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宜川县的经济
1948年~1968年,宜川农业生产沿袭传统习惯。广种薄收,耕作粗放。据统计资料记载:宜川县夏粮亩产只有1956年达到51公斤,其余19年夏粮亩产都在50公斤以下。最低年份1963年亩产11.9公斤,1966年亩产14.2公斤。这两年小麦面积都在20万亩以上;1963年20.17万亩,1966年20.22万亩,总产1963年239.5万公斤,1966年为288万公斤。
1969年至1978年,宜川县新修四田110548亩,其中梯田5824亩,水地21533亩,埝地79514亩,坝地3677亩,造林301924亩,兴办社队林场190处,集体造林36077亩。宜川县夏粮亩产达到50公斤以上的有4年:1972年53公斤,1974年56.7公斤,1975年62公斤,1976年51公斤。夏秋粮食平均亩产都超过50公斤以上,其中有5个年头达到75公斤以上,最高的1975年亩产达到81公斤。
1979年和1984年总产超过3500万公斤。1984年夏粮亩产达到104.3公斤,夏秋粮平均亩产达到106公斤,总产3592万公斤。1990年宜川县粮食总产41075吨,平均亩产146公斤。1994年宜川县粮食总产达46842吨,比1993年增加2538吨,增长5.8%;比1990年增长16%。
2013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GDP)207800万元,按可比价计算较上年增长6.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4720万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13680万元,增长13.4%,第三产业增加值89400万元,增长7.5%。一、二、三产业比例为50.4:6.6:43,分别拉动经济增长2.1、0.8、3.6个百分点,对经济的贡献率分别为32%、13.0%、55.0%。人均生产总值17573元。 建国后,宜川工业重新起步,由小到大逐步发展,形成有机械维修制造、电力、建材、建筑、食品、木材、服装、印刷、五金加工等工业生产门类。但由于工业起步迟,原料资源缺乏,技术管理落后,基础薄弱,后劲不足,产值甚低,仅占宜川县工农业总产值的15.59%,因而发展速度缓慢,落后面貌有待改变。
1989年,对现有工业企业进行挖潜、改造和提高,调整产业结构,主攻产品质量,提高经济效益,宜川县工业生产得到了协调稳步的发展,共有工业企业136个,其中全民5个,集体11个,乡办6个,村办34个,联办2个,个体办75个。工业总产值428.43万元,(含村及村以下企业),完成年计划的102%;全民企业168.7万元,集体企业259.73万元,其中乡办工业154.56万元,村及村以下工业144.41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8350元/人。主要工业产品年产量是:原木7500立方米;发电量190万度;面粉0.528万吨;服装0.8万件;中小农具6万件;家具0.19万件;自来水15万吨;食用植物油13吨,糖果17吨,酱油9吨;锯材409立方米。
1994年工业企业136个,其中全民11个,集体22个,乡办7个。有职工1204人,固定资产原值3942.1万元,净值2046.3万元,工业总产值2835.3万元,比1989年增长561.7%,产品销售收入2348.4万元,实现利税205.9万元。工业生产保持着前所未有的持续稳定发展的势头。先后建成12个新项目。工业企业分为17个行业,主要包括:金属品制造业、石油钻采、木制品加工、服装加工业、果蔬加工业、自来水生产、铅笔系列制造、印刷、电力、建筑材料制造业、罐头、饮料系列生产等。
2012年,宜川县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3574万元,增长2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130万元,增长16.5%,生产原油1.45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