,先後創辦初、高等小學堂、女子學堂、中學堂和初級師范學堂等。
民國伊始,改學堂為學校,縣境內普遍扒神像,改廟宇,興辦教育,教育宗旨從「養成健全人格,發展共和精神」到後來的以「禮義廉恥」為校訓。民國二十年(1931年)淅川推行地方自治,教育事業有較大的發展,各區設中心小學,各保設國民小學。地方自治派要求各級學校以「政教養衛」為原則,訓練學生以服務社會為目的。抗日戰爭期間,省會開封以及豫東20多所大、中學校先後遷入淅川,對淅川的教育事業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受各種政治運動以及丹江口庫區移民搬遷的影響,淅川的教育質量連年下降,後隨著社會進入正常化狀態,教育得到一定改善,截止2008年全縣共有各級各類學校825所,其中高中5所,初中30所,小學514所,職業學校2所,成人技術學校15所,幼兒園258所,特殊教育學校1所。淅川一高的前身是1905年的「淅川廳中學堂」,已有百年歷史,校址位於淅川縣西城區。淅川縣實驗中學(淅川二高)於1978年創建,位於淅川縣城東部。河南大學荊紫關附屬高中創建於1901年,位於荊紫關鎮水安城裡。淅川縣第五高級中學由原「厚坡高中」移建,校址位於原淅川一高舊址。 1959年至1978年,受丹江口水利樞紐工程影響,初期工程淹沒了淅川縣城1座,大型集鎮(李官橋)1個,一般集鎮(區所在地:埠口、三官殿、宋灣、滔河、馬蹬)5個,小集鎮(下寺、雙河鎮、關防灘、下集、龍城、凌樓、黨子口、泉店)8個, 20.2萬人被迫移民。
1961年,丹江口大壩蓄水,庫區124米以下的居民需全部遷走,淅川有2萬6千多移民。1964年,淅川有6萬8千多移民遷往湖北荊門和鍾祥,其中4.9萬人被安置在鍾祥柴湖鎮。
2009年至2011年間淅川縣南水北調中線移民人口165471人,涉及10個鄉鎮184個村。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實施後,淅川仍是主要淹沒區和移民區,新增淹沒面積144平方公里,占庫區總淹沒面積的47.6%,淹沒耕園地13.1萬畝,占庫區總淹沒耕地的51.1%,庫周肥沃良田幾乎淹沒殆盡。涉淹集鎮3個,公路548.7公里,關停並轉遷企業130餘家,,各項淹沒實物靜態損失達90餘億元,主要淹沒指標居庫區兩省六縣市之首,相當於湖北省庫區五縣市總和,經濟社會發展格局再次被打破。
2013年9月1日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丹江口水庫開始蓄水,始建於上世紀50年代末的丹江口大壩經加高,壩頂高程已由原來的162米提高到176.6米,今後水庫正常蓄水位將由157米提高至170米,庫容相應增加了116億立方米。
❷ 河南 淅川 福森葯業 的具體情況
福森丹江大關苑 不錯 工資又高 風景又好
~~~~~~~~~~~~~~~~~~~~~不錯呦~~~~~~~~~~~~~~~~~~~~~~~~~~
❸ 我是2012屆生物工程本科畢業生,想回南陽普康制葯廠,可是沒人沒關系,不知道怎麼進,進去待遇如何呢
普康很不錯的
❹ 淅川新區的引資情況
2013年,淅川縣與億隆集團(全稱河南省億隆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宛西制葯集團、長垣縣建築安裝有限公司就淅川城市綜合體建設項目正式簽署投資建設合作合同,標志著總投資80多億元的淅川新區建設正式拉開帷幕,新區將成為淅川縣的商務中心、金融中心、文化中心、生活中心。
淅川新區開發是一項內容發雜、任務繁重、設計方方面面的社會系統工程,既是淅川實現科學發展的長遠需要,也是淅川謀求「後移民時代」跨越發展的現實需要,對於提升淅川的城市品位與形象,打造水源地生態宜居家園、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渠首之都,探索建設生態文明新路徑等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也是淅川正在實施的生態建設、工業經濟、城市建設、旅遊開發「四大突破」的一個重要支點,是打造國家級渠首高效生態經濟示範區的一個重要抓手。
項目建成後,淅川新區將充分整合城市空間,發揮綜合體的集聚效應和輻射功能,渠首大地將崛起一座集行政辦公、金融服務、商業服務、文化教育和高檔住宅社區等功能要素完美組合的新區,大大提升新區的綜合承載能力和競爭力,必將成為助推淅川渠首高效生態經濟示範區跨越大發展的強大「引擎」。
❺ 南陽有哪些葯廠請告知聯系方式。謝謝!
南陽普康葯業有限公司
地址:南陽市工業路143號
電話:()3137336
南陽天正葯業有限公司
地址:河南省南陽市卧龍區醫聖祠街77號附1號
電話:(0377)63033968
南陽普康葯業有限公司
地址:南陽市工業北路796
南陽市冠寶葯業有限公司
地址:南陽市車站南路209號
電話:()3167078
南陽市新生制葯有限公司
地址:南陽市市轄區
宛西制葯
地址:南陽市市轄區
衡育制葯銷售公司
地址:南陽市卧龍路附近
科牧動物葯業有限公司
地址:南陽市中州路附近
河南邦瑞特葯業國際集團有限公司
地址:南陽市高新路中段
電話:(0377)63299668
南陽普康集團衡淯制葯
地址:南陽市市轄區
南陽天衛制葯廠
地址:河南省南陽市鄧州市
南陽天衡制葯廠
地址:南陽市鄧州市
利欣葯業
地址:南陽市鎮平縣
神州葯業有限公司
地址:河南省南陽市新野縣
南召縣意慷葯業有限公司
地址:南陽市南召縣人民路附近
河南凱諾利動物葯業
地址:南陽市唐河縣
河南福森葯業有限公司
地址:南陽市淅川縣
神州神葯業有限公司
地址:南陽市新野縣
普康葯業鎮平分公司
地址:南陽市鎮平縣
宛西制葯股份有限公司南陽總部
地址:河南省.南陽市濱河西路1888號
❻ 水源區的主要生態環境問題
3.2.1 水源區水環境狀況
丹江口水庫在河南省境內主要匯水支流為老灌河和丹江。老灌河在南陽境內河流長146.4km,流域面積2523km2,屬山區型河道,具有洪水猛、變幅大、縱坡陡、沙石多的特點。丹江發源於山西省商縣秦嶺蘭關,自北向南經陝西省商南縣進入河南省淅川縣,至湖北省均縣丹江口匯入漢江,幹流全長390km,至豫鄂交界處集水面積14714km2,在河南省境內幹流長117.4km,在河南省境內流域面積5592km2。
根據南陽市地表水環境功能區劃結果,丹江淅川縣段劃為Ⅱ類水質;老灌河西峽縣城以上劃為Ⅲ類水質,西峽縣城以下至擋子嶺劃為Ⅳ類水質(擋子嶺斷面為西峽老灌河出境水控制斷面,接納了西峽縣工業廢水和縣城生活污水);淅川縣城以下至張營劃為Ⅲ類水質(張營斷面為淅川縣老灌河入丹江口水庫控制端面,主要接納了淅川縣工業廢水和縣城生活污水);丹江口水庫庫區河南省區域內地表水功能區劃為Ⅱ類水質(表3.8)。
表3.8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取水源頭匯水區域控制斷面水質情況
根據南陽環境部門在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丹江口水庫匯水區域的丹江布設的監測斷面和老灌河布設的監測斷面進行的水質監測結果,不同斷面水質狀況如下:
(1)丹江界牌斷面,豐水期超過Ⅱ類水質;枯水期和年均值水質均符合Ⅱ類水質標准,符合功能區劃水質類別,影響因素主要是豐水期有機物和氨氮。
(2)丹江史家灣斷面,豐水期超過Ⅱ類水質;枯水期水質為Ⅱ類;年均值超過Ⅱ類水質;總氮超標。
(3)老灌河擋子嶺斷面,豐水期水質滿足Ⅳ類水質標准;枯水期超過Ⅳ類水質標准;年均值符合Ⅳ類水質標准。
(4)老灌河張營斷面,豐水期超過Ⅲ類水質標准,其中COD(化學需氧量)稍超標,氨氮超標1.73倍,總氮超標1.79倍;枯水期超過Ⅲ類水質標准,其中COD超標2.97倍,CODMn(高錳酸鉀法測COD)超標2.02倍;年均值超過Ⅲ類水質標准,COD超標2.25倍,CODMn超標1.08倍。西峽縣擋子嶺斷面以點源有機型污染為主,淅川張營斷面,豐水期以面源氨氮污染為主,枯水期以點源有機型污染為主。
(5)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渠首取水口處陶岔,豐水期、枯水期和年均值超過Ⅱ類水質標准,超標因子為總氮和總磷,主要由面源污染引起。
3.2.2 水源區環境污染形勢嚴峻
水源區環境污染,包括點源污染和面源污染。工業污染是點源污染的主要原因,農業生產中大量使用農葯、化肥和農膜是面源污染的主導因素。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要求丹江口水庫庫區水質要達到國家地表水Ⅱ類水質的要求,規定丹江口水庫水源地水質總磷不能超過0.02mg/L,總氮不能超過0.04mg/L,氨態氮不能超過0.5mg/L。丹江口水庫庫區水樣檢測結果,庫區水質大多數指標滿足Ⅱ類水質要求,其中總磷濃度為0.02~0.05mg/L,總氮濃度為1.46~1.60mg/L,總磷、總氮明顯超標。對超標成分的分析,主要是由於污水、農葯、化肥、人畜糞便及生活垃圾污染形成的面源污染引起。
3.2.2.1 工業污染
水源區工業污染的狀況不容忽視。一是工業產業結構不盡合理,重污染的造紙、化工、制葯、釀造行業在工業生產總值中所佔比重還比較大,工業廢水是造成地表水體污染的主要因素。二是水源區所有城鎮沒有生活污水處理廠和垃圾處理廠。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城鎮框架的拉大,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污染將會日趨嚴重。三是地處源頭地區的山區縣地方財政困難,對城鎮建設投入不足,縣城和主要城鎮沒有統一的排水體系,工業廢水、生活污水與雨水沒有實行清污分流,混合排入地表水體,廢水直接排入河道,造成老灌河乃至丹江口水庫水體的污染。根據南陽市環保局監測結果,水源區西峽、淅川、內鄉3縣2003年的廢水污染物排放情況表3.9。
表3.9 水源區水污染物排放情況(2003年)
注:據南陽市農業局,2004,南水北調水源區面源污染情況調查報告。
3.2.2.2 農業生產中大量使用農葯和化肥
南陽境內庫區流域屬農業主產區,種植業佔主導地位。據測算,丹江口水庫水源地4縣36個鄉鎮111.4萬畝耕地年化肥投入量為4.35×104t(折純),用量最大的是氮磷化肥。按全國平均水平30%~40%的化肥利用率推算,年土壤固定、空氣揮發和滲入地下水、匯入地表徑流的流失量達(2.61~3.045)×104t;水源地年農葯施用量275t,品種多為殺蟲劑、殺菌劑、除草劑等,對環境造成危害的是含磷、砷、汞類高毒高殘留農葯。農葯除40%被農作物及害蟲吸收分解外,一部分揮發入空氣,大部分殘留在土壤地表滲透到地下水或隨雨水沖刷匯入地表徑流流入庫區,造成污染。據調查推算,化肥、農葯對庫區總磷超標的貢獻率超過75%。水源地庫區年農膜覆蓋21.32萬畝,農膜使用量704t,按平均殘留率5.88%計算,每年殘留地膜41.39t。殘留在農田中的農膜難以分解,影響耕作,少部分分解物釋放出有害物質也污染土壤和地下水。
3.2.2.3 畜禽糞便及生活垃圾量逐年增大
隨著農業生產結構的調整,畜牧養殖業發展迅速,畜牧養殖業造成的面源污染問題也越來越突出。據調查統計,丹江口水庫匯水區現有規模養殖場超過200個,畜禽散養情況普遍,年畜禽糞便排放量超過826×104t,糞便簡單處理率僅為59.5%,糞便排放隨意性強,氮、磷、COD等大量富營養物質直接或間接排入庫區,造成環境和水體水質的直接污染。丹江口水庫匯水流域內生活污水和垃圾長期直接排放,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
3.2.3 水源區生態環境脆弱
丹江口水庫水源區地處我國南北過渡帶、東西結合部,是一個相對獨立的自然地理單元。目前區內森林植被稀少、質量差,蓄水、固土能力低下。加之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導致生態環境惡化,水土流失十分嚴重。資料表明:1979~1999年的20年間,丹江口水庫的淤積總量為89715.5×104m3,年平均淤積高達4485.775×104m3。按此淤積速度,將會大大縮短丹江口水庫的使用壽命。降水與徑流時空分布嚴重不均,水旱災害頻發。雨季洪水頻發,石沙俱下,冬春乾旱缺水,溝溪斷流,人畜飲水困難,不少地方山區人民往往為吃水要跑幾十千米的路程,嚴重製約了水源區經濟的發展。水旱災害的發生頻率由20世紀50年代的每年0.42次增長到目前的每年0.83次。據南陽市水利部門對淅川縣荊紫關、寺灣、大石橋、滔河4個鄉的調查,近幾年因洪水災害,減少良田500多平方千米;西峽縣自1954年以來,因洪水災害減少耕地0.7×104km2,並以每年3.6%的速度增加。
庫區大量土地被淹沒,淹沒良田2萬多平方千米,7.4萬移民外遷,10萬多移民和反遷移民被後靠安置搬遷到丘陵、低山薄地上。水源區大部分山丘區人口稠密,耕地資源匱乏,其中西峽縣人均耕地不足0.047km2,遠低於全省和南陽市平均水平。耕地後備資源不足,未利用土地中可開墾的土地資源很少,人地矛盾十分突出。隨著丹江口水庫大壩的加高,淹沒地區面積將擴大到1050km2,這一矛盾將會進一步加劇。由於土壤瘠薄,農業產業結構單一和生態環境比較脆弱,當地人民目前尚未擺脫貧困落後的局面。人均年佔有糧食僅340kg,為了生存,農民被迫開荒種地,導致森林資源銳減,加劇了生態環境惡化,使山區農業陷入了「越窮越墾,越墾越窮」的惡性循環中。
丹江口水庫庫區周邊地區以淺山丘陵地為主,溝壑縱橫,地形破碎復雜,坡度陡,植被多為中幼、中齡林和低效林,植被覆蓋率低,防護能力差,自然調節能力低下,枝葉截留及根系固土保水能力減退,生態環境較為脆弱。
3.2.3.1 水源區土壤性能差
水源地土壤以黃褐土、黃粘土或紅粘土為主,質地黏重,易干縮裂縫,通透性差,表土層疏鬆淺薄,既不耐旱,又不耐澇,並易受侵蝕,淺山丘陵區的石灰岩、片岩等抗侵蝕能力差,風化嚴重,對降雨沖擊的抵抗力較弱,極易形成水土流失。
表3.10 水源區林業用地情況 單位:hm2
表3.11 水源區域森林面積及蓄積量
表3.12 水源區林地分類情況
3.2.3.2 水源區氣候與水資源影響
丹江口水庫匯水區域內,氣候屬亞熱帶季風型大陸性氣候,降雨量年際間變化大,受季風影響,降水年內分配不均,汛期降雨量佔全年降雨量的 58% ~ 62%。暴雨集中,強度大,歷時短,入滲有限,容易沖刷侵蝕地表。丹江口水庫南陽境內支流,均屬山區型河道,坡度大,地下水資源量甚微,水資源總量以地表徑流為主,是水土流失的主要動力。水土流失使沙塵及附著在土壤上的農葯化肥殘留量得以匯入地表徑流,流入庫區,造成庫區懸浮物和氮、磷超標,對庫區水質影響較大。
3.2.3.3 水源區森林資源問題突出
一是森林資源分布不均。人們把森林作為一種自然資源對待,對森林的再生性、多功能性和更新周期長認識不足,急功近利,取之於林多,用之於林少,致使有限的森林資源分布極不合理,大部分分布在深山區的河流源頭,生長量偏小,生態系統呈現結構與功能退化狀態,防護效益差。而地處淺山、丘陵平原的下游地區,人口密度大,墾殖指數高,森林資源少,又多是人工幼林,不少地方地表裸露嚴重,是水土流失重災區。二是生態效益低。林分質量不高,低產、低效防護林所佔比重大,生產力水平低。三是林種結構和林齡結構不合理。林種結構不合理,從防護林整體上看,防護林比例仍偏小; 從林齡結構上看,幼中齡偏多,其面積、蓄積分別占整個林分的 95.8% 和 89.4%; 而近成熟-過熟林面積與蓄積分別占整個林分的 4.2%和 10.6%。水源區森林資源情況見表 3.10 至表 3.12。
3.2.4 水源區水土流失嚴重
3.2.4.1 水源區水土流失現狀
表 3.13 給出了水源區土壤侵蝕的不同類別及相關數據。大量的水土流失不但造成水庫淤積,而且使水質質量變差,富營養化程度提高。
表 3.13 水源區土壤侵蝕的類別及相關數據
根據2000年全國第三次水土流失遙感調查資料,丹江口庫區及上游流域南陽境內水土流失面積3369.01km2,年平均土壤侵蝕量約990×104t。水土流失程度大致以淺山丘陵區的中、強度流失逐漸向中山區的輕、微度流失變化,大部分發生在丹江口水庫環庫區周邊的淺山丘陵區和人口集中、植被差、養殖和農業種植區以及交通便利、開發建設項目比較集中的區域。平均土壤侵蝕模數為2938t/km2·a,溝壑密度為2.61km/km2。強度水土流失面積為446.87km2,占水土流失面積的7%,主要分布在西峽312國道沿線、淅川環丹江口庫區等植被覆蓋率較低的荒山荒坡和坡耕地上,以面蝕、溝蝕為主要形式;中度水土流失面積為1369.7km2,占水土流失面積的21.5%,主要分布在西峽縣南部山區,老灌河、淇河等沿河兩岸的狹窄地區和淅川、內鄉、鄧州的環丹江口水庫淺山丘陵區,該區人口密度較大,植被覆蓋率較低(<30%),耕地多為坡耕地,流失形式以面蝕為主,兼有溝蝕,局部有滑坡、泥石流等重力侵蝕;微度、輕度水土流失區總面積為4545.37km2,其中輕度水土流失面積1552.44km2,微度流失區面積2992.93km2,主要分布在西峽中山區和淅川西北山區、丹南山區,海拔較高,山體完整,居民少,森林茂密,交通閉塞,植被覆蓋率較高,大部分為水平梯田、水田及建築區,水域也包括在內,流失形式以面蝕為主,兼有溝蝕(表3.14,圖3.3)。
表3.14 南陽市丹江口水庫及上游流域水土流失強度分級面積及流失量
注:據南陽市水利局,2003,南陽市丹江口庫區及上游水土保持規劃。
3.2.5 水源區礦山地質環境問題
水源區礦產資源的特點是礦種類型較多,礦點多,分布較集中,但大中型礦床較少,多數為小型和礦點,絕大部分為小規模的民采。開采方式多為露天開采,產生大量尾礦棄渣。目前開采較活躍的金屬礦種為釩礦、鐵礦、金礦、輝銻礦等;非金屬礦種有大理岩、石灰岩、石墨、白雲岩等。石灰石礦、大理岩礦和釩礦等,開采極盛,常形成礦山集中分布的群采區。因此,研究區礦山環境地質問題突出。
3.2.5.1 礦山開采引起的礦山環境地質問題
(1)引起土地資源的毀損:采礦佔用和破壞土地。經調查,中型礦區佔用和破壞土地面積一般為2~9hm2,小型礦區佔用和破壞土地面積一般為1~6hm2。例如:在淅川縣城—西廟崗一帶為山間谷地,是大理岩石材加工聚集地,沿G312兩側分布加工廠幾十家。佔地寬20~50m,斷續延伸近20km。棄渣改變、破壞土地現象較為嚴重。
圖3.3 研究區水土流失分布
(2)引起地貌景觀的毀損:露天采礦破壞地貌景觀非常嚴重,毀壞了植被和生態環境。在交通干線兩側的可視范圍內可以看到采礦留下的痕跡,而且還有持續增加的趨勢。大型礦區植被破壞面積為15hm2,中型礦區植被破壞面積一般為1.5~4.5hm2,小型礦區植被破壞面積一般為0.5~2.0hm2。水源區因采礦引起的地貌景觀毀壞主要分布在以下地帶:①淅川縣城—毛堂—西簧一帶,為釩礦采礦密集地,分布采礦點幾十家,采坑沿礦脈分布,寬6~10m,深5~8m,斷續延伸近50km,總面積約100hm2,開礦棄渣就地堆積於山坡,隨處可見,對山體植被及土地破壞較為嚴重,並為水土流失提供了基本條件;②淅川縣蒿坪—大石橋一帶,為大理岩礦采礦密集地,分布采礦點幾十家,采坑沿礦脈分布,寬6~10m,深5~30m,斷續延伸近40km,總面積約80hm2,開礦棄渣就地堆積於山坡,對山體植被及土地破壞較為嚴重,並對丹江風景區有一定影響,也為水土流失提供了基本條件。
(3)地質災害頻繁發生:石灰岩、大理岩、釩礦等礦山在開采過程中,經常發生邊坡失穩、滑坡、崩塌等現象。井下開採的金礦、鐵礦易發生礦坑塌陷現象。礦山排出大量礦渣及尾礦的堆放,除了佔用大量土地、嚴重污染水土資源及大氣外,還經常發生塌方、滑坡、泥石流。尤其是一些鄉鎮集體和個人采礦場,在河床、公路兩側開山采礦,亂采濫挖,亂堆亂放,對河道暢通有一定程度的影響,也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固體物源。
3.2.5.2 水源區土污染分析
為了解釩礦對土壤的影響,在釩礦采礦分布較密集的毛堂—西簧一帶布設了兩條土質取樣剖面。根據分析結果得出:遠離采礦點釩含量有明顯的遞減趨勢。
3.2.5.3 水源區水環境質量分析
(1)地下水環境質量分析:地下水水環境分析主要通過地下水質量評價和地下水污染評價來實現。
1)地下水質量評價:此次評價選擇pH值、總硬度、溶解性總固體、硫酸鹽、氯化物、鐵(Fe)、錳(Mn)、銅(Cu)、鋅(Zn)、揮發酚類、陰離子合成洗滌劑、高錳酸鹽指數、硝酸鹽、亞硝酸鹽、氨氮(NH4)、氟化物(F-)、汞(Hg)、砷(As)、鈹(Be)、隔(Cd)、六價鉻(Cr6+)、鉛(Pb)、碘(I)等24項組分作為評價指標。以水質分析資料為基礎,依據單項組分,按《中華人民共和國地下水質量標准》所列分類指標確定該組分的質量類別,為單因子評價方法。根據各單項組分所屬質量類別,依表3.15的規定分別確定單項組分評價分值Fi。
表3.15 各類別單項組分評價分值
按式(3.1)和式(3.2)計算綜合評價分值F。
河南省土地資源生態安全理論、方法與實踐
式中:F為各單項組分評價分值Fi的平均值;Fmax為單項組分評價分值Fi中的最大值;n為項數。
根據計算的F值,按表3.16劃分地下水質量級別。
表3.16 地下水質量級別判定
2)地下水污染評價:選取地下水質量評價中的24項組分作為評價指標。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地下水質量標准》(GB/4848-93)中Ⅱ類水標准限值作為背景值,採用組分綜合法和污染指數法分別對無機污染進行評價。
單項指標的污染指數(I)按式(3.3)進行計算。
河南省土地資源生態安全理論、方法與實踐
式中:I為某項污染物的污染指數;Ci為某項污染物的實測含量;C0為某項污染物的背景值或對照值,此次取Ⅱ類水標準的上、下限值。
Ci值在區間內,令I=1,如果I值大於區間值的最大值或小於區間值的最小值,分別用Ci值除以區間值的最大值或最小值。
多項指標的綜合污染指數(PI)按式(3.4)和(3.5)進行計算。
河南省土地資源生態安全理論、方法與實踐
河南省土地資源生態安全理論、方法與實踐
式中:PI為單個樣品多項組分的綜合污染指數; 為各單項組分污染指數I的平均值;Imax為各單項組分污染指數I的最大值;n為項數。
根據計算的PI值,按表3.17劃分污染級別。
表3.17 地下水污染級別分類
最後計算出F值最大為7.19,最小為2.15。質量級別為「良好」和「較差」兩個級別,綜合評價結果與單項組分評價結果一致,即Ⅲ類水屬「良好」級別,Ⅳ、Ⅴ類屬「較差」級別 。
(2)水源區地表水環境質量評價:根據國家標准中基本項目標准限值中的24項指標,選擇pH值、溶解氧、高錳酸鹽指數、化學需氧量(CODcr)、生物需氧量(BOD5)、總磷(以P計)、總氮(以N計)、銅(Cu)、鋅(Zn)、氟化物(以F-計)、砷(As)、汞(Hg)、鎘(Cd)、六價鉻(Cr6+)、鉛(Pb)、氰化物、揮發酚類等17項組分作為評價指標。根據分析結果,對水源區水環境質量的評價表明:地下水組分中溶解性總固體、總硬度、硫酸鹽(S02-4)、硝酸鹽(NO3-、以氮計)、陰離子合成洗滌劑、六價鉻(Cr6+)等6項含量差異較大,在礦山及人口密集區附近含量較高,其分布面積較小;地下水質量較好的區域居多。地表水部分河段質量較差,入丹江口水庫的丹江入口處為Ⅱ類水,淇河入口處為Ⅴ類水,老灌河入口處為Ⅳ類水;南水北調中線取水口(淅川陶岔)地表水樣為Ⅱ類水,滿足生活飲用水標准。現狀條件下,采礦活動引起地下水和地表水質量的變化對丹江口水庫水質的影響程度盡管不太明顯,但對地下水和地表水質量已經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應引起高度重視 。
❼ 淅川檯球桌
你好,淅川應該不會有賣檯球桌的地方,一般省會城市賣檯球桌的比較多,所以你要開檯球廳的話,可以到鄭州看看,鄭州有個賣紳士檯球桌的地方,名氣好,知名度高!河南很多檯球廳用的就是他們的,全稱是「鄭州紳士檯球桌」,你上網搜一下就能找得到。
淅川縣是河南省南陽市下轄縣級行政區,位於豫西南邊陲,豫、鄂、陝三省交界地帶,因淅水縱貫境內形成百里沖積平川而得名。
淅川全縣總人口為612834人(2012年),總面積2820平方公里,大部分位於丹江口水庫流域范圍,淅川縣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主要淹沒區、是渠首工程和干線工程所在地。
淅川是楚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和楚始都丹陽所在地,楚國800多年歷史中有300多年定都丹陽。
淅川歷史久遠,早在70萬年前人類就在這里聚居生息。堯舜時,淅川是舜的兒子丹朱的封地。西周時,淅川是楚族熊繹的封地。春秋時,淅川屬於楚國及其附庸國鄀國之地,楚始都丹陽(如今已經被丹江口水庫淹沒)在淅川境內。戰國時,淅川西北部為秦國商、於之地,余為楚國丹淅地。公元前313年,秦國張儀欺騙楚懷王要其與齊國斷交來換取秦國六百里的商於之地,懷王中計,與齊國斷交後只得六里地。懷王惱怒不已,發兵進攻秦國,然而楚兵卻在今天淅川境內的丹水和淅水一帶大敗於秦軍。秦朝時,秦始皇26年設置丹水縣,縣治今淅川寺灣鎮。[2]
漢朝時,西漢成帝初年(前31年前後)劉驁封膠東頃王劉音的三子劉共為順陽侯,封地位於李官橋鎮一帶。漢成帝去世後,漢哀帝劉欣繼位,封孔光為博山簡烈侯,改順陽縣為博山縣,清人王先謙稱之為孔光國,屬南陽郡。東漢設立順陽縣,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奪荊州,分南陽郡西部設置南鄉郡,東晉更名為順陽郡。北魏置析陽郡,下轄西析陽縣和東析陽縣,東析陽縣治所位於今馬蹬鎮一帶,後改稱淅川縣。後周並入內鄉縣。唐朝初,復置淅川縣, 治所位於馬蹬,唐武德三年(620年)設立淅州,轄淅川、丹水、順陽三縣。貞觀八年(634年)淅州廢,淅川改屬山南東道鄧州。五代十國和北宋時期,淅川由鄧州管轄。金朝和元朝時期,淅川並入內鄉縣,依舊為鄧州領地。[2]
明清時期
明朝時,大量的流民湧入淅川,
荊紫關鎮古街
荊紫關鎮古街
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僅山西一省飢民,流徙南陽諸郡不下十餘萬,明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3月,河南西華人劉通在淅川的數萬流民舉行起義。明成化六年(公元1470年)春,明政府同意設置淅川縣,縣城初設馬蹬鎮。成化七年(公元1471年),淅川縣城由馬蹬再向老城(己被水淹沒)遷移。河南按察司事顧以山親赴淅川考察選點,並作詩《淅陽駐節》。1633年(崇禎六年)10月初2,李自成攻克淅川城。[2]
清朝時,嘉慶七年(1802年),荊紫關鎮和內鄉縣李官橋已成為商業重鎮。道光十二年(1832年)淅川縣升為淅川廳。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新任河南巡撫以淅川界連楚、陝,教堂林立,需加強管理為由,奏准淅川廳由道轄廳升為省轄淅川直隸廳,縣丞駐荊子關,屬河南省布政司。[2]
民國時期
民國元年(1912年)2月,淅川地方紳士全子傑、金
淹沒前的李官橋鎮的位置
淹沒前的李官橋鎮的位置
櫓樵、宋蓮舫等人響應辛亥革命,宣布淅川獨立,清王朝在淅川的統治從此結束;1913年3月撤銷淅川廳改為淅川縣,1915年,淅川桐油、生漆、石棉、金沙參加美國的「巴拿馬萬國博覽會」;1923年12月下旬,寶豐土匪老洋人(張慶)攻佔內鄉李官橋鎮,殺害4千餘人,絕34戶;1929年9月,淅川與鄧縣、內鄉、鎮平結為聯防,時稱宛西聯防,即宛西自治;從1932年紅四方面軍西征途經淅川,到鄧淅邊界農民武裝起義;1940年5月,日軍轟炸淅川縣城; 1935年黨組織在淅川建立;為躲避日軍侵略,1944年6月初,河南大學遷駐荊紫關鎮。[2]
1945年日軍大肆侵略淅川,4月2日,淅川縣城淪陷,此後國民黨軍隊與日軍激戰。1948年5月,人民解放軍一舉攻克淅川縣城,並設立淅川縣人民民主政府,屬南陽地區行政公署,國民黨在淅川長達30多年的統治宣告結束。[2]
共和國時期
1959年,淅川縣在對寺灣、卡房和上集等8處新縣城的城址反復比較後,最終選擇了距老縣城40公里處的上
淅川一側的丹江口水庫
淅川一側的丹江口水庫
集鎮建設新縣城,政府所在地從老城搬遷到今上集鎮附近。1960年8月由於丹江口水庫蓄水,包括淅川最為富庶的順陽川、丹陽川和板橋川在內的54.84萬畝土地被水淹沒。[2]
1951年,淅川縣西坪鎮析出,劃歸西峽縣;西廟崗鄉,東鄉區析出,劃歸內鄉縣;同時並入內鄉縣的李官橋區。1972年12月,原本屬於鄧縣的九重、厚坡兩個公社的56個大隊、573個生產隊劃歸淅川縣,由此九重所轄南水北調中線渠首所在地九重鎮陶岔村劃歸淅川縣,但鄧州市保留了渠首兩岸100米的管轄權和行政機構管理權。[2]
行政區劃
截止2012年4月,淅川縣轄4個鄉(大石橋鄉、毛堂鄉、西簧鄉、滔河鄉),11個鎮(荊紫關鎮、寺灣鎮、香花鎮、九重鎮、厚坡鎮、老城鎮、馬蹬鎮、上集鎮、盛灣鎮、金河鎮、倉房鎮),2個街道辦事處(龍城街道辦事處、商聖街道辦事處)。[3]
2地理環境
位置
淅川縣位於河南省西南部,南襄盆地西緣,與陝西、湖北省相鄰,地理坐標北緯32°55′—33°23′,東經110°58′—111°53′。[4]
地形
淅川屬西北突起向東南展開的馬蹄狀地形,西北部為低山區,中部為丘陵區,東南部為崗地及沖積平原區,亞洲最大人工湖丹江口水庫位於淅川南部。縣北部和西北部屬於秦嶺東段延伸部分的伏牛山南側,山體大致為東西走向,海拔在900米左右的山脈自北向南連綿不斷,縣西和西南部有秦嶺和大巴山,與湖北交界的走馬嶺東西兩峰海拔高度分別為1033米和1086米是全縣最高峰。丹江口水庫東邊屬於南陽盆地西南邊緣,呈平壟崗狀。
氣候
淅川屬北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的季風性氣候區,四季
精彩淅川
精彩淅川(19張)
特徵為,春季(3月-5月)回暖快,偏東南風多,氣溫升降劇烈,4月陰雨天氣較多,5月常有大風出現。夏季(6月-8月),降雨集中、旱澇不均,初夏多乾旱,中、後夏降雨較多。秋季(9月-11月)涼爽,多連陰雨,晚秋降溫迅速,降雨驟減。冬季(12月-2月)西北風多,乾冷,由於西北方有秦嶺、伏牛山的天然屏障和境內西北諸山峰形成的兩道防線,在一定程度上阻擋了北方的冷氣團南侵,年平均氣溫15.8°C,高於同緯度的東部地區2°C左右,無霜期約為228天。
淅川境內雨量充沛,年降雨量在391.3—1423.7毫米之間,多年平均降雨量為804.3毫米,區內初汛較早,末汛較遲,汛期6—9月份,降雨量佔全年58%,個別年份高達79.8%,地域分布上也不均勻;具有西北多東南少的特點,平均在731.2—809.4毫米之間。[5]
山脈
香花鎮南部朱連山
香花鎮南部朱連山
猴山:位於丹江和淇河之間,主峰在荊紫關東北6公里處,海拔943.3米,北坡陡峭,南坡較緩,岩層為石灰岩。猴山體呈西北--東南走向,蜿蜒十餘里,中峰有建於唐代的法海禪寺,殿宇聳峙,翠竹環抱,古木參天,歷史上頗有名氣,至今遊人不絕。
香爐山:位於淇河和東簧河之間,主峰位於西簧鄉北5公里處,海拔849.9米。
玉皇頂:位於淇河下游以東,鸛河以西,主峰位於西黃、寺灣、毛堂三鄉交界處,海拔902米北部與西峽的封子山相連,自西北向東南蔓延到橫溝一帶,山勢驟降成為丘陵;至黃柏觀形成一分支,再度隆起,出現鳳凰寨、大寨等海拔700米以上的山脈,以及五台嶺等較大丘陵。
角子山:位於淅川和內鄉交界處,展布於馬蹬鎮南部地區,主峰海拔約512.5米。
馬蹬山:位於黃庄西北,古馬蹬鎮(已被淹沒)東南,周邊還有石穴山、岵山、王子山,綿聯百餘里。宋紹定六年(1233年),孟珙破金將武仙於順陽,武仙退屯馬蹬山,於是順陽、申州、唐州皆向孟珙投降,武仙的部將劉儀領壯士二百降,並向孟珙報告了武仙的虛實,孟珙當即派兵襲擊敵寨,殺掉大量金兵。孟珙估計,武仙在遭到沉重打擊之後,將會登上岵山頂觀察宋營動靜,便命部將樊文彬在岵山設伏。武仙果至,中了埋伏,紛紛潰逃。
朱連山(三尖山,又名三顫山):位於香花鎮南部,主峰海拔499米。
四峰山:分布於滔河鄉南部、倉房鎮和盛灣鎮。主峰四峰並立,最高峰為跑馬嶺,海拔1086米,是全縣最高點。
水文
淅川縣屬長江流域漢江水系,丹江自西北向東南縱貫全
丹江岸邊
丹江岸邊
境,丹江及其支流流域面積佔全縣總面積的93.5%。其主要支流有淇河、滔河、老鸛河,分別在寺灣、全營、馬蹬匯入丹江幹流,控制流域面積均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屬唐白河水系的刁河,總面積1032平方公里,在縣內流域面積182.5平方公里,處於南陽盆地西部,丹唐分水嶺以東。此外,分布在各河流的主要支流流域面積在100平方公里以上有8條,30—100平方公里的有9條。[5]
3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淅川虎睛石
淅川虎睛石
截止2010年,已探明可開發利用的礦藏42種,其中藍石棉、虎睛石和松香黃·米黃玉大理石儲量全國第一,藍石棉主要分布在上集、毛堂、西簧一帶,全長34公里,另外砂金、石灰膏、石膏、白雲岩儲量居河南省第一。2010年,經過對內鄉縣大橋至淅川縣上集一帶釩礦普查,探明釩礦資源100萬噸,提交超大型礦產地1處。據悉,這是河南省目前最大的釩礦礦產地,占河南現有釩資源量四分之一。淅川縣11個鄉鎮有豐富的釩土資源,具有分布廣、儲量大、層次穩定、易開采等特點,已探明的釩資源量達300多萬噸,平均品位1.5%。[6]
生物資源
淅川特產
淅川特產(5張)
淅川縣已形成小辣椒、花椒、林果、湖桑、中葯材、水產等具有地方特色的主導產業。據有關資料顯示,香花小辣椒種植面積10萬畝,年產干椒5600萬公斤,出口美、日、韓、香港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水產已形成萬只網箱養魚和億粒銀魚養殖基地;以花椒、柑桔為主的林果業總面積達47萬畝;龍須草種植面積40萬畝。[6]
該縣共有野生動植物種類1787種。其中,真菌23科58種;野生植物135科978種;野生動物184科751種。國家重點保護植物有青檀、領春木、連香樹、水青樹、銀杏、天麻等10多種。國家重點保護動物有金錢豹、雕、羚羊、麝、大鯢、野豬、果子狸、豹貓、飛鼠、黃麂、錦雞、雉雞、鼬獾、豬獾、狗獾等20多種。[6]
水利資源
境內有丹江、灌河、淇河、滔河、刁河五大河流,年地表徑流量5.6億立方米,水能蘊藏量6.3萬千瓦。亞洲第一大人工淡水湖丹江水庫水域面積400平方公里,蓄水量290億立方米。淅川主要河流有丹江、鸛河、淇河、滔河、刁河。淅川縣屬長江流域漢江水系,丹江自西北向東南縱貫全境,丹江及其支流域面積佔全縣面積的93.5%。主要支流有淇河,滔河、老鸛河,分別在寺灣、金營、馬蹬匯入丹江幹流,控制流域面積均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屬於唐白河水系的刁河,在縣內流域面積182.5平方公里,佔全縣總面積的6.5%。其流域涉及厚坡、香花、九重三個鄉,處於南陽盆地西部、丹唐分水嶺以東,淅川縣東南部厚坡,九重兩鄉的東部邊緣與鄧縣西部平原的分界線上,此外,分布在各河流的主要支流,流域面積在100平方公里以上有8條,100平方公里以下3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9條。[6]
4政府領導
截止2014年4月縣政府領導情況:
縣長:趙鵬,主持縣政府全面工作,負責審計工作,聯系人大、政協工作。
常務副縣長:賈松嘯,負責縣政府日常工作,牽頭基礎設施建設工作,聯系人武部工作。
正縣級幹部:趙金秀,負責計生、衛生、葯監、質監等工作。
副縣長:袁克政,負責工業經濟、非公有制經濟、環保、金融等工作。
縣政府黨組副書記:全建軍,負責全縣基礎設施建設工作。
副縣長:李曉蘭,負責文化廣電、教育體育、科技等工作,聯系工青婦、史志和科協工作。
副縣長:游金會,負責民政、公安、司法、信訪穩定、商貿流通工作,聯系法院、檢察院工作。
副縣長:辛澤濤,負責南水北調、復建工程建設、安全生產、旅遊、民族宗教等工作。
副縣長:顧理,負責生態經濟、「兩會一部」清理工作和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工作。
副縣長:冀建成,負責移民、招商和對口協作工作。[7]
5人口
明成化六年(1470年),全縣總人口為1.43萬,至1948年,人口增至30.7萬餘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受國家政策影響,人口暴增,1970年代達到頂峰,但隨著計劃生育政策的限制,人口增長率不斷下降,1985年與1978年相比,下降了10.9%。根據官方的統計,截止2007年年末全縣總人口為74萬人,常住人口為656121人,其中城鎮人口為190413人,出生率為10.42‰,死亡率為4.48‰,自然增長率為5.94‰。城鎮化率為29.02%。2009年到2011年,因南水北調移民至外縣市的人口達16.2萬。
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淅川縣共有685637人。[8]
6經濟概述
第一產業
淅川經濟以農業為主,以建設「辣椒淅川、水上淅川、林果淅川
淅川香花小辣椒
淅川香花小辣椒
」的特色農業強縣為目標。主導產業為小辣椒、花椒、林果、湖桑、水產、畜牧、林業,特色產品有食用菌、大棗、胡桑、煙葉,著力打造香花小辣椒、丹江魚、淅水鵝、淅川大靈棗四大品牌。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紅薯為主,其次是穀子,大豆,綠豆等粗糧作物;經濟作物有煙葉,辣椒,芝麻,花生,油菜籽等;果樹種類繁多,但具有規模批量生產的不多,主要有大棗,柿子,葡萄,櫻桃,蘋果,梨,紅果,栗子,核桃,杏;中葯材方面,以種植黃姜為主,主要分布區在西簧鄉、寺灣鎮以及老城、荊關、毛堂、大石橋一帶。[9]
2012年,全年新發展茶葉3.2萬畝,金銀花面積達到2.6萬畝,湖桑、玫瑰等產業也有了新發展,新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33家,全縣無公害農產品基地面積達到97.2萬畝。完成營造林37.55萬畝,營造林面積連續5年全省縣級第一,65萬畝集體林權確權到戶,激發了群眾投資林業的積極性,庫區消落地造林種草1.3萬畝,「2+10」環農工程進展順利,水質保護的基礎逐步加強,生態基礎有效改善,充分發揮項目支撐作用,完成生態移民1480人,新建農村戶用沼氣池1800座,新增有效灌溉面積1.5萬畝、高標准農田1萬畝.治理水土流失30平方公里,「丹治」項目一期治理成果受到國家肯定,農建工作連續8年奪得省「紅旗渠精神杯」,連續10年獲得市「興水杯」。[10]
第二產業
參看:淅川縣產業集聚區、淅川新區
明代,淅川五匠六坊等手工業遍布境內;清代,制陶、造紙業相繼興起;民國17年(1928年),大泉寺造槍廠創立,開始半機械化生產。民國30年(1941年),縣興隆紡織廠、裕民鐵工廠和興漢、羅叱、豫華等卷煙廠陸續建成投產,後來由於國共內戰,工廠相繼倒閉。
新中國建立後的80年代淅川以礦產開采和金屬加工為主。近
淅川鋁業集團
淅川鋁業集團
幾年則是以電解鋁、鐵合金冶煉、汽車減振器加工、制葯業為主。因為工業中大多為資源開發型企業,並且污染嚴重,但為了保護水質,該縣關閉了大批污染企業,主力發展「低碳經濟」。淅川正在建設淅川產業集聚區,聚集區位於香花鎮、厚坡鎮和九重鎮境內,該區交通便捷,省道S335貫穿全境,距離焦枝鐵路和二廣高速不足30公里,距南陽機場和襄樊機場均在100公里以內,寧西鐵路和漢十鐵路連線、內鄧高速均穿境而過;電力供應充裕,現有35KV變電站二座,110KV變電站四座、220KV變電站一座,全區規劃面積19.7平方公里,已建成區面積5.1平方公里。主導產業為新材料、化工產業。
工業發展規模
2011年,全縣工業總產值突破
淅川縣工業園區
淅川縣工業園區
300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實現產值197億元、銷售收入183億元、利稅26億元,分別是2006年的3.3倍、3.5倍和6.4倍。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位居全省第三、全市第一。產業集聚區發展加快,五年累計投資20多億元,建成區面積達到11.46平方公里,入駐企業近百家,年產值近200億元。「一區兩園」模式獲得批准,在全省位次由139位前移到23位,被省政府評為全省「十快」產業集聚區,成為全省20家特色裝備製造產業園區之一。工業項目建設快速推進,累計完成投資85億元,新上項目90多個。淅川鋁業集團13萬噸大電解、10萬噸碳素項目,淅川汽車減震器有限公司400萬支減振器擴能項目,福森葯業集團汽車電池正極材料生產線等重大項目均建成投產。在項目支撐下,淅鋁、淅減、福森新能源三大產業園快速膨脹,全縣產值超億元企業由7家增加到17家,6家企業進入全市50強。尤為令人振奮的是,淅減公司跨國收購具有百年歷史、歐洲最大、世界第三的義大利威奧斯圖公司,這在全省是第一家;11月23日在香港成功上市;兼並南陽齒輪廠並順利搬遷淅川。淅減公司廠區面積由60畝擴大到1000畝,成為亞洲最大的減振器生產廠家,帶動了縣內27家關聯企業集聚發展,以淅減為龍頭的淅川汽車零部件產業集群已初具規模。
第三產業
2013年,淅川縣旅遊總體規劃修編和渠首景區規劃編制進展順利,丹江小三峽、駐馬山景區等規劃通過評審。先後舉辦了南陽號首列京津遊客游丹江、「美麗中國·生態南陽·綠色淅川」旅遊推介、「南水北調中線渠首·美麗淅川」全國攝影大賽、荊紫關古鎮特種郵票首發等一系列宣傳推介活動。[11]
2013年,淅川縣持續加大政策性項目爭取,項目和資金總量均居全市前列。渠首高效生態經濟示範區建設規劃編制進展順利,商務中心區規劃獲得批復,蒙西鐵路確定在淅川縣設站。[11]
7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明代成化八年(1472年),老城東南創建儒學,明正德年間(1506年至1521年),建立陰陽學(主要教授天文、氣象、地理等知識)和醫學各一所。清代嘉慶至乾隆年間(1736年至1820年),相繼建立了崇文、文興、昆陽三大書院,同時,縣內繁華的集鎮開始興辦社學、義學和私塾。教學內容主要是《三字經》、百家姓、《四書五經》等。清末,廢書院、興學堂,學部規定以「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實」為教育宗旨,先後創辦初、高等小學堂、女子學堂、中學堂和初級師范學堂等。
淅川縣各高中
淅川縣各高中(4張)
民國伊始,改學堂為學校,縣境內普遍扒神像,改廟宇,興辦教育,教育宗旨從「養成健全人格,發展共和精神」到後來的以「禮義廉恥」為校訓。民國二十年(1931年)淅川推行地方自治,教育事業有較大的發展,各區設中心小學,各保設國民小學。地方自治派要求各級學校以「政教養衛」為原則,訓練學生以服務社會為目的。抗日戰爭期間,省會開封以及豫東20多所大、中學校先後遷入淅川,對淅川的教育事業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受各種政治運動以及丹江口庫區移民搬遷的影響,淅川的教育質量連年下降,後隨著社會進入正常化狀態,教育得到一定改善,截止2008年全縣共有各級各類學校825所,其中高中5所,初中30所,小學514所,職業學校2所,成人技術學校15所,幼兒園258所,特殊教育學校1所。淅川一高的前身是1905年的「淅川廳中學堂」,已有百年歷史,校址位於淅川縣西城區。淅川縣實驗中學(淅川二高)於1978年創建,位於淅川縣城東部。河南大學荊紫關附屬高中創建於1901年,位於荊紫關鎮水安城裡。淅川縣第五高級中學由原「厚坡高中」移建,校址位於原淅川一高舊址。
淅川移民
1959年至1978年,受丹江口水利樞紐工程影響,初期工程淹沒了淅川縣城1座,大型集鎮(李官橋)1個,一
淅川移民
淅川移民(2張)
般集鎮(區所在地:埠口、三官殿、宋灣、滔河、馬蹬)5個,小集鎮(下寺、雙河鎮、關防灘、下集、龍城、凌樓、黨子口、泉店)8個, 20.2萬人被迫移民。[12]
1961年,丹江口大壩蓄水,庫區124米以下的居民需全部遷走,淅川有2萬6千多移民。1964年,淅川有6萬8千多移民遷往湖北荊門和鍾祥,其中4.9萬人被安置在鍾祥柴湖鎮。
2009年至2011年間淅川縣南水北調中線移民人口165471人,涉及10個鄉鎮184個村。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實施後,淅川仍是主要淹沒區和移民區,新增淹沒面積144平方公里,占庫區總淹沒面積的47.6%,淹沒耕園地13.1萬畝,占庫區總淹沒耕地的51.1%,庫周肥沃良田幾乎淹沒殆盡。涉淹集鎮3個,公路548.7公里,關停並轉遷企業130餘家,,各項淹沒實物靜態損失達90餘億元,主要淹沒指標居庫區兩省六縣市之首,相當於湖北省庫區五縣市總和,經濟社會發展格局再次被打破。[13]
2013年9月1日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丹江口水庫開始蓄水,始建於上世紀50年代末的丹江口大壩經加高,壩頂高程已由原來的162米提高到176.6米,今後水庫正常蓄水位將由157米提高至170米,庫容相應增加了116億立方米。
社會保障
2012年,衛生工作健康運行,新農合參合率達99.8%,全縣82.4萬人次從中受益.就業再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成效明顯,小額擔保貸款發放額全市第一,參保居民達54萬人,安全飲水工程順利實施,4.2萬人吃水難題得到解決.扶貧開發工作持續推進,實施搬遷扶貧7個村338戶,完成整村推進15個.民政工作繼續加強,全年享受城鄉低保4.2萬人,供養五保老人7387人。[10]
8交通狀況
淅川丹陽湖上的郵輪
淅川丹陽湖上的郵輪
歷史上淅川的水路交通極為方便,沿丹江西達秦川,南至荊襄直通漢口,東達中原重鎮南陽。在鐵路交通未發達時期,這里是連結東南和西北諸省的重要商業通道。近代由於地理條件限制,公路交通比較落後,1997年之前全縣只有油路12公里,交通狀況猶如西藏,所以人們稱淅川是「小西藏」。近些年,交通狀況有所改善,淅川境內的公路總里程190餘公里,鄉村公路包括縣道6條共225餘公里,鄉道12條共292餘公里,村道共1756餘公里(其中村村通公路共1572餘公里)。
普通公路:209國道線,208國道線,241國道線,省道S335線
高速公路:S59三淅高速公路(三門峽--西峽--淅川寺灣鎮鵓鴿峪);內鄧高速公路:(內鄉--淅川--鄧州)經過淅川縣厚坡鎮和九重鎮。
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