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西安市占地面积
你好:
查询网络:
西安市建筑面积:9983平方千米
希望对你有帮助!
② 求关于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的书籍,报刊,杂志等等。 一定要有详细出处,作者姓名等等。 给的多给的详细的
第一章 发展基础
第一节 发展现状
(一)经济稳步增长。2000年至2007年,经济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2007年达到3765亿元,占西北地区的28.6%;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5%,2007年达到189亿元,占西北地区的16.3 %。经济增长速度不断加快,运行质量明显提升,发展实力显著增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接近2000美元,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
(二)基础设施明显改善。2000年至2007年,共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511亿元,年均增长23.4%,相继建成一批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区域综合交通设施日趋完善,电力、通信、市政等基础设施保障能力不断增强。
(三)产业发展迈出新步伐。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工业增势强劲,产业结构调整加快,2007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1271亿元,占西北地区的23.8%。商贸旅游业等第三产业不断壮大,所占比重明显高于西部地区平均水平。
(四)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基本公共服务逐年改善,教育、卫生、文化事业不断进步,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均比2000年翻了一番。
第二节 发展优势
战略区位重要。经济区处于我国内陆中心,是亚欧大陆桥的重要支点,多条铁路、公路、航线、管线在此交汇,是全国交通、信息大通道的重要枢纽和西部地区连通东中部地区的重要门户。
科教实力雄厚。拥有80多所高等院校、100多个国家级和省级重点科研院所、100多万科技人才,2007年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7%,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科教综合实力居全国前列。
工业基础良好。拥有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21个、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基地5个和大学科技园区3个,是国家国防军工基地、综合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重要装备制造业聚集地。
文化积淀深厚。该区域是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著名的丝绸之路源头和羲皇故里,也是13个王朝古都所在地,拥有大量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和丰富的人文自然资源。
城镇带初步形成。西安特大城市对周边地区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区域内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2007年底,经济区城镇化率达到43%以上,西陇海沿线城镇带已具雏形。
第三节 发展机遇
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机遇。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经济区的软硬环境已经得到极大改善,产业投资的集聚效应逐步凸显,为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国家坚定不移地继续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必将为经济区跨越式发展带来更多新的机遇。
进一步扩大国内需求机遇。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推进,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扩大内需成为保持经济增长最重要的推动力。经济区人口密集、市场广阔、需求旺盛、潜力巨大,有利于吸引海内外投资等各类要素在此集聚和重组。
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机遇。东部沿海地区要素成本持续上升,加快经济转型和结构升级的需求极为迫切,产业转移动力日趋增强。经济区基础设施比较完善,要素成本优势明显,具备了承接产业转移的有利条件。
加快构建创新型社会机遇。实施创新型国家战略,为经济区加强科技资源整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带来机遇。经济区科教、人才资源富集,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重要领域科技创新能力位居全国前列,具有成为创新型发展区域的有利条件。
第四节 面临挑战
当前,经济区总体经济实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不强,产业集聚度不高。体制机制创新活力不足,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城乡发展失衡,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差距明显。社会事业发展仍较薄弱,基本公共服务、人力资源开发水平亟待提高。水资源总量不足、综合利用水平较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任务繁重。与周边地区和国际市场的联系不够紧密,对内对外开放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
第二章 总体要求
推进经济区科学发展,必须进一步明确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找准发展重点,明确发展目标,创新发展模式,提升发展质量,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第一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在西部地区实现率先发展。着力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率先建成内陆开放型经济区;着力推进自主创新,优化经济结构,率先构建创新型区域;着力统筹城乡改革,加快城镇化进程,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着力改善民生,加强社会事业建设,率先建成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示范区。力争用10年多一点的时间,把经济区建设成为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新的重要增长极,实现经济繁荣、山川秀美、人民富裕、社会和谐。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和谐发展。努力改善民生,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统筹兼顾,注重协调推进。注重城市与农村、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相协调,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推进体制创新。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为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坚持开放合作,实现互利共赢。积极参与国内外区域分工与合作,寻求合作机遇,拓宽合作领域,在合作中谋求发展。
第三节 战略定位
——全国内陆型经济开发开放战略高地。优化对外开放格局,创新区域合作机制,拓展对外开放空间,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推进科技创新体制改革,加快产学研一体化,统筹军民科技互动发展,促进科教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探索新路径。
——全国先进制造业重要基地。以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为重点,打造航空航天、机械制造等若干规模和水平居世界前列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知名品牌。
——全国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基地。以杨凌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为依托,发展新型农业生产方式,建设代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平台。
——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基地。充分发挥历史文化资源集聚优势,建设国际文化交流平台,打造一批具有世界影响的历史文化旅游品牌,展现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四节 发展目标
——综合经济实力实现新跨越。到2020年,经济总量占西北地区比重超过三分之一,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翻两番以上,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自我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创新能力有新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综合科技实力居全国领先地位,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提升。基本建成以西安为中心的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新材料基地、新能源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基地。
——基础设施建设有新突破。交通、水利、市政、信息等基础设施得到根本改善,覆盖经济区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基本建成,水资源优化配置和管理水平取得明显提高。
——城镇化水平有新提高。实现西(安)咸(阳)经济一体化,形成国际现代化大都市,城镇群集聚发展,城乡统筹取得突破,城镇化率达到60%。
——公共服务达到新水平。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年。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
——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新进展。森林覆盖率达到47%以上,自然湿地保护率达到60%以上;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显著降低,渭河干流达到Ⅲ类水质,中心城市市区空气中SO2和NO2含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城镇污水、生活垃圾、工业固体废物基本实现无害化处理。
第三章 空间布局
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科学确定功能分区,优化经济区人口分布、生产力布局、产业结构和城乡布局,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第一节 空间结构
城市地区。按照土地集约、产业集聚、资源集合、人口集中的原则,夯实基础设施,改善投资环境,优化工业布局,提升产业层次,形成较大规模的产业集聚和较高水平的工业园区。适当扩大城市空间,提升城市服务功能,有序承接人口转移。以特大城市为依托,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形成辐射带动作用强的城市群。
农村地区。稳定基本农田数量,加大关中平原、渭北旱塬、天水川道、商丹盆地耕地保护力度。根据当地农业资源条件,实现种植业、养殖业的良种化、专业化、规模化和基地化。加强闲散用地整合,鼓励低效益用地增容改造和深度开发。结合新农村建设积极推进节地型村镇改造,合理减少农村居住用地,促进农村各项建设节约集约用地。
生态地区。坚持保护优先、适度开发、点状发展,对秦岭北麓、黄土丘陵沟壑水土流失防治区,以及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地区,因地制宜发展资源环境可承载的生态旅游等特色产业,加强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对自然保护区、重要水源地、重要湿地等实行强制保护,严格控制人为干扰,禁止各类开发建设活动。
第二节 空间战略
构筑“一核、一轴、三辐射”的空间发展框架体系。
“一核”:即西安(咸阳)大都市,是经济区的核心,对西部和北方内陆地区具有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
“一轴”:即宝鸡、铜川、渭南、商洛、杨凌、天水等次核心城市作为节点,依托陇海铁路和连霍高速公路,形成西部发达的城市群和产业集聚带。
“三辐射”:即核心城市和次核心城市依托向外放射的交通干线,加强与辐射区域的经济合作,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带动经济区南北两翼发展。以包茂高速公路、西包铁路为轴线,向北辐射带动陕北延安、榆林等地区发展;以福银高速公路、宝鸡至平凉、天水至平凉等高速公路和西安至银川铁路为轴线,向西北辐射带动陇东平凉、庆阳等地区发展;以沪陕、西康、西汉等高速公路和宝成、西康、宁西铁路为依托,向南辐射带动陕南汉中、安康和甘肃陇南等地区发展。
第三节 城镇体系
构建由核心城市、次核心城市、三级城市、重点镇和一般镇五级组成的城镇体系。
——核心城市:加快推进西(安)咸(阳)一体化建设,着力打造西安国际化大都市。2020年,都市区人口发展到1000万人以上,主城区面积控制在800平方公里以内。把西安市建设成国家重要的科技研发中心、区域性商贸物流会展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以及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基地。
——次核心城市:宝鸡、铜川、渭南、商洛、杨凌、天水的中心城区。以这些次核心城市为节点,加快人口聚集、产业聚集,构筑较大规模的城市群。支持宝鸡等条件较好的城市率先发展,将宝鸡建成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经济区副中心城市。
专栏3: 次核心城市功能和规模
宝鸡市。主要发展机床制造业、重型汽车制造业、有色金属加工制造业、商贸旅游业。2020年,城市建成区人口达到120万人,面积控制在130平方公里,建成区域重要的交通枢纽,国家新材料研发和生产基地,生态园林城市。
铜川市。主要发展能源、建材、农副产品加工业。2020年,城市建成区人口达到55万人,面积控制在60平方公里。
渭南市。主要发展机械电子、生物医药、农副产品加工业,适度发展煤化工产业。2020年,城市建成区人口达到75万人,面积控制在80平方公里。
商洛市。主要发展现代材料、现代中药、绿色食品加工以及生态旅游等产业。2020年,基本实现商(州)丹(凤)一体化,城市建成区人口达到50万人,面积控制在68平方公里。
杨凌区。主要发展现代农业示范、现代农业科教和装备制造、生物医药、食品加工与农资等产业。2020年,城市建成区人口达到30万人,面积控制在35平方公里,建成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天水市。重点发展机械制造、电工电器、医药食品、现代农业及商贸旅游等产业。2020年,城市建成区人口达到80万人,面积控制在80平方公里。
——三级城市:包括韩城、彬县、蒲城、华阴、礼泉、蔡家坡、洛南、柞水、凤翔、陇州、长武、甘谷、秦安、武山等中小城市。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产业发展基础和条件,促进企业集中布局和配套生产,提高经济发展的集约化水平,大量吸纳周边农村富余人口,打造一批特色鲜明、功能完善、产业配套的中小城市。
——重点镇:靠近中心城市和交通枢纽等基础较好的中心镇,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采矿业和旅游业,实施“关中百镇”建设工程和经济综合开发示范镇建设工程,合理安排重点镇建设、农田保护、产业集聚、村庄分布、生态环境等空间布局。
——一般镇:其他建制镇,重点提升面向农业、农村、农民的公共服务和市场服务能力,促进城镇发展。
第四章 构建创新型区域
第一节 体系创新
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配置相结合,整合创新资源,聚集创新要素,强化创新功能,建设特色鲜明和优势突出的区域创新体系。支持西安在统筹科技资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方面开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依托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大学科技园区等,大力扶持科技创新型企业,积极承接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把各类园区建设成为高新技术研发聚集地、孵化基地和产业化基地。加强重点实验室、工业研究院、工程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建设。统筹军民结合、军地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的协调发展。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为支撑,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
第二节 技术创新
统筹原始科学创新、关键技术自主创新、重大系统集成创新的协调发展,统筹支持基础研究、高技术创新、知识技术转移转化和规模化产业化的协调发展。不断提高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系统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在重点领域和核心技术实现突破性进展。大力支持产业技术联盟,搭建公共服务、技术转移和知识产权交易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区域核心竞争力。重点推进航空航天、新材料、电子信息、先进制造、现代农业等领域的研发创新和成果转化。在重点领域掌握一批核心技术,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
第三节 环境创新
构建区域创新网络,促进企业之间、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之间的信息传递、知识流动和技术转化。大力培育和发展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鼓励科技中介服务机构面向企业为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提供专业化服务。引导各类金融机构重点支持自主创新,改善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金融服务,加快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加大财政对竞争前技术和共性技术研发、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初创型科技中小企业的引导性投入。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强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和管理。
第四节 人才开发
优化人力资源开发环境,创新人才开发机制,培养和吸引创新型人才。鼓励创新人才通过兼职、定期服务、技术开发、项目引进、科技咨询等方式自由流动,吸引和留住各类人才服务经济区建设。健全人力资源市场体系、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和人才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和完善企业分配激励机制。组织实施一批人才开发重点项目, 加大引进高端人才力度。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大中型企业,以重大科研项目为载体,加快建设创新型人才培养基地。加强国际合作交流,发展和完善多种形式的科技创新人才国际化培养模式。
第五章 产业发展
第一节 航空航天
依托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重点发展大型运输机、涡桨支线飞机、通用飞机等主干产业,航空发动机及配套产业、机载系统等分支产业,航空关键部件、专用设备、维修业务等配套产业。加快新舟系列飞机产业化、大型飞机零部件生产及服务外包。以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为载体,重点培育和发展航天运载动力产业集群、卫星及卫星应用产业集群。
专栏4: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
阎良航空制造园。重点发展大型运输机、涡桨支线飞机以及大型客机零部件制造。
蒲城通用航空产业园。依托蒲城通用机场和低空空域资源,重点发展通用航空飞行员培训、航空俱乐部等通用航空产业项目。
咸阳空港产业园。重点发展民用飞机维修、定检、大修、客改货、公务机托管、零部件支援、航空物流等项目。
宝鸡航空安全装备产业园。重点发展光纤通信系统、组合导航系统、飞行安全监测系统等。 19
第二节 装备制造
以西安、咸阳、宝鸡、天水为集中布局区域,加强重点产业集群建设,强化区域整体实力和竞争能力,全面提升重大装备制造水平。重点发展数控机床、汽车、特高压输变电设备、电子及通信设备、工程机械和特种专用设备、太阳能电池等产业。加快企业优化重组和战略性调整,打造一批主业突出、技术领先、管理先进、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企业集团。
第三节 资源加工
以宝鸡、渭南、铜川、商洛、天水等地为重点,加快重要矿产资源开发及深加工。宝鸡重点发展铅锌、钛产业,建设钛材料生产和集散基地。渭南重点发展煤炭、化肥、钼精深加工等产业,建设钼产业生产科研基地。铜川重点发展铝加工、建材、陶瓷等产业,建设现代建材基地。商洛重点发展钼、钒等采冶加工和多晶硅等新型材料产业。天水以非金属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为重点,大力发展建材产业。依托辐射区内延安、榆林、平凉、庆阳等地的煤炭、石油、天然气资源,促进能源化工产业向资源综合利用延伸。
第四节 文化产业
发挥该地区历史源远流长、文化积淀深厚的优势,积极发掘历史文化遗产,传承和创新秦风唐韵、佛道宗教等历史文化。大力弘扬现代文化,发展广播影视业、新闻出版业、文娱演出业和创意产业。构建一批文化产业基地,壮大一批名牌文化企业,培育陕西作家群、唐乐舞系列、长安画派等现代文化品牌。
第五节 旅游产业
以西安为中心,加快旅游资源整合,大力发展历史人文旅游、自然生态旅游、红色旅游和休闲度假旅游。加强精品旅游景区和精品旅游线路建设,完善配套设施和服务功能,提升旅游资源产业化经营水平。加强旅游管理机制创新,大力发展旅游经济,把经济区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
第二节 农业产业化
优化农副产品加工布局,促进农副产品加工聚集区建设。大力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重点发展粮油、果蔬、畜禽、奶制品等深加工业。以培育龙头企业发展带动农产品基地建设,积极培育一批知名品牌和竞争力强的企业。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壮大县域经济。加快发展杨凌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第三节 农业服务
加快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搞好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加强农业技术推广、疫情疫病防治及农业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农村金融体系,办好村镇银行,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投入。加快发展“三农”保险,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开拓农村市场,推进农村流通现代化,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等工程。
第四节 城乡一体化
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社会管理等,积极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形成城乡互促共进机制。加强村庄规划,改善村容村貌。加快建立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长效机制,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引导农民就近转移就业,扶持农民工创业,加大对农村实用人才和农村创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加快建设宝鸡—蔡家坡、铜川—富平、渭南—华阴、杨凌—武功—扶风、彬县—长武—旬邑、韩城—蒲城、天水—秦安、礼泉—乾县、商州—丹凤等城乡统筹重点示范区。
第七章 基础设施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布局合理、设施先进、畅通便捷、城乡共享的基础设施网络,为加强经济区内部经济联系和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奠定坚实基础。
第一节 交通
加强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提高综合运输能力。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优势,扩大规模、完善网络、优化结构,建设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加快铁路客运专线、煤炭运输通道、关中城市群城际铁路以及西安铁路枢纽建设,构建以西安为中心的发达的铁路网络。加快陕甘两省高速公路网和连接中心城镇及资源富集区、通达县乡(镇)村的道路建设,提高公路等级和通达能力。力争到2010年,实现区域内部通道和对外交通干线网络化;到2020年,实现区域内所有县(市、区)通高等级公路,通乡(村)公路全部实现水泥或沥青路面,形成以西安为中心的“两环三横四纵六辐射”高速公路网络。进一步强化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枢纽功能,有序建设支线机场。建成覆盖中心城市和重点用户的油气管网系统。
专栏10:交通建设重点工程
一、公路建设
新建国家高速公路连霍线宝鸡—牛背、沪陕线西安—蓝田—商州、福银高速公路联络线、十堰—天水等线;新建平凉—宝鸡—汉中、咸阳—旬邑、渭南—蒲城—白水—黄龙、府谷—华阴—商州、西安大环线、西咸北环线、合阳—铜川—彬县—凤翔、大荔—铜川—淳化—永寿—岐山、乾县—扶风—凤翔、商州—柞水、丹凤—镇安—宁陕、法门寺—绛帐、太白—凤县、平凉—天水、天水—武都等线。改扩建国家高速公路连霍线潼关—西安—宝鸡、包茂线西安—铜川—黄陵等线。
二、铁路建设
建设郑州—西安—兰州客运专线、西安—汉中—成都铁路快速客运通道、大同—西安铁路、西安—平凉铁路、平凉—天水铁路、黄陵—韩城铁路以及一批铁路支线和专线;西安—合肥铁路复线、西包铁路扩能改造、西康铁路二线、陇海、宝中铁路扩能改造,西安、宝鸡、天水铁路枢纽工程。关中城市群城际客运系统。
三、航空和机场建设
扩建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新建宝鸡机场,迁建天水机场。
四、管道建设
加快陕北—陇东—关中的石油、天然气管道建设,积极推进建设新疆—西安—广东输气管道以及兰州—天水—宝鸡天然气管道输送工程。
第二节 能源
优化发展火电,加快淘汰小火电机组,优先建设“上大压小”电站项目。鼓励发展热电联产,重点解决地级城市集中供热问题。科学布局煤电基地,采用高效、清洁技术改造现役火电机组。建设好西安灞桥热电厂、渭河发电厂改扩建,秦岭电厂“上大压小”扩建、韩城二电厂二期、蒲城电厂三
26
期。有序开发旬(邑)耀(州)、彬(县)长(武)、麟(游)陇(县)等地煤炭资源。扎实推进彬长、平凉、庆阳煤电一体化等大型燃煤坑口电厂等项目。积极发展新能源和清洁能源。
建设乾县、渭南、宝鸡、西安南等750千伏变电站,建成经济区750千伏网架。建设陕北、陕南、天水至关中、天水至陇南的750千伏输电通道。优化330千伏及以下电网结构,实现各级电网协调发展,提高网架运行稳定性。
第三节 水利
坚持节约优先、合理开发、优化配置的原则,加快重点水利工程建设。重点实施一批骨干水源工程、城镇供水工程、大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防洪保安工程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加快实施渭河流域重点治理工程,加强渭河流域水资源管理。抓紧推进大中型水库、水源工程前期工作。建立城乡供水安全保障体系和综合防洪减灾体系。强化农业和城乡节水措施,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实施跨流域调水工程,有效缓解水资源瓶颈制约,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用水需求。
专栏11:重点水利工程项目
一、渭河流域重点治理工程、泾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
二、“引红济石”、“引汉济渭”、“引洮一期工程向渭河补水”等跨区域调水工程。
三、泾河东庄水库、黑河亭口水库、蓝田李家河水库等水源工程。
四、宝鸡峡、泾惠渠、东雷抽黄等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大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和小型农田水利设施项目。
五、渭河中游干支流防洪、渭洛河下游治理、农村饮水安全、城镇供水、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三门峡库区防洪保安工程。 27
第四节 信息
积极发展第三代移动通信,推动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和业务应用。加快关中—天水干线光缆环形结构网络建设。积极采用光纤接入技术,大力发展用户宽带接入网。推进数字化区域建设,建成有线、地面和卫星三位一体的广播电视传输网络,全面推进数字电视业务发展。
第五节 市政
加快城镇道路、给排水、污水和垃圾处理、集中供热、供气、通信、绿化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形成便捷通达的城市道路网络和公共交通体系、配套完善的供排水系统、清洁安全的城市能源供给系统、完善可靠的城市防灾减灾和预警、应急处理系统,努力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加快城市之间公路交通和城市路网的全面对接,加快西安(咸阳)地铁建设,加快核心、次核心城市与三级城市、重点镇间的快速干道建设。
③ 石油开发地质环境状况及其对能源开发的影响研究
石油不仅是人类主要的能源之一,也是人类环境污染源之一。据资料统计,每年有800多万吨石油进入世界环境,污染土壤、地下水、河流和海洋。随着黄土高原地区石油的大量开采利用,该地区呈现采油面积大、油井多、产量低、开发技术落后等特点。它对自然环境带来的污染日趋严重,直接影响到该地区的生态与生存条件。局部地区情况已经极为严重,已威胁到当地的农业生产和农民的生存环境。石油类物质已成为该地区的重点污染物之一,区内土壤、河流等已不同程度的遭到石油类的污染。
一、鄂尔多斯盆地主要含油气系统
鄂尔多斯盆地是多旋回的叠合含油气盆地,地跨陕、甘、宁、晋、内蒙古5省(区),面积32万km2,显生宙沉积巨厚。盆地基底为太古宙—古元古代变质岩系,中、新元古代为裂陷槽盆地,沉积物为浅海碎屑岩—碳酸盐岩裂谷充填型;早古生代为克拉通盆地,沉积物为陆表海碳酸盐岩台地型;晚古生代—中三叠世为克拉通坳陷盆地,沉积物由滨海碳酸盐岩型过渡为陆相碎屑岩台地型;晚三叠世—白垩纪为大型内陆坳陷盆地,沉积物为陆内湖泊、河流相沉积型;新生代整体上升,盆地主体为平缓西倾的大斜坡,沉积物为三趾马红土和巨厚的风成黄土;周缘有断陷盆地发生和发展。盆地内已勘探开发的4套含油气系统均属地层-岩性油气藏。
1.上三叠统延长组岩油藏含油系统
最早勘探开发的延长组含油系统烃源岩以延长组深湖相及浅湖相黑色泥岩、页岩和油页岩为主,生烃中心分布在盆地南部马家滩—定边—华池—直罗—彬县范围,油源岩最厚达300~400m,有利生油区面积达6万km2(图3-3),储集岩围绕生油凹陷分布,北翼缓坡带有定边、吴旗、志丹、安塞和延安等5个大型三角洲及三角洲前缘砂体,南翼较陡坡带则发育环县和西峰等堆积速率较快的河流相砂体及水下沉积砂体。储渗条件靠裂缝及浊沸石次生孔隙改善,圈闭靠压实构造,遮挡靠岩性在上倾方向的侧变。
2.下侏罗统延安组砂岩油藏含油系统
延安组砂岩油藏以淡水—微咸水湖相沉积的上三叠统延长组烃源岩为主要油源岩,属混合型干酪根;以沼泽相煤系沉积的侏罗系延安组为辅助烃源岩,属腐殖型干酪根,陕北南部的衣食村煤系更以含油率高为特征。三叠纪末期,印支运动使鄂尔多斯盆地整体抬升。在三叠系顶部形成侵蚀地貌,以古河道形式切割延长组。规模最大的甘陕古河由西南向东北汇聚庆西古河、宁陕古河和直罗古河,开口向南延伸(图3-4)。印支期侵蚀面的占河道切割了延长组,成为油气下溢通道,溢出侵蚀面的油气首先向古河床内的富县组和延安组底砂岩运移和聚集,也向延安组上部各砂岩体及古河床两侧的边滩砂体中运移、聚集,以压实构造和大量岩性圈闭为其主要圈闭形式。
图3-3 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世延长组沉积期沉积相图
3.奥陶系马家沟组碳酸盐岩含气系统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陆表海浅海碳酸盐岩的烃源岩主要为微晶及泥晶灰岩、泥质灰岩、泥质云岩及膏云岩,厚达600~700m。生烃中心:东部在榆林—延安一带,西部在环县—庆阳一带,产生腐泥型裂解气。加里东运动使鄂尔多斯盆地整体抬升,经受130Ma的风化剥蚀,导致奥陶系顶面形成准平原化的古岩溶地貌,盆地中部靖边一带分布有南北走向的宽阔潜台,周缘有潜沟和洼地,在上覆石炭系煤系铁铝土岩的封盖和东侧奥陶系盐膏层的侧向遮挡双重作用下,古潜台成为天然气运移聚集的大面积隐蔽圈闭(图3-5)。
4.石炭-二叠系煤系含气系统
鄂尔多斯盆地石炭系为河湖相和潮坪相沉积,二叠系为海陆过渡相和内陆河湖相沉积,以碎屑岩为主,仅石炭系有少量碳酸盐岩。烃源岩主要为石炭系太原组和下二叠统山西组的煤系,显微组成为镜质体与丝质体,干酪根属腐殖型,煤层气的组分以甲烷为主。北部东胜、榆林地区煤层厚20m,暗色泥岩厚50~90m,范围约7万km2;南部富县、环县地区煤层厚5~10m,暗色泥岩厚10~100m,范围约6万km2。储集体以砂岩为主,主要物源区在北部大青山、鸟拉山一带,各层砂体叠置,蔚为壮观。山西组沉积中心位于盆地南部洛川—庆阳一带,以盆地北部砂体最发育,共有6条大砂体向盆地内延伸,各条大砂体内部受古河网控制,呈现复杂的条带状。储渗条件靠裂缝及后生成岩作用改善,圈闭靠压实构造及上倾方向的岩性遮挡。
图3-4 鄂尔多斯盆地早侏罗世甘陕古河示意图
二、石油开发引起的主要地质环境问题
(一)石油类污染物的产生
在石油的勘探开发过程中,从地质勘探到钻井及石油运输的各个环节中,由于工作内容多,工序差别大,施工情况复杂,管理水平不一,以及设备配置和环境状况的差异,使得污染源的情况比较复杂。石油开采的每一个环节都可能产生石油类污染物(图3-6)。
石油开采不同作业期所产生的石油类污染物具体描述如下:
1.钻井期
在油田进行钻井作业时,会产生含有石油类污染物的钻井废水及含油泥浆。这是钻井过程中,由冲洗地面和设备的油污、起下钻作业时泥浆流失、泥浆循环系统渗漏而产生。废水含抽浓度在50~1200mg/L之间,水量从几吨至数十吨不等。另外,有些情况下,在达到高含油层前,要经过一定数量的低含油地层,从而引起油随钻井泥浆一起带至地面。同时,一经到达高含油层,地压较高时少量高浓度油可能喷出。
图3-5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顶面古地貌图(据范正平等,2000)
图3-6 石油开采过程中石油类污染物的来源及污染途径示意图
2.采油期
采油期(包括正常作业和洗井),排污包括采油废水和洗井废水。在地下含油地层中,石油和水是同时存在的,在采油过程中,油水同时被抽到地面,这些油水混合物被送进原油集输系统的选油站进行脱水,脱盐处理。被脱出来的废水即采油废水,又称“采出水”。由于采油废水是随原抽一起从油层中开采出来,经原油脱水处理而产生,因此,这部分废水不仅含有在高温高压的油层中溶进了地层中的多种盐类和气体,还含有一些其他杂质。更为主要的是,由于选油站脱水效果的影响,这部分废水中携带有原油———石油类污染物;另外,在研究流域范围内,也存在采用重力分离等简单的脱水方法,并多见于单井脱水的油井。一般地,油井采油废水含抽浓度在数千mg/L,单井排放量平均为数十m3/d。洗井废水是对注水井周期性冲洗产生的污水或由于油井在开采一段时间后,由于设备损坏、油层堵塞、管道腐蚀等原因需要进一步大修或洗井作业而产生的含油废水。
3.原油贮运过程的渗漏
原油在贮存、装运过程中由于渗漏而产生落地原油,以及原油在管道集中输运过程的一些中间环节均有可能造成一定数量的原油泄漏或产生含油废水。
4.事故污染
事故污染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种情况:自然事故包括井喷,设备故障和采用车辆运输时山体滑坡引发的交通事故而造成原油泄漏。延安地区地表黄土结构松散、水力冲刷剧烈,由于山体滑坡而导致的污染事故更为频繁。人为事故指各种人为因素造成采油设备、输油管线被破坏及原油车辆运输时,人为交通事故引起的翻车等污染事故。事故污染具有产污量大、危害严重,难以预测的特点。
(二)石油开采过程中对水土环境的影响
在石油的各个环节都可以产生污染,污染对象以土壤为主,其次为地表水体,地下水的污染以间接污染为主,在鄂尔多斯盆地没有明显指标显示石油泄漏或渗透污染了地下水,即地下水中没有检测出有石油类污染物。但在石油开发过程中,地下水的水质发生了明显变化,矿化度明显增加,其他指标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1.对土壤的影响
(1)落地原油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大量的泄漏原油进入土壤中后,会影响土壤中微生物的生存,造成土壤盐碱化,破坏土壤结构,增加石油类污染物含量。原油泄漏后,原油在非渗透性基岩及黏重土壤中污染(扩展)面积较大,而疏松土质中影响扩展范围较小。特别强调的是,黏重土壤多为耕作土,原油覆于地表会使土壤透气性下降,土壤肥力降低。在最初发生泄漏事故时,原油在土壤中下渗至一定深度,随泄漏历时的延长,下渗深度增加不大,根据在陇东油田和陕北油田等实地调查表明,落地原油一般在土壤内部50cm以上深度内积聚,因此,原油泄漏后主要污染土壤的耕作层。
(2)石油类污染物在土壤中的垂直渗透规律
鄂尔多斯盆地气候干燥,降雨量少,地表多为戈壁砂砾覆盖,土壤发育不良,含沙量高,因此,在该盆地进行油田开发,其产生的石油类污染物更容易沿土壤包气带下渗迁移,危害生态环境。其迁移速度决定于土壤对污染物的吸附能力。一般原油比重小于1,长期在土壤中既不是静止不动,又不类似于可溶性物质上下迅速迁移。为了弄清油类物质在土壤中的迁移状况,采用野外取样分析的方法,对石油类污染物在油田区土壤中的迁移规律进行了研究。
分别对陇东西峰油田和庆城油田的井场附近土壤剖面中石油类物质的含量进行了测定,测定结果见表3-5至表3-7。
表3-5 庆城油田石油类污染物在土层中的纵向分布情况
表3-6 西峰油田石油类污染物在土层中的纵向分布情况
表3-7 陕北安塞杏2井放喷池附近石油类在土层中的纵向分布情况
由表3-5至表3-7可知,由于土壤的吸附等作用,石油类污染物随土层纵向剖面距离的增大,其含量逐渐降低,尤其是50cm以内污染物降低得很快。石油类污染物主要积聚在土壤表层80cm以内,而且一般很难下渗到2m以下。长庆油田所在区域多为风沙土和灰棕漠土壤,颗粒较粗,结构较松散,孔隙率比较高,垂直渗透系数较一般土壤大。但由于西北各油田所在地气候干旱,降雨量少,土壤中含水率很低,使污染物的迁移渗透作用大大减弱,又很少有大量降水的淋滤作用,因此油田开发过程中产生的这些落地原油只积聚在土壤表层,渗透程度较浅,对深层土壤影响较小。
2.对地表水体的影响
鄂尔多斯油田地跨陕、甘、宁3省(区),境内主要水系有3个,即甘肃陇东马莲河水系、陕西延安延河水系、陕西靖边无定河水系。石油开发过程中这三大水系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污染。
陇东石油开发区地表水最主要的污染物是COD和氯化物,其中COD污染最严重,14个样品中全部超标,环江超标尤其严重;氯化物污染指数除葫芦河、固城川及蒲河各样点中的未超标之外,其余均超标,也以环江为最。pH值均未超标;石油类除环江韩家湾断面严重超标外,其余样品的石油类介于0.04~0.3mg/L;挥发酚除柔远河华池悦乐断面超标1倍之外,其余未超标;环江洪德桥由于地质原因,TDS含量非常高,这部分苦水下泄影响了下游水质,但随着下游水量增加,矿化度逐渐降低。
总体来看,在陇东地区环江和马莲河干流的污染最为严重的,其次是柔远河,蒲河污染最轻。环江与马莲河干流已不能满足Ⅲ类水体功能使用要求,柔远河和蒲河已不能满足Ⅱ类水体功能使用要求。
根据吴旗县水文站从1987年至1992年的水文资料(表3-8),可以看出在石油资源大规模开发前北洛河上游河水中的硫酸盐,氯离子、六价铬含量年均值已超过国家标准Ⅲ类标准,尤其是氯化物含量和硫酸盐含量超过标准2~3倍,矿化度均大于1000,大部分为高TDS水,而且总硬度在500~600mg/L之间,超标严重。
表3-8 吴旗县水文站水质监测数值统计单位:mg·L-1
洛河上游地区水质矿化度及各种盐类含量超标与洛河上游地下水补给区的白垩系、第三系(古、新近系)地层含盐有关,地下水本身矿化度或含盐量高。吴起地区的白于山南缘存在吴起古湖,干枯后形成含盐地层,在地下水补给时将大量盐分输入洛河。吴起西北方向定边地区存在大量盐池及含盐地层,盐分进入地下水向东南方向补给也不容忽视。90年代以来,石油资源大规模开发之后,TDS、六价铬、氨氮、氯化物、高锰酸盐指数、硫酸盐、总硬度等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说明目前的洛河上游“高盐、高矿化度(TDS)、高硬度”是在本地较高的基础上进一步水质污染造成的。
陕北地区,石油开发区地表水体中六价铬均超标,其他重金属均未超标,挥发酚大部分都不超标,只有两个样品超标,超标分别为1.8,0.6倍,相对而言,化学需氧量和氨氮超标率大一点。氯化物超标最严重,超标率达到了63%,其次为硫酸盐,硫酸盐有一半多断面超标,接下来是硝酸盐和总磷,氟化物全部不超标。
表3-9是2006年、2007年长庆油田公司安塞油田开发区地面水中有害物监测结果。其中对环境污染最严重是石油类,最大超标32倍,硫化物最大超标120倍,挥发酚最大超标4.2倍,COD最大超标1.71倍,BOD5最大超标5.23倍。其中超标严重地点主要在王窑水库、杏子河冯庄上游。从表3-9可以看出,2007年8月监测数据超标情况比2006年4月监测数据值高。
表3-9 长庆油田公司安塞油田区地面水中有害物监测结果表单位:mg·L-1
3.对地下水的影响
鄂尔多斯盆地地下水埋藏较深,结合上述土壤和地表水体污染特征来看,落地原油和石油废水对地下水没有影响,石油开发对地下水的影响主要是注水井对地下水的影响,这主要在石油开发过程中,大量掠去地下水,改变了地下水环境。
(1)地下水污染状况
在陇东油区,各主要油田区块的地下水由于采油活动使得地下水中的指标超标严重(表3-10)。马岭油田地下水中氨氮超标最为严重,监测结果全部超标,六价铬6个监测点位中有5个超标或接近标准值;氯化物也有超标现象。华池油田地下水有1个监测点位的大肠菌群指标严重超标;各点COD均超标或接近标准值。樊家川油田地下水中氨氮、六价铬、氯化物、细菌总数、大肠菌群全部超标,其中,大肠菌群污染最为严重;另外,氟化物也有超标现象。总体上讲,属较差水质,不适合人类饮用。这些污染与石油开发有很大关系,但是也存在其他的污染因素。
表3-10 陇东油区地下水水质指标表单位:mg·L-1
总体来说,陇东油田地下水的主要污染物是COD,56.25%超过国家Ⅲ类标准,其次是氯化物,31.43mg/L;pH值未超过国家Ⅲ类标准;石油类全部未检出;矿化度变化范围为452.67~15736.00mg/L。
陕北地区石油类、六价铬、氯化物、硝酸盐、硫酸盐部分超标,其余的测试项目均未超标;个别地区石油类超标十倍多,部分井水和泉水六价铬超标,不是很严重;部分样品氯化物超标较严重,最高超标500倍。硝酸盐有1个井水样超标。泉水的pH值较大,井水次之,油层水最小(表3-11)。
表3-11 陕北地区地层水与河水TDS、硬度、氯离子含量对比表
续表
将各地的地下水与其地表水的矿化度、硬度、氯离子进行对比分析,以揭示地下水的地表水的相互关系。表中选取的河水水样是根据地层水的样点位置选取的,在地层水的附近。选取井水、泉水与相应的河流水进行对比,可以看出井水的TDS、硬度、氯离子的含量都比河水低,从其他指标看来地下水的水质也优于同一地区的地表水,这与在调查中发现的当地居民基本饮用地下水的情况相一致。
陕西靖边安塞油田位于大理河上游,从1990年到2006年,靖边青阳岔215km2的范围内先后打成近千口油井,致使这里的浅层地下水渗漏,深层高盐水上溢,地下水资源衰竭,加之民采混乱,蜂窝式的滥采,使油层、水层相互渗透污染,80%的水井干枯,部分能出水的水井水质苦涩,不能饮用。
(2)注水井对地下水的影响分析
以陇东地区为例,目前,陇东油田共有7座采出水处理厂,采出水经处理后回注地层,主要工艺流程为:沉降罐脱出水—除油罐除油—过滤—絮凝—杀菌—回注。
污水回注层位是直罗组(深度约1000m以下)。地层中夹有多层较厚的泥质粉砂岩与泥岩等弱透水层或不透水层,贯通上下岩层的导水构造极不发育,回注水不大可能突破不透水层向上部地层运移和渗透,更不可能进入潜水层与地表水。同时,直罗组砂岩层孔隙度大(19%~22%),纳水容量大,以注水井为基点,影响半径500m范围内,仅按射孔段砂岩平均厚度30m(直罗组砂岩层厚达200~340m)计算,孔隙体积约为500万m3时。可见,选择直罗组作为回注层是合理可行的,在压力驱使下采出水回注直罗组地层后,不大可能突破多层隔水层而污染地下水。
采出水在回注前必须处理达到《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1993)Ⅲ类标准值,这样与深层承压水水质无明显差异,某些组分还低于地下承压水水质,故不可能对深部承压水产生不良影响。此外注水的水体是随原油的开采来自深层地层,经过原油脱水处理后,它的体积远远小于开采时含水原油体积,再返注于作业区深部地层,有利于原油采空区的填充,不大可能因此引起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条件的改变。
但是,采出水处理后一般含有较高的矿化度与硬度,并含有一定的DO,H2S,CO2,硫酸盐还原菌和腐生菌。因此在回注过程中易产生沉淀而堵塞污水处理系统及地层孔隙,导致注水不畅,严重时易造成采出水回流污染地表水及地下潜水。DO,H2S,CO2和厌氧菌还可能造成污水处理系统及管线的腐蚀穿孔,也有可能使采出水向非注水层渗漏,引起地下水污染。
通过野外调查,鄂尔多斯盆地在石油开采过程中,用处理后的污水作为回注水的量实际上很少,大部分回注水还是采油部门通过购买当地的淡水资源(TDS含量小于1.5mg/L)进行回注,该盆地需要回注水的量很大,这样大量的占用了当地极为宝贵的淡水资源。
4.对植被影响
石油勘探开发是对地层油藏不断认识发展的过程,不仅扩大了人类活动的范围,更使原先无人到达或难以进入的地区变的可达和易进入,尤其是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对于黄土丘陵沟壑区、戈壁风沙区来说,灌木、蒿草在维持该地区生态系统平衡方面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地表剥离引起的植被破坏,短时间内很难恢复。从用地构成看,井场、站(所)对植被是点状影响,道路、集输管道是线状影响,线状影响远大于点状影响;从用地方式看,临时用地植被可采取人工和自然恢复,永久性用地则完全被人工生态系统代替,虽然经人工植树种草,植被覆盖率上升,但可能造成遗传均化,生态系统功能减弱。
石油生产过程产生的污染物对生长在土壤上植被资源也同样产生影响,污染物超过植物耐污临界点和适应性,将导致局部脆弱生态系统的恶化。对于荒漠戈壁沙滩植被来讲,自然更新很慢,及不易恢复。一般来说,采油、试油等过程中产生的落地原油在地表1m以内积聚,在1m以下土壤中含油量很少,一般不会污染地表水层,对区域地下水基本不产生影响。油田产生的废水、含醇废水经专门收集处理达标后,除部分生活污水用于绿化外,其余全部回注奥陶系,不外排。
同样,由于石油输送是密闭式地下管道输送,也不会对植被造成影响。当原油泄漏时,在管道压力的作用下,原油喷发而出,加上自然风力影响,原油喷溅在周围植物体表上,直接造成植物污染,情况严重的造成植物枯竭,死亡。输油压力越大,喷溅范围越广,污染越严重。
三、地质环境问题对石油开发的影响
石油开采破坏生产环境、增加了生产成本、引发所在生产地居民和生产单位的矛盾。油田道路与管线的修建,对山区方向来的洪水有一定的阻挡作用,水通过自然冲沟自流而下,而道路和管线则起到一定的阻挡和汇集作用,改变洪水流向,形成局部地段较大的洪水,会产生新的水蚀。而经污染的高矿化度的水必定会加速这种水蚀,缩短了石油管线等的使用寿命。
基于石油生产及运输(管道)的特点,不会像煤炭开采一样造成比较大的较明显的地质问题(塌陷、滑坡、泥石流、荒漠化),不会形成严重的事故(如坍塌)而造成的人员及财产损失。它对地质环境的危害相对缓和(与煤炭资源开采相比)。然而其对水体、土壤、气体、作物的影响,必定会危害原本和谐的生态环境,引起当地居民的强烈不满。在没有给当地政府和居民带来良好经济效益的时候,石油的开采及炼化过程必定会步履维艰,如建设征地、劳动力雇佣等。而这些会直接减缓甚或停止生产的顺利进行,从而加大了生产成本;另外,石油开采和生产引起当地土地和水资源的损失,严重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存状态,反过来,当地群众为了夺回属于自己的土地和水资源,阻碍石油部门的开采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