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运河古城的古城建设
运河和长城同为世界四大古代工程之一,长城早在1987年就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运河却沉睡得太久了。5月22日至24日,枣庄市政府参加了在杭州召开的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申遗研讨会,考察团成员及沿运河六省(直辖市)18个城市的代表,在会上通过了《京杭大运河保护和申遗杭州宣言》,标志着运河申遗开始启动。这对于枣庄旅游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而言,无疑迎来了一次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
台儿庄古城规划面积2平方公里,包括11个功能分区、8大景区和 29个景点,按照“大战故地、运河古城、江北水乡、时尚生活”的定位,遵循“存古、复古、创古”的理念,将保存下来的大战遗址、古城墙、古码头、古民居、古街巷、古商埠、古庙宇、古会馆等历史遗产科学地进行修复。它集“运河文化”和“大战文化”为一城,融“齐鲁豪情”和“江南韵致” 为一域,是极具人文魅力的旅游目的地,是沿运独有、世界知名的旅游休闲度假区。台儿庄古城一期将于五一开城,为枣庄市打造江北水乡城市品牌发展旅游业增添了最为靓丽的黄金景点和产业龙头。
经过历时3年的建造,运河古城将一期工程现已结束,二期工程也已进入全面施工阶段。2010年5月1日,运河古城揭开了其神秘的面纱,正式对游人开放。国民党名誉主席连战及其夫人连方瑀在这天参观了运河古城,并给予了极高评价。 古城抢救挖掘工作,主要围绕运河文化、大战文化和旅游资源的调查整理全面展开。市文化局、市文物局、台儿庄区负责文化信息收集工作;市建委、台儿庄区负责建筑实物、树种、牌坊、桥梁、砖瓦、青石板收集工作;市旅游局、市服务业办公室、台儿庄区负责吃住行游购娱素材收集工作。 台儿庄区专门成立了古城抢救保护机构,开展前期素材收集整理工作。一是书籍征集考证。从民政局、水利局、史志办、文化局等部门和居民手中,征集各种书籍200余本,其中有《山东通志》、《太平换宇记》、《续山东考古全录》及《峄县志》等都是珍贵书籍。对有价值的材料予以整理,研究考证,形成材料。二是走访老人记忆。走访了台儿庄80岁以上老人40多位,跟踪走访了燕、尤、赵、万、陈、袁、王、骆、郁等家族,初步了解了几大家族的商号、码头、家族兴衰及其当时的居住情况,形成1万余字采访材料。对古码头、古寺庙、古店铺、古涵洞、古树、大战遗址有了细致的认识,对台儿庄大战前、文革前经济社会状况有了初步了解,整理形成了5万余字的综合材料,绘制了1938年台儿庄地图。三是挖掘整理大战文化。对运河浮桥、中正门、火车站、清真寺、关帝庙等大战遗址遗迹拍照研究,进行系统的文字整理,对大战浮雕进行了设计构想,提出修复、开发建设建议。四是围绕吃、住、行、游、购、娱等方面,认真做好运河沿线名吃调查。调查中发现,台儿庄的名吃有张家狗肉、马家牛肉、冯家驴肉、赵家烧鸡、黄花牛肉面、老鳖汤、辣子鸡、羊肉汤、糁、菜煎饼等,了解到了主要做法、工艺。并逐步延伸,通过上网、查看资料等形式,调查了解到枣庄地区、鲁南地区和运河沿线城市的名吃、小吃,整理归类,挖掘整理各类小吃、名吃近千种,形成了300余幅照片、6万余字资料。
通过调查古建筑遗存、收集老照片、采访老人、入户调查等形式,对古城街巷、码头、驳岸、建筑等作了全面深入调查,对现存历史遗迹、老建筑全部拍照,分类保存,全面摸清欧式建筑、徽派建筑、北方建筑、江浙建筑、山陕、广东、广西、福建等八大类建筑风格,并形成系统照片和文字资料。重点对泰山行宫、文昌阁、新关帝庙、三官庙、玉皇阁、大王庙、龙王庙、吕祖庙、旧关帝庙、火神庙、准提阁、东岳天齐庙、铁佛寺、苍庙、十八罗汉庙、南北清真寺、高庙、八蜡庙、九龙庙等庙宇进行调查,详细掌握确定建筑位置、建筑风格、建筑艺术、建筑布局,绘制了部分建筑平面图。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运河古城开发建设建议性规划、设计方案。采取读书摘要、上网收集、现场拍摄、上门收集等形式,收集和整理水街水巷、古街巷、古民居、古桥、游船、牌坊、古灯等各类古城建设参考图片500余幅,文字资料2余万字,绘制、收集和整理古城水系、用地、拆迁、供电、供热、供水等相关图纸20余份,并分别编印、装订成册,为运河古城恢复建设提供依据和参考。 第一,台儿庄古城具有千年运河上最完整的运河文化遗产体系。 这是运河申遗专家阮仪三教授的团队得出的结论,而且把台儿庄作为大运河上最完整的遗产体系,写进了运河申遗的报告。台儿庄拥有京杭运河上唯一一处明清风貌保存完好的古河道、古码头,拥有最能体现明清运河沿岸居民生活特点的古村庄 —— 纤夫村,城内至今仍有一些古街巷、古民居、古商铺等古建筑。台儿庄历史上曾存有包括世界五大主要宗教及中国主要民间信仰的各类庙宇,如文昌阁、泰山娘娘庙、妈祖庙、清真寺、基督教堂等,我们都有比较丰富的资料可证。中国最后一座运河古城,运河沿线扬州、杭州等所有的城市都得到现代化改造,河道全部进行了现代化的开发,河道两边全是高楼大厦,已经无法恢复。但是唯有台儿庄3.4平方公里城市街道的肌理依然保持完整,城脉基本保留,没有进行大规模的现代化改造,具备重建的条件。
第二,台儿庄古城是一座南北交融、中西合璧最典型的城市。台儿庄地处南北过渡带,运河落差大,又是当时华东地区唯一的煤炭供应地、最大的瓜果梨枣集散地和最发达的民间制陶基地,徽商、晋商、浙商、闽商、粤商等各路商贾纷纷云集于此,定居经商,带来了不同的文化,使台儿庄成为运河文化的典型代表。台儿庄汇集了八大建筑风格和世界五大宗教,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城内建有晋派、徽派、闽南等八种建筑风格的商铺、民居、书院,荟萃了包括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等世界主要五大宗教,以及文昌阁、关帝庙、泰山娘娘庙、妈祖庙等中国主要民间信仰的七十二座庙宇,衍生了江米鸡、黄花牛肉面等南北风格交融的特色饮食,形成了三千里运河沿线独有的南北交融、中西合璧的鲜明文化特征。台儿庄文化的多样性是在运河上最丰富的,所以它是运河文化最典型的代表。
像诺曼底、哥底斯堡、凡尔登一样,台儿庄大战不仅是抗日战争的转折点,也是我们民族复兴的一个转折点。台儿庄古城因为是被战火毁坏的,具有毋庸质疑的重建资格。世界遗产组织反对遗产重建,保留下多少遗存就是多少遗产,但因为天灾人祸或战争毁坏的,并且具有特别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城市,世界遗产组织认为可以重建。世界上只有四个城市具有重建资格,一是波兰的华沙,是被二战炮火毁坏;二是意大利的庞贝,是因为火山喷发毁坏;三是中国的丽江,是因为地震毁坏;还有一个就是台儿庄,也是被二战炮火毁坏。所以我们提出重建台儿庄古城,重建起来就是世界遗产,也是中国第一个二战纪念城市。
第三,台儿庄古城能够成为独具特色的东方古水城。台儿庄是低洼地,历史上的洪水走廊,古城区有18个汪,汪渠相连,水巷纵横,居民筑台而居,是标准的水城,老地图上有近百条水街水巷,水网密布。 历史上的台儿庄,水系十分丰富。在《峄县志》中记载,康熙皇帝曾称赞枣庄“风光与江南水乡别无二致”,江北水乡由此得名。对这个观点,阮义三教授一开始和我有争论,认为台儿庄不能叫水乡。后来,我们用详实的历史资料、老人的回忆和现场考察,最终说服了他。阮义三教授最后得出一个结论,历史上台儿庄古城的水网密度超过了苏州古城。运河古城有两项世界遗产:恢复建设的运河古城,是运河文化的世界遗产;同时恢复70年前被二战毁坏古城的过程本身,也是一项城市建设的世界文化遗产。通过我们的努力,努力使运河古城成为国内乃至世界知名的优秀旅游产品,把枣庄打造成为国内外著名的旅游目的地。
第四,古朴与现代、悠闲与疯狂完美结合的时尚之城。首先是生态古城,充分利用无污染、可循环的能源进行产品设置和开发。水是台儿庄古城的灵气和韵致,今后台儿庄古城的流水有三种,一是生态水,所有的城市生活污水都要进污水管道,经过污水处理厂,再流到到周边的水系里去。同时利用3000亩运河湿地,经过循环净化后再进入运河。湿地是个大型的生态工程,采用国际最新的三级水质处理技术,为运河提供天然生态过滤网,确保古运河里没有一滴污水。将来游客可以先看古运河,再参观新运河和南水北调工程。二是运河水,从上游微山湖而来的天然降水。三是长江水,台儿庄拥有江北第一船闸和南水北调水利枢纽提水泵站,保证把长江水源源不断地调运到北方。
第五,建设台儿庄大陆第一个“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台儿庄与台湾有着十分密切的渊源联系,是改进海峡两岸关系、促进民族统一大业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台儿庄大战遗址是国内反映国民党军队正面抗战的唯一纪念地,电影《血战台儿庄》促成了台湾当局开放台胞回大陆探亲。1986年4月,广西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故事片《血战台儿庄》在香港举行了首映式。万民争看,轰动香港。蒋经国在台湾看到《血战台儿庄》后,还谈了他对片子的两点意见:“这部片子有几点是可以的,第一,共产党认为我们是抗日的;第二,对我父亲是正面报道,没有抹黑、没有歪曲他。看来,大陆(对台湾)的政策有所调整,我们相应也要作些调整。”还把这部片子推荐给国民党中常委观看。不久,1987年11月,在蒋经国临终之前终于同意开放国民党部队老兵回大陆探亲。海峡两岸同胞在骨肉分离了37年后,终于把苦苦的乡愁化作了喜悦的重逢,从而揭开了海峡两岸公开互动往来的序幕。 古城重建项目,将围绕“江北水乡、运河古城、大战故地、时尚生活”的定位,按照“存古、复古、创古”的理念,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模式,进一步完善古城重建规划设计,做好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完善“吃住行游购娱”一体化服务,着力把台儿庄古城打造成为中国第一座二战纪念城市,打造成为沿运独有、国内乃至世界知名的优秀文化旅游产品,形成强大的磁场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