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佛坪县好吗
佛坪县地处中国自然地理之南北分界线的秦岭南麓,位于陕西省汉中市东北部,东接安康市宁陕县、石泉县,北临西安市周至县和宝鸡市太白县,西南连洋县,距汉中150公里、西安200公里。古有傥骆、子午道,今有108国道和西汉高速公路穿越县境。佛坪于清道光五年(1825年)设厅,1913年改厅为县,后经几次撤并变迁,1961年恢复县制。全县辖7乡2镇,59个行政村,1个居民委员会,人口3.5万,总面积1279平方公里。佛坪是“大熊猫的故乡”和“中国山茱萸之乡”。
境内自然生态原始古朴,天然独特。介于东径109°41′——108°16′,北纬33°16′——33°45′之间。海拔515米至2904米,属亚热带北缘山地暖温带温润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11.5℃,年平均降水量938毫米。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气候条件孕育了天然独特的生态系统,境内群山雄峙,溪流纵横,珍禽异兽,鸟语花香。唐代著名诗人岑参在惊叹古傥骆道的诗中写道:“峰攒望天小,亭午见日初。夜宿月近人,朝行云满车”。原始古朴的自然生态保护完好,森林覆盖率高达87%,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县。
佛坪自然资源丰富,尤以野生动植物和生态旅游资源而闻名中外。佛坪被誉为天然生物基因库,已发现野生脊椎动物433种,其中大熊猫、羚牛、金丝猴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3种,二级保护动物39种;大熊猫野外分布密度居全国之首,被认定为秦岭亚种,设有以保护大熊猫为主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佛坪自然保护区三度获得国际性组织的正式认定:1992年被全球环境基金确定为全球具有重要保护意义的A级自然保护区和《中国人与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中最优先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区,2002年被世界旅游组织——“绿色环球21”认定为最具生态旅游开发价值的地区,2004年被批准加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已发现高等植物5门180科2000余种,其中野生红豆杉群落、庙台槭、独叶草等珍稀濒危保护植物23种。已发现野生中药材10大类1000余种,是名贵中药材山茱萸的道地产区。
佛坪生态旅游资源独具特色,国宝大熊猫、原始森林、奇山异水、珍稀动植物观赏堪称“四绝”,被省上认定为5A级旅游资源。佛坪还拥有丰富的森林、水能和矿产资源。森林资源属原生状态,林木蓄积量大。境内大小河流240多条,总流量11.76亿立方米,水能蕴藏量达10.4万千瓦,可开发5.1万千瓦,是长江中上游国家“南水北调”工程的水源保护地和陕西“引汉济渭”工程的调水点。矿产资源已探明有黄金、大理石、石英石、云母、水晶、石墨、刚玉、花岗岩等20余种。
近年来,该县坚持把保护和开发自然生态作为立县之本、富民之基、发展之源,围绕绿色中药、生态旅游两大特色产业和大熊猫、山茱萸两大品牌,大力实施“药业兴县、旅游强县”战略,努力构建有地方特色的县域经济体系。以山茱萸为龙头的绿色中药材产业逐步壮大,生态农业加快发展。佛坪是全国山茱萸主产区,以果大、肉厚、色泽鲜艳、药用有效成份高而著称,先后被确定为“国家级山茱萸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和“陕西省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县”,被命名为“中国山茱萸之乡”。全县山茱萸已发展到8万亩300万株,年产干萸肉600余吨,并已取得了GAP认证和原产地标记注册。以板栗、核桃为主的干果业,以生猪、土鸡、养蜂为主的养殖业,以木耳、香菇为主的食用菌,以水稻、玉米、土豆为主的粮食生产等绿色种养业亦有一定的规模和特色。围绕农产品加工、旅游配套产品开发和水能、矿产资源开发,新的工业体系正在形成。山萸肉饮片、山茱萸保健酒、“农家香”系列绿色食品、旅游纪念品、软木橡胶、硅碳棒、大理石等产品,深受用户青睐。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逐步转型升级。佛坪生态旅游是陕西省十大旅游工程之一,是陕南旅游精品线路上的重要链点,已高起点编制了《旅游总体规划》,建设了旅游专线公路等一批基础设施,精心包装推出了秦岭人与自然博物馆、大坪峪景区、秦岭国际狩猎场、科考探险观光等一批旅游产品,生态旅游县城初具规模,“重游千年蜀道,探访神秘秦岭,亲近国宝熊猫,关爱生态家园”的旅游宣传不断扩大,一个“游生态佛坪、品生态文化、购生态产品”的旅游新形象正逐步展现在人们面前。
⑵ 佛坪县的经济
佛坪山多田少,农业基本条件差。建国前,生产力低下,耕作粗放,生产工具简陋,刀耕火种,水利设施极少,作物品种单一,加之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因而农业生产落后,粮食产量极低,亩产仅五六十公斤,农村长期处于封闭的自然经济状态。猪、牛、羊、家禽等畜牧业生产及其它农副业难以发展,农业经济发展缓慢,农民生活困苦。
建国后,经过反霸减租减息、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废除了土地私有制,建立起公有制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生产力得到解放。随着教育、科技、交通事业的发展,农田水利设施的兴修,农业基本条件不断改善,使佛坪县粮食、油料、畜牧业、多种经营生产迅速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1951~1957年,佛坪县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76%,粮食总产平均每年增长4.4%。
1958年以后,虽然经历“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左的错误的挫折,但在各级党组织的积极工作和广大农民的辛勤劳动下,大力开展农田建设,科学种田,推广优良品种,改善农业基本条件,制止乱开荒地,控制水土流失,增大农业投资,使农业生产水平得到提高。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生产责任制,粮油生产稳步增长,农、林、牧、副全面发展,农民收入增加。
1989年,佛坪县农业总产值1084万元,比1949年增长5.3倍,粮食总产1155.6万公斤,比1949年增长1.09倍。农民人均占有粮食394公斤。多种经营收入770.1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64.89。人均纯收入236元,农村的产业结构发生明显变化,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
2012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8252万元,同比增长5.8%。其中猪、药、菜三大产业产值10329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57%。农作物总播种面积4081.5公顷,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802.6公顷。其中,稻谷播种面积528.6公顷,小麦播种面积67.6公顷,玉米播种面积853.5公顷,大豆播种面积257.5公顷。油料播种面积213.6公顷,蔬菜播种面积465.8公顷。 民国时期,龙草坪、上沙窝、三郎沟建有纸厂,生产火纸、黑皮纸。袁家庄、西岔河、陈家坝等集镇,开设有私营染坊、轧花、弹花、缝纫、铁业、铸蜡、织袜等业,规模小,收入微。
50年代初,人民政府对私营工业、手工业实行保护和扶持发展政策,使手工业得到恢复和发展。1956年,开始对私营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实行公私合营,建立集体性质的手工业合作社(组)。
1958年,开始发展县办工业,在“大跃进”中,搞“全民大炼钢铁”运动,因技术、设备等条件不具备,炼出的铁质量不高,只有少量铁可用于铸铧,造成森林大量破坏和劳力浪费。1961年,按照中央指示,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停办铁厂等企业。1962~1965年,工业生产虽有回升,但不稳定。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工业生产瘫痪,产值下降。
1970年后,县办工业和农村社队工业有所发展,但效益较差,尤其各社队建立的木材加工厂(综合厂),对林木资源破坏较严重,管理混乱,经济效益差,大部分倒闭。1982年后乡镇企业和个体工业户增加。1989年,佛坪县工业产值比1953年增长223倍,由手工操作发展为部分机械生产,工业门类、产品种类增加,效益提高。
2012年,佛坪县完成工业总产值12880万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7026.5万元。全部工业增加值4411万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2251万元,规模以下工业增加值2160万元。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为9.1%,比2011年提高0.4个百分点。
⑶ 位于陕西汉中的佛坪县存废之争引发热议,你之前知道这个地方吗
其实之前也并没有听说过这个县,现在知道也不过是因为关于这个县是否应该存在的问题。我觉得想佛坪县这样的小县既然存在,那就不应该将它抹除掉。
一些我们可能用的非常习惯的事物在佛坪县并不能找到踪影。有一些人去佛坪县旅游想叫网约车却并不能叫车,因为在佛坪县没有这样的事物。而且,在佛坪县也仅仅只有九辆出租车而已。佛坪县也有很多的珍稀动物,同时也是大熊猫的故乡。佛坪县的慢节奏生活也是很多人所向往的?虽然人少他们对经济状况不怎么样,但是他们很知足,也有很好的放松方式。
佛坪县的成县历史也非常的悠久,所以在现在取缔佛坪县并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而且,佛坪县的历史有着自己的特色,应该继续承袭下去,不能丢弃。
⑷ 佛坪县的交通
佛坪自古交通闭塞,运输靠人力挑背。历史上境内虽有“骆”、“子午”古道的支道及黑水蒲河道,但时通时闭。乡间道路、桥梁,主要依靠当地农民每年农闲季节自愿结合或由绅士捐募修补。清代和民国初期,厅同知、县知事倡导捐募和组织劳力修补地方道路和桥梁。
民国时期、交通事业由教建科管理,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所限,山区交通运输事业落后。
建国后,从50年代开始修建佛(坪)洋(县)驮道。1965年始修公路。1967年12月17日,第一条公路佛(坪)两(河)公路通车。1970年12月通客运班车。1974年12月26日佛坪县各乡通公路,居汉中地区首位,列陕西省第三名,周(至)城(固)公路穿越县内乡镇。
2012年,实现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2012.5万元,增长8.9%。佛坪县境内公路里程465公里,其中,高等级公路9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