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湖北荊門到底是個怎麼樣的地方
荊門市 面積12072平方千米,人口301萬(2003年)。
東寶區 面積1592平方千米,人口 37萬。郵編448004。區人民政府駐金蝦路9號。
掇刀區 面積 639平方千米,人口 36萬。郵編448124。區人民政府駐掇刀石街道龍井大道99號。
鍾祥市 面積4488平方千米,人口103萬。郵編431900。市人民政府駐郢中街道。
沙洋縣 面積2181平方千米,人口 60萬。郵編448200。縣人民政府駐沙洋鎮。
京山縣 面積3172平方千米,人口 65萬。郵編431800。縣人民政府駐新市鎮。
荊門現轄京山縣、沙洋縣、鍾祥市、東寶區、掇刀區、屈家嶺管理區6個縣、市、區,其中鎮50個,鄉1個,街道辦事處5個,農業辦事處、農(牧)場、水庫單位等11個,省級經濟(高新)技術開發區4個。總人口300萬人。
荊門中心城區城市定位為:鄂中區域中心城市,新興特色工業城市,歷史文化名城和生態宜居城市。規劃區面積718平方千米,目前建成區面積44.6平方公里,城市人口38.1萬人(其中常住人口30.5萬人),基本形成了南北雙城、新老城區結合的城市格局。「十五」期間,荊門中心城區基礎設施完成投資15.3億元(不含電力、郵電通訊設施投資)。截至2005年底,城市道路121條312千米,道路面積514萬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積16.53平方米),排水管道421千米;城市供電設施完善,電力供應充足;城市供水能力38.2萬立方米/日,供水管網300千米,供水普及率100%;氣化率100%,城市燃氣管道59千米;公交運營車輛332台(每萬人擁有公交車輛12.07標台);城市生活垃圾日處理能力500噸/日,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城市生活污水日處理能力5萬噸,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51.01%;人均公共綠地10.03平方米,建成區綠地率44.54%,綠化覆蓋率48.98%。荊門中心城區城市供水普及率、燃氣普及率、污水集中處理率、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建成區綠地率等多項指標處於全省領先水平。近年來,荊門城市建設在規劃管理、造林綠化、綜合環境整治等方面獲得多項國家和省級榮譽稱號。
【京山縣】京山縣地處湖北省經濟最活躍的武漢--襄樊--宜昌大三角中心地帶,位於大洪山南麓,江漢平原北端,素有「鄂中綠寶石」的美譽。轄14個鄉鎮和1個開發區,國土面積3520平方公里,總人口61.6萬人。榮獲全省經濟效益目標考核「十佳」縣市、全國文化先進縣、全國體育先進縣、全國科技工作試點縣、省級文明縣城、全省最佳信用縣、全省技術創新示範單位等稱號。歷史悠久。秦漢以來,境內一直設縣置州(郡),隋大業三年(607年)設京山縣,宋乾德二年(964年)裁北部的富水縣歸京山縣,自此京山縣統領今域,沿襲至今。京山人傑地靈。在古代,創造了舉世聞名的屈家嶺文化,養育了春秋戰國時期楚國令尹子文和大夫申包胥、西漢時期的綠林起義首領「三王」(王匡、王鳳、王常)等著名歷史人物;在近代,涌現出了辛亥革命時期的武昌首義闖將「三劉」(劉英、劉鐵、劉傑)和當代文學大家聶紺弩、毛澤東雙兒女親家張文秋等時代英豪。在大革命時期、抗日戰爭時期以及解放戰爭時期,京山是豫鄂革命根據地,賀龍、李先念、陳少敏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在這里戰斗、生活過。風光旖旎。境內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新石器時代屈家嶺文化遺址,省級文化保護單位西漢末年綠林起義策源地三王城遺址、漢唐古城口遺址、抗日戰爭時期豫鄂邊區黨委機關舊址、新四軍豫鄂挺進縱隊司令部舊址、豫鄂邊區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舊址等。主要風景名勝有國家級大洪山風景名勝區核心綠林景區、虎爪山國家森林公園,還有鄂中第一溶洞----空山洞,療養勝地----溫泉山莊,鄂中第一漂----鴛鴦溪漂流。資源豐富。地處鄂中丘陵至江漢平原過渡地帶,低山、丘陵、崗地和平原四種地貌兼而有之,為「七山二水一分田」,農、林、牧、漁、礦產資源十分豐富。現有耕地82萬畝,水域面積28萬畝,林業用地248.8萬畝,其中經濟林基地35萬畝。森林覆蓋率44.8%。農副土特產主要有香菇、木耳、茶葉、橋米、板栗、銀杏、對節白臘、各種水果、中葯材等,素有「中國板栗之鄉」美稱。「京燕牌」花菇被評為部優產品和全國同類產品第一名;「國寶牌」橋米歷史上為宮廷貢米,是全省第一個獲國家原產地域保護的農產品;以中華鱉、中華草龜、銀魚為主的特種水產養殖開發較早,是全國重要的生產基地之一;遍布山區的珍稀樹種對節白臘,是少有的森林「活化石」。境內水資源豐富,共有大中小型水庫150多座,大小河流500多條,庫塘滯洪能力12.64億立方米,正常蓄水能力8.35億立方米。非金屬礦產資源豐富,主要有硅石、石灰石、白雲石、重晶石、大理石、玄武石等六大類,儲量在1000萬噸至數億噸之間,品位高、質量好,具有較高的工業開采價值。基礎設施發達。境內交通便利,長荊鐵路橫貫東西,省道應隨、皂當、漢宜三條公路由東至西,安京、京天兩條公路由北至南貫穿全境,隨岳、武荊兩條過境高速公路正在建設之中。城鄉電網密布,鄉村通電率達100%。全縣通訊便捷,移動、固定電話和互聯網用戶達12萬戶,鄉村全部實現電話程式控制化。經濟繁榮。2005年,全縣完成生產總值56.61億元,增長11.8%;規模工業完成產值14.06億元,增長28.5%;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8.75億元,增長13.6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25.04億元,增長13.45%;地域財政收入達到2.94億元,可比增長26.0%。工業經濟已成為縣域經濟的主要支撐力量,形成了機械、化工、冶金、建材、紡織服裝、糧食加工六大行業為主體的工業體系,是全國最大的紙箱紙盒包裝機械、最優的結晶硅和鍋爐輔機生產基地。縣工業園區規劃總面積8.3平方公里,基礎設施建設已完成貨幣工程量2.1億元,目前已有28家企業落戶園區,其中15家已建成投產,規劃到2008年產值達到34億元,利稅達到3億元,總人口達到5萬人。外向型經濟格局初步形成,外貿產品遠銷30多個國家和地區,各項出口指標在全省縣市區中名列前茅。2005年完成出口創匯4702萬美元。京山是全國首批商品糧生產基地縣、全國生態農業建設示範縣,也是全省優質稻生產示範縣、全省綠色食品建設示範縣和全省重要的商品棉、油料、生豬、家禽和水產品生產基地,種植業優質率達95%以上,有全國最大的中華草龜種苗養殖基地----盛昌龜業公司,有全省第一批認證的無公害水產品生產基地----永興中華鱉養殖基地,有年產200萬只蛋雞的錢場蛋雞養殖小區。
【沙洋縣】沙洋縣位於鄂中腹地,江漢平原北端,是湖北歷史上八大重鎮之一,素來享有「漢江明珠」、「小漢口」的美譽。現轄13個鎮,國土面積2044.45平方公里,總人口58.21萬人。境內有沙洋監獄管理局、沙洋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武警三支隊等多家省、市駐沙單位。沙洋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是楚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和中國最早的縣級政權??權縣所在地。境內楚漢墓群分布連綿,堪稱「楚文化地下寶庫」,紀山楚墓群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出土了被譽為「改寫中國思想史」的郭店楚簡和震驚世界的「中國第一古濕屍」等稀世國寶;有湖北省保存最好的新石器時期古城遺址----馬家垸遺址;有紀山寺、岳飛城遺址等多家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沙洋曾是全國人大、全國政協、外交部、財政部等中央國家機關創辦的「五七幹校」所在地(最多時有26所),很多歷任和現任領導、重要人物、知名人士、高級將領曾在沙洋「五七幹校」學習鍛煉。物產資源豐富。沙洋農副產品豐富,主要有水稻、小麥、棉花、油菜、花生、蔬菜、花卉苗木、水產品、畜禽等。紀山龍米、馬良石頭魚曾被列為宮廷貢品,小李子藜蒿、長湖荸薺、紀山龍米、洪森精米、風池香米、蛟龍皮蛋獲國家綠色食品證書。沙洋是全國商品糧基地,全國「雙低」油生產示範縣,水產品產量位居全省前列。境內已探明的主要礦種有石膏、石灰岩、粘土、硅質水泥原料、紅土等,地下蘊藏著豐富的鹽化礦物和石油等10多種資源。境內有流入長江的漢江、長湖兩大水系,其中漢江流經全境,有7座中型水庫,總庫容為12683萬立方米。經濟社會持續協調發展。2005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達到46.12億元,其中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分別為19.11億元、13.11億元、13.90億元,三次產業比例分別為41.4∶28.4∶30.2。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0.06億元。財政收入12002萬元,其中一般預算收入6011萬元。工業總產值16.64億元,工業增加值4.6億元。農業總產值32.20億元,主要農產品糧食、棉花、油料、蔬菜產量分別達到58.38萬噸、1.00萬噸、10.55萬噸、30.30萬噸。全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6.92億元,各項存款余額30.42億元。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5525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718元。產業特色明顯。形成了以華溢紡織、富泰革基布、廣銀棉花等棉紡加工企業及溫鑫服裝、僑夫服飾等服裝企業為骨乾的輕紡產業;以新興建材、明弘建材、荊玻鋁業、秦江水泥、秦江人造板等公司為骨乾的建材產業;以洪森實業、鳳池米業、巨星糧油、蛟龍蛋製品、仙羽禽業等企業為骨乾的食品產業;以大江鑄業、創升鑄業、江漢石油儀器儀表、沙洋電線廠等企業為骨乾的機電產業。全縣規模以上企業達到48家,億元企業達到5家,有荊玻集團、華溢紡織公司、洪森實業公司和江漢石油儀器儀表公司等骨幹企業。全縣企業知名品牌眾多,「洪森」精米、「鳳池」香米、石鑰牌指重表獲湖北名牌稱號,「紀山」龍米、「尚香」風干雞、「玉雅」生活用紙、「蛟龍」皮蛋等品牌在省內外有較高的知名度。基礎設施完善。境內交通便利,路網縱橫交錯,207國道、(武)漢宜(昌)、荊(門)潛(江)等省道、襄(樊)荊(州)高速公路貫穿縣境,破土動工的武(漢)荊(門)高速與沙洋擦肩而過,半小時的高速公路入口有5個,平均每百平方公里有公路70.6公里。荊沙鐵路貫穿全境。有漢江和江漢(漢江--長江)航線。全縣程式控制電話裝機7.20萬部,互聯網用戶達到5800戶,鄉村全部實現電話程式控制化。行動電話達到13.96萬部,城鄉電話普及率達到每百人36.3部。全縣有35千伏及110千伏主變容量18.1兆伏安,年供電量3.6億千瓦時,用電可靠率超全省平均水平。沙洋220千伏輸變電站正在建設之中,2006年底可建成運營。新興濱江園林城市建設步伐加快。城區建成區面積19.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0萬人。城區沿湖景觀、休閑項目等園林設施日臻完善,綠化面積達到193.8公頃,占城市面積的25.3%。大型專業批發市場、超市連鎖店、賓館酒樓等商業設施遍布轄區。城鄉居民居住條件進一步改善,城鎮人均住房35.2平方米。
【鍾祥市】鍾祥市位於湖北省中部,漢江中游,江漢平原北端,國土面積4488平方公里,中心城區建成區面積17平方公里,轄15個鎮,1個鄉,1個街道辦事處,1個開發區,3個國營農、牧場,3個大型水庫,總人口103.76萬人。鍾祥是楚文化的重要發祥地。春秋戰國時期,鍾祥為楚別邑,稱郊郢,系楚國陪都;後期曾為楚國國都。西漢初置縣,三國時屬吳,稱石城。自西晉至清末民初1600多年間,鍾祥一直為郡、州、府、縣治所。因明代嘉靖皇帝生養發跡於此,御賜縣名為「鍾祥」,取「祥瑞鍾聚」之意。明嘉靖十年(1531年),御置承天府,是當時全國三大直轄府(順天府、應天府、承天府)之一,曾是江漢、湖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這里養育了楚辭文學家宋玉、楚歌舞藝術家莫愁女、明朝嘉靖皇帝朱厚?等歷史名人,誕生《陽春白雪》、《下里巴人》等傳世名曲。新中國成立後,縣名仍為鍾祥。1992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撤縣設市。鍾祥資源富集。礦產資源:鍾祥現已探明的礦產資源有6類27種,佔全國已發現礦種的1/6,佔全省的1/4。主要有磷礦石、累托石、礦泉水、硫鐵礦、石灰岩、耐火粘土、滑石、大理石、煤、重晶石、白雲石、金剛石、砂金等。其中磷礦石儲量達5.36億噸,居全國第二位,開采量居全國第一位,素有「中原磷都」之稱。土地資源:全市土地面積673萬畝,其中耕地121.3萬畝,可墾荒地50多萬畝,林地近200萬畝,水域74萬畝,草場190多萬畝。水資源:全市淡水資源總量510億立方米,漢水自北而南縱貫市境144公里,沿漢江流域有8條水系,建有溫峽、石門、黃坡三座大型水庫,全市水能蘊藏量大於15.7萬千瓦。旅遊資源:鍾祥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世界文化遺產----明顯陵所在地,是國家級大洪山風景名勝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境內文物古跡星羅棋布,山川湖泊風光秀麗,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交相輝映。其中明顯陵是我國中南地區惟一的明代帝陵,也是全國最大的明代單體帝陵,與北京十三陵和南京明孝陵齊名。現已形成郢中風景區、雲台觀風景區、大洪山風景區、溫峽風景區等四大景區。農副產品資源:鍾祥素有「魚米之鄉」的美譽,是國家重要優質米、優質棉和瘦肉型豬生產基地。鍾祥是「中國長壽之鄉」。現有百歲老人68人;90歲及以上的老人近千人;人均預期壽命75.88歲,高於世界平均水平9.88歲,高於全國平均水平4.48歲。鍾祥綜合經濟實力不斷增強。2005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79.83億元。其中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分別為24.55億元、27.65億元、27.63億元。三次產業結構之比為30.8∶34.6∶34.6。人均國內生產總值7690元。財政收入3.22億元,其中一般預算收入1.95億元。年末全市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73.82億元,各項貸款余額27.47億元。是國家可持續發展示範區、生態建設示範區,全國科技、教育、文化先進縣(市),省級文明城市、衛生城市,全省最佳金融信用縣(市)。經過多年的建設,鍾祥形成了以磷化、紡織、食品、輕工、建材、汽車零部件6大行業為支柱,具有地方特色的工業體系。全市現有工業企業384家,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17家。工業產品540餘種,有17種產品進入國際市場,40餘種產品處於國內領先水平。鍾祥是全國小康建設百強縣(市)和全國十個小康建設示範縣(市)之一。農村居民儲蓄總額、人均儲蓄額和農村拖拉機保有量、農機總動力均居全省縣(市)第一,先後被授予全國農村電氣化達標縣(市)、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市)、全國果品產業示範縣(市)等稱號。農業綜合實力較強,糧、棉、油、肉類總產量和農業增加值曾進入全國五十強和全省十強。現已形成糧食、棉花、油料、生豬、雞鴨、水果、蔬菜、食用菌等8大主導產業和中糧祥瑞油脂、新美香、康輝、金林、龍富等一批產業化龍頭企業。鍾祥市場繁榮,貿易活躍。全市擁有大型商場和各類賓館、酒店30多家,其中四星級賓館1家,三星級賓館1家。建有較大規模的集貿市場、工業品市場和生產、生活資料市場30多個。2005年,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0.1億元,接待遊客132萬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2.5億元。全市現有「三資」企業128家,出口型企業12家。鍾祥交通便利,基礎設施功能齊全,形成了水、陸、空立體運輸網路。全市公路通車里程4550公里,等級公路3450公里,焦枝鐵路、長荊鐵路、襄荊高速公路、武荊高速公路、207國道穿越市境。境內漢江航道常年通航,建有7個港口碼頭。2005年,全年貨物周轉量(不含鐵路)9.77億噸公里,旅客周轉量(不含鐵路)6.58億人公里。貨運量740萬噸,客運量1430萬人次。
【東寶區】東寶得名於隋代所建的東山寶塔。國土面積1645平方公里,轄6鎮1鄉2個街辦,總人口36.39萬人。歷史悠久,山川秀美。巍然聳立的東山寶塔,歷經1400多年的滄桑依然形態穩健,氣勢軒昂;建於南宋紹興年間的龍泉書院古樸典雅,學風濃厚,培育出一代代英才,點綴其間的象山四泉(龍泉、蒙泉、惠泉、順泉)聞名遐邇;以捉馬洞、仙人岩為主的三國古戰場遺址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完美結合;唐安古寺、洪山寺、千佛洞依山傍水,清新幽靜;老萊子山莊、聖境山、九龍谷、白雲樓等道教遺跡和名勝源遠流長;形成於中生代的天然溶洞----香龍洞內鍾乳石令人嘆為觀止;國家水利風景名勝區、全國八大人工水庫之一的漳河水庫風光秀麗,景色怡人,被湖北省列為「著力建設的10個省級旅遊休閑度假區」之一。稟承「綠色東寶、天然氧吧、有機食品」發展理念的東寶已越來越成為理想的人居之地。物華天寶,資源富集。礦產資源多達24種,其中石灰石、石膏、方解石儲量分別達到46億噸、10億噸、1.8億噸,均居全省之最,極具開發潛力;原煤儲量達5000萬噸以上;水泥粘土儲量達3100萬噸;硫鐵礦、石英礦、陶土、鐵、銅、硅、礬土、大理石等資源均具有一定的開采價值;森林覆蓋率高達58%;柑桔、香菇、黑木耳、烏臼、核桃、板栗、銀杏等特產暢銷全國各地,香菇、黑木耳遠銷日本、韓國、馬來西亞、泰國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區位優越,交通便利。焦枝、荊沙、長荊鐵路與207國道、襄荊高速(襄樊至荊州)公路縱橫交錯,皂當(天門皂市至宜昌當陽)、荊潛(荊門至潛江)、荊南(荊門至南漳)等省級公路貫穿全境,已全線動工的武荊高速(武漢至荊門)和荊宜高速(荊門至宜昌)將在東寶匯合,與滬蓉高速、京珠高速聯網,屆時在1個小時內到達宜昌(三峽),1個半小時內到達武漢。長江航道的沙市港及沙市機場、襄樊機場、三峽機場距東寶均只有100公里左右。優越的條件使一大批中央和省屬企業落戶東寶,全國特大型石化企業荊門石化總廠、華中電網主力之一荊門熱電廠、三峽工程水泥定點生產企業葛洲壩水泥廠以及航空工業總公司所屬的第六○五研究所等均在東寶境內。國家三條微波通道、四條光纜穿境而過,使東寶與全國各地及世界150多個國家和地區互聯互通。東寶電力設施完善、供應充足,城市和農村電網改造已全部完成。投資環境良好,發展前景廣闊。全區按照「經營城郊,興工強區」、「唱響山歌,興山富民」、「服務城市,提升三產」的工作思路,突出環境建設、民營經濟發展、招商引資三大重點,奮力推進區域經濟發展。2007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83.8億元,同比增14%。工業經濟快速增長。實現規模工業增加值18.1億元,同比增38.3%;實現利稅6.4億元,同比增94.4%。大力實施「中小企業成長工程」,培育市場主體成效明顯。規模企業新增25家,達到84家;銷售收入過5000萬元企業達到12家,億元企業達到7家。石橋驛磷化工、子陵建材、牌樓輕紡等工業集群發展加快,國道工業走廊經濟總量進一步擴大,城郊工業龍頭作用更加突出。大力實施精品名牌戰略,獲省級以上知名品牌7個,「洋豐」商標和「洋豐牌過磷酸鈣」分獲「中國馳名商標」和「中國名牌產品」稱號。著力培育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狠抓專利實施,申請國家專利105件,申報科技項目16個,其中8個項目被列為全市重點科技計劃項目,2個項目被列為全市重大專項。節能減排見到成效,先後關閉小煤礦7家,小水泥廠1家,萬元生產總值綜合能耗下降4.5%,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明顯下降,是全市唯一實現「雙減」目標的縣市區。農村經濟全面發展。實現農業總產值15.9億元,同比增8.3%;農民人均純收入4674元,同比增加586元,增長14.3%。特色板塊經濟進一步發展。漳河柑桔板塊被納入全省跨區域優質柑桔板塊連接項目。農業產業化深入推進。龍頭企業發展加快,山緣香菇年出口創匯突破500萬美元。新登記專業合作社16家,全區各類農村經濟合作組織達到35家。新認證綠色食品和無公害產品5個,通過「三品」認證的農產品達到20個。第三產業發展提速。 「鄉村游」發展勢頭強勁。聖境山等主要景區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加大。「農家樂」星級服務進一步規范。現代物流業發展勢頭強勁。楊家橋綜合型物流園區被納入全市物流園區總體規劃,園區內商貿物流企業發展到近百家,形成了與全國100多個城市互通的物流網路。著力實施「萬村千鄉」市場工程,新發展農資農家店、日用消費品農家店36家。社區服務、金融保險等行業進一步發展。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6.28億元,同比增50.1%,其中城鎮以上項目投資完成21.8億元,同比增61.3%。新、續建項目162個,其中投資過千萬元項目45個,實際完成投資9.7億元。招商引資有效支持投資增長。引進區外境內資金9.08億元,同比增29.4%;引進境外資金1215萬美元,同比增20%。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3.7億元,同比增19.3%。積極擴大外貿出口,完成出口創匯1000萬美元,同比增100%。財政運行平穩。完成地方財政總收入4.06億元,同比增33.5%;完成區級一般預算收入9800萬元,同比增20%。強化財政發展職能,狠抓支出控管,支出結構進一步優化。完成地方一般預算支出3.27億元,同比增33.8%。
【掇刀區】掇刀區是2001年3月17日經國務院批准設立的縣級行政區,下轄團林鋪鎮、麻城鎮、掇刀石街道辦事處和白廟街道辦事處,共有78個行政村、17個社區居委會和3個場委會,有639個村民小組和105個居民小組。掇刀區地處荊山山脈與江漢平原的過渡地帶,位於鄂中腹地、扼荊襄要道。全區總面積為614.7km2,其中:白廟街道辦事處25.76km2,掇刀石街道辦事處131km2,麻城鎮175.3km2,團林鋪鎮282.64km2。可供開發的丘陵崗地、水面較多,有著發展生態農業、高效農業的天然優勢;礦產資源較多,石膏儲量豐富,煤、白雲石等頗具開發價值;有千佛洞國家森林公園、鳳凰風景游樂區等較為豐富的旅遊資源和項目。
【屈家嶺管理區】屈家嶺管理區原為五三農場,是湖北省最大的國有農場 ,由李先念在湖北工作期間親自破土奠基,1952年開始墾建,1953年正式命名,原屬湖北省農墾事業管理局,2001年11月屬地管理,成立荊門市屈家嶺管理區。屈家嶺管理區位於湖北省中心地帶、江漢平原與大洪山余脈的交會區域,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資源豐富。全區土地面積220平方公里,人口6.4萬人,職工3萬人。下轄5個農業辦事處。有水旱耕地14.5萬畝,林地10萬畝,果園3萬畝,水面1.5萬畝。屈家嶺管理區東距武漢市168公里,西至宜昌220公里,至荊州120公里,西去30公里經漢江沙洋港可入長江,西北去90公里可抵荊門火車站,水陸交通十分便利。屈家嶺管理區是聞名世界的屈嶺文化遺址所在地。遺址大量出土文物中,以彩紋陶器和含有粳稻穀殼的紅燒土塊最有名,是長江中游新石器時代文化的典型代表。屈家嶺現代農業規模種植和農業產業化優勢明顯,利用人文資源和自然資源開發旅遊前景廣闊。2005年,全區實現生產總值38495萬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5.7%。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1605萬元,增長7.9%,第二產業增加值10090萬元,增長28.8%,第三產業增加值16800萬元,增長14.3%。全區實現工農業總產值55046萬元,同比增長13%。其中農業25905萬元,增長7.9%;工業29141萬元,增長18%。固定資產投資額4610萬元,增長2.8%;財政收入2726萬元,同比增長20.2%。屈家嶺農林牧漁各業俱全,並已初步形成農業產業化模式。年產糧食42500噸,棉花6000噸,油料4500噸,年出欄活豬10萬頭(年出口3萬頭),年產鮮牛奶2000噸,鹿茸300公斤,年產各類水果1000萬公斤,鮮魚1000萬公斤。管理區有湖北最大的活豬出口基地,所產「陳灣」優質瘦肉型活大豬在香港市場直接掛牌銷售,是全國六個最佳養殖企業之一。「湖北九州梅花鹿養殖有限公司」是中南地區規模最大的梅花鹿養殖場,現存欄梅花鹿1200頭,其引進先進技術研製開發的鹿系列產品先後獲「湖北省精品名牌展銷會銀獎」和「中國第七屆新技術新產品博覽會金獎」。管理區已形成種養加一條龍和農、工、貿一體化經營的顯著特色。利用農場新鮮的農、果、畜產品資源興辦的湖北金五三食品廠,是國家二級企業和出口定點廠,年產肉類、禽類、水果、蔬菜、食用菌等罐頭1萬多噸,90%供出口。金龍福葯業擁有8條現代化生產線,生產中西成葯60多種,其專利生產的金龍舒膽顆粒榮獲「省工業精品名牌產品博覽會金獎」。江峰葯業是一家以生產獸葯為主的科技型企業,現有六條生產流水線(即水針劑、粉針劑、中葯散劑、消毒劑、水溶劑生產線),該公司以市場為導向不斷推出新產品,銷售網路遍布全國三十多個省市。五三棉業公司設備一流,產品質量享有較高聲譽。湖北五三水泥有限責任公司年產水泥8.8萬噸,五三奶粉暢銷全國各地。出口產品還有無鉛皮蛋、小磨香麻油等。
㈡ 襄樊市表彰2003防非青年志願者名單文件
這里有個黨員的名單:
湖北省表彰先進基層黨組織和優秀共產黨員
先進基層黨組織
武昌造船廠黨委
武漢市武昌區水果湖街黨工委
武漢市江漢區民意街派出所黨支部
武漢市江岸區百步亭花園社區黨委
黃石市黃石港區青山湖社區黨總支
黃石一棉紡織有限責任公司黨委
大冶市還地橋鎮秀山村黨委
湖北安琪生物集團有限公司黨委
宜昌市西陵區學院街道辦事處黨委
秭歸縣郭家壩鎮廟埡村黨總支
宜昌市夷陵區龍泉鎮黨委
棗陽市南城辦事處沙店村黨委
谷城縣石花鎮黨委
老河口市潤發紡織企業有限公司黨委
襄樊市樊城區中原街道辦事處前進中路社區黨支部
丹江口市六里坪鎮財神廟村黨總支
十堰市張灣區車城路街道辦事處張灣社區黨支部
十堰市金鼎紡織集團有限公司黨委
湖北金龍泉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黨委
沙洋縣後港鎮黨委
湖北洋豐集團黨委
鄂州市鄂城區澤林鎮黨委
鄂州市吳城鋼鐵有限公司黨委
湖北楚源精細化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黨委
松滋市劉家場鎮三堰淌村黨支部
湖北藍星集團黨委
荊州市少兒圖書館黨支部
應城市城中街道辦事處黨委
雲夢縣城關鎮黨委
漢川市仙女山街道辦事處劉家 村黨支部
蘄春縣橫車鎮九棵松村黨委
湖北中基包裝材料有限公司黨委
黃岡市黃州區赤壁街道辦事處黨委
黃岡中學黨委
咸寧市咸安區雙溪橋鎮黨委
赤壁市陸水湖辦事處青泉社區黨支部
湖北玉立砂帶股份有限公司黨委
隨州市曾都區洪山鎮黨委
建始縣官店鎮黨委
利川卷煙廠黨委
宣恩縣椒園鎮白泥壩村黨支部
仙桃市彭場鎮黨委
潛江市公路局黨委
天門市竟陵辦事處黨委
神農架林區交通局黨總支
省發展計劃委員會直屬機關黨委
中國長江航運(集團)總公司黨委
中國三江航天集團黨委
三峽大學黨委
中船重工集團第七O一所黨委
優秀共產黨員
朱躍紅(女)武漢市硚口區榮華巾幗家政服務有限公司黨支部書記、經理
王泆朗(女)武漢市第三初級中學高級教師
趙豫婷(女)武商集團世貿廣場化妝一櫃櫃長
許維民 武漢市蔡甸區消泗鄉黨委書記
邱應發 武漢市新洲區邾城新區財政所副主任
朱憲國 冶鋼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
楊裕中 陽新縣王英鎮法隆村萬壠山林場場長
田昌華 宜昌市歌舞劇團黨支部書記、團長
王紹柏 宜昌市林業學校天麻研究室主任
潘會明 宜昌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
孫開林 保康縣馬橋鎮黨委副書記兼堯治河村黨支部書記
肖明芝(女)襄樊市襄城區檀溪村黨委書記、溪苑賓館總經理
周萬軍 南漳縣九集鎮八泉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
陳禮軍(女)襄樊市離退休職工管理服務中心退管科副科長
岳 林 鄖縣白浪供銷社下崗職工
楊福卿 竹溪縣城關鎮黨委書記
王國玖 京山華貝實業投資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兼總經理
韓顯泉 荊門市掇刀區團林鎮司法所所長、法律服務所主任
姜延安 鄂州市公安局交警支隊鄂城大隊三中隊副中隊長
張本源 湖北重型機器集團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副總經理
萬先科 荊州市公安局巡警支隊一大隊三中隊政治指導員
葉昌保 洪湖市洪林村黨委書記、湖北洪林集團董事長兼總經理
王洪運 湖北洪城通用機械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
湯儉民 孝感市孝南區農業局副局長
錢運華 大悟縣四姑鎮叢崗石灰廠黨支部書記、廠長
樂松柏 孝昌縣衛店鎮沿河村黨支部書記
丁周炎 湖北三環氣門有限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
何成焱 湖北東方建材陶瓷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
郭新志 浠水縣清泉鎮十月村黨總支書記、湖北十月集團董事長
占東光 紅安縣七里坪鎮黨委書記
周寶生 嘉魚縣官橋鎮官橋村八組組長、湖北田野股份有限公司黨委 書記、董事長
王天才 崇陽縣華陂職業中學副校長
陳志遠 通山縣大路鄉賓興會村農民
王文啟 湖北馳樂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總經理
徐 德 湖北齊星汽車車身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
姚紹斌 鶴峰縣八峰村黨總支書記、湖北省八峰葯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董虎成 咸豐縣教育系統黨委副書記、教育局副局長、第一高級中學 校長
王中林 仙桃市園林綠化管理局黨支部書記、局長
秦銀科 潛江市熊口農場(管理區)黨委書記
龐瑞典 天門市多寶鎮文湖村黨支部書記
田從佳 神農架林區人民檢察院檢察長
黃開興 省公安廳行動技術總隊一處副處長
韓漢雲(女)省武漢女子監獄黨委副書記、政委
席亞娟(女)中國石化集團江漢石油管理局儀表廠助理工程師
胡易安 湖北雙環化工集團有限公司子弟學校教師
姚明成 襄樊鐵路分局六里坪電力機務段運轉車間電力機車司機
吳世才 武漢大學電子信息學院教授
黃德修 華中科技大學光電子與信息學院院長、教授
廉乃朴 省人民政府駐廈門辦事處主任
優秀黨務工作者
黃 江 武漢鍋爐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
陳汝達 中國十五冶金建設有限公司黨委書記
蘇開美 宜昌市委組織部副部長
李全敬 襄樊市襄陽區黃集鎮黨委書記
劉長春 房縣縣委辦公室副主任、信訪局局長
周正清 鍾祥市郢中街道辦事處黨委書記
方 明 鄂州市委宣傳部副部長
張建萍(女)荊州市奧達紡織有限公司黨委書記、副董事長、工會主席
郭桃芳(女)安陸市府城辦事處迎春社區黨總支書記
丁光華 羅田縣紀委副書記
張勝昆 咸寧卷煙廠黨委書記、廠長
布厚偉 廣水市廣水辦事處黨委書記、人大聯絡處主任
呂祖貴 恩施市龍鳳鎮黨委書記
周建華 仙桃市工業園區黨委書記、管委會主任
羅茂文 潛江市熊口鎮黨委書記、人大主席
徐雲平 天門市干驛鎮黨委書記
王文華 神農架林區宋洛鄉黨委書記
劉其武 省漳河工程管理局黨委書記
熊德榮 中國建築第三工程局黨委書記
孫治定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黨委組織部部長、機關臨時黨總支書記
防治非典型肺炎工作先進基層黨組織
湖北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黨委
武漢市傳染病醫院黨委
武漢鐵路分局漢口火車站黨委
湖北捷龍高速運輸(集團)有限公司傅家坡客運站黨委
當陽市人民醫院黨委
黃石市黃石港區勝陽港街道黨工委
十堰市公安局白浪路派出所黨支部
武穴市龍坪鎮黨委
防治非典型肺炎工作優秀共產黨員
胡志紅(女)中科院武漢病毒研究所所長、病毒學博士
楊新起 華中師范大學黨委辦公室主任
張 琪(女)武漢市傳染病醫院六病區護士長
丁文柏 宜昌市中心醫院呼吸科主任
陳東靈 共青團襄樊市委書記
凌澤淦 黃岡市中心醫院院長、副主任醫師
余小明 孝感市中心醫院黨委副書記、副院長
劉 文 天門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黨總支委員、副主任
肖庚富 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物技術系黨支部書記、副主任、副教授、博士
譚 浩 江陵縣公安局沙崗派出所副所長
吳蓮英(女)鄂州市西山街道辦事處西山社區黨支部書記
張興家 廣水市郝店鎮沙子崗村衛生員
羅文華 襄樊市衛生防疫站防疫科主任
吳斌鵬 荊門市公安局治安支隊支隊長
胡先松 潛江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質監辦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