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运河古城的古城建设
运河和长城同为世界四大古代工程之一,长城早在1987年就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运河却沉睡得太久了。5月22日至24日,枣庄市政府参加了在杭州召开的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申遗研讨会,考察团成员及沿运河六省(直辖市)18个城市的代表,在会上通过了《京杭大运河保护和申遗杭州宣言》,标志着运河申遗开始启动。这对于枣庄旅游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而言,无疑迎来了一次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
台儿庄古城规划面积2平方公里,包括11个功能分区、8大景区和 29个景点,按照“大战故地、运河古城、江北水乡、时尚生活”的定位,遵循“存古、复古、创古”的理念,将保存下来的大战遗址、古城墙、古码头、古民居、古街巷、古商埠、古庙宇、古会馆等历史遗产科学地进行修复。它集“运河文化”和“大战文化”为一城,融“齐鲁豪情”和“江南韵致” 为一域,是极具人文魅力的旅游目的地,是沿运独有、世界知名的旅游休闲度假区。台儿庄古城一期将于五一开城,为枣庄市打造江北水乡城市品牌发展旅游业增添了最为靓丽的黄金景点和产业龙头。
经过历时3年的建造,运河古城将一期工程现已结束,二期工程也已进入全面施工阶段。2010年5月1日,运河古城揭开了其神秘的面纱,正式对游人开放。国民党名誉主席连战及其夫人连方瑀在这天参观了运河古城,并给予了极高评价。 古城抢救挖掘工作,主要围绕运河文化、大战文化和旅游资源的调查整理全面展开。市文化局、市文物局、台儿庄区负责文化信息收集工作;市建委、台儿庄区负责建筑实物、树种、牌坊、桥梁、砖瓦、青石板收集工作;市旅游局、市服务业办公室、台儿庄区负责吃住行游购娱素材收集工作。 台儿庄区专门成立了古城抢救保护机构,开展前期素材收集整理工作。一是书籍征集考证。从民政局、水利局、史志办、文化局等部门和居民手中,征集各种书籍200余本,其中有《山东通志》、《太平换宇记》、《续山东考古全录》及《峄县志》等都是珍贵书籍。对有价值的材料予以整理,研究考证,形成材料。二是走访老人记忆。走访了台儿庄80岁以上老人40多位,跟踪走访了燕、尤、赵、万、陈、袁、王、骆、郁等家族,初步了解了几大家族的商号、码头、家族兴衰及其当时的居住情况,形成1万余字采访材料。对古码头、古寺庙、古店铺、古涵洞、古树、大战遗址有了细致的认识,对台儿庄大战前、文革前经济社会状况有了初步了解,整理形成了5万余字的综合材料,绘制了1938年台儿庄地图。三是挖掘整理大战文化。对运河浮桥、中正门、火车站、清真寺、关帝庙等大战遗址遗迹拍照研究,进行系统的文字整理,对大战浮雕进行了设计构想,提出修复、开发建设建议。四是围绕吃、住、行、游、购、娱等方面,认真做好运河沿线名吃调查。调查中发现,台儿庄的名吃有张家狗肉、马家牛肉、冯家驴肉、赵家烧鸡、黄花牛肉面、老鳖汤、辣子鸡、羊肉汤、糁、菜煎饼等,了解到了主要做法、工艺。并逐步延伸,通过上网、查看资料等形式,调查了解到枣庄地区、鲁南地区和运河沿线城市的名吃、小吃,整理归类,挖掘整理各类小吃、名吃近千种,形成了300余幅照片、6万余字资料。
通过调查古建筑遗存、收集老照片、采访老人、入户调查等形式,对古城街巷、码头、驳岸、建筑等作了全面深入调查,对现存历史遗迹、老建筑全部拍照,分类保存,全面摸清欧式建筑、徽派建筑、北方建筑、江浙建筑、山陕、广东、广西、福建等八大类建筑风格,并形成系统照片和文字资料。重点对泰山行宫、文昌阁、新关帝庙、三官庙、玉皇阁、大王庙、龙王庙、吕祖庙、旧关帝庙、火神庙、准提阁、东岳天齐庙、铁佛寺、苍庙、十八罗汉庙、南北清真寺、高庙、八蜡庙、九龙庙等庙宇进行调查,详细掌握确定建筑位置、建筑风格、建筑艺术、建筑布局,绘制了部分建筑平面图。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运河古城开发建设建议性规划、设计方案。采取读书摘要、上网收集、现场拍摄、上门收集等形式,收集和整理水街水巷、古街巷、古民居、古桥、游船、牌坊、古灯等各类古城建设参考图片500余幅,文字资料2余万字,绘制、收集和整理古城水系、用地、拆迁、供电、供热、供水等相关图纸20余份,并分别编印、装订成册,为运河古城恢复建设提供依据和参考。 第一,台儿庄古城具有千年运河上最完整的运河文化遗产体系。 这是运河申遗专家阮仪三教授的团队得出的结论,而且把台儿庄作为大运河上最完整的遗产体系,写进了运河申遗的报告。台儿庄拥有京杭运河上唯一一处明清风貌保存完好的古河道、古码头,拥有最能体现明清运河沿岸居民生活特点的古村庄 —— 纤夫村,城内至今仍有一些古街巷、古民居、古商铺等古建筑。台儿庄历史上曾存有包括世界五大主要宗教及中国主要民间信仰的各类庙宇,如文昌阁、泰山娘娘庙、妈祖庙、清真寺、基督教堂等,我们都有比较丰富的资料可证。中国最后一座运河古城,运河沿线扬州、杭州等所有的城市都得到现代化改造,河道全部进行了现代化的开发,河道两边全是高楼大厦,已经无法恢复。但是唯有台儿庄3.4平方公里城市街道的肌理依然保持完整,城脉基本保留,没有进行大规模的现代化改造,具备重建的条件。
第二,台儿庄古城是一座南北交融、中西合璧最典型的城市。台儿庄地处南北过渡带,运河落差大,又是当时华东地区唯一的煤炭供应地、最大的瓜果梨枣集散地和最发达的民间制陶基地,徽商、晋商、浙商、闽商、粤商等各路商贾纷纷云集于此,定居经商,带来了不同的文化,使台儿庄成为运河文化的典型代表。台儿庄汇集了八大建筑风格和世界五大宗教,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城内建有晋派、徽派、闽南等八种建筑风格的商铺、民居、书院,荟萃了包括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等世界主要五大宗教,以及文昌阁、关帝庙、泰山娘娘庙、妈祖庙等中国主要民间信仰的七十二座庙宇,衍生了江米鸡、黄花牛肉面等南北风格交融的特色饮食,形成了三千里运河沿线独有的南北交融、中西合璧的鲜明文化特征。台儿庄文化的多样性是在运河上最丰富的,所以它是运河文化最典型的代表。
像诺曼底、哥底斯堡、凡尔登一样,台儿庄大战不仅是抗日战争的转折点,也是我们民族复兴的一个转折点。台儿庄古城因为是被战火毁坏的,具有毋庸质疑的重建资格。世界遗产组织反对遗产重建,保留下多少遗存就是多少遗产,但因为天灾人祸或战争毁坏的,并且具有特别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城市,世界遗产组织认为可以重建。世界上只有四个城市具有重建资格,一是波兰的华沙,是被二战炮火毁坏;二是意大利的庞贝,是因为火山喷发毁坏;三是中国的丽江,是因为地震毁坏;还有一个就是台儿庄,也是被二战炮火毁坏。所以我们提出重建台儿庄古城,重建起来就是世界遗产,也是中国第一个二战纪念城市。
第三,台儿庄古城能够成为独具特色的东方古水城。台儿庄是低洼地,历史上的洪水走廊,古城区有18个汪,汪渠相连,水巷纵横,居民筑台而居,是标准的水城,老地图上有近百条水街水巷,水网密布。 历史上的台儿庄,水系十分丰富。在《峄县志》中记载,康熙皇帝曾称赞枣庄“风光与江南水乡别无二致”,江北水乡由此得名。对这个观点,阮义三教授一开始和我有争论,认为台儿庄不能叫水乡。后来,我们用详实的历史资料、老人的回忆和现场考察,最终说服了他。阮义三教授最后得出一个结论,历史上台儿庄古城的水网密度超过了苏州古城。运河古城有两项世界遗产:恢复建设的运河古城,是运河文化的世界遗产;同时恢复70年前被二战毁坏古城的过程本身,也是一项城市建设的世界文化遗产。通过我们的努力,努力使运河古城成为国内乃至世界知名的优秀旅游产品,把枣庄打造成为国内外著名的旅游目的地。
第四,古朴与现代、悠闲与疯狂完美结合的时尚之城。首先是生态古城,充分利用无污染、可循环的能源进行产品设置和开发。水是台儿庄古城的灵气和韵致,今后台儿庄古城的流水有三种,一是生态水,所有的城市生活污水都要进污水管道,经过污水处理厂,再流到到周边的水系里去。同时利用3000亩运河湿地,经过循环净化后再进入运河。湿地是个大型的生态工程,采用国际最新的三级水质处理技术,为运河提供天然生态过滤网,确保古运河里没有一滴污水。将来游客可以先看古运河,再参观新运河和南水北调工程。二是运河水,从上游微山湖而来的天然降水。三是长江水,台儿庄拥有江北第一船闸和南水北调水利枢纽提水泵站,保证把长江水源源不断地调运到北方。
第五,建设台儿庄大陆第一个“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台儿庄与台湾有着十分密切的渊源联系,是改进海峡两岸关系、促进民族统一大业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台儿庄大战遗址是国内反映国民党军队正面抗战的唯一纪念地,电影《血战台儿庄》促成了台湾当局开放台胞回大陆探亲。1986年4月,广西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故事片《血战台儿庄》在香港举行了首映式。万民争看,轰动香港。蒋经国在台湾看到《血战台儿庄》后,还谈了他对片子的两点意见:“这部片子有几点是可以的,第一,共产党认为我们是抗日的;第二,对我父亲是正面报道,没有抹黑、没有歪曲他。看来,大陆(对台湾)的政策有所调整,我们相应也要作些调整。”还把这部片子推荐给国民党中常委观看。不久,1987年11月,在蒋经国临终之前终于同意开放国民党部队老兵回大陆探亲。海峡两岸同胞在骨肉分离了37年后,终于把苦苦的乡愁化作了喜悦的重逢,从而揭开了海峡两岸公开互动往来的序幕。 古城重建项目,将围绕“江北水乡、运河古城、大战故地、时尚生活”的定位,按照“存古、复古、创古”的理念,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模式,进一步完善古城重建规划设计,做好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完善“吃住行游购娱”一体化服务,着力把台儿庄古城打造成为中国第一座二战纪念城市,打造成为沿运独有、国内乃至世界知名的优秀文化旅游产品,形成强大的磁场效应。
② 山东枣庄台儿庄穷吗
台儿庄区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日期:2008-2-12 15:02:00 来源:台儿庄区人民政府 点击:185
2007年,全区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和谐社会,解放思想,真抓实干,全区经济和社会事业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
一、综合
初步核算,2007年,全区生产总值75.6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6.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45亿元,增长2.0%;第二产业增加值46.68亿元,增长19.0%;第三产业增加值18.53亿元,增长16.8%。人均生产总值25020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4.6%。
全年签订招商引资合同项目115个,实际到位区外资金21.9亿元,增长11.0%。其中,实际到位固定资产投资19.8亿元,增长25.2%。
年末全区注册非公有制经济达3571家,增长18.2%。其中,个体工商户3114户,私营企业457家,分别增长20.5%和4.8%。非公有制经济注册资金6.23亿元,增长12.8%;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7794人;非公有制经济纳税额3.39亿元,增长23.7%,占全部税收的比重为83.8%。
二、农业
全年粮食种植面积4.64万公顷,比上年增加1452公顷;棉花种植面积477公顷,减少116公顷;油料种植面积536公顷,减少427公顷;蔬菜种植面积1.27万公顷,增加441公顷。
全年粮食产量27.47万吨,比上年减少1.96万吨,减产6.7%;棉花产量479吨,减产37.1%;油料产量1547吨,减产52.4%;蔬菜产量70.5万吨,减产1.5%。
当年造林面积714公顷,比上年减少39.1%。零星植树达到180万株,增长12.5%。木材采伐量9850立方米,增长8.3%。
全年肉类总产量2.16万吨,比上年增长3.0%。其中,猪肉产量1.03万吨,增长3.0%。禽蛋产量1.32万吨,增长0.3%。全年水产品产量6900吨,增长1.3%。
全年投入农村水利建设资金5090万元,年末有效灌溉面积2.26万公顷,其中,旱涝保收面积1.67万公顷。农业机械总动力26.92万千瓦,增长3.1%。机耕面积3.24万公顷,减少1.2%;机播面积3.77万公顷,减少9.2%;机收面积3.14万公顷,增长11.8%。全区农林牧渔业用电量280万千瓦时,下降0.4%。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2.65万吨,下降7.0%。农用薄膜使用量1505吨,增长0.7%。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区完成全部工业增加值44亿元,比上年增长18.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0.26亿元,增长26.1%;产品销售率为99.08%。水泥544.42万吨,增长10.5%;原煤153.36万吨,下降13.5%;洗精煤14.49万吨,增长5.0%;石膏191.75万吨,下降26.2%;纸面石膏板1584.51万平方米,增长66.6%;白酒4439吨,增长9.0%;机制纸及纸板34.21万吨,增长42.3%;草酸6.37万吨,增长53.6%;麦芽1.88万吨,增长13.3%;布3057万米,下降22.4%。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173.04亿元,比上年增长39.1%。实现利税18.33亿元,增长22.8%;实现利润11.54亿元,增长23.9%。
建筑业实现增加值2.68亿元,增长27.3%。具有建筑业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4.32亿元,增长20.7%。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2.84亿元,增长25.6%。其中,城镇规模以上投资13.7亿元,增长39.8%;农村投资19.14亿元,增长23.5%。
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规模以上投资30.07亿元,增长24.7%。其中,建筑工程投资11.45亿元,增长55.1%;安装工程投资2.67亿元,增长32.7%;设备工器具购置13.59亿元,增长5.9%。分行业情况,第一产业投资1.40亿元,增长26.2%。第二产业投资25.78亿元,增长32.8%,其中工业投资22.28亿元,增长20.9%。第三产业投资2.89亿元,下降17.8%。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8988万元,下降21.0%,其中,商品住宅投资8227万元,下降2.2%。商品房销售额9625万元,增长4.8%。
五、国内外贸易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77亿元,增长17.3%。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14.13亿元,增长18.2%;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5.64亿元,增长15.3%。分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16.09亿元,增长17.4%;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2.57亿元,增长17.7%;其他行业零售额1.11亿元,增长15.8%。
全年进出口总额3127万美元,增长9.1%。其中,出口2949万美元,增长15.6%;进口178万美元,下降43.3%。
全年新设立外商直接投资企业3家,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1043万美元,增长28.9%。
六、交通、邮电和旅游
年末全区公路通车里程717公里(包括村级道路560.7公里)。全年公路旅客运量178万人,旅客周转量8010万人公里;公路货物运输量189万吨,货物周转量2.17亿吨公里。港口年吞吐能力达到800万吨,船舶运力达到102万吨。年末营业性汽车拥有量1233辆,比上年增长16.6%。
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6650万元(不含中国移动公司,下同),增长31.7%。其中,邮政业务总量910万元,增长7.0%;电信业务总量5740万元,增长36.6%。年末固定电话用户达到4.8万户。其中,城市电话用户1.5万户,农村电话用户3.3万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达到2.6万户。年末固定及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到7.4万户。电话普及率达到24.4部/百人。
运河古城恢复建设项目开工建设,对大战纪念馆、李宗仁史料馆、贺敬之文学馆、战史陈列馆、清真古寺进行了配套改造,2007年被评为“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之一。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达68.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55亿元。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
全年地方财政收入2.47亿元,增长22.2%。其中,税收收收入1.68亿元,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达到68.0%,提高4.6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支出4.55亿元,增长24.0%。全年国、地税收入合计4.05亿元,增加0.82亿元,增长25.5%。其中,国税收入2.35亿元,增长26.3%;地税收入1.70亿元,增长24.3%。
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0.34亿元,增长4.7%。其中,企事业存款余额2.4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4.19亿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7.24亿元,增长4.7%。其中,短期贷款余额11.83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5.04亿元。全年累计现金收入92.89亿元,累计现金支出95.62亿元,货币净投放2.73亿元,比上年多投放0.62亿元。
全年保险公司保费收入3196万元,下降31.5%,其中寿险业务保费收入2316万元;财产险业务保费收入880万元。各类已决赔款988万元,其中寿险业务224万元;财产险业务赔款764万元。
八、教育和科学技术
全年投资2685万元,改造中小学危房4.76万平方米,新建校舍3.87万平方米;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调减农村小学27所;投资2500万元,完成了枣庄二中东扩拆迁、枣庄三十九中扩建和枣庄六中创省级规范化学校工作;投资860万元,实施“三新”工程和远程教育,更新中小学课桌凳5万套,教育教学条件明显改善。全年普通高中招生1963人,在校生5865人,毕业生1833人。初中招生3203人,在校生13437人,毕业生5872人。普通小学招生3392人,在校生20600人,毕业生4038人。特殊教育招生27人,在校生240人。幼儿园在园幼儿5744人。
全年全区共受理各项专利申请41件,授权专利13件,分别比上年增长95.2%和85.7%。全年共取得市级科技成果12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完成23.11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2.8%。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年末全区共有艺术表演场所2个,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电视台1座。全区有线电视用户1.5万户。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100%。
年末全区共有卫生机构12个,其中医院、卫生院8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个,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1个,卫生监督检验机构1个。卫生技术人员996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438人,注册护士310人。医院和卫生院床位598张。乡镇卫生院6个,床位222张,卫生技术人员430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面展开,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数达到195787人,参合率为84.1%。
竞技体育取得显著成绩,全年共获省级以上比赛奖牌35枚,其中,金牌16枚,银牌8枚,铜牌11枚。
十、电力供应和环境
全年全社会用电量7.66亿千瓦时,增长4.3%。其中,工业用电6.89亿千瓦时,增长3.6%;城乡居民生活用电5050万千瓦时,增长32.0%。
全年空气质量达到二级以上(含二级)标准天数达到338天,比上年增加20天。全年化学需氧量(COD)排放总量4070吨,减少32%;二氧化硫排放总量5799吨,减少8.8%。2007年完成了4万吨污水处理厂一期及污水管网建设,新增城市绿地30.8万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了37.6%。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区总人口为30.3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516人。全年出生人口2920人,出生率为9.7‰;死亡人口1360人,死亡率为4.5‰;自然增长率为5.2‰。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06.9:100。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585元,增长14.2%;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7632元,增长21.1%。农民人均纯收入4760元,增长10.6%;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2074元,增长9.3%。
年末全区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20948人,比上年末增加6160人。其中参保职工13529人,参保离退休人员2135人。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为14118人,增加1661人。其中参保职工12589人,参保离退休人员1529人。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为16714人,增加385人。参加工伤保险的人数为6935人。参加生育保险的人数为6935人。
全年各项社会保险基金总收入6552.3万元。年末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为369人。全年城镇居民2106人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农村居民2769人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
年末全区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床位2000张,收养各类人员1577人。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950万元,筹集社会福利资金95万元,直接接收社会捐赠款130万元。
注:(1)公报所列全区生产总值、增加值、总产值指标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统计范围为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全部独立核算工业企业。
(3)本公报使用数据为初步核算数或初步统计数。
③ 天下第一庄的重建历程
运河和长城同为世界四大古代工程之一,长城早在1987年就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运河却沉睡得太久了。5月22日至24日,枣庄市政府参加了在杭州召开的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申遗研讨会,考察团成员及沿运河六省(直辖市)18个城市的代表,在会上通过了《京杭大运河保护和申遗杭州宣言》,标志着运河申遗开始启动。这对于枣庄旅游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而言,无疑迎来了一次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
台儿庄古城规划面积2平方公里,包括11个功能分区、8大景区和 29个景点,按照“大战故地、运河古城、江北水乡、时尚生活”的定位,遵循“存古、复古、创古”的理念,将保存下来的大战遗址、古城墙、古驳岸、古码头、古民居、古街巷、古商埠、古庙宇、古会馆等历史遗产科学地进行修复。它集“运河文化”和“大战文化”为一城,融“齐鲁豪情”和“江南韵致” 为一域,是极具人文魅力的旅游目的地,是沿运独有、世界知名的旅游休闲度假区。台儿庄古城一期将于五一开城,为枣庄市打造江北水乡城市品牌发展旅游业增添了最为靓丽的黄金景点和产业龙头。
经过历时3年的建造,运河古城将一期工程现已结束,二期工程也已进入全面施工阶段。2010年5月1日,运河古城揭开了其神秘的面纱,正式对游人开放。国民党名誉主席连战及其夫人连方瑀在这天参观了运河古城,并给予了极高评价。 古城抢救挖掘工作,主要围绕运河文化、大战文化和旅游资源的调查整理全面展开。市文化局、市文物局、台儿庄区负责文化信息收集工作;市建委、台儿庄区负责建筑实物、树种、牌坊、桥梁、砖瓦、青石板收集工作;市旅游局、市服务业办公室、台儿庄区负责吃住行游购娱素材收集工作。 台儿庄区专门成立了古城抢救保护机构,开展前期素材收集整理工作。一是书籍征集考证。从民政局、水利局、史志办、文化局等部门和居民手中,征集各种书籍200余本,其中有《山东通志》、《太平寰宇记》、《续山东考古全录》及《峄县志》等都是珍贵书籍。对有价值的材料予以整理,研究考证,形成材料。二是走访老人记忆。走访了台儿庄80岁以上老人40多位,跟踪走访了燕、尤、赵、万、陈、袁、王、骆、郁等家族,初步了解了几大家族的商号、码头、家族兴衰及其当时的居住情况,形成1万余字采访材料。对古码头、古寺庙、古店铺、古涵洞、古树、大战遗址有了细致的认识,对台儿庄大战前、文革前经济社会状况有了初步了解,整理形成了5万余字的综合材料,绘制了1938年台儿庄地图。三是挖掘整理大战文化。对运河浮桥、中正门、火车站、清真寺、关帝庙等大战遗址遗迹拍照研究,进行系统的文字整理,对大战浮雕进行了设计构想,提出修复、开发建设建议。四是围绕吃、住、行、游、购、娱等方面,认真做好运河沿线名吃调查。调查中发现,台儿庄的名吃有张家狗肉、马家牛肉、冯家驴肉、赵家烧鸡、黄花牛肉面、老鳖汤、辣子鸡、羊肉汤、糁、菜煎饼等,了解到了主要做法、工艺。并逐步延伸,通过上网、查看资料等形式,调查了解到枣庄地区、鲁南地区和运河沿线城市的名吃、小吃,整理归类,挖掘整理各类小吃、名吃近千种,形成了300余幅照片、6万余字资料。
通过调查古建筑遗存、收集老照片、采访老人、入户调查等形式,对古城街巷、码头、驳岸、建筑等作了全面深入调查,对现存历史遗迹、老建筑全部拍照,分类保存,全面摸清欧式建筑、徽派建筑、北方建筑、江浙建筑、山陕、广东、广西、福建等八大类建筑风格,并形成系统照片和文字资料。重点对泰山行宫、文昌阁、新关帝庙、三官庙、玉皇阁、大王庙、龙王庙、吕祖庙、旧关帝庙、火神庙、准提阁、东岳天齐庙、铁佛寺、苍庙、十八罗汉庙、南北清真寺、高庙、八蜡庙、九龙庙等庙宇进行调查,详细掌握确定建筑位置、建筑风格、建筑艺术、建筑布局,绘制了部分建筑平面图。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运河古城开发建设建议性规划、设计方案。采取读书摘要、上网收集、现场拍摄、上门收集等形式,收集和整理水街水巷、古街巷、古民居、古桥、游船、牌坊、古灯等各类古城建设参考图片500余幅,文字资料2余万字,绘制、收集和整理古城水系、用地、拆迁、供电、供热、供水等相关图纸20余份,并分别编印、装订成册,为运河古城恢复建设提供依据和参考。 第一,台儿庄古城具有千年运河上最完整的运河文化遗产体系。 这是运河申遗专家阮仪三教授的团队得出的结论,而且把台儿庄作为大运河上最完整的遗产体系,写进了运河申遗的报告。台儿庄拥有京杭运河上唯一一处明清风貌保存完好的古河道、古码头,拥有最能体现明清运河沿岸居民生活特点的古村庄 —— 纤夫村,城内至今仍有一些古街巷、古民居、古商铺等古建筑。台儿庄历史上曾存有包括世界五大主要宗教及中国主要民间信仰的各类庙宇,如文昌阁、泰山娘娘庙、妈祖庙、清真寺、基督教堂等,我们都有比较丰富的资料可证。中国最后一座运河古城,运河沿线扬州、杭州等所有的城市都得到现代化改造,河道全部进行了现代化的开发,河道两边全是高楼大厦,已经无法恢复。但是唯有台儿庄3.4平方公里城市街道的肌理依然保持完整,城脉基本保留,没有进行大规模的现代化改造,具备重建的条件。
第二,台儿庄古城是一座南北交融、中西合壁最典型的城市。台儿庄地处南北过渡带,运河落差大,又是当时华东地区唯一的煤炭供应地、最大的瓜果梨枣集散地和最发达的民间制陶基地,徽商、晋商、浙商、闽商、粤商等各路商贾纷纷云集于此,定居经商,带来了不同的文化,使台儿庄成为运河文化的典型代表。台儿庄汇集了八大建筑风格和世界五大宗教,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城内建有晋派、徽派、闽南等八种建筑风格的商铺、民居、书院,荟萃了包括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等世界主要五大宗教,以及文昌阁、关帝庙、泰山娘娘庙、妈祖庙等中国主要民间信仰的七十二座庙宇,衍生了江米鸡、黄花牛肉面等南北风格交融的特色饮食,形成了三千里运河沿线独有的南北交融、中西合璧的鲜明文化特征。台儿庄文化的多样性是在运河上最丰富的,所以它是运河文化最典型的代表。
像诺曼底、哥底斯堡、凡尔登一样,台儿庄大战不仅是抗日战争的转折点,也是我们民族复兴的一个转折点。台儿庄古城因为是被战火毁坏的,具有毋庸质疑的重建资格。世界遗产组织反对遗产重建,保留下多少遗存就是多少遗产,但因为天灾人祸或战争毁坏的,并 别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城市,世界遗产组织认为可以重建。世界上只有四个城市具有重建资格,一是波兰的华沙,是被二战炮火毁坏;二是意大利的庞贝,是因为火山喷发毁坏;三是中国的丽江,是因为地震毁坏;还有一个就是台儿庄,也是被二战炮火毁坏。所以我们提出重建台儿庄古城,重建起来就是世界遗产,也是中国第一个二战纪念城市。
第三,台儿庄古城能够成为独具特色的东方古水城。台儿庄是低洼地,历史上的洪水走廊,古城区有18个汪,汪渠相连,水巷纵横,居民筑台而居,是标准的水城,老地图上有近百条水街水巷,水网密布。 历史上的台儿庄,水系十分丰富。在《峄县志》中记载,康熙皇帝曾称赞枣庄“风光与江南水乡别无二致”,江北水乡由此得名。对这个观点,阮义三教授一开始和我有争论,认为台儿庄不能叫水乡。后来,我们用详实的历史资料、老人的回忆和现场考察,最终说服了他。阮义三教授最后得出一个结论,历史上台儿庄古城的水网密度超过了苏州古城。运河古城有两项世界遗产:恢复建设的运河古城,是运河文化的世界遗产;同时恢复70年前被二战毁坏古城的过程本身,也是一项城市建设的世界文化遗产。通过我们的努力,努力使运河古城成为国内乃至世界知名的优秀旅游产品,把枣庄打造成为国内外著名的旅游目的地。
第四,古朴与现代、悠闲与疯狂完美结合的时尚之城。首先是生态古城,充分利用无污染、可循环的能源进行产品设置和开发。水是台儿庄古城的灵气和韵致,今后台儿庄古城的流水有三种,一是生态水,所有的城市生活污水都要进污水管道,经过污水处理厂,再流到到周边的水系里去。同时利用3000亩运河湿地,经过循环净化后再进入运河。湿地是个大型的生态工程,采用国际最新的三级水质处理技术,为运河提供天然生态过滤网,确保古运河里没有一滴污水。将来游客可以先看古运河,再参观新运河和南水北调工程。二是运河水,从上游微山湖而来的天然降水。三是长江水,台儿庄拥有江北第一船闸和南水北调水利枢纽提水泵站,保证把长江水源源不断地调运到北方。
第五,建设台儿庄大陆第一个“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台儿庄与台湾有着十分密切的渊源联系,是改进海峡两岸关系、促进民族统一大业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台儿庄大战遗址是国内反映国民党军队正面抗战的唯一纪念地,电影《血战台儿庄》促成了台湾当局开放台胞回大陆探亲。1986年4月,广西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故事片《血战台儿庄》在香港举行了首映式。万民争看,轰动香港。蒋经国在台湾看到《血战台儿庄》后,还谈了他对片子的两点意见:“这部片子有几点是可以的,第一,共产党认为我们是抗日的;第二,对我父亲是正面报道,没有抹黑、没有歪曲他。看来,大陆(对台湾)的政策有所调整,我们相应也要作些调整。”还把这部片子推荐给国民党中常委观看。不久,1987年11月,在蒋经国临终之前终于同意开放国民党部队老兵回大陆探亲。海峡两岸同胞在骨肉分离了37年后,终于把苦苦的乡愁化作了喜悦的重逢,从而揭开了海峡两岸公开互动往来的序幕。 古城重建项目,将围绕“江北水乡、运河古城、大战故地、时尚生活”的定位,按照“存古、复古、创古”的理念,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模式,进一步完善古城重建规划设计,做好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完善“吃住行游购娱”一体化服务,着力把台儿庄古城打造成为中国第一座二战纪念城市,打造成为沿运独有、国内乃至世界知名的优秀文化旅游产品,形成强大的磁场效应。
天下第一庄——台儿庄
④ 台儿庄区的社会事业
2012年末,台儿庄区共有高级中学2处,在校学生4576人;职业学校1处,在校学生2600人;特殊教育学校1处,在校学生10人;中学10处,在校学生8193人,小学48处,在校学生25575人。台儿庄区教职工总数3383人。台儿庄区适龄儿童入学率100%。
2012年,台儿庄区组织实施科技计划项目8个,其中,国家级1项,省级1项,市级6项,。台儿庄区专利申请87项,专利授权65项。企业厂办科技机构15个,新增2个。 2012年,台儿庄区城区面积14.81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11.68平方公里。城市道路88.6公里;台儿庄区绿化覆盖面积4.1平方公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9%。
2012年,台儿庄区启用城市公交系统,40个站点覆盖台儿庄区80%的人口;启用公共自行车系统。新增集中供热面积6万平方米,铺设暖气管道0.265公里。污水处理厂1座,污水处理率92.4%。生活垃圾处理场1座,生活垃圾处理率85%。
2012年,台儿庄区邮政业务总量1279万元,增长25.0%。年内发送函件33万件,国内包件0.38万件。2012年年末固定电话用户4.01万部,减少0.69万部;移动电话用户27.71万户,新增8.5万户;宽带用户6.6万户,新增3.6万户。 2012年,台儿庄区实现城镇新增就业598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7032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48%以内,富民就业成效明显。台儿庄古城内1000多户商家直接安置就业1.2万人,2012年台儿庄区新增城市就业2.3万人,大力发展旅游小商品等来料加工项目,吸纳从业人员3.2万人,实现加工费收入1.2亿元。
2012年,台儿庄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医疗、工伤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2.73万人、7.31万人、1.68万人和0.94万人,分别比同期增加3400人、9400人、1500人和900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顺利开展,台儿庄区累计征收农村养老保险3030万元,累计发放养老金3.7万人、3510万元。
2012年,城镇保障人数1808人,发放补助金396万元,人均月补助225元,同比提高45元。救助农村低保对象7902人,发放补助金1027万元,人均月补助120元,同比提高25元。台儿庄区现有福利机构7家,总建筑面积1.58万平方米,职工257人,设置床位1900张,收养各类福利救助人员189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