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大黑河的治理开发
流域内的自然灾害较多,以旱灾、洪涝和盐碱较为严重,群众饱受其苦,常把大黑河称为“大害河”。流域内干旱普遍,在近500年的史料统计中有大旱57次、平均9年一次,旱年144次、平均三四年一次,这与当地“三年一小旱,十年一大旱”的说法基本一致。近50年来,在大青山区和丘陵区的较大支流中修建了石嘴山、二道洼、雷山和红领巾等4座中型水库和诸多小型水库,用以防洪和灌溉。在大黑河出口处的河口镇,于1964年修建挡黄闸1座,防止黄河倒灌,保障大黑河河滩垦殖区的生产。在大黑河干流由美岱至入黄口河道的两岸,于1954年至1960年间修建堤防,可防御10年一遇洪水;在小黑河、什拉乌素河及大青山区较大支流的下游以及呼和浩特市郊区也修有防洪堤防,共计堤长643公里。沿大黑河干流及主要支流的下游两岸,建有20余处万亩以上的灌区。沿黄河大堤还修了镫口、团结、托克托等4处扬水工程,改自流引水为扬水灌溉,水源得到保证。
红领巾水库是一座中型水库,1958年动工兴建,由于当时全国少先队员曾捐献28万元支援该水库建设,故命名为“红领巾水库”。红领巾水库位于土左旗大青山麓的水磨沟沟口附近,控制流域面积1 364平方公里,年水量4320万立方米,年沙量77.4万吨。坝址以上全为山区,植被差,常有山洪暴发。这座控制性水库,坝高42米,总库容1660万立方米,死库容280万立方米。自1960年建成投运用以来,前4年采取“拦洪蓄水”运用方式,水库淤积严重。针对这一问题,水库管理人员深入调查,分析水沙运行规律并总结群众引洪淤灌的经验后认为:“泥沙既能随水而来,也就能随水而去,全部拦蓄将淤废水库,引出泥沙则可改土淤田。”于是打通施工导流洞,改水库为“缓洪蓄清”运用方式,即汛期滞洪排沙,引洪淤灌,汛后拦蓄清水供冬春灌溉。自1964年以来,水库不但没有淤积,而且还冲走了部分老淤土,保住了库容。
大黑河的引洪淤灌有悠久的历史,早在200多年前,当地群众就有引山洪浑水漫地 ,用以改造荒滩碱地获得好收成的事例,多自发效仿推广。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大力提倡 ,引洪漫地面积不断扩大,由历史上的11万亩发展到100多万亩。现在土默特川平原上,大黑河干流美岱以下及各支流口以下,都是引洪漫地范围,沿河道两岸设有许多引水口门,每年汛期山洪暴发,群众都自上而下节节分流,使洪水和泥沙通过分洪口门分散在川台河滩之上,肥田改土,往往轮到下游灌区已是水少地多不够引用了。如此大规模引洪淤灌,大黑河的洪水和泥沙已被吃光喝尽。据水文观测,自1968年以来,除个别大水年外,洪水泥沙已不再进入黄河,其减水减沙效益达100%,成为第一条水沙不入黄河的大支流。