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電池片污水處理高濃度氨氮廢水怎麼處理
1 氨氮的主要處理方法
根據濃度的不同,工業氨氮廢水可劃分為3 類〔3〕:(1)高濃度氨氮廢水:NH3-N>500 mg/L;(2)中等濃度氨氮廢水:NH3-N為50~500 mg/L;(3)低濃度氨氮廢水:NH3-N<50 mg/L。其中高氨氮濃度廢水一般來源於焦炭、鐵合金、煤的氣化、濕法冶金、煉油、畜牧業、化肥、人造纖維和白熾燈等生產過程。
目前,常用的脫氮方法包括氨吹脫法(空氣吹脫與蒸汽汽提)、生化法、折點氯化法、離子交換法和化學沉澱法。這些方法普遍具有工藝簡單、脫氮效果穩定可靠等特點,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傳統生物脫氮技術是目前應用最廣泛的脫氮方法,但存在流程長、佔地面積大、處理成本高等問題。隨著人們對生物脫氮過程認識的深入,新的生物脫氮理論不斷涌現,包括同時硝化/反硝化〔4〕、亞硝酸型(短程)硝化/反硝化〔5〕、厭氧氨氧化〔6〕等,但目前這些理論應用於高濃度氨氮廢水處理的研究還很少〔7〕。氨吹脫法常用於高濃度氨氮廢水的預處理,但能耗大、運行成本高、出水氨氮仍偏高〔8〕。折點氯化法理論上可以完全去除廢水中的氨氮,但由於加氯量大、處理成本高、產物存在危害性等問題,不適合處理大量的高濃度氨氮廢水。離子交換法由於吸附劑用量大、再生難,一般協同其他工藝處理高氨氮廢水。化學沉澱法用葯量大、成本高,需要進一步開發廉價沉澱劑。
近年來隨著國家對氨氮排放要求越來越嚴格,高濃度氨氮廢水處理日益受到研究者重視。在原有處理方法基礎上的改進工藝不斷涌現。趙賢廣等〔9〕針對工業上高濃度氨氮廢水吹脫法處理存在的缺點,通過改進和優化氨氮吹脫塔的結構和填料,開發了一種新型循環再生復合酸氨吸收溶液,實現廢水中氨的資源化。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所、天津大學等單位合作開發出高濃度氨氮廢水資源化處理的全過程工藝和工業化應用裝置〔10〕。該技術通過精餾脫氨工藝量化設計,實現了工業高濃度氨氮廢水的資源化處理。此外,還有電化學法、催化濕式氧化法、反滲透法以及物化法與生化法聯用等技術,但由於處理成本高,多數用於高氨氮廢水的深度處理。
2 微波加熱的原理
微波是指頻率約在300 MHz~300 GHz,即波長為1 mm~1 m的超高頻電磁波。微波能被一些材料如水、碳、橡膠、食品、木材、濕紙等吸收,產生非常有效的即時深層加熱作用(內加熱)〔11〕。微波加熱技術與傳統加熱技術的不同之處在於使物體內部分子相互摩擦發熱,但不引起分子結構改變,是直接加熱物質內部的方法〔12〕。這種內加熱的原理是樣品接受微波輻照時,在電磁場的作用下主要發生離子傳導和偶極子轉動。一般情況下,兩種發熱方式(離子傳導和偶極子轉動)同時存在〔13〕。微波的內加熱作用可在不同的深度同時加熱,使加熱更快速、更均勻、無溫度梯度、無滯後效應等,從而大大縮短了加熱時間。劇烈的極性分子震盪可使化學鍵斷裂,從而導致污染物的降解。對於氨氮廢水而言,微波對NH3分子與H2O分子的選擇性加熱使它們之間產生壓力差,進一步促進NH3分子與H2O分子脫離。
近年來,研究者用微波加快化學反應時發現了許多有別於傳統加熱的特殊效應〔14〕。在這些特殊效應中,有些特殊效應不能用溫度的變化解釋。這些難以用溫度變化和特殊溫度分布來解釋的現象即「非熱效應」〔15〕,並逐漸成為人們爭論的焦點。
Ⅱ 錦州白沙灣污水處理廠一期規模
有筆架山的
筆架山潮汐表
日期(農歷) 滿潮 干潮 滿潮 干潮
一 十六 05:20 11:35 17:47 23:59
二 十七 06:11 12:33 18:39 00:47
三 十八 06:59 13:11 19:23 01:35
四 十九 07:47 13:59 20:11 02:23
五 二十 08:35 14:47 20:59 03:11
六 廿一 09:23 15:35 21:47 03:59
七 廿二 10:11 16:23 22:35 04:47
八 廿三 10:59 17:11 23:23 05:35
九 廿四 11:49 17:59 00:11 06:23
十 廿五 12:55 18:47 00:59 07:11
十一 廿六 13:23 19:35 01:47 07:59
十二 廿七 14:11 20:23 02:35 08:47
十三 廿八 14:59 21:11 03:23 09:35
十四 廿九 15:47 21:59 04:11 10:23
十五 三十 16:35 22:47 04:59 11:11
說明:在四級風左右時,滿潮加上三個小時等於橋面露出水面時間,干潮加上兩小時等於橋面隱去時間。
Ⅲ 廢舊電池對環境的危害及處理辦法
電池中有重金屬,都是毒,隨便放污染土地,河水
每什麼好的處理辦法只能集中處理
近兩年,廢電池對環境的影響成為國內媒體熱門話題之一。有的報道稱電池對環境污染很嚴重,一節電池可以污染數十萬立方米的水。有的甚至說廢電池隨生活垃圾處理可以引起諸如日本水俁病之類的危害,這些報道在社會上引起了很大反響,有很多熱愛環保的人士和團體開展或參加了回收廢電池的活動。
然而,國家環保總局有關人士卻認為,廢電池不用集中回收,以前有關廢電池危害環境的報道缺乏科學依據,在某種程度上對群眾造成了誤導。那麼,廢電池怎樣處理才科學呢?本文擬就此問題作以簡要介紹,以期幫助大家更科學地認識廢電池處理問題,更好的保護我們的環境。
廢電池裡面到底有哪些污染物
清華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的博士生導師聶永豐教授,帶領課題組專門對廢電池的危害和處理做過研究。他介紹說,近年來關於廢舊電池給環境帶來危害的報道的確很多,但是遺憾的是,這些報道未向讀者或觀眾說明支持其結論的科研內容,沒有向讀者介紹其分析推理過程,也沒有列舉因干電池造成污染的實際案例,只有「污染嚴重」的結論。
廢電池中含有哪些有害物質,這些物質通過什麼樣的機理釋放到環境中,會對環境造成多大程度的損害,國內外有無廢干電池引起嚴重污染的案例,發達國家是怎樣解決這個問題的?帶著疑問,課題組作了全面深入的調查,得出的結論與一些新聞報道相去甚遠,這些報道確有不切合實際和偏激之處。
聶教授介紹說,電池產品可分一次干電池(普通干電池)、二次干電池(可充電電池,主要用於行動電話、計算機)、鉛酸蓄電池(主要用於汽車)三大類。用量最大、群眾最關心,報道最多的是普通干電池。下面所說的電池均指普通干電池。
電池主要含鐵、鋅、錳等,此外還含有微量的汞,汞是有毒的。有報道籠統地說,電池含有汞、鎘、鉛、砷等物質,這是不準確的。事實上,群眾日常使用的普通干電池生產過程中不需添加鎘、鉛、砷等物質。
廢電池中的汞沒有對環境構成威脅
汞的揮發溫度低,是一種毒性較大的重金屬。很多地方的土壤中也含有微量的汞,在汞礦開采、提煉、含汞產品加工過程中,如密閉措施不夠完備,釋放到空氣中的汞(蒸氣)對操作人員的健康影響很大。
電池中雖然含有汞,但由於是添加劑,其含量很少。即便是高汞電池,含汞量一般也在電池重量的千分之一以內。我國電池行業全年的用汞量,大體上與一個汞法聚氯乙烯,或汞法煉金,或高汞鉛鋅礦采選的企業年排放廢水中的含汞量相當。由於電池消費區域大,含汞廢電池進入生活垃圾處理系統以後,對環境的影響比前述一個化工企業排放含汞廢水所造成的影響要小得多,況且電池使用了不銹鋼或碳鋼做外包皮,有效地防止了汞的外漏。因而廢電池分散丟棄在生活垃圾中,其危害微乎其微,在客觀上不可能造成水俁病之類的危害。日本的水俁病是化工企業幾十年向一條河流排放大量含汞廢水,下游水系中汞逐漸累積造成的。
含汞電池正在被無汞電池代替
當然,含汞廢電池畢竟對環境有負面影響(哪怕是輕微的)。因此,在1997年底,國家經貿委、中國輕工總會等9部門聯合發出《關於限制電池汞含量的規定》,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要求國內電池製造企業逐步降低電池汞含量,2002年國內銷售的電池要達到低汞水平,2006年達到無汞水平。
從實際進展來看,國內電池製造業基本按照《規定》要求在逐步削減電池汞含量。據中國電池工業協會提供的數據,我國電池年產量為180億只,出口約100億只,國內年消費量約80億只,基本已達到低汞標准(汞含量小於電池重量的0.025%)。其中約有20億只達到無汞標准(汞含量低於電池重量的0.001%)。
聶教授最後強調,截至目前國內外均無廢電池造成嚴重污染的報道或科研資料,有關廢電池污染環境的說法的確缺乏科學根據,對群眾造成了誤導。
廢電池集中回收處理不當會造成污染
如果按某些報道呼籲的那樣,在我國建造一個專業的、能夠批量處理廢電池的工廠,是否可行呢?國家環保總局污控司固體處彭德富工程師介紹說,建設一個廢電池回收處理廠,需要投資1000多萬元人民幣,而且還要每年至少回收4000多噸廢舊電池,工廠才能運轉起來。而實際上要回收這樣大數量的廢電池十分困難。以首都北京為例,在大力宣傳和鼓勵下,3年才回收了200多噸。在環保模範城杭州市,廢電池的回收率也只有10%。據了解,目前瑞士和日本已建好的兩家可加工利用廢舊電池的工廠,現在也因吃不飽經常處於停產狀態。這不得不讓我們慎重考慮投資建回收廠的問題。
彭德富還介紹說,處理這些集中存放廢電池的另一個辦法是按照危險廢棄物的處理方法集中填埋或存放,但是這樣處理一噸需要三四千元的費用,又面臨著費用無著落的問題。據了解,四川省有一家小企業打著「環保」的旗號,動用小學生在周六周日幫他們把收集的廢電池用錘子敲開,回收其中有價值的電池外殼當廢鐵賣,而將殘渣隨意拋棄。廢電池不會對環境構成威脅,很重要的一點是電池包了不銹鋼或碳鋼外包皮,有效地防止了汞的外漏。把廢電池外面的不銹鋼或碳鋼外包皮砸開了,裡面所含的汞極易滲出,結果電池中的有害物質污染了環境,損害了小學生的身體健康。這是絕對不能允許的,必須嚴格禁止。
我國在環境問題上的後發優勢和制約因素
在我國走向工業化、城市化的進程當中,環境問題日益成為必須面對的挑戰之一。發達國家在發展過程中曾經遇到環境惡化的情況在中國初露端倪,在某些地區情況已相當嚴重,影響了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和身體健康,也危害了當地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國家有關部門也適時提出了綠色GDP的概念,要求各地政府樹立科學的發展觀,實現經濟、環境、社會的協調發展,努力擺脫目前粗放的經濟增長模式,走新型工業道路。那麼,我們如何才能避免重蹈「先污染,後治理」的覆轍,我國有那些可利用的優勢,制約因素又有那些呢?
相比歐美這些國家曾經走過的老路來講,我國在進行工業化的過程中,具有後發優勢。所謂的後發優勢就是我們可以依靠引進和模仿先進技術來快速實現技術的升級。這種模式在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已被證明行之有效,我國目前也在進行當中。後發優勢不僅僅在經濟領域適用,在環境保護領域也同樣的有效。當然,具體的細節又有所不同,可以分為四條列舉如下:
(一)工業化和城市化過程中將會產生的環境問題已在西方國家和新興工業國中反復出現,其產生的原因,導致的問題,解決的措施等方面的理論和實踐已相當成熟。也就是說發達國家已經充當了「實驗廠」,我們無須再走同樣的彎路。比如美國洛杉磯的光化學煙霧,1943年7月首次出現,1950年才發現污染的元兇是臭氧,到70年代初才找到有力的措施使臭氧濃度開始下降①。對於先行者而言這是一個漫長而艱難的探索過程,但對於後來者卻可以直接拿來應用了,甚至可以未雨綢繆,防患未然,避免類似情況的重演。
(二)發達國家控制和治理污染的技術已較為成熟,中國可以直接引進和模仿這些技術,在一個較高的起點上進行工業化,不必重復工業化國家早期那種濃煙滾滾、污水橫流的景象。比如我國在冶金、化工等能耗高、污染重的行業時,無論是引進成套設備還是自行開發,在清潔生產方面和歐美工業化早期時的技術水準已不可同日而語。並且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推廣和應用這些技術來取代傳統的生產、工作模式,用信息化帶動工業化,是展現在我們面前的大好機會。不僅可以實現快速縮小技術差距,而且可以用較短的時間,消耗較少的能源、材料實現從農業國向工業國的跨越,減少對環境的破壞。
(三)歐美國家為保護環境已經制訂出了一整套較為完備的法律、法規體系,也建立了與之相配套的環境質量標准,我國可以參照他們的經驗和做法,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制訂環境保護法律。需要強調的是,歐美的這些法律是他們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為了應對因為市場失靈而導致的環境問題而制訂的。這對於我國目前正在進行的完善市場經濟體制,依靠法律而不是行政手段來規范經濟運行,減少環境代價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當然,我國已經制訂一系列的旨在保護環境的法律,比如1989年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1996年頒布《環境躁聲污染防治法》,以及1984年頒布,1996年修改的《水污染保護法》,2002年頒布《環境影響評價法》,還有關於固體廢物污染,海洋環境污染,放射性污染和保護自然資源的各項法律及與其配套的環境標准等,應該講已經比較全面了。但是隨著經濟制度的轉軌,技術水平的發展和立法工作更加科學,這些在不同時期,不同情況下制訂的法律、標准也會逐步地得到修訂、完善,更好地發揮作用。
(四)隨著中國快速的融入世界經濟體系當中,中國在各個方面愈來愈受到其它國家,尤其是發達國家的影響,環境問題也毫不例外。特別是我國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出口已經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之一,中國的環境標准已經不能僅僅依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制訂,必然要受到國外的影響,或者說是壓力。如果說前面談到的幾點是我們主動進行的話,這一條則是被動的,但它同樣可以促使我們環境保護工作的進行。比如中國向日本出口的蔬菜,向歐盟出口的蜂蜜都因為對方嚴格的食品安全標准而受到拒絕。國內生產者為了出口只有遵守對方的標准,這種被迫採用的生產方式也會為我國的食品生產提供一種模式,為我國的食品安全提供幫助。另外,對外交往的擴大也推動了環境保護的進行。例如北京為了申辦2008年奧運會,針對北京環境問題提出了『綠色奧運』的口號,制定一系列的治理污染的措施:從城區遷出污染嚴重的企業;優化城市能源結構;建立污水處理廠;防治機動車排氣污染物污染等②。奧運會的申辦顯然在客觀上促進了北京環境的改善。
但是,盡管中國在環境保護方面具有後發優勢,並不說明中國必然地能夠避免環境惡化的問題。因為每個國家的工業化有先有後,每個後來者都可借鑒先行者的經驗,但是卻幾乎都遇到了環境問題。比如日本就是一個典型的後來居上的發達國家,以善於學習和借鑒著稱,二戰後在日本就出現了水俁病、骨痛病、米糠油事件等環境事故。日本最大的淡水湖琵琶湖也沒能擺脫被嚴重污染的命運,花費了巨額資金治理,水質至今還沒有根本好轉。墨西哥、泰國等新興工業化國家也付出了巨大的環境代價,墨西哥城和曼谷都是世界上污染最嚴重的城市之一。這裡面既有因為政策措施的不力,也有各自實際的困難,有制約的因素。就中國來講,有其它國家面臨的共同問題,又有自己的特殊情況,現總結如下:
(一)清潔生產、循環經濟所要求的先進技術和落後的社會現實的矛盾。清潔生產和循環經濟是在滿足人們物質需求的同時避免環境污染的有效方式,這在發達國家已經逐步成為現實。但是在我國現階段卻很難實現。
清潔生產所要求的設備往往價格昂貴、技術含量高,這是我國目前的經濟實力和技術水平所無法滿足的。我國目前最具活力,發展最快的私營經濟大多規模較小、資金不足、員工的文化素質較低、熟練工的數量少。要麼是無力引進先進的設備,要麼是引進設備後沒有人會操作,大多數企業還處於較為原始的狀態。國營企業的技術、資金條件相對較好,發展時間也較長,但是多數也處於粗放、落後的階段。以前曾寄予厚望的外企,只是將中國作為廉價勞動力的供給地和銷售產品的市場,採用的多為在國外淘汰和轉移的工藝,在保護環境方面並不令人滿意。
循環經濟要求社會經濟活動以「減量、再用、循環」(3R)為行為的准則,不僅需要技術的先進,而且對於管理、法規和人們的生活習慣等都提出了較高的要求。目前我們的發展水平和這些標准還有相當的距離。比如廢舊電池的回收是一件意義重大,代價並不高的事情,在國內的推廣卻不如人意。說明環境保護不僅僅有技術的制約,還受到一個社會文明程度的影響。
(二)沉重的環境壓力和大量的適齡人口需要就業的矛盾。我國目前就業壓力非常突出,尤其是農村具有大量的富餘勞動力。從大多數國家走過的發展歷程來看他們都要轉移到城市。
農村人口轉向城市從環保角度來看將會減少對於農村地區自然生態的破壞,同時城市化是節約利用資源的有效途徑。因為城市中大量集中的人口使得土地、交通及公用設施的利用效率很高,如果說企業的生產規模越大,成本就越低的話,城市也具有這種規模效益,它的規模越大,資源的有效利用率也越高,越能為更多的人提供就業機會。但是這種規模效益的發揮也要求有完備的配套措施,如方便的交通,清潔的飲用水,能夠對污水和垃圾進行處理等,而這些正是一個落後地區所缺乏的。許多發展中國家快速城市化的背後,是大量失業的城市貧民,生存條件惡劣的居民區,這種環境狀況不僅損害人民健康,而且對於社會的穩定也構成威脅。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戶口制度的逐步寬松,城市化的速度將會加快,許多發展中國家面臨的問題在我國已逐步成為現實。在城市化所帶來的各種環境問題中,最重要的水的問題。我國是世界少有的人均水量不足的國家,尤其是華北、西北地區。但是,很多城市並沒有污水處理廠,尤其是中小城市。有的城市雖然建有污水處理廠,由於缺乏資金,無法投用,形同虛設。因此,水短缺和水污染這兩個問題的共同作用,使缺水的地區雪上加霜,城市的可持續發展面臨威脅。這就使依靠城市化來解決就業的途徑面臨瓶頸約束。
(三)減少污染物排放和我國現階段工業化進程的矛盾。和已開始走向重化工業時代,能源和原材料的增長速度要等於甚至大於經濟增長的速度,這使得中國的環境在今後二十年左右將要面臨嚴峻的考驗。
在過去的二十多年裡,中國經濟的發展主要表現在和人民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輕工業,這些行業對於環境的影響相對要小一些,中國在實現經濟翻兩番的同時能源消費只增加了一倍。盡管這樣,由於龐大的人口數量和人們快速改善居住條件的關系,2003年全國耗費了16億噸的煤,3億噸鐵礦石,2.46億噸鋼材,1178萬噸氧化鋁,8.5億噸水泥。分別為世界消費總量的31%,30%,27%,25%和40%,這些比例已經超過了中國人口在世界中的比重,並且這些數字還在快速的增長。由於消費量的增長,污染物的排放也快速增長,2003年全國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中二氧化硫增長了12%,煙塵增長了5%,粉塵增長了8%③。當然,隨著技術的提高,污染物的排放總量在達到一個峰值後將會開始減少,但是這個過程將需要較長的時間,代價會很大。
我國的能源結構也是污染嚴重的原因之一。我國能源消費中煤的比重過高,一直在70%上下。和石油、天然氣相比,無論是開采、運輸還是消費階段,煤的污染都要大的多。但是,我國石油和天然氣的儲量不足,無法滿足國內需求,現階段更無法取代煤的地位。新型能源如太陽能、風能還處於起步階段,核能只是有限度的開發。伴隨著重工業化的到來,我國的環境將因為能源結構的原因面臨更大的壓力。
(四)增長的糧食需求和耕地的超負荷的矛盾。糧食問題一直是政府的頭等大事,我國改革的第一階段就是解決了人民群眾的溫飽問題。隨著人民生活水準的提高,膳食結構的調整,人均消耗的糧食還會繼續增長下去。但是,我國極為有限的耕地面積,加上因為工業和城市發展將要佔用的土地,使得我們提供糧食的增長潛力有限。
>美國世界觀察研究所所長,萊斯特•布郎(Lester Brown)的《誰來養活中國》(Who will feed China)一文曾引起了強烈反響。我們以佔世界7%的土地,養活了22%的人口,但是我們目前的糧食自給率是以巨大的環境代價換來的:湖泊縮小、濕地消失、水土流失嚴重、土壤質量退化。適度的進口糧食,減少國內土地壓力,是一個可行的辦法。但糧食是一種特殊的商品,即便布朗教授的預言不會出現,國際市場能提供足夠的糧食,出於安全考慮,我們也不能過分依賴國外市場。
>因此,在人們的糧食需求增長,工業、城市、道路等的發展又將使可耕地的面積進一步減少的情況下,如何確定合適的進口比例,在實現糧食戰略安全的同時,使國內的環境減少壓力,避免再出現毀林開荒,保證退耕還林政策的落實,是一項需要智慧和遠見的課題。
(五)日益自由的經濟政策和政府的有效監管的矛盾。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的過程中,因相應法律、政策不能及時轉變以及監管部門的腐敗導致企業缺少有效監管而出現環境污染。
經濟學家將環境污染產生的原因稱為市場失靈,就是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在優化配置資源時,對於那些不需要花費金錢,卻同樣非常寶貴的公共資源如空氣、水等無法進行有效配置。企業在不受到監管的時候,它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往往要損害公共資源,使整個社會為這些企業付出代價。
這時,就需要依靠法律手段來約束企業的行為。從發達國家的經驗來看這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手段。但是,在我國由於歷史的原因,大家的法律意識比較淡漠,盡管制定關於保護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的大量法規,但其作用較為有限。這裡面既有政府部門為了解決就業和財政收入問題,對於某些企業污染環境的行為視而不見、姑息縱容的地方保護主義;也有部分企業不遵從環保法規,偷偷摸摸地私排亂放;更有企業和監管部門的部分人員勾結,為了一己之私利,置人民長遠利益而不顧,使法律無法收到實效。
雖然在上面只列出了五條影響環境的因素,但是環境的狀況是社會、經濟、政策、技術共同作用的結果,這些因素也是互相影響的。我們所追求的是經濟和環境的協調發展,如果在取得物質財富的同時過度損害賴以生存的環境,就是本末倒置了。2003年末重慶開縣的井噴事故和2004年初四川沱江的污染事故,從歷史上看都是非常嚴重的。這為我們敲響了警鍾,說明了工業的發展總要帶來副產品的,無論是在東方還是西方。
我國為了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有效的保護環境,依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提出了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目標,這是一個充滿遠見的舉措。如果這個遠大目標能夠實現,將是人類發展史上的奇跡,因為它不僅會使中國人受益,也將惠及全世界。但是,從提出目標到成為現實,需要環境保護部門的專家、學者的勞動,以及各個行業的共同努力。我們既要明白自己的優勢,更要明白制約的因素,只有我們擁有比別人更加開闊的視野、更加睿智的目光,進行更加艱辛的探索和奮斗,才能解決存在的問題,實現這個目標
一.對環境的危害.
電池對環境的污染主要是指電池中所含少量的重金屬如汞、鉛、鎘等會在地表層積蓄,通過各種途徑直接或間接危及人類身體健康。如果將廢舊電池隨意丟棄,將對生態環境和公眾健康構成潛在的威脅。重金屬在電池中的存在大多是集中在一種或幾種電池中,如汞主要存在於干電池中;鉛主要存在於鉛酸蓄電池中;而鎘主要存在於鎳鎘電池中。實際上,所謂廢舊電池污染主要是指這幾種電池。
汞及其化合物,特別是有機汞化合物具有很強的生物毒性、較快的生物富集放大速率和較長的腦器官生物半衰期。電池報廢後若處理不當,當其廢棄在自然界里,汞就會慢慢從電池中溢出進入土壤或在下雨之後進入地下水,再通過農作物進入食物鏈。在微生物的作用下,無機汞可以轉變成甲基汞,聚積在魚類等的身體里,人食用了這種魚後,甲基汞會進入人的大腦細胞,使人的神經系統受到嚴重破壞。人們食用了被汞污染的水後,會發生汞中毒,慢性汞中毒的主要症狀為易興奮症、震顫、口腔炎,輕度中毒有神經衰弱綜合症、植物神經功能紊亂,以及急躁、易怒、好哭等,重度中毒時發生明顯的性格改變、情感障礙、智力減退。
鉛是鉛蓄電池生產的主要原料。人的呼吸道是吸收鉛的主要途徑,進入呼吸道的鉛約有25%—30%被吸收。人體內不需要鉛元素來維持正常的生理功能。人體每天攝取的有機鉛和無機鉛約(0.3~0.4)mg,正常時鉛的排泄量為每日(0.6~1.0)mg,在一般情況下,鉛並不引起中毒現象。但在含鉛量較高的環境中,人體吸收的鉛量超過排泄量時,很容易發生急性或慢性中毒現象。鉛進入人體後,轉入骨髓中並沉積為不溶性的磷酸三鉛,然後再轉化為磷酸氫鉛,進而自骨中流入血液中,引起神經、血液、內臟器官等綜合性病變,即發生中毒症狀。此外,鉛還可能通過母體胎盤造成對胎兒的毒害作用。據對新生兒致畸調查結果顯示,受鉛污染區域新生兒致畸率高於未受鉛污染區域。美國研究認為,人體血鉛濃度增加,對健康程度的嚴重不利影響也相應增加。
鎘為人體不需要元素,人體中的鎘是出生後從外環境經呼吸道和消化道攝取而蓄積的。鎘是一種毒性很強、對環境危害性很大的污染物質。鎘會使骨質疏鬆,造成骨骼變形、骨痛,並引起肝和腎受損等嚴重後果。慢性中毒的臨床表現為肺氣腫、骨質改變與貧血。鎘會干擾含鋅酶的作用,成為起高血壓的原因。怎樣來控制廢舊電池的污染呢?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是減少以至替代有害物質在電池中的存在。鹼性電池低汞、無汞化工藝;用鎳氫電池、鋰電池替代鎳鎘電池等都屬於這一類。第二種是通過對廢舊電池進行回收和無害化處置,保證廢舊電池中有害物質在可控條件下進行處理。從其他國家的經驗和我國的情況來看,解決普通廢舊電池污染的主要措施,應是調整產品結構,淘汰落後的工藝、產品。電池製造企業要逐步降低電池中汞的含量,從源頭上解決廢舊電池的污染問題。據介紹,我國電池年產量為180億只,這些電池已經全部達到低汞標准,其中約有20億只已經達到無汞標准。北京科技大學及有關科研單位經20多年研究攻關,研製出國內首創的廢舊電池"物理分選--化學處理"新工藝。這種方法不同於國外的火法處理,它採用濕法工藝流程,能充分對廢舊干電池進行無害化、資源化處理,提高了廢舊干電池的利用率。
二.處理方法
1.廢電池的回收與處理
我國是電池生產和消費大國,目前,我國電池生產企業有1400多家,至1999年,電池產量已達150億節,我國約有3.66億家庭,每年大約需要電池近44億節。
與世界大多數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廢電池回收率極低,據了解,我國生產的電池96%為鋅錳電池,其主要成份為錳、汞、鋅、鉻等金屬,廢電池無論埋在地下還是露置在大氣中,其重金屬成分都會隨滲液溢出,造成地下水和土壤污染,日積月累會嚴重危害人類的健康,廢電池污染已成為迫切需要解決的重大環境問題。
2、廢電池的再利用
廢電池說廢其實也不廢,其中含有大量的有色金屬,而有色金屬是地球上不可再生的寶貴資源,對於廢電池最有價值的處理方法是再生利用,提取其中的有用資源,變廢為寶,據環保專家介紹,在廢電池中95%的物質可以被回收利用,尤其是重金屬回收價值很高,在廢電池中每回收1000g金屬,其中就有82g汞、88g鎘,100Kg廢鉛蓄電池可回收50-60Kg鉛,100Kg含鎘廢電池可回收20Kg左右的金屬鎘,這對面臨資源日益減少的人類來說無疑是一種寶貴的資源。
相對來說,國外發達國家對廢電池的回收與利用比我國重視的多,許多國家不僅在商店,而且直接在大街上都設有專門的廢電池回收箱,瑞士有兩家專門加工利用廢電池的工廠,與其比起來,我國自愧不如。
現在,比較有用的處理廢電池的方法主要有三種,熱處理,濕處理和真空處理,這三種方法都能比較有效的回收利用廢電池中的寶貴資源,我國則一般用填埋焚燒等方式處理廢電池,這些方法不僅不能回收廢電池中的寶貴資源,還會造成環境污染,不值得提倡。
針對上述情況,我們特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放置廢電池回收桶;
2、定期專人上門收購;
3、電池分類(普通電池、紐扣電池);
4、市內庫房分類儲存;
5、集中保管,等待國內廢電池回收技術出台;
6、加大技術、資金投入,加快廢電池回收及技術的開發。
7、引進國外先進技術.
Ⅳ 年利潤100萬的電池廠,污水處理設備需要投入多少錢
電池的類別那麼多,是生產鋰電池、干電池、紐扣電池還是鉛酸蓄電池,產生的廢水種類都不一樣,污染物的濃度也千差萬別,沒法統一回答。
Ⅳ 浙江鋰電池污水處理公司有哪些
在日常生活中鋰電池越來越廣泛的應用,作為一種相對清潔的能源,它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的產品。鋰電池在生產製造過程中會產生一定的廢水,主要來源為生產過程產生的生產廢水及地面、設備沖洗水,其主要成份有鈷酸鋰、NMP(甲基吡咯烷酮)、碳粉及有小分子有機物質酯類等。 這種廢水具有成分復雜、有一定毒性、難以生化等特點。
針對鋰電池廢水處理依斯倍環保研發出一套穩定的處理系統,使用多效蒸發器、MVR蒸發器針對鋰電行業廢水進行處理,設備自動化程度高,節省成本;易於完成自動控制,方便管理,操作簡單;設備的使用壽命可長達15年;抗沖擊負荷的能力強,出水水質穩定,污泥產量少且易於處理。
Ⅵ 手機鋰電池裡面的黑色粉末是什麼溶於水後,污水處理廠能處理嗎
鋰電池污水處理,找深圳長隆,可出完整方案,葯劑可寄樣品
Ⅶ 柳州白沙污水處理廠、陽和污水處理廠詳細地址有哪位知道先多謝了
目前柳州市建成運行的污水處理廠有2個,分別是處理能力為25萬噸/日的龍泉山污水處理廠和處理能力為10萬噸/日的白沙污水處理廠( 躍進路126/1號).正在建設的有陽和污水處理廠(陽和工業新區南面洛維大橋下游的東北岸),規劃建設的有拉堡污水處理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